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习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理念,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文化自信,发掘文化自信发展源泉,构建文化自信精神基地,是当下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简要解读了文化自信及其根底来源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精神根底构建具体措施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103 — 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体现,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的重要实践需求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唤醒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发掘了地区红色革命基因,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新时期背景下,要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构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就要把握传统文化、中国发展历史、中国特色革命史、现代社会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等不同的因素,积极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实现我国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形成文化自信精神根底,为我国文化自信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1〕。
(一)解读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提到了我国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表达了自身对传统精神文化的认同。在“十八大”会议中,习主席记明确强调了“四个自信”,分别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更是我国现代社会主义特色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综合素养,强化国家综合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在“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文件中,习主席再一次提到了“文化自信”思想理念,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段讲话进一步丰富了文化自信理念,分别提出“深入理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自信建设战略思想。
(二)文化自信根底来源
文化自信是习主席在“十八大”会议报告中提到的一个口号、一种战略思想、一项发展理论;要想实现文化自信,就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需要充分发掘我国数千年来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文化与精神品质,发掘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的伟大革命精神与红色基因,以此形成根基深厚、渊源悠久的文化自信发展精神根基,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与持续壮大提供支持。
关于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来源,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我国历史优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来历史发展的宝贵财富与资源,是我国国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其蕴藏着我国最深沉、宝贵的民族精神与信仰追求,比如: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公而忘私”的先进价值观念、“温故知新”的自我进步发展意识、“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国家建设理念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重要来源〔2〕。
第二,我国具有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红色革命基因。从井冈山战役、长征、延安战役,一直到雷锋事迹、袁隆平精神、大庆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疫共存”精神,这些都是我国数年来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积淀着我国特有的红色文化基因,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构建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指导精神。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构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需要全面统筹这些精神与文化,将其作为文化基地形成与构建的重要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唤醒中国传统文化活力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无法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为我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发展、文化延续提供了重要支持,促使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渊源悠久、具有传统文化强大基因的国家文化精神,形成了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厚德载物”均是重要指导精神,是传统文化特质的具体体现,这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观马克思主义精神与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与不同,但正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开放性”、“接纳性”的文化理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了土壤;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再一次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促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形式融入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掘了红色革命基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一步发掘了我国的红色革命基因,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红色革命热情。革命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发展与延续,是不同时期背景下优秀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理念。从另一种角度来说,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坚持不懈”、“爱国主义”、“以民为本”等理念的融合与发展,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因此,革命文化中蕴藏的红色基因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依据,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再次唤醒我国文化体系中的红色基因,以红色基因激发我国人民的发展与实践热情,成为我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力支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构建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实践路径,其中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先进成果,也是我国人民参与社会实践的精神指导。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不仅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革命文化,比如:井冈山精神、文化包容理念等;更结合了现代社会元素,吸纳了西方优秀文化元素,将西方优秀文化融入我国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比如:在社会文化建设活动中,工作人员可以组织开展“中西方美术绘画作品交流赏析”活动,通过为群众讲解中西方美术创作理念的差异、差异来源,促使群众能够辩证看待不同的文化意识,感受多元化文化意识的魅力,在欣赏西方美术作品的同时认识到中国传统美术绘画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实现西方优秀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文化体系内涵,这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形成动力之一。
(一)构建精神根底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要想实现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构建,就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
第一, 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我国文化体系构建与发展立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上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必须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肩膀”上,坚定立场,比如:毛泽东主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融合当时国情,结合自身政治素养,提出了“毛泽东理论”,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指导,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明确导向。
第二, 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发展基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潮流中逐渐形成的,是数代人在生活、劳动、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智慧,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因此,构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必须要将传统文化作为牢固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社会元素,求同存异、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价值,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构建提供营养。
第三, 端正始终汲取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观念。现代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国际文化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各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愈发重要。要想始终发展我国文化自信,构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就要正确认知世界文化体系的发展趋势,在中西方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保持本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国际舞台上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繁荣发展提供资源,以此强化我国文化自信精神根底。
(二)构建精神根底的具体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要想构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可以分别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全面构建精神根底,为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驱动力。
一方面,要实现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发扬与创新传统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是我国传承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始终传承的民族之魂,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成分,但是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产生的特定文化形态,与现代社会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对接,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促使现代社会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优秀民族精神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此形成人们的文化自信精神根底。
另一方面,要有效融合革命精神与现代社会建设,实现我国革命文化的传承与革新。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融合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体现,比如:在长征时期,革命文化精神体现为勇于牺牲、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体现为心系大众、为民为公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化已经渗透于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初心,坚持弘扬革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一)弘扬传统文化,凸显马克思主义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全面开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构建,就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将其贯穿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以此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实际过程中,建议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重要依据,坚决剔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习俗,比如:地主意识、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等,同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比如: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中的指导意义,为构建中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奠定基础。
(二)贯彻落实中国化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全面开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构建,就要结合现代社会特色主义社会构建成果,关注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情况,贯彻落实各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实现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主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过程中,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各项中国化成果,坚持与社会发展相融合,在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践行各项战略思想,以此证明各项理论成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三)发掘地区红色资源,彰显中国文化特色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全面开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构建,就要积极发掘地区红色资源,凸显我国文化特点。红色资源是我国革命文化的具体体现之一,是在革命实践时期逐渐形成的特有文化体系,是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革命实践理念相融合形成的重要成果。在实际过程中,建议分别开发红色资源与红色革命根据地,一方面,发扬各种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红色资源主题教育,为人们全方面认知我国革命文化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区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发革命纪念馆,构建地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以此激發人们的爱国精神,提升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此外,开发地区红色革命资源能够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精神根底,为文化自信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
(四)结合社会实际问题,提供文化自信有力保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全面开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构建,就要结合社会实际问题,关注社会民生现象,帮助老百姓解决实事,以此提升人们的国家认同感与自豪感,强化人们的文化自信,丰富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体系。举例分析,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抗疫”中,我国各地区纷纷调动自身医疗资源、警备资源与社会公共卫生防护资源,一些地区不仅有效防护疫情,还组建“援助武汉抗疫小分队”,体现我国“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文化理念;在“抗疫”中,各行业企业纷纷转投医疗卫生事业,格力集团投入大量资金构建医用口罩、防护器具流水线,为我国各地区医疗机构提供大量设施,再一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体现出艰难时刻我国社会经济对民生稳定性的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说到底就是充分发掘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品质,将这种精神品质呈现于人们眼前,促使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精神魅力,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与国家精神认同感、自豪感,以此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通过构建精神根底,能够持续发扬这种国家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渲染力、影响力,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柱,实现文化自信的长久屹立,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1〕周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自信培养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04):52-54.
〔2〕赵景刚.文化自信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文化学刊,2020,(02):49-51.
〔3〕吕国辉,张雄.在马克思中国化进程中推进文化自信〔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253.
〔责任编辑:杨 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103 — 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体现,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的重要实践需求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唤醒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发掘了地区红色革命基因,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新时期背景下,要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构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就要把握传统文化、中国发展历史、中国特色革命史、现代社会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等不同的因素,积极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实现我国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形成文化自信精神根底,为我国文化自信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1〕。
一、文化自信及其根底来源
(一)解读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提到了我国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表达了自身对传统精神文化的认同。在“十八大”会议中,习主席记明确强调了“四个自信”,分别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更是我国现代社会主义特色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综合素养,强化国家综合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在“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文件中,习主席再一次提到了“文化自信”思想理念,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段讲话进一步丰富了文化自信理念,分别提出“深入理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自信建设战略思想。
(二)文化自信根底来源
文化自信是习主席在“十八大”会议报告中提到的一个口号、一种战略思想、一项发展理论;要想实现文化自信,就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需要充分发掘我国数千年来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文化与精神品质,发掘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的伟大革命精神与红色基因,以此形成根基深厚、渊源悠久的文化自信发展精神根基,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与持续壮大提供支持。
关于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来源,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我国历史优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来历史发展的宝贵财富与资源,是我国国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其蕴藏着我国最深沉、宝贵的民族精神与信仰追求,比如: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公而忘私”的先进价值观念、“温故知新”的自我进步发展意识、“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国家建设理念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重要来源〔2〕。
第二,我国具有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红色革命基因。从井冈山战役、长征、延安战役,一直到雷锋事迹、袁隆平精神、大庆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疫共存”精神,这些都是我国数年来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积淀着我国特有的红色文化基因,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构建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指导精神。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构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需要全面统筹这些精神与文化,将其作为文化基地形成与构建的重要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唤醒中国传统文化活力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无法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为我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发展、文化延续提供了重要支持,促使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渊源悠久、具有传统文化强大基因的国家文化精神,形成了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厚德载物”均是重要指导精神,是传统文化特质的具体体现,这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观马克思主义精神与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与不同,但正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开放性”、“接纳性”的文化理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了土壤;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再一次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促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形式融入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掘了红色革命基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一步发掘了我国的红色革命基因,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红色革命热情。革命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发展与延续,是不同时期背景下优秀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理念。从另一种角度来说,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坚持不懈”、“爱国主义”、“以民为本”等理念的融合与发展,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因此,革命文化中蕴藏的红色基因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依据,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再次唤醒我国文化体系中的红色基因,以红色基因激发我国人民的发展与实践热情,成为我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力支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构建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实践路径,其中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先进成果,也是我国人民参与社会实践的精神指导。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不仅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革命文化,比如:井冈山精神、文化包容理念等;更结合了现代社会元素,吸纳了西方优秀文化元素,将西方优秀文化融入我国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比如:在社会文化建设活动中,工作人员可以组织开展“中西方美术绘画作品交流赏析”活动,通过为群众讲解中西方美术创作理念的差异、差异来源,促使群众能够辩证看待不同的文化意识,感受多元化文化意识的魅力,在欣赏西方美术作品的同时认识到中国传统美术绘画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实现西方优秀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文化体系内涵,这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形成动力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
(一)构建精神根底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要想实现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构建,就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
第一, 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我国文化体系构建与发展立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上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必须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肩膀”上,坚定立场,比如:毛泽东主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融合当时国情,结合自身政治素养,提出了“毛泽东理论”,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指导,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明确导向。
第二, 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发展基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潮流中逐渐形成的,是数代人在生活、劳动、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智慧,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因此,构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必须要将传统文化作为牢固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社会元素,求同存异、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价值,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构建提供营养。
第三, 端正始终汲取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观念。现代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国际文化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各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愈发重要。要想始终发展我国文化自信,构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就要正确认知世界文化体系的发展趋势,在中西方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保持本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国际舞台上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繁荣发展提供资源,以此强化我国文化自信精神根底。
(二)构建精神根底的具体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要想构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可以分别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全面构建精神根底,为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驱动力。
一方面,要实现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发扬与创新传统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是我国传承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始终传承的民族之魂,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成分,但是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产生的特定文化形态,与现代社会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对接,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促使现代社会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优秀民族精神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此形成人们的文化自信精神根底。
另一方面,要有效融合革命精神与现代社会建设,实现我国革命文化的传承与革新。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融合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体现,比如:在长征时期,革命文化精神体现为勇于牺牲、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体现为心系大众、为民为公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化已经渗透于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初心,坚持弘扬革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构建具体措施
(一)弘扬传统文化,凸显马克思主义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全面开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构建,就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将其贯穿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以此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实际过程中,建议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重要依据,坚决剔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习俗,比如:地主意识、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等,同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比如: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中的指导意义,为构建中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奠定基础。
(二)贯彻落实中国化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全面开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构建,就要结合现代社会特色主义社会构建成果,关注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情况,贯彻落实各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实现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主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过程中,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各项中国化成果,坚持与社会发展相融合,在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践行各项战略思想,以此证明各项理论成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三)发掘地区红色资源,彰显中国文化特色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全面开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构建,就要积极发掘地区红色资源,凸显我国文化特点。红色资源是我国革命文化的具体体现之一,是在革命实践时期逐渐形成的特有文化体系,是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革命实践理念相融合形成的重要成果。在实际过程中,建议分别开发红色资源与红色革命根据地,一方面,发扬各种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红色资源主题教育,为人们全方面认知我国革命文化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区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发革命纪念馆,构建地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以此激發人们的爱国精神,提升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此外,开发地区红色革命资源能够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精神根底,为文化自信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
(四)结合社会实际问题,提供文化自信有力保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全面开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构建,就要结合社会实际问题,关注社会民生现象,帮助老百姓解决实事,以此提升人们的国家认同感与自豪感,强化人们的文化自信,丰富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体系。举例分析,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抗疫”中,我国各地区纷纷调动自身医疗资源、警备资源与社会公共卫生防护资源,一些地区不仅有效防护疫情,还组建“援助武汉抗疫小分队”,体现我国“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文化理念;在“抗疫”中,各行业企业纷纷转投医疗卫生事业,格力集团投入大量资金构建医用口罩、防护器具流水线,为我国各地区医疗机构提供大量设施,再一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体现出艰难时刻我国社会经济对民生稳定性的保障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说到底就是充分发掘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品质,将这种精神品质呈现于人们眼前,促使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精神魅力,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与国家精神认同感、自豪感,以此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通过构建精神根底,能够持续发扬这种国家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渲染力、影响力,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柱,实现文化自信的长久屹立,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周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自信培养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04):52-54.
〔2〕赵景刚.文化自信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文化学刊,2020,(02):49-51.
〔3〕吕国辉,张雄.在马克思中国化进程中推进文化自信〔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253.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