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控制权溢价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_h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公司控制权溢价作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业已形成了日趋成熟的理论体系。相对而言,目前我国公司控制权溢价研究正处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实证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丰富。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公司控制权溢价的研究文献进行横向的归纳与梳理,有助于寻找出中外学术差距,以推进中国公司控制权溢价研究的发展与深化。
其他文献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于2006年7月9~1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会议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主办,新疆财经学院经济学系承办。现将会议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随着2006年4月24日国家发改委相继推出水泥、电解铝、焦炭和钛合金等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自4月28日上调贷款利率0.27个基点,中国的宏观政策开始呈现明确的紧缩信号。究竟如何把握下一阶段的宏观政策走势,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主要课题。
由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主办,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于7月25日在沈阳辽宁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年会。
2006年9月18—1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办的新农村建设暨农村政策研讨会在安徽省风阳县举行。来自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同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专家学者7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结合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祥地凤阳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问题,围绕欠发达区域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好新农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现就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简要综述如下。
1994年,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1993年底《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分别简称国开行、进出口行和农发行)相继成立。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学家提出政策建议的价值判断基础。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有重大缺陷的、甚至错误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导的政策建议对现实中产生的许多不公平现象负有很大的责任,甚至给实践中某些毫不顾及公正的不良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借口。这种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它对“公平”的狭隘的、不恰当的理解,进而赋予效率以一种完全优先于任何其他社会经济目标的追求的地位。
经济增长理论从古典理论发展到今天的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这其中不仅体现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源泉的不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不断发展。笔者认为,不论是观点和思想的变化,还是方法和工具的进步,都是经济增长理论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本文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述将同时关注来自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
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是天生的合作伙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国民收人分配结构和储蓄结构的变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注资能力日益减弱,为了满足国有经济持续增长的资金需求,需要国有银行充当将社会资金集结起来,转化为财政资金,代替财政向国有企业注资,所以国有银行同时具有商业性和政策性,同时提供竞争性的金融私人产品和金融公共产品,而且时常被当做配合货币政策反周期操作的工具。在我国,由于国有银行改革总是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有银行资金运行与国有企业商品流通之间的啮合故障。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劳动、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基于当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开始关注并强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关的研究文献众多,虽然分析的角度存在差异,但共同点在于,制度(制度的表现形式可能多样,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习俗和惯例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最终都需要通过新古典内生经济增长要素诸如资本、技术、贸易等渠道作用于经济增长,即实质上还是认为资本、技术等要素才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决定因素,制度等要素均是外生的。上述经济增长要素决定论思想可以用流程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兴办科技工业园区等各种开发区,使中国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国制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事件。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入了研发转移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内外环境条件也难以支撑目前的“中国制造”模式的持续发展。要解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抓住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研发转移的机遇,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定位和强化中国科技园区(国家高新区)的功能,迅速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改变中国在全球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