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谷回音、群鱼趋美、灵泉润齿、古木新枝……这些大自然与人类的互感互动的现象是否也在折射着一个道理:社会和谐,民众和睦,世风和畅、精神和悦,才能显现美,让人们充分感受美、描述美、创造美。——行者悟语
一处美景或是一段佳话,若早早地就被散文家们浓墨渲染,被旅行家们争相传述,便极大程度地缩减了探究、剖析它的空间。就像高级调酒师精心勾兑一杯光艳动人、曾被丘吉尔、海明威、哥德、泰戈尔低吟浅唱无数遍的鸡尾酒,一旦擎起它,赞美的语汇便会显得苍白,点击“她”的手指顿觉无力。只有细细地、慢慢地品饮,让悠长的回味和淡淡的醉意替代空泛的品评,才能让瑰丽的梦境载着那特有的灵动高翔云天之外。
黔之南平塘的浪马河峡谷,就是这么一杯令人惊叹的鸡尾酒。
第一次到贵州游走,便来到古夜郎国所在地——黔南州。夜宿都匀后,与当地人攀谈获知,此行一连数日的探访地是中国第一个文艺家科普创作基金地平塘县。在到达平塘之前,我并没有在意这座仅有2000余平方公里的偏远小县,因为,那毕竟与蜚声海内外的黄果树、红枫湖的知名度相差很远。
越野车盘旋于起伏的山路,与掌布景区的浪马河峡谷渐行渐近。我的心境倏然如翠叶上滚动的露珠般晶莹灵动起来。当步入掌布浪马河大峡谷时,我一下惊呆了:那山、那石、那水、那树、那竹、那藤、那洞、那鱼连同布依族姑娘那甜润的歌喉…… 都是那么清新、那么奇妙、那么富含深情,那么牵动哲思。说不清是梦?是画?是景抑或是幻觉?我忘记了拍摄、忘记了笔录,甚至忘记来时的路和前面的景,从中感悟多多。明白了古人曾徘徊于瑰丽景色里,为何没有留下名篇佳句,为什么会有“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的慨叹。
浪马河之畔奇观之一,是山林深处的长寿村。我等一行人,在长河舒缓韵调的陪伴下走进村庄,百岁以上健朗的老人随处可见。有的用藤条编着背篓;有的在向孩童讲述着浪马河奇闻……据说,老人的鹤发童颜与常年饮用清源峡右岸的山泉有关。我在想,这里促发延年益寿的饮食又岂止灵泉!布依姑娘竹篮里的鲜瓜嫩笋;小伙子攀爬所得的野芝黄芪;老人们品辍的山茶、菊花;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五色糯米饭……那里没听说过鉴别“绿色食品”之说,但那一餐饭让我感知了什么叫“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咀嚼着洋溢着大自然气息的饭食,品味着老子“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理念,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似乎被浪马河的清泉涤荡了一遍。
奇观之二,是浪马河那难以计数、逐年增长的石蛋群。在峡谷间的河滩上游走,常能见到半隐半露,或嵌于石壁、或横卧于河滩的“石蛋景观”。地质专家解释说,这类形似恐龙蛋化石的“蛋”,是实实在在的山石而非化石。偶有少年仰头发问:“为什么这里的石头都呈现蛋形?为何依附在石灰岩的表层?”年长的地质专家笑了:“这些‘蛋’是山体成岩期地质作用形成的沉淀构成,对于蛋形的成因,眼下仍是地质学深入研究的范畴……”大峡谷里的一问一答,回音悠悠、意蕴深厚。愈发显出地质奇观的神秘与难以估量的研究空间。
奇观之三,就在众多游人的脚下。“水清则无鱼”在这处奇观面前显得缺少说服力。低头细看,河滩里除了被千万年磨砺成圆滑状的卵石,就是在清流底层优哉游哉、仅有一指长短的小鱼。当布依族姑娘哼唱着柔婉的山歌,挽起裤腿坐在溪石上,把两条玉腿伸进晶莹透彻的清波里,双脚的各个部分便会引来一群鱼儿的“热吻”。姑娘们笑着说,“吻人鱼”很喜爱用嘴触动人的肉体,感觉麻酥酥的,真是好爽,据说还能起到按摩作用。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诗人也想让鱼儿“热吻”一番。不一会儿,只见他长叹一声,讪讪地站起身来。因为,很少有鱼儿缠绕在他的脚部。老人自嘲地说:“这也怪不得鱼儿。追求青春、亮丽是水生脊椎动物的本性。”
奇观之四,堪为我国独有的、令无数游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观。其背景为,2002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布依族村寨的当家人在清扫摄影活动的场地时,无意间发现一块不知何日何时从天而降的百吨巨石,巨石裂面上隐约有字。他揉眼细看,“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清晰入目。面对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字,面对这些笔力遒劲、类似颜体的文字,老人惊呆了。他飞奔到村里,对乡邻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不久,这块曾清晰显现中国执政党称谓字样的奇石便被布依族村民称之为“救星石”。于是,偏僻冷清的浪马寨沸腾起来,人们对奇石的种种猜测和议论风生水起,众多媒体的记者也闻讯赶到。为以正视听,当地政府请一些科学家解析谜团。不久,由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著名古生物学家李凤麟教授等15位组成的“科学文化考察团”,带着资料、仪器深入浪马河峡谷进行了实地勘察,结论是,这块巨石生成时间距今约有2.7亿年左右,图案由钙质海绵体为主的化石无序排列属浑然天成,未发现人工雕琢以及其它人为加工的痕迹。
我望着早已被玻璃罩围挡、被层层游人围观的天然巨石,任思绪飘升、飘升……
贵州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遵义、黎平、娄山关、赤水、习水、金沙……曾留下红军的足迹和血迹。饱经沧桑的浪马河绝对不会忘记当年军民亲如一家的鱼水之情。面对“石破天惊”,村寨里能传出“救星石”的呼声,彰显了民众对政府的深情厚谊。过来人、未来人理应珍惜这份纯朴的情感。深谷回音、群鱼趋美、灵泉润齿、古木新枝……这些大自然与人类的互感互动的现象是否也在折射着一个道理:社会和谐,民众和睦,世风和畅、精神和悦,才能显现美,让人们充分感受美、描述美、创造美……
一处美景或是一段佳话,若早早地就被散文家们浓墨渲染,被旅行家们争相传述,便极大程度地缩减了探究、剖析它的空间。就像高级调酒师精心勾兑一杯光艳动人、曾被丘吉尔、海明威、哥德、泰戈尔低吟浅唱无数遍的鸡尾酒,一旦擎起它,赞美的语汇便会显得苍白,点击“她”的手指顿觉无力。只有细细地、慢慢地品饮,让悠长的回味和淡淡的醉意替代空泛的品评,才能让瑰丽的梦境载着那特有的灵动高翔云天之外。
黔之南平塘的浪马河峡谷,就是这么一杯令人惊叹的鸡尾酒。
第一次到贵州游走,便来到古夜郎国所在地——黔南州。夜宿都匀后,与当地人攀谈获知,此行一连数日的探访地是中国第一个文艺家科普创作基金地平塘县。在到达平塘之前,我并没有在意这座仅有2000余平方公里的偏远小县,因为,那毕竟与蜚声海内外的黄果树、红枫湖的知名度相差很远。
越野车盘旋于起伏的山路,与掌布景区的浪马河峡谷渐行渐近。我的心境倏然如翠叶上滚动的露珠般晶莹灵动起来。当步入掌布浪马河大峡谷时,我一下惊呆了:那山、那石、那水、那树、那竹、那藤、那洞、那鱼连同布依族姑娘那甜润的歌喉…… 都是那么清新、那么奇妙、那么富含深情,那么牵动哲思。说不清是梦?是画?是景抑或是幻觉?我忘记了拍摄、忘记了笔录,甚至忘记来时的路和前面的景,从中感悟多多。明白了古人曾徘徊于瑰丽景色里,为何没有留下名篇佳句,为什么会有“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的慨叹。
浪马河之畔奇观之一,是山林深处的长寿村。我等一行人,在长河舒缓韵调的陪伴下走进村庄,百岁以上健朗的老人随处可见。有的用藤条编着背篓;有的在向孩童讲述着浪马河奇闻……据说,老人的鹤发童颜与常年饮用清源峡右岸的山泉有关。我在想,这里促发延年益寿的饮食又岂止灵泉!布依姑娘竹篮里的鲜瓜嫩笋;小伙子攀爬所得的野芝黄芪;老人们品辍的山茶、菊花;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五色糯米饭……那里没听说过鉴别“绿色食品”之说,但那一餐饭让我感知了什么叫“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咀嚼着洋溢着大自然气息的饭食,品味着老子“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理念,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似乎被浪马河的清泉涤荡了一遍。
奇观之二,是浪马河那难以计数、逐年增长的石蛋群。在峡谷间的河滩上游走,常能见到半隐半露,或嵌于石壁、或横卧于河滩的“石蛋景观”。地质专家解释说,这类形似恐龙蛋化石的“蛋”,是实实在在的山石而非化石。偶有少年仰头发问:“为什么这里的石头都呈现蛋形?为何依附在石灰岩的表层?”年长的地质专家笑了:“这些‘蛋’是山体成岩期地质作用形成的沉淀构成,对于蛋形的成因,眼下仍是地质学深入研究的范畴……”大峡谷里的一问一答,回音悠悠、意蕴深厚。愈发显出地质奇观的神秘与难以估量的研究空间。
奇观之三,就在众多游人的脚下。“水清则无鱼”在这处奇观面前显得缺少说服力。低头细看,河滩里除了被千万年磨砺成圆滑状的卵石,就是在清流底层优哉游哉、仅有一指长短的小鱼。当布依族姑娘哼唱着柔婉的山歌,挽起裤腿坐在溪石上,把两条玉腿伸进晶莹透彻的清波里,双脚的各个部分便会引来一群鱼儿的“热吻”。姑娘们笑着说,“吻人鱼”很喜爱用嘴触动人的肉体,感觉麻酥酥的,真是好爽,据说还能起到按摩作用。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诗人也想让鱼儿“热吻”一番。不一会儿,只见他长叹一声,讪讪地站起身来。因为,很少有鱼儿缠绕在他的脚部。老人自嘲地说:“这也怪不得鱼儿。追求青春、亮丽是水生脊椎动物的本性。”
奇观之四,堪为我国独有的、令无数游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观。其背景为,2002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布依族村寨的当家人在清扫摄影活动的场地时,无意间发现一块不知何日何时从天而降的百吨巨石,巨石裂面上隐约有字。他揉眼细看,“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清晰入目。面对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字,面对这些笔力遒劲、类似颜体的文字,老人惊呆了。他飞奔到村里,对乡邻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不久,这块曾清晰显现中国执政党称谓字样的奇石便被布依族村民称之为“救星石”。于是,偏僻冷清的浪马寨沸腾起来,人们对奇石的种种猜测和议论风生水起,众多媒体的记者也闻讯赶到。为以正视听,当地政府请一些科学家解析谜团。不久,由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著名古生物学家李凤麟教授等15位组成的“科学文化考察团”,带着资料、仪器深入浪马河峡谷进行了实地勘察,结论是,这块巨石生成时间距今约有2.7亿年左右,图案由钙质海绵体为主的化石无序排列属浑然天成,未发现人工雕琢以及其它人为加工的痕迹。
我望着早已被玻璃罩围挡、被层层游人围观的天然巨石,任思绪飘升、飘升……
贵州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遵义、黎平、娄山关、赤水、习水、金沙……曾留下红军的足迹和血迹。饱经沧桑的浪马河绝对不会忘记当年军民亲如一家的鱼水之情。面对“石破天惊”,村寨里能传出“救星石”的呼声,彰显了民众对政府的深情厚谊。过来人、未来人理应珍惜这份纯朴的情感。深谷回音、群鱼趋美、灵泉润齿、古木新枝……这些大自然与人类的互感互动的现象是否也在折射着一个道理:社会和谐,民众和睦,世风和畅、精神和悦,才能显现美,让人们充分感受美、描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