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达力是一种言语行为、言语思维、言语智慧与文化的集中体现。儿童真性表达力,是指儿童个体自我的真情表达。但是如让儿童毫无节制地表达,虽然其表达能力可能提高,但其品味却可能落入下乘。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要素进行组合,通过多种言语训练的方式,有效培养儿童真性表达力。
一、借助视觉文学,推促表达力萌发
视觉文学,可以简要概括为图文。为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与表达欲望,教材大量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针对儿童真性表达力培养,也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如连环画、国画、绘本等形式,来演绎传统文化精髓,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促其表达力悄然萌发。
1.通过图画引导想象表达。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含蓄表达,追求意境,无论是绘画,还是诗词,都有这一特点,具体体现在留白上,如绘画中的平衡对比。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绘画留白进行大胆想象。具体来说,可以就一幅图进行观察,从图中人物、色彩、主题等揣摩表达技巧。
例如,针对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奔马》、《西游记》绘本以及名人诗画等,引导学生想象,鼓励他们表达,教师相继点拨。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儿童真性表达,一方面需要营造宽松氛围,让他们大胆自由表达;另一方面不设置答案,注重内心阅读分享,引导他们享受阅读的快乐。
2.对照图文引导理解表达。当今社会,是信息快餐时代,更是读图时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于儿童真性表达力培养来说,也要注重图文对照,让他们能够从中搜索信息,继而融入想象、分析与判断,形成自己个性的理解表达。
如,针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借助图文对照的方式,引导儿童先读图,后读诗,继而发挥想象,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古诗的意思,表达作者的情感,从中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送别”文化。这样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而且还能从中推促他们表达力的萌发。
二、借助主题统整,推促表达力生长
学生有了表达的冲动,并不等于他们会表达。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此时的表达,还属于碎片呈现,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观察、阅读,继而围绕表达主题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这样不仅可以为他们言语思维发展提供可能,而且还能助力优质表达力生长。
1.围绕主题引导比较整合。除了实践操作,学生还感兴趣的就是主题学习,通俗地说,也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春节”这一具有典型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或者询问家长,了解春节的由来、传统风俗以及神话故事等。接着,教师根据资料搜集情况进行分组,有了解春节风俗的小组,有搜集神话故事的小组,也有探究春节文化的小组,然后让他们将各自的信息进行比较整合,形成自己的理解认识,最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发言,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这里信息统整的过程,其实也是其思维历练的过程,更是推促言语表达从碎片走向系统化、逻辑化的必然过程。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个性,往往有不同的体验,教师需要做的是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主动搭建平台,围绕主题自由表达,真正让其表达力实现生长。针对“春节”主题活动,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推出“中秋”“清明”等主题,也可以围绕“春节”主题进行资源扩展,补充“春节诗词”“中外过年比析”等等。
2.围绕统整渗透判断评价。围绕主题统整资源,需要学生有“全局”思维,有综合视野。柏拉图曾经说过,综合性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如果在表达训练中,只呈现片段训练,那么对其能力提升也必然是片面的。因而教师也要有全局意识,大局观念,从儿童语文素养培养出发,促进表达力优质发展。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古诗两首》为核心,组织他们开展“走进诗词·春天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分组商量,確定诗词内容主题,如描写对象、体裁、作者风格等,然后让他们各自搜集资料,用讲述、表演或者知识竞赛等方式,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行间巡视的方式,主动参与,并且从中把控节奏,引导学生学会判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大胆评价,并且在不影响他们积极性的情况下,适时点拨,引导其互相点评,继而从中渗透表达力培养。
三、借助内涵表达,推促表达力深化
围绕一定的主题,鼓励学生从中搜集信息,学会判断选择,并能够进行点评,可以有效推促他们个性语言的发展,提升表达力。学生虽经过思考,但其表达仍停留在浅层次上。只有让情感与心灵体验得到共识,让理性与体验得到融合时,他们的表达力才会实现质的飞跃,才能有效推促其表达力优质发展。
1.鼓励驾驭言语表达。言语表达,不仅可以从中体现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水平,而且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要发展学生的表达力,最根本的还要思考教学内容与人的生命成长相融的问题,倡导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学生真性表达力培养。要深度开发教材,实现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从而建构新的语文知识观,通过合理的学习流程,引导儿童进行思考。
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针对其主题提炼,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百度搜集资料,从中了解《三国演义》,了解主要内容,并且鼓励他们谈“三国”、说“三国”,可以组织讲故事或者辩论会等。如有可能,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草拟提纲,然后准备发言材料,接着在小组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及时抓住闪光点进行讨论点评。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审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更好地驾驭语言,实现富有内涵的深度表达。
2.鼓励彰显表达内涵。言语表达训练需要长期坚持,而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发挥“育”的柔软作用,这种训练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推促他们真性表达力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个性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感知文本内容、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能透过文字背后与作者、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实现迁移内化,真正让他们能够“为我所用”。活用阅读知识可以内化学生自己的知识,继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力。
比如,四年级上册《开天辟地》这一课,属于东方神话故事,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在儿童熟悉文本内容后,可以引导他们围绕“我的思考”进行表达。有学生说:“正因为有了盘古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才有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也有学生说:“盘古敢于反抗,勇于斗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虽然他们的言语表达略显稚嫩,但却是他们真正的自主表达。而在这过程中,其语言积累在学习中也得以激活,能够有效推促学生表达兴趣、层次与评价能力、听力品质方面的提升。
总之,对于学生真性表达力的培养,教师还要以鼓励学生内心真情表达为目标,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能够进行自我优质表达,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与生命价值。
一、借助视觉文学,推促表达力萌发
视觉文学,可以简要概括为图文。为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与表达欲望,教材大量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针对儿童真性表达力培养,也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如连环画、国画、绘本等形式,来演绎传统文化精髓,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促其表达力悄然萌发。
1.通过图画引导想象表达。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含蓄表达,追求意境,无论是绘画,还是诗词,都有这一特点,具体体现在留白上,如绘画中的平衡对比。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绘画留白进行大胆想象。具体来说,可以就一幅图进行观察,从图中人物、色彩、主题等揣摩表达技巧。
例如,针对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奔马》、《西游记》绘本以及名人诗画等,引导学生想象,鼓励他们表达,教师相继点拨。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儿童真性表达,一方面需要营造宽松氛围,让他们大胆自由表达;另一方面不设置答案,注重内心阅读分享,引导他们享受阅读的快乐。
2.对照图文引导理解表达。当今社会,是信息快餐时代,更是读图时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于儿童真性表达力培养来说,也要注重图文对照,让他们能够从中搜索信息,继而融入想象、分析与判断,形成自己个性的理解表达。
如,针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借助图文对照的方式,引导儿童先读图,后读诗,继而发挥想象,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古诗的意思,表达作者的情感,从中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送别”文化。这样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而且还能从中推促他们表达力的萌发。
二、借助主题统整,推促表达力生长
学生有了表达的冲动,并不等于他们会表达。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此时的表达,还属于碎片呈现,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观察、阅读,继而围绕表达主题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这样不仅可以为他们言语思维发展提供可能,而且还能助力优质表达力生长。
1.围绕主题引导比较整合。除了实践操作,学生还感兴趣的就是主题学习,通俗地说,也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春节”这一具有典型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或者询问家长,了解春节的由来、传统风俗以及神话故事等。接着,教师根据资料搜集情况进行分组,有了解春节风俗的小组,有搜集神话故事的小组,也有探究春节文化的小组,然后让他们将各自的信息进行比较整合,形成自己的理解认识,最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发言,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这里信息统整的过程,其实也是其思维历练的过程,更是推促言语表达从碎片走向系统化、逻辑化的必然过程。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个性,往往有不同的体验,教师需要做的是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主动搭建平台,围绕主题自由表达,真正让其表达力实现生长。针对“春节”主题活动,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推出“中秋”“清明”等主题,也可以围绕“春节”主题进行资源扩展,补充“春节诗词”“中外过年比析”等等。
2.围绕统整渗透判断评价。围绕主题统整资源,需要学生有“全局”思维,有综合视野。柏拉图曾经说过,综合性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如果在表达训练中,只呈现片段训练,那么对其能力提升也必然是片面的。因而教师也要有全局意识,大局观念,从儿童语文素养培养出发,促进表达力优质发展。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古诗两首》为核心,组织他们开展“走进诗词·春天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分组商量,確定诗词内容主题,如描写对象、体裁、作者风格等,然后让他们各自搜集资料,用讲述、表演或者知识竞赛等方式,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行间巡视的方式,主动参与,并且从中把控节奏,引导学生学会判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大胆评价,并且在不影响他们积极性的情况下,适时点拨,引导其互相点评,继而从中渗透表达力培养。
三、借助内涵表达,推促表达力深化
围绕一定的主题,鼓励学生从中搜集信息,学会判断选择,并能够进行点评,可以有效推促他们个性语言的发展,提升表达力。学生虽经过思考,但其表达仍停留在浅层次上。只有让情感与心灵体验得到共识,让理性与体验得到融合时,他们的表达力才会实现质的飞跃,才能有效推促其表达力优质发展。
1.鼓励驾驭言语表达。言语表达,不仅可以从中体现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水平,而且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要发展学生的表达力,最根本的还要思考教学内容与人的生命成长相融的问题,倡导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学生真性表达力培养。要深度开发教材,实现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从而建构新的语文知识观,通过合理的学习流程,引导儿童进行思考。
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针对其主题提炼,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百度搜集资料,从中了解《三国演义》,了解主要内容,并且鼓励他们谈“三国”、说“三国”,可以组织讲故事或者辩论会等。如有可能,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草拟提纲,然后准备发言材料,接着在小组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及时抓住闪光点进行讨论点评。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审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更好地驾驭语言,实现富有内涵的深度表达。
2.鼓励彰显表达内涵。言语表达训练需要长期坚持,而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发挥“育”的柔软作用,这种训练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推促他们真性表达力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个性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感知文本内容、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能透过文字背后与作者、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实现迁移内化,真正让他们能够“为我所用”。活用阅读知识可以内化学生自己的知识,继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力。
比如,四年级上册《开天辟地》这一课,属于东方神话故事,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在儿童熟悉文本内容后,可以引导他们围绕“我的思考”进行表达。有学生说:“正因为有了盘古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才有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也有学生说:“盘古敢于反抗,勇于斗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虽然他们的言语表达略显稚嫩,但却是他们真正的自主表达。而在这过程中,其语言积累在学习中也得以激活,能够有效推促学生表达兴趣、层次与评价能力、听力品质方面的提升。
总之,对于学生真性表达力的培养,教师还要以鼓励学生内心真情表达为目标,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能够进行自我优质表达,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与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