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聚对产业链的形成非常重要,对产业生态群区域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正反馈效应对产业的国际和国内区域布局产生极大的吸引作用和导向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
在我国成为世界IT制造业重要基地之一的过程中,国内IT产业集聚区域和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湾和厦门福州沿海地区四大ICT产业集群区,2003年的有关统计显示,四大产业聚集带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的85%和91%。2004年第一季度的统计表明,东南部沿海地区8个省市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93,7%和92%;特别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行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均超过全行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而长三角的IT产业尽管起步较晚,但是相对珠三角而言显示出更强劲的增长率,同时也表现出增长率的极端不稳定性。这与产业集聚过程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链组合效应有关。同时,电子百强调查显示,长三角IT大型企业规模相对珠三角和京津环渤海湾较为落后。
目前,四大IT产业集群区中,厦门福州沿海地区IT产业集群区实力相对较弱,其他三大IT产业集群区竞争激烈。在2006年第20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地区企业共有77家,占电子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税金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1%、95%和92%,而以电子百强企业为骨干的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比例均超过85%,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一、长三角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在一般产业经济研究范畴中,通常将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称为泛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16个,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沿江8个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扬州、南京、泰州)以及浙江省环杭州湾7个城市(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这些城市分布在沪宁、沪杭、杭甬3条交通轴线上,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之”字型经济辐射路径,由此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被视为狭义的长三角地区。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面积达10.96万平方千米,人口为8200多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1%和6.3%。
1.上海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2005年上海IT产业的最大变化是信息产业制造业产值年增长率较前两年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软件产业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
2005年上海IT产业基本情况如下:
信息产品制造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106.0亿元,同比增长21.8%。重点行业持续稳定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622.3亿元,同比增长65%;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878.1亿元,同比增长21.5%;重点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移动通信基站产量达115万信道,同比增长99%;液晶电视机产量达34.8万台,同比增长2.7倍;服务器产量达308万部,同比增长1.3倍;笔记本电脑产量达1644万部,同比增长106%;张江高科技园区经信息产业部认定列入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
以下是上海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变化情况和2010年趋势预测:
信息服务业全年完成经营收入916.8亿元,同比增长37.1%;其中电信服务业收入331.4亿元,同比增长20.6%;广电经营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32.9%;网络服务收入102.7亿元,同比增长45.3%。
软件产业全年实现经营收入455.17亿元,同比增长50.3%,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市共有软件企业1600家,软件从业人员1 7.8万人;2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享受国家特殊优惠政策。全年认定软件企业251家,登记软件产品821个。至年末,取得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等级的企业累计达115家;通过IS09000认证和CMM3以上认证的企业累计达300多家,其中通过CMM3以上认证的企业56家。软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EOS构件平台在电信、金融等领域成功推广应用,ReWorks/ReDe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获“2005年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国家软件出口基地项目按计划进度建设,国家和市级软件产业基地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2005年上海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1097.91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653.75亿元,同比增长25.8%;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1.66亿元,同比增长12.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225亿元,同比增长26.4%。信息产品出口额达298.0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比重达32.8%,其中软件产业出口额达6.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308.8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8.7%。
2.江苏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十五”期间,江苏省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56.8%,三倍于国民经济增幅,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和第一大出口行业。200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5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9%,比“九五”末提高近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682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五分之一强;完成出口交货值3900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8%。
2005年,江苏省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达5278.17亿元,为江苏39个大类行业的第一大行业,比上年增长28.1%。邮电通信业持续较快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29.07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76.12亿元,增长35.8%。邮电业务收入45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09.00亿元,增长13.3%。
江苏省2005年软件业增长迅速,年增长率达到99.9%,在全国排名第四,份额占到9.9%。
江苏省提出的“十一五”间产业发展目标包括三项指标:到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0亿元,其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200亿元,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1000亿元;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5%,比2005年提高50%,为全省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
以下是对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
3.浙江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近10年来,浙江省信息产业连续保持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社会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50亿元,2005年有3家企业销售收入 超100亿元,有9家企业入选2004年度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26家企业入选2004年度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入选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产业规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统计,浙江省2005年度全社会信息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450亿元,同比增长22.3%;工业增加值456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利税总额137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770亿元,同比增长48.1%。出口继续保持在高位增长平台,高于全省出口交货值增幅19.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约占全省信息产业销售产值的41.7%,比2005年同期的33,2%提高了8.5个百分点,说明对外出口依然是推动全省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省信息产业的外向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全省信息产业(除通信制造业外)规模继续扩大,销售收入和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除通信制造业外)实现销售收入1388.5亿元,同比增长22.7%,略高于全国销售收入增幅,其中雷达、计算机、家电产品、专用设备、电于器件、电子机电行业销售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全行业的持续增长。1~12月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72.9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计算机、广播电视、电子专用设备行业增幅在30%以上,最高增幅达到148.8%,对全行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产品制造业中,集成电路、光通信设备、微波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4%、16.2%、46.7%、29.9%和17.3%。一些重点出口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声器件、光电子器件、新型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出口增长较快,特别是移动通信手持机对全省信息产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成为拉动全省信息产业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累计出口手机2113.3万部,创汇1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5,5%和126,9%,手机的出口形势良好,手机出口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7.4亿元,增长8.2%;电信业务总量803.5亿元,增长25.6%。实现电信业务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12.2%。2005年浙江省软件企业在2004年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软件出口增长成为新亮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嵌入式软件收入125.4亿元,同比下降21.6%;软件产品收入61.9亿元,同比增长62.5%;系统集成销售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14.7%;软件服务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83.2%;实现增加值82.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总额56‘2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实现利润总额37.6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软件出口收入3.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6%,其中软件出口又以软件外包为主,软件外包出口额占软件出口额的58.4%,增长迅速。一些重点软件出口企业如网新科技、虹软、东忠、大华、宏华、富士通等软件出口形势良好,带动了全省软件出口的快速增长。
2006年3月28日浙江省政府召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将继续保持信息化总体水平在全国省(区)的领先地位,到2010年,信息产业产值要占全省GDP的10%。
以下是对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
二、珠三角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珠江三角洲ICT产业集群区(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等)是以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为纽带的广东信息产业走廊,及以该走廊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集群。
从珠江入海口逆流而上,两岸便是方圆1.1万多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面向南中国海,为珠江出口处,毗邻港澳,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惠州市区等七个县(区)及县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4.15万平方公里,人口2365万人。“大珠三角”概念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义的大珠三角指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甚至包括澳门。此外,还有简称“9+2”的“泛珠三角”概念。珠江三角洲以深圳为龙头,其中东莞有3000多家IT厂商,电脑主板、磁头、键盘、驱动器、显示器、扫描仪均在国际市场占有10%以上的份额,电脑整机配套率高达95%,素有“无论在哪里下单,都在东莞制造”一说。该基地的主要优势是:深圳特区带动、毗邻香港、政策优惠、进出口贸易便捷、劳动力低价。为便于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持续性对照研究,本研究报告的“珠三角”概念对应的是广东省。
“十五”期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9586亿元,全行业则超过万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两番,五年的年均增长达31%,工业增加值达到1755.5亿元,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8%。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连续十五年位居全国首位;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产品销售收入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全国全行业三分之一左右。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达到515.9亿元,同比增长29.7%,也处于全国前列。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2177.49亿元,增长22.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998亿元,增长8.8%;电信业务总量2117.51亿元,增长22.6%。
近几年来,通过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措施,广东省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一些原创性的关键技术得到突破,长期以来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局面正在逐渐扭转。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支持的华为公司与中兴公司数字集群系统双双被国家鉴定为全球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芯片级到应用层的所有核心技术和安全机制的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华为公司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被正式纳入国际标准,中兴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获全国第五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广晟数码的数字音频编解码算法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经成为国家数字电视音频标准的两个候选方案之一。依托于珠海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基地而发展起来的炬力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短短三年内实现了产值从百万元级到亿元级的几何级数增长,其自主设计的mp3芯片已占全球市场40%的份额。一批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如华为、中兴、TCL等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始占据国外重要的3G通信市场和消费类电子市场。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一个‘跨越’、两个‘提高’、三个‘突破’”:一个“跨越”,即实现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跨越。两个“提高”,一是实现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二是实现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三个“突破”,就是要在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建设和缩小数字鸿沟等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以下是对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
未完待续
在我国成为世界IT制造业重要基地之一的过程中,国内IT产业集聚区域和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湾和厦门福州沿海地区四大ICT产业集群区,2003年的有关统计显示,四大产业聚集带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的85%和91%。2004年第一季度的统计表明,东南部沿海地区8个省市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93,7%和92%;特别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行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均超过全行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而长三角的IT产业尽管起步较晚,但是相对珠三角而言显示出更强劲的增长率,同时也表现出增长率的极端不稳定性。这与产业集聚过程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链组合效应有关。同时,电子百强调查显示,长三角IT大型企业规模相对珠三角和京津环渤海湾较为落后。
目前,四大IT产业集群区中,厦门福州沿海地区IT产业集群区实力相对较弱,其他三大IT产业集群区竞争激烈。在2006年第20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地区企业共有77家,占电子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税金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1%、95%和92%,而以电子百强企业为骨干的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比例均超过85%,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一、长三角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在一般产业经济研究范畴中,通常将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称为泛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16个,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沿江8个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扬州、南京、泰州)以及浙江省环杭州湾7个城市(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这些城市分布在沪宁、沪杭、杭甬3条交通轴线上,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之”字型经济辐射路径,由此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被视为狭义的长三角地区。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面积达10.96万平方千米,人口为8200多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1%和6.3%。
1.上海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2005年上海IT产业的最大变化是信息产业制造业产值年增长率较前两年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软件产业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
2005年上海IT产业基本情况如下:
信息产品制造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106.0亿元,同比增长21.8%。重点行业持续稳定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622.3亿元,同比增长65%;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878.1亿元,同比增长21.5%;重点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移动通信基站产量达115万信道,同比增长99%;液晶电视机产量达34.8万台,同比增长2.7倍;服务器产量达308万部,同比增长1.3倍;笔记本电脑产量达1644万部,同比增长106%;张江高科技园区经信息产业部认定列入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
以下是上海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变化情况和2010年趋势预测:
信息服务业全年完成经营收入916.8亿元,同比增长37.1%;其中电信服务业收入331.4亿元,同比增长20.6%;广电经营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32.9%;网络服务收入102.7亿元,同比增长45.3%。
软件产业全年实现经营收入455.17亿元,同比增长50.3%,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市共有软件企业1600家,软件从业人员1 7.8万人;2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享受国家特殊优惠政策。全年认定软件企业251家,登记软件产品821个。至年末,取得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等级的企业累计达115家;通过IS09000认证和CMM3以上认证的企业累计达300多家,其中通过CMM3以上认证的企业56家。软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EOS构件平台在电信、金融等领域成功推广应用,ReWorks/ReDe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获“2005年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国家软件出口基地项目按计划进度建设,国家和市级软件产业基地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2005年上海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1097.91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653.75亿元,同比增长25.8%;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1.66亿元,同比增长12.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225亿元,同比增长26.4%。信息产品出口额达298.0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比重达32.8%,其中软件产业出口额达6.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308.8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8.7%。
2.江苏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十五”期间,江苏省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56.8%,三倍于国民经济增幅,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和第一大出口行业。200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5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9%,比“九五”末提高近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682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五分之一强;完成出口交货值3900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8%。
2005年,江苏省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达5278.17亿元,为江苏39个大类行业的第一大行业,比上年增长28.1%。邮电通信业持续较快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29.07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76.12亿元,增长35.8%。邮电业务收入45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09.00亿元,增长13.3%。
江苏省2005年软件业增长迅速,年增长率达到99.9%,在全国排名第四,份额占到9.9%。
江苏省提出的“十一五”间产业发展目标包括三项指标:到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0亿元,其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200亿元,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1000亿元;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5%,比2005年提高50%,为全省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
以下是对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
3.浙江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近10年来,浙江省信息产业连续保持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社会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50亿元,2005年有3家企业销售收入 超100亿元,有9家企业入选2004年度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26家企业入选2004年度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入选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产业规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统计,浙江省2005年度全社会信息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450亿元,同比增长22.3%;工业增加值456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利税总额137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770亿元,同比增长48.1%。出口继续保持在高位增长平台,高于全省出口交货值增幅19.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约占全省信息产业销售产值的41.7%,比2005年同期的33,2%提高了8.5个百分点,说明对外出口依然是推动全省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省信息产业的外向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全省信息产业(除通信制造业外)规模继续扩大,销售收入和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除通信制造业外)实现销售收入1388.5亿元,同比增长22.7%,略高于全国销售收入增幅,其中雷达、计算机、家电产品、专用设备、电于器件、电子机电行业销售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全行业的持续增长。1~12月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72.9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计算机、广播电视、电子专用设备行业增幅在30%以上,最高增幅达到148.8%,对全行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产品制造业中,集成电路、光通信设备、微波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4%、16.2%、46.7%、29.9%和17.3%。一些重点出口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声器件、光电子器件、新型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出口增长较快,特别是移动通信手持机对全省信息产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成为拉动全省信息产业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累计出口手机2113.3万部,创汇1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5,5%和126,9%,手机的出口形势良好,手机出口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7.4亿元,增长8.2%;电信业务总量803.5亿元,增长25.6%。实现电信业务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12.2%。2005年浙江省软件企业在2004年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软件出口增长成为新亮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嵌入式软件收入125.4亿元,同比下降21.6%;软件产品收入61.9亿元,同比增长62.5%;系统集成销售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14.7%;软件服务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83.2%;实现增加值82.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总额56‘2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实现利润总额37.6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软件出口收入3.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6%,其中软件出口又以软件外包为主,软件外包出口额占软件出口额的58.4%,增长迅速。一些重点软件出口企业如网新科技、虹软、东忠、大华、宏华、富士通等软件出口形势良好,带动了全省软件出口的快速增长。
2006年3月28日浙江省政府召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将继续保持信息化总体水平在全国省(区)的领先地位,到2010年,信息产业产值要占全省GDP的10%。
以下是对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
二、珠三角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珠江三角洲ICT产业集群区(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等)是以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为纽带的广东信息产业走廊,及以该走廊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集群。
从珠江入海口逆流而上,两岸便是方圆1.1万多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面向南中国海,为珠江出口处,毗邻港澳,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惠州市区等七个县(区)及县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4.15万平方公里,人口2365万人。“大珠三角”概念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义的大珠三角指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甚至包括澳门。此外,还有简称“9+2”的“泛珠三角”概念。珠江三角洲以深圳为龙头,其中东莞有3000多家IT厂商,电脑主板、磁头、键盘、驱动器、显示器、扫描仪均在国际市场占有10%以上的份额,电脑整机配套率高达95%,素有“无论在哪里下单,都在东莞制造”一说。该基地的主要优势是:深圳特区带动、毗邻香港、政策优惠、进出口贸易便捷、劳动力低价。为便于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持续性对照研究,本研究报告的“珠三角”概念对应的是广东省。
“十五”期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9586亿元,全行业则超过万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两番,五年的年均增长达31%,工业增加值达到1755.5亿元,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8%。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连续十五年位居全国首位;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产品销售收入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全国全行业三分之一左右。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达到515.9亿元,同比增长29.7%,也处于全国前列。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2177.49亿元,增长22.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998亿元,增长8.8%;电信业务总量2117.51亿元,增长22.6%。
近几年来,通过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措施,广东省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一些原创性的关键技术得到突破,长期以来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局面正在逐渐扭转。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支持的华为公司与中兴公司数字集群系统双双被国家鉴定为全球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芯片级到应用层的所有核心技术和安全机制的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华为公司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被正式纳入国际标准,中兴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获全国第五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广晟数码的数字音频编解码算法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经成为国家数字电视音频标准的两个候选方案之一。依托于珠海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基地而发展起来的炬力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短短三年内实现了产值从百万元级到亿元级的几何级数增长,其自主设计的mp3芯片已占全球市场40%的份额。一批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如华为、中兴、TCL等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始占据国外重要的3G通信市场和消费类电子市场。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一个‘跨越’、两个‘提高’、三个‘突破’”:一个“跨越”,即实现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跨越。两个“提高”,一是实现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二是实现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三个“突破”,就是要在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建设和缩小数字鸿沟等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以下是对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