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和经济的纽带。然而作为我国科技成果产生主要源头的高校,成果转化率却偏低,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过剩与企业成果短缺并存的局面,因此探讨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就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然后借鉴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提高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
【关键词】 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障碍因素 改革思路
一、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成为科技成果产生的主要源头,近年来,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的近2/3,承担的“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的14%,每年都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问世。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大量应用技术成果只停留在样品阶段,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政策建议,对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经济体制与科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科技体系不同于西方国家:大多数科技资源汇集于高校,且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8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学者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日益深入的研究,主要有: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现状,如李栋亮(2007)、应茵(2007);转化模式,如卢金鹏、杨超(2005)、汤姆·库克(2006);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如涂小东、肖洪安(2005)、陈腾、叶春明(2006);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周宇华、王健(2005)、梅姝娥(2008);也有一些学者借鉴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如秦小莉(2005)、孙卫、肖红(2006),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建议。目前的文献都发现高校科技成果丰硕,知识产权授予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技术转让、专利出售和产业化的比例较小,然而以往研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关注较少,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
二、高校成果转化存在的障碍分析
1、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1)高校科技管理与市场脱节。一方面,高校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高校一般理解的科研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课题和专利,然而企业所理解的科技成果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并销售的实用技术。正是因为这种理解的偏差,导致众多高校科技活动的目标盯在成果的学术水平和获奖等级上,开展创新活动的产业化导向不强(黎苑楚,2005;吴玉鸣,2008)。另一方面,高校有些科技课题缺乏市场导向,主要侧重理论分析与评价,所以市场调研不够具体,使得很多研究成果或专利不能与市场衔接,也不能为企业所开发应用,严重影响了成果的实效性和可推广性,大部分成果停留在样品和实验室阶段。
(2)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不到位,没有将项目、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结合起来,导致高校知识产权应用价值难以实现、流失严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项目完成的标志是发表论文或成果鉴定,成果管理仅限于成果登记和评奖,忽视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通过转让、实施、许可等方式,可使发明人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回报。高校对知识产权应用价值认识不足,限制了知识的增值,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
(3)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常见的科技成果激励方式主要有晋升职称和科研奖励,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指标是论文著作、项目经费的数量,但知识产权实施、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所占比重较小,这就导致多数教师只是按晋升职称条件去经营论文,对科技成果转化兴趣不大。
2、高校和企业缺乏成果转化的共同利益机制,没有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1)双方产学研合作的热情程度不高。高校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的科技成果虽然可以进行转化,但这类合作的科技成果对其在高校内部的职称评定用处不大,因此没有引起高校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而且目前高校对科研人员的横向项目延期行为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所以高校科技人员的项目进度常常跟不上企业的需要,未能及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也失去了与高校合作的兴趣。
(2)缺少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目前虽然有一些产学研合作对接交流会,但缺少统一的组织和政策协调,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作用不明确,致使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企业之外;同时由于缺乏科技管理部门、科技信息咨询机构的分析、调节和信息发布平台,导致高校科技机构与生产部门的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交流不畅。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且投入比例失衡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国家财政拨款、高校自筹和金融机构贷款。在已成功转化的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26%,风险投资仅占2.3%,而国外的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另外从绝对投入来看,我国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者资金投入比例仅为1:1:10,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10:100,正是由于成果转化资金短缺,大多数高校没有能力组织中间试验,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另外,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大多由政府创办或资助,民间资本不足,风险投资资金引入渠道过窄,投资规模小,尚不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弥补资金不足的作用;而且因为风险投资机构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运作效率较低,不利于激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缺乏
(1)科技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体系。我国从事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风险投资等业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太少,而且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市场运作能力差,主动服务的意识薄弱,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拓展能力较弱,导致高校、企业及科技中介缺乏合理的分工与配合,影响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
(2)缺乏统一的技术市场网络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成果信息发布分散,更新不及时,另外由于缺少科技成果的评级制度,项目良莠不齐,需求方很难通过网站找到合适的项目或了解相关的市场信息。
三、美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成功经验
20世纪初期,“威斯康星思想”就确立了美国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三维”关系,建立高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思想基础。二战后美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了美国技术商品化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拜杜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发明归大学所有;大学必须申请专利并且不遗余力地实现商业化;大学必须与发明人分享许可收入等,这项法案的实施不但促进了专利数量飞涨、技术转移市场的迅速发展,还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就是建立有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专门负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协调大学、公司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以技术转让为核心目标的专门机构: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AUTM),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主要有以下功能:第一,专利营销。以专利营销促进专利保护,通过签订协议,保护教师的发明权。第二,提供中介服务:对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科技成果转让。第三,建立支持转化的配套制度:在收取的生产许可费用中,部分提成给教师,学校还给予适当比例配套;建立预研投入制度,对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他们的研究和成果转化。AUTM的主要作用是:第一,举办培训和各种活动。让会员接受先进的教育,通过与技术转移领域的资深人士建立联系,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第二,出版发行物。通过AUTM的通讯杂志、技术转移手册等,让会员了解商业开发、许可、专利和研究开发方面的最新信息,以及重大的立法及法律问题。第三,搭建信息平台。AUTM通过网络为发明寻找市场,并通过该网络可以方便地连接到各大学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和随时更新的发明数据库。第四,举办年会。探讨知识产权的商业化、最新的科技动态以及相关政策的法规等。
四、提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改革思路
1、完善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激活成果转化内在动力
(1)应加强职称晋升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关联度。高校在晋升、奖励设定上不仅要考虑科研成果的水平、论文专著的数量,还要考核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及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只有将成果转化也纳入晋升考核机制,才能使科技人员在科研立项时,充分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果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成果的转化率。
(2)允许以科研成果作价入股企业,并确定合理的股价及股权收益比例。比如在MIT新建的科技企业中,投资者占股份为45%—50%,学校占5%—10%,教师占25%—30%,其他占股份20%—25%,通过技术成果入股、科技人员持股这样的现代产权制度安排,可以实现科技人员从成果的拥有者到企业的持股者角色转变,保护了科技人员应得的利益,也倡导了一种知识要素与经济要素、知识技术资本与风险投资资本的要素组合模式。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高校要引导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与沟通。高校科技人员应通过市场调研或深入企业进行访谈与交流,甚至进入企业团队从事一部分研发工作,了解企业的科研进展、市场的需求动向及企业对产品的要求,同时和企业协商科研成果的转让或成果转化等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高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培养将高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2)鼓励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充实新的合作内容。首先,可以由一次性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方式向技术入股、联营科技企业和合办研究开发与人才培训机构转变;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与类型,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其次,要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通过大学科技园,可以把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人才与企业的设备、资金、生产能力及市场网络结合起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社会各行业的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渠道投资体系
美国成功的经验表明,完善投融资体系是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有效途径,资金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粘合剂”和“催化剂”。第一,政府应改善风险投资的环境,并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美国超过90%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我国风险投资则仅为23%。因此,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规范改善风险投资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实现我国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分散化和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以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二,政府应增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如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支持科技成果中间试验、新产品试制和新技术转让,同时还应建立资金投入监督机制,以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资金的合理使用。第三,政府还应制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良好的服务场所等。
4、推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
我国大学尚未建立类似于美国大学技术转移协会的专门组织,大部分高校也未建立相对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部分学校纵然有中介服务机构,也比较封闭,再加上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大大影响了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作用的发挥。所以我国应建立大学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并对该机构给予经费支持,拓展中介服务项目,聘用有丰富的服务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专职从事该项工作;搭建科技成果转让的信息平台,发挥桥梁的作用,减少信息不对称;并对科技成果进行评级,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1)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该采用现代企业运作模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大学相互支持,但相应的科技成果转让、知识交流、服务提供等实行市场机制,进行有偿交易,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实现大学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良性合作。
(2)重视高校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制定激励中介人才的政策,加快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紧缺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着力培养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
(3)加强大学科技园的规划与管理。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应以国家目标、地方特色经济、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建立“研发—孵化—产业”链,形成自身的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孵化出高成活率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为联结科技教育与经济不可或缺的纽带。
5、建设高效率的信息网络平台
(1)建立校企信息服务网络。通过该网络的传递和信息发布,高校之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开展研究,避免重复建设;企业也可以清楚的知道各校的科研项目情况,这样就可以做到校企资源高效整合,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有效互动。
(2)建立公共科技信息平台,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应牵头发动企业和高校整合各机构的信息资源,共同投资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公共平台和开放的科技成果数据库。这些平台不仅可以为科技成果的传递、扩散、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和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还可以降低高校、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人员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促成学校成果和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五、结论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和经济的纽带,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高校虽然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产生了大量科技成果,但绝大部分科技成果还只停留在样品阶段,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针对这一现象,论文从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产学研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然后借鉴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经验,认为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激活成果转化内在动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渠道投资体系;促进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建设高效率的信息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 白利娟、汪小梅: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2] 冷俊峰、李明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
[3] 王楚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名轻利”现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4] 刘姝威、陈伟忠: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三要素[J].中国软科学,2006(9).
[5] 韩红: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转化经济绩效机制对辽宁的政策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8(11).
[6] 秦小莉:美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7] 孙卫、肖红、原长弘: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6(6).
[8] 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
[9] 陈华志,张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10] 龚完全、熊正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
[11] 陈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环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关键词】 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障碍因素 改革思路
一、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成为科技成果产生的主要源头,近年来,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的近2/3,承担的“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的14%,每年都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问世。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大量应用技术成果只停留在样品阶段,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政策建议,对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经济体制与科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科技体系不同于西方国家:大多数科技资源汇集于高校,且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8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学者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日益深入的研究,主要有: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现状,如李栋亮(2007)、应茵(2007);转化模式,如卢金鹏、杨超(2005)、汤姆·库克(2006);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如涂小东、肖洪安(2005)、陈腾、叶春明(2006);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周宇华、王健(2005)、梅姝娥(2008);也有一些学者借鉴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如秦小莉(2005)、孙卫、肖红(2006),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建议。目前的文献都发现高校科技成果丰硕,知识产权授予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技术转让、专利出售和产业化的比例较小,然而以往研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关注较少,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
二、高校成果转化存在的障碍分析
1、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1)高校科技管理与市场脱节。一方面,高校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高校一般理解的科研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课题和专利,然而企业所理解的科技成果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并销售的实用技术。正是因为这种理解的偏差,导致众多高校科技活动的目标盯在成果的学术水平和获奖等级上,开展创新活动的产业化导向不强(黎苑楚,2005;吴玉鸣,2008)。另一方面,高校有些科技课题缺乏市场导向,主要侧重理论分析与评价,所以市场调研不够具体,使得很多研究成果或专利不能与市场衔接,也不能为企业所开发应用,严重影响了成果的实效性和可推广性,大部分成果停留在样品和实验室阶段。
(2)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不到位,没有将项目、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结合起来,导致高校知识产权应用价值难以实现、流失严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项目完成的标志是发表论文或成果鉴定,成果管理仅限于成果登记和评奖,忽视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通过转让、实施、许可等方式,可使发明人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回报。高校对知识产权应用价值认识不足,限制了知识的增值,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
(3)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常见的科技成果激励方式主要有晋升职称和科研奖励,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指标是论文著作、项目经费的数量,但知识产权实施、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所占比重较小,这就导致多数教师只是按晋升职称条件去经营论文,对科技成果转化兴趣不大。
2、高校和企业缺乏成果转化的共同利益机制,没有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1)双方产学研合作的热情程度不高。高校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的科技成果虽然可以进行转化,但这类合作的科技成果对其在高校内部的职称评定用处不大,因此没有引起高校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而且目前高校对科研人员的横向项目延期行为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所以高校科技人员的项目进度常常跟不上企业的需要,未能及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也失去了与高校合作的兴趣。
(2)缺少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目前虽然有一些产学研合作对接交流会,但缺少统一的组织和政策协调,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作用不明确,致使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企业之外;同时由于缺乏科技管理部门、科技信息咨询机构的分析、调节和信息发布平台,导致高校科技机构与生产部门的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交流不畅。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且投入比例失衡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国家财政拨款、高校自筹和金融机构贷款。在已成功转化的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26%,风险投资仅占2.3%,而国外的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另外从绝对投入来看,我国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者资金投入比例仅为1:1:10,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10:100,正是由于成果转化资金短缺,大多数高校没有能力组织中间试验,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另外,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大多由政府创办或资助,民间资本不足,风险投资资金引入渠道过窄,投资规模小,尚不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弥补资金不足的作用;而且因为风险投资机构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运作效率较低,不利于激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缺乏
(1)科技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体系。我国从事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风险投资等业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太少,而且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市场运作能力差,主动服务的意识薄弱,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拓展能力较弱,导致高校、企业及科技中介缺乏合理的分工与配合,影响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
(2)缺乏统一的技术市场网络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成果信息发布分散,更新不及时,另外由于缺少科技成果的评级制度,项目良莠不齐,需求方很难通过网站找到合适的项目或了解相关的市场信息。
三、美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成功经验
20世纪初期,“威斯康星思想”就确立了美国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三维”关系,建立高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思想基础。二战后美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了美国技术商品化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拜杜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发明归大学所有;大学必须申请专利并且不遗余力地实现商业化;大学必须与发明人分享许可收入等,这项法案的实施不但促进了专利数量飞涨、技术转移市场的迅速发展,还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就是建立有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专门负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协调大学、公司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以技术转让为核心目标的专门机构: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AUTM),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主要有以下功能:第一,专利营销。以专利营销促进专利保护,通过签订协议,保护教师的发明权。第二,提供中介服务:对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科技成果转让。第三,建立支持转化的配套制度:在收取的生产许可费用中,部分提成给教师,学校还给予适当比例配套;建立预研投入制度,对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他们的研究和成果转化。AUTM的主要作用是:第一,举办培训和各种活动。让会员接受先进的教育,通过与技术转移领域的资深人士建立联系,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第二,出版发行物。通过AUTM的通讯杂志、技术转移手册等,让会员了解商业开发、许可、专利和研究开发方面的最新信息,以及重大的立法及法律问题。第三,搭建信息平台。AUTM通过网络为发明寻找市场,并通过该网络可以方便地连接到各大学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和随时更新的发明数据库。第四,举办年会。探讨知识产权的商业化、最新的科技动态以及相关政策的法规等。
四、提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改革思路
1、完善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激活成果转化内在动力
(1)应加强职称晋升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关联度。高校在晋升、奖励设定上不仅要考虑科研成果的水平、论文专著的数量,还要考核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及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只有将成果转化也纳入晋升考核机制,才能使科技人员在科研立项时,充分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果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成果的转化率。
(2)允许以科研成果作价入股企业,并确定合理的股价及股权收益比例。比如在MIT新建的科技企业中,投资者占股份为45%—50%,学校占5%—10%,教师占25%—30%,其他占股份20%—25%,通过技术成果入股、科技人员持股这样的现代产权制度安排,可以实现科技人员从成果的拥有者到企业的持股者角色转变,保护了科技人员应得的利益,也倡导了一种知识要素与经济要素、知识技术资本与风险投资资本的要素组合模式。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高校要引导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与沟通。高校科技人员应通过市场调研或深入企业进行访谈与交流,甚至进入企业团队从事一部分研发工作,了解企业的科研进展、市场的需求动向及企业对产品的要求,同时和企业协商科研成果的转让或成果转化等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高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培养将高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2)鼓励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充实新的合作内容。首先,可以由一次性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方式向技术入股、联营科技企业和合办研究开发与人才培训机构转变;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与类型,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其次,要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通过大学科技园,可以把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人才与企业的设备、资金、生产能力及市场网络结合起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社会各行业的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渠道投资体系
美国成功的经验表明,完善投融资体系是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有效途径,资金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粘合剂”和“催化剂”。第一,政府应改善风险投资的环境,并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美国超过90%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我国风险投资则仅为23%。因此,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规范改善风险投资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实现我国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分散化和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以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二,政府应增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如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支持科技成果中间试验、新产品试制和新技术转让,同时还应建立资金投入监督机制,以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资金的合理使用。第三,政府还应制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良好的服务场所等。
4、推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
我国大学尚未建立类似于美国大学技术转移协会的专门组织,大部分高校也未建立相对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部分学校纵然有中介服务机构,也比较封闭,再加上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大大影响了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作用的发挥。所以我国应建立大学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并对该机构给予经费支持,拓展中介服务项目,聘用有丰富的服务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专职从事该项工作;搭建科技成果转让的信息平台,发挥桥梁的作用,减少信息不对称;并对科技成果进行评级,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1)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该采用现代企业运作模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大学相互支持,但相应的科技成果转让、知识交流、服务提供等实行市场机制,进行有偿交易,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实现大学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良性合作。
(2)重视高校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制定激励中介人才的政策,加快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紧缺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着力培养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
(3)加强大学科技园的规划与管理。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应以国家目标、地方特色经济、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建立“研发—孵化—产业”链,形成自身的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孵化出高成活率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为联结科技教育与经济不可或缺的纽带。
5、建设高效率的信息网络平台
(1)建立校企信息服务网络。通过该网络的传递和信息发布,高校之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开展研究,避免重复建设;企业也可以清楚的知道各校的科研项目情况,这样就可以做到校企资源高效整合,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有效互动。
(2)建立公共科技信息平台,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应牵头发动企业和高校整合各机构的信息资源,共同投资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公共平台和开放的科技成果数据库。这些平台不仅可以为科技成果的传递、扩散、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和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还可以降低高校、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人员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促成学校成果和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五、结论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和经济的纽带,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高校虽然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产生了大量科技成果,但绝大部分科技成果还只停留在样品阶段,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针对这一现象,论文从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产学研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然后借鉴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经验,认为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激活成果转化内在动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渠道投资体系;促进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建设高效率的信息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 白利娟、汪小梅: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2] 冷俊峰、李明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
[3] 王楚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名轻利”现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4] 刘姝威、陈伟忠: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三要素[J].中国软科学,2006(9).
[5] 韩红: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转化经济绩效机制对辽宁的政策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8(11).
[6] 秦小莉:美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7] 孙卫、肖红、原长弘: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6(6).
[8] 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
[9] 陈华志,张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10] 龚完全、熊正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
[11] 陈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环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