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就地现代化”是必由之路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odo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大背景下提出的农村就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户籍制度即将大改革的当前乃至未来,依旧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既是参照世界各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做出的抉择,亦是中国农村基于自身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农村社区基于现实情况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在中国努力实现全面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广阔的农村和大量的农村人口不仅仅只是依靠城市化的一条路子来实现现代化,农村就地现代化作为植根于广大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现实状况的发展道路,应该作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之一,成为与城市化相并行的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农村就地现代化强调转变“老三化”的农村发展观念的同时,积极稳妥地逐步实现建设现代化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培育现代化农民,这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大势,也与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相符合。
  与树立中国城市化的极限意识相联系,还须破除农村现代化的观念误区。最大的误区是把“城市化、工业化、市民化”看成是现代化的唯一方式,全部工作的重心都放在这“三化”上,甚至把“两个反哺”当成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任务,而不是看作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因此,首先需要明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传统的“城市化、工业化、市民化”(老三化)之路,一条是中国农村的就地现代化即“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新三化),这两条腿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人之两足,缺一不可。其次是要树立全球性现代化观念,避免把全球化、现代化碎化,而要将二者看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现代化是就时间而言,全球化是就空间而言。坚持时空统一的全球性现代化观,目的在于观察中国“三农”问题时,避免或只看全球而不看现代,或只看现代而不看全球(目前有不少做法即如是),其危害正在于逃避“三农”自身现代化的责任。为此,我们特别强调:长远解决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在坚持传统“老三化”之路时,必须坚决走就地现代化之路。
  通过就地现代化发展的农村社区,其最终走向和归宿不是城市或小城镇,而是在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通过农村“全要素生产力”的升级换代,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生成现代农村文化传统、提升村民现代素质以及发展现代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新农村建设强调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就应该是农村就地现代化路径发展下的农村社区景象。罗荣渠先生曾经在《现代化新论》中提出过“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在同一生产力水平和条件下,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也是多模式的。”同时,“相应的生产力水平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形成相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但是由于每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都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发展弹性和适应性,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力、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因此,我们应坚定地结合中国实际来发展中国农村社区,坚决地在中国农村选择一条不同于城市化的就地现代化发展路径。
  (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责编/谭峰   美编/于珊
其他文献
此次到河南濮阳市调研,我感到收获很大。我们在濮阳看到,市委市政府注意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县区、乡镇和社区等地各级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好、工作思路清晰、基层党建充满活力,便民服务受到百姓称赞,“互联网+监督”、“智慧社区平台”、“村官培训机制”、“农村党员档案管理”等创新举措的不断推出,取得明显成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濮阳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开辟了一条服务型党组织、服
分析了离线模式下协同设计的特点,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全新的对象版本合并算法,本算法能够有效的解决几何冲突以及非几何冲突问题,保证了操作意愿。并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分析了该算法的实现过程。
介绍在柳钢3号方坯连铸机生产开发SWRH82B成分及工艺路线、钢中夹杂物控制以及铸坯表面、内部质量工艺技术的优化及其效果。
古镇开发的关键在于把握工业制造产业与农业文明的历史传承、演进贡献和引领潮流的基本特色。  一是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关系。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为世界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奠定了初步的科学文化基础,而从唐宋起已闻名于世的“百工之乡”更是为文明更替作出举世瞩目的贡献。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发展轨迹,更彰显出以永康为代表的五金制造重镇在国际产业集群发展理论和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