从美国传播学发展历程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向与路径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u_j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闻传播学的主流范式仍由美国传统学派主导.传播学科从脱胎于社会科学之初,就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强烈的现实需求,美国传播学主要流派发展与更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应当明确中国新闻传播学本土化需求和现实挑战,厘清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在充分理解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殊性后,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返本开新,经世致用,进一步激发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学术自觉与想象力.
其他文献
美国日裔作家辛西娅·角畑在新世纪创作的多元文化儿童小说以不同于传统亚裔文学的方式书写了以日裔美国人为主的历史和现实体验,重视亚裔群体内部的差异性.角畑通过温和的笔触呈现出少数族裔文化对其观察、思考和判断所产生的影响,聚焦关于儿童成长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主题.此外,她在作品中关于族裔书写和政治议题的创作立场也引起部分评论人士的批评.鉴于此,考察角畑多元文化书写的独特性,阐释角畑作为族裔作家的责任与创作自由的选择问题,探讨作家关于政治议题的创作态度,将有助于全面客观评价角畑作为多元文化作家书写多元文化角色的儿童
作为谭恩美小说《奇幻山谷》的一个显著特征,上海书写既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形成密切的同构关系,又同谭恩美的家族史想象与自我心灵探索形成了互动关系.谭恩美以美国白人母亲路路为视角展现了一个被凝视的上海,同时以中美混血女儿微奥莱为视角构建了一个作为情感家园的上海.这两种不同的上海形象都是她们认知自我、重塑自我、歌唱自我的空间见证.鉴于谭恩美创作《奇幻山谷》的强烈家族自传意识,作品中的上海书写不仅转化为一曲唱给家族先辈女性的生命赞歌,而且升华为一首唱给她自己的心灵之歌.
2009年发掘的韩琦墓地有两处建筑遗址,报告中分别判断为照壁与拜殿.通过与相关遗存对比,紧邻M1的遗址应为与韩琦墓同时修建的小型墓祠,但因墓地缺乏整体规划,在之后修建M3时被拆毁.文献中记载,神宗曾赐传孝报先寺为韩琦功德寺,祭祀韩琦的祠堂也位于寺院之内,除此之外韩琦墓前再无其他建筑.此功德寺在北宋靖康年间之后至元朝之前因战乱被毁,这一点在考古材料中得到了印证,进一步说明韩琦墓前大型建筑基址应为韩琦功德寺的一部分.而结合建筑遗址所出遗物及与同时期功德寺对比等综合判断,将该遗址性质定为功德寺大殿当更准确.
数字人文与文化分析为中国电影史的书写提供了创新路径与研究方法,即从数字历史研究视角走近数字人文,将数字人文与文化分析的关系与数字人文可视化应用于艺术史、文学史、电影史的方法.以中国影人年谱为对象的数字人文和文化分析,依托文本分析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图、空间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为厘清电影本体与电影史的认知,理解不同时期影人与社会、文化、消费的联结贡献基础性价值,为中国电影史论的突破、跨国的中国电影史书写以及人文艺术学科整体的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解架构和突破传统的研究资源.
灾害治理政策作为一种强制性和权威的治理手段,是国家有效开展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基于相关灾害治理政策文本分析,新中国灾害治理政策呈现出政策数量波动增长性、发布时间阶段性与被动性、发文主体机构多元化与低联合度、文本类型多样化与普遍弱约束力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的价值逻辑主线,政府、媒体与社会融合互动的主体逻辑,从“抗救防减”到文化软实力的目标逻辑,“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内容逻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交织的方法逻辑,宏观、中观、微观全面覆盖的空间逻辑,构成了我国灾害治理政策的逻辑理路.加强跨部门跨区
在移动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凭借着多样化、娱乐化、碎片化、直观性、多感官联动的特性快速进入人们生活的多个层面,大量取代图文媒体市场.短视频从内容创作、表达形式到主体模式的不断创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拓展了媒体的受众群体和覆盖层面.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既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与分享方式密切相关,也存在流量瓶颈、参与者素养、媒体监管和版权保护等制约因素.未来短视频行业要想健康发展,要从提高短视频质量、增强用户体验、创新技术功能、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等方面着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打虎”实践是在“三反”运动中由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开展的一次大规模反腐活动.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贪污腐败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打虎”的组织机构进行指示引导,批转典型经验,提出具体办法,纠正工作偏向,并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追赃定案,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打虎”活动的不断深入.“打虎”作为新中国治理腐败的重要尝试,通过严惩腐败,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达到了遏制腐败、思想改造、教育群众、正风肃纪的预期效果,既为革故鼎新的新中国创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又为
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回答一系列合法、建设和发展等根本问题.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合法依据、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逻辑、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术规范、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术评价、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术流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方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平台建制和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创新方向等是其中的十个重要问题.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趋于鼎盛,书籍之路盛况空前.日本正仓院文书中所存的4份与第12次遣唐使有关联的书目,表明遣唐使携归日本书籍并非个人任意行为,而是举国之力有计划地搜求阙本,所抄写的经书均为日本国内所缺书籍.以举国体制编制阙本目录、遣唐使极力搜集书籍、朝廷直接参与写经事业、佛教界精心保管珍贵的唐本,这一切使日本的佛教书籍与时俱增,从而催生奈良时代“一切经”数目巨大的奇观.
作为生逢末世光耀千古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荡气回肠的人生经历,令其自传文本具有无可比拟的史学价值的同时,还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特色.其自传文本国家话语定位与自我身份塑造的契合,个体人生遭际与时代历史史实的互文,角色形象演绎与追慕诗史之旨对应的家国、历史与叙事三维一体的套嵌模式,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自我身份认同和个体人格特性.他以超越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把士大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挥到了极致,令其自传文本以浩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气势胸怀,臻于中国古代文人风骨气节的至高点,凸显了国族危机下士大夫的政治选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