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三十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指出:“学习语文的目的在运用,就是要养成运用语言的好习惯。”“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成为好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即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小学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用一章篇幅讲课外活动的意义、作用、内容、形式等问题,这更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摘好课外活动,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课外活动内容、形式、方法很多,笔者就以下两方面进行赘述。
一、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续,是丰富学生知识的主要渠道。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1.规定课外阅读时间和課外阅读量。学校图书阅览室每周对各班读书时间应做出具体安排,对每个年级的阅读量也应做具体规定,还应提倡学生自愿订阅《小学生报》《少年科学报》等读物。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并养成习惯。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课内一篇带一篇。学校应加大课堂阅读教学密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学完讲读课文就带一篇自读课文,学完一组带多篇。这样既扩大了阅读量,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了课外阅读中,巩固了所学知识,达到了知识、能力的转化,又达到了早期开发心智、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其次应提倡学生自觉地大量的课外阅读。
3.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汇报活动。坚持写观察日记应成为学生良好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这些精典之言是我们祖先积累的宝贵经验。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他们从书中学会观察和表达。从观察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把所见、所闻、所为、所思都写到日记中,用我口述我见,我笔写我心,一个学期,每生百余篇。“积跬步而至千里,积细流而成江河。”日积月累,学生的思想认识、写作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自编自演课本剧也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师生同当编剧、导演、演员,使他们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又锻炼了才干。自办手抄报又是一种形式的读书汇报。五彩缤纷的小报,形式新颖的版面,丰富多彩的内容,五花八门的名字,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此外,还可以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
二、社会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大课堂
国内外大量的教育科研实验资料和专家论述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件、社会活动的培育。因此,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不应只限于课堂、学校,而应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受教育,学做人。
到大自然中去,透视祖国、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部队去,到劳动人民中间去。通过参观、劳动实践,使学生学习到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使他们认识到,牺牲了的烈士是英雄,在各行各业为“四化”做出贡献的也是英雄,让这些有名的无名的英雄深深地印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受到了教育。学生在课外活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以金子般的童心去书写社会。
老师的指导很重要,但其原则是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方法。就拿我班的阅读方面来看,我认为要与课堂的阅读教学相结合。本来小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强,渴望通过课外阅读来学到更多知识,知道更多事。语文课本里讲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科学知识和童话、寓言的课文,占的比例较高。通过课堂教学,同学们对它们已有一定的了解,追求新知识兴趣已被激发,这时我们就可以向同学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引导其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中。比如,有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同学们已对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所感染,为此我则向同学们推荐一些童话故事书,让其在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对童话中幻想的认识,并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之,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是学生“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也是一种形式的,“终身教育”。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紧密结合,二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使语文教学成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放系统。正像叶老先生说的: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全面发展,各有所长的一代新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课外的语文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特长方面的作用,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一、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续,是丰富学生知识的主要渠道。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1.规定课外阅读时间和課外阅读量。学校图书阅览室每周对各班读书时间应做出具体安排,对每个年级的阅读量也应做具体规定,还应提倡学生自愿订阅《小学生报》《少年科学报》等读物。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并养成习惯。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课内一篇带一篇。学校应加大课堂阅读教学密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学完讲读课文就带一篇自读课文,学完一组带多篇。这样既扩大了阅读量,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了课外阅读中,巩固了所学知识,达到了知识、能力的转化,又达到了早期开发心智、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其次应提倡学生自觉地大量的课外阅读。
3.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汇报活动。坚持写观察日记应成为学生良好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这些精典之言是我们祖先积累的宝贵经验。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他们从书中学会观察和表达。从观察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把所见、所闻、所为、所思都写到日记中,用我口述我见,我笔写我心,一个学期,每生百余篇。“积跬步而至千里,积细流而成江河。”日积月累,学生的思想认识、写作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自编自演课本剧也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师生同当编剧、导演、演员,使他们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又锻炼了才干。自办手抄报又是一种形式的读书汇报。五彩缤纷的小报,形式新颖的版面,丰富多彩的内容,五花八门的名字,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此外,还可以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
二、社会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大课堂
国内外大量的教育科研实验资料和专家论述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件、社会活动的培育。因此,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不应只限于课堂、学校,而应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受教育,学做人。
到大自然中去,透视祖国、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部队去,到劳动人民中间去。通过参观、劳动实践,使学生学习到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使他们认识到,牺牲了的烈士是英雄,在各行各业为“四化”做出贡献的也是英雄,让这些有名的无名的英雄深深地印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受到了教育。学生在课外活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以金子般的童心去书写社会。
老师的指导很重要,但其原则是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方法。就拿我班的阅读方面来看,我认为要与课堂的阅读教学相结合。本来小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强,渴望通过课外阅读来学到更多知识,知道更多事。语文课本里讲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科学知识和童话、寓言的课文,占的比例较高。通过课堂教学,同学们对它们已有一定的了解,追求新知识兴趣已被激发,这时我们就可以向同学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引导其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中。比如,有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同学们已对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所感染,为此我则向同学们推荐一些童话故事书,让其在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对童话中幻想的认识,并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之,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是学生“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也是一种形式的,“终身教育”。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紧密结合,二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使语文教学成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放系统。正像叶老先生说的: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全面发展,各有所长的一代新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课外的语文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特长方面的作用,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