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保障性住房市场供给机制中,存在寻租腐败的可能性,那就应该实施最全面的信息透明公开制度。
8月11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带队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督察组前往宁夏视察,拉开了住建部督查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序幕。另外,自6月1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开始,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中,李克强副总理参加的促进保障房建设的会议或考察已有3次,几乎月均一次。
可疑的保障房买主
据统计,在全国住房用地计划中,保障性住房用地为2.4万公顷,与去年相比增加一倍多。其中,经济适用房用地占71%,与去年实际供地相比增加79%;廉租房用地占29%,与去年实际供地相比增加472%。保障房是本轮调控之利器。此器之利,在于其前所未有的两个“最”:保障力度最大与督建力度最强。
可是,正反面总是辩证的——督导的力度越大,说明执行的困难越大——中央政府政令不畅,地方政府抗性很强。
在北京海淀区限价房 “美和园”7号楼下,常常见到一辆宝马车。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刘斌副主任在视察海淀廉租房建设时就看到了这辆车,他当时指示,“马上调查这车是私人还是单位的”。据了解情况人士说,“后来调查宝马车就是小区业主的,但之后这辆宝马仍经常出入。”
保障房的业主买宝马,这并非个案。据了解,北京保障房已经跑出本应遵循的轨道——本来为城市中低收入者提供服务的保障房,在实际运作之中成为公务员享受公权的通道。
以海淀为例,在3725个详细的区级限价房申请者的名单中,与政府相关的人员占比超过了61%。而且,这一比例还由于摇号过程的灰色而更为复杂,在实际分配的房源中,有政府背景人员比区级公示的比例更高。“法院楼”、“人大楼”、“社科楼”、“中科院楼”、“建委楼”、“政协楼”、“公安楼”……北京保障房似乎变身为早年的福利房。
自身问题缠身
保障性住房之所以成为腐败问题的“多发区”,根本原因在于相关的监督制度建设长期无法得到完善。业内人士指出,好的政策也需要好的配套措施。如果信息不透明、政府监管乏力,那么,今后的保障房可能陷入种种误区。
作为拉动内需和调控高房价的重要手段,保障房建设从2008年开始提速。单是2010年,中央计划投资近6000亿元,完成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住房将达到580万套。随着各地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启动,保障房如何公正、公平地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群,也成为各地住房建设主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北京建委官员曾表示,“之前的定向分配导致现在工作极为被动。”而记者从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了解到,实际上政府内部对如何公平分配保障房也没有讨论。
由于缺乏公平的分配机制,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映芳教授担心,北京保障房的分配与此前广受诟病的经济适用房和安居工程一样,该项政策的执行结果是:国家的财富再次进入了一部分富裕阶层的腰包。
因此,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应建立市民收入水平、资产价值和现有住房面积的信息库,并建立相应的核查制度。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房源的合理供给,保障房的建设和销售应该分开,开发商在建好保障房之后,应以政府限价转交给地方政府,政府或政府指定的机构根据申购者的充分信息资料加以甄别,并通过公示等措施加强社会监督。
另外,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立项、开发、建设和销售等环节都应设立配套的问责制度以及追溯惩戒制度,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政府和司法机关都应追究相关人士的行政或法律责任。对于伪造资格骗购保障房的人士,也应当通过法律程序回购其保障房,并追究相应责任。
需完善“分配制度”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保障性住房的规律还在研究和摸索中。作为保障性住房之一的经济适用房制度本身就很不完善,政策保障对象范围模糊,致使在执行过程中情况混乱。
很多城市将拆迁用房与经济适用房混为一谈,大量的拆迁户在得到大量现金补偿同时,还获得了经济适用房购买权。而拆迁户并非就是低收入困难户,因此大量的经济适用房资源被占用。客观上这也成为了很多经济适用房几年后必然要转化为商品房而获取高额利润的内因。如果任凭此现象蔓延下去,将出现看似经济适用房建了不少,实际大量资源并没有被需要者占用,很多急需住房救助的低收入家庭并没有获益。据统计,我国转移进城市的农村人口中,只有10%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他多数人群只能暂时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中。
我国现有的保障性用房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也给我国商品房市场带来很大冲击。由于现行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本身繁杂,品种又多,加之与商品房之间界限模糊,尤其是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由于属性不清,又没有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造成了一大批非完全市场化、并带有福利性质的住房被推向商品住房市场。给商品房市场造成冲击,对商品房产生了挤出效应,对我国坚持了近20年的住房市场化改革方向带来损害。现在一些城市推出的限价房制度更是漏洞百出,尤其在当前经济危机大潮中,各地商品房价格动荡加剧,很多当前推出的限价房与商品房比较,无论在价值预期、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还是在选择空间上都没有任何优势。形成了开发商和购房者都不满意的尴尬局面。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已经艰难起步,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条路究竟怎样走,到了应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8月11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带队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督察组前往宁夏视察,拉开了住建部督查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序幕。另外,自6月1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开始,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中,李克强副总理参加的促进保障房建设的会议或考察已有3次,几乎月均一次。
可疑的保障房买主
据统计,在全国住房用地计划中,保障性住房用地为2.4万公顷,与去年相比增加一倍多。其中,经济适用房用地占71%,与去年实际供地相比增加79%;廉租房用地占29%,与去年实际供地相比增加472%。保障房是本轮调控之利器。此器之利,在于其前所未有的两个“最”:保障力度最大与督建力度最强。
可是,正反面总是辩证的——督导的力度越大,说明执行的困难越大——中央政府政令不畅,地方政府抗性很强。
在北京海淀区限价房 “美和园”7号楼下,常常见到一辆宝马车。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刘斌副主任在视察海淀廉租房建设时就看到了这辆车,他当时指示,“马上调查这车是私人还是单位的”。据了解情况人士说,“后来调查宝马车就是小区业主的,但之后这辆宝马仍经常出入。”
保障房的业主买宝马,这并非个案。据了解,北京保障房已经跑出本应遵循的轨道——本来为城市中低收入者提供服务的保障房,在实际运作之中成为公务员享受公权的通道。
以海淀为例,在3725个详细的区级限价房申请者的名单中,与政府相关的人员占比超过了61%。而且,这一比例还由于摇号过程的灰色而更为复杂,在实际分配的房源中,有政府背景人员比区级公示的比例更高。“法院楼”、“人大楼”、“社科楼”、“中科院楼”、“建委楼”、“政协楼”、“公安楼”……北京保障房似乎变身为早年的福利房。
自身问题缠身
保障性住房之所以成为腐败问题的“多发区”,根本原因在于相关的监督制度建设长期无法得到完善。业内人士指出,好的政策也需要好的配套措施。如果信息不透明、政府监管乏力,那么,今后的保障房可能陷入种种误区。
作为拉动内需和调控高房价的重要手段,保障房建设从2008年开始提速。单是2010年,中央计划投资近6000亿元,完成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住房将达到580万套。随着各地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启动,保障房如何公正、公平地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群,也成为各地住房建设主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北京建委官员曾表示,“之前的定向分配导致现在工作极为被动。”而记者从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了解到,实际上政府内部对如何公平分配保障房也没有讨论。
由于缺乏公平的分配机制,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映芳教授担心,北京保障房的分配与此前广受诟病的经济适用房和安居工程一样,该项政策的执行结果是:国家的财富再次进入了一部分富裕阶层的腰包。
因此,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应建立市民收入水平、资产价值和现有住房面积的信息库,并建立相应的核查制度。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房源的合理供给,保障房的建设和销售应该分开,开发商在建好保障房之后,应以政府限价转交给地方政府,政府或政府指定的机构根据申购者的充分信息资料加以甄别,并通过公示等措施加强社会监督。
另外,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立项、开发、建设和销售等环节都应设立配套的问责制度以及追溯惩戒制度,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政府和司法机关都应追究相关人士的行政或法律责任。对于伪造资格骗购保障房的人士,也应当通过法律程序回购其保障房,并追究相应责任。
需完善“分配制度”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保障性住房的规律还在研究和摸索中。作为保障性住房之一的经济适用房制度本身就很不完善,政策保障对象范围模糊,致使在执行过程中情况混乱。
很多城市将拆迁用房与经济适用房混为一谈,大量的拆迁户在得到大量现金补偿同时,还获得了经济适用房购买权。而拆迁户并非就是低收入困难户,因此大量的经济适用房资源被占用。客观上这也成为了很多经济适用房几年后必然要转化为商品房而获取高额利润的内因。如果任凭此现象蔓延下去,将出现看似经济适用房建了不少,实际大量资源并没有被需要者占用,很多急需住房救助的低收入家庭并没有获益。据统计,我国转移进城市的农村人口中,只有10%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他多数人群只能暂时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中。
我国现有的保障性用房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也给我国商品房市场带来很大冲击。由于现行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本身繁杂,品种又多,加之与商品房之间界限模糊,尤其是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由于属性不清,又没有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造成了一大批非完全市场化、并带有福利性质的住房被推向商品住房市场。给商品房市场造成冲击,对商品房产生了挤出效应,对我国坚持了近20年的住房市场化改革方向带来损害。现在一些城市推出的限价房制度更是漏洞百出,尤其在当前经济危机大潮中,各地商品房价格动荡加剧,很多当前推出的限价房与商品房比较,无论在价值预期、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还是在选择空间上都没有任何优势。形成了开发商和购房者都不满意的尴尬局面。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已经艰难起步,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条路究竟怎样走,到了应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