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成釉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分型。方法:通过X线片、CT、MRI检查,分析总结典型影像学表现。结果:成釉细胞瘤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大多数位于下颌骨,结合X线、CT、MRI表现,确诊本病不难。结论:CT为最主要检查方法,典型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关键词:成釉细胞瘤影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04【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66-01
1临床资料
本病例,男性,32岁,病变发生在下颌骨,肿瘤侵犯软组织,局部骨质吸收破坏,病变呈膨胀性改变,皮质变薄,病变最大截面为4.7*4.0cm,周围皮质菲薄,部分中断,周围住址受压,左侧颌下及颈部,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并强化。CT表现 肿瘤呈低密度囊状区与等密度混合存在,肿瘤内呈多房型、蜂窝状或单方性,因肿瘤膨胀生长,皮质变薄。CT可清晰地显示骨外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强化。MRI表现 常呈信号不均匀。T1WI病灶呈低信号灶,T2WI病灶呈高、低混合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行部分强化。
结果本病例手术证实为成釉细胞瘤。
本病多发生在20-60岁之间,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发生在下颌骨,以下颌角和下颌升之多见。肿瘤临床过程缓慢,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病人可能因创伤、拔牙、不良修复体、错合、牙周病、口腔感染、阻生齿或多生牙的主诉就诊。随着肿瘤长大,颅骨膨胀,造成面部不对称。肿瘤侵犯牙槽骨可引起亚此松动、移位、脱落。肿瘤继续膨大可是外骨板变薄如牛皮纸样,按压时可有捏乒乓球样感。造成骨质吸收时,可有囊状感,穿刺抽液为棕褐色液体,含胆固醇结晶。口腔软组织被推挤,常有咬痕,可发生溃疡、疼痛、继发感染、瘘管等。肿瘤侵犯软组织时,巨大肿瘤可能影响下颌骨运动,甚至影响吞咽和呼吸,也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肿瘤极少直接侵犯下牙槽神经,故临床上罕有病人主诉唇、颊麻木。
2讨论
成釉细胞瘤又称齿釉细胞瘤或造釉细胞瘤,约占牙源性肿瘤的11%-64%。成釉细胞瘤发源于牙釉质原基上皮层基底细胞的真性肿瘤,组织来源主要为牙源性上皮,既残余的牙板、造釉器,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牙周膜内的上皮剩余或口腔黏膜的基地细胞,还有认为是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的衬里上皮转变而来。极少数发生于硬骨或脑垂体内者可能是由于口腔黏膜基底细胞或牙原性上皮异位而引起。这种牙原性上皮肿瘤不受中胚叶组织的诱导或分化。
成釉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分型:
2.1实质性:此型很少见。表现为蜂窝状、砂粒状透光影。颌骨边缘骨皮质可被吸收而不完整,故有砂粒型或蜂窝状之称。
2.2多房型:此型多见。
2.2.1囊腔大小不一,成群排列,相互重叠或呈囊套囊表现。囊腔大小差别越显著,则越应视为成釉细胞瘤,大的囊腔位于下颌支时常为成釉细胞瘤。
2.2.2囊壁为一线状致密硬化圈。其边缘呈分叶状,有切迹。硬化圈可因病变发展而残缺、中断。
2.2.3颌骨可呈显著膨胀扩大。骨皮质变薄,甚至中断。
2.2.4囊腔内有无牙齿及牙的形态取决于局部牙本身造釉器发育成熟的程度。
2.2.5囊内可见细小斑点状钙化。
2.2.6邻近牙根可呈锯齿状吸收,或压迫移位及脱落。
2.3单方型:此型少见。瘤体呈单个类圆形囊腔,囊壁不光滑,并呈分叶,有切迹。囊腔内多不含牙。瘤内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点状钙化影。局部骨骼改变和邻近牙的变化与多囊型者相似。少数边缘光滑整齐,甚至含牙与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不易鉴别。
各型成釉细胞瘤同样的影像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骨质膨隆,以向唇颊侧向为甚。
(2)骨密度消失,以牙槽侧骨消失多见。
(3)肿瘤内含牙或不含牙,所含牙可为各发育期的埋伏牙、阻生牙或多生牙;口内牙被肿瘤推移、松动或脱落。
(4)牙根呈锯齿状吸收,肿瘤部分边缘骨质增生硬化。
(5)肿瘤可向根与根之间侵润。
(6)肿瘤无钙化。
3结果
目前临床及病理学医师多主张成釉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成釉细胞瘤确易复发及发生恶变。恶变表现:早期为一般表现的囊腔。发生恶变后囊腔多消失,出现骨破坏现象,清晰地边缘变为模糊、消失,发展迅速。骨皮质出现广泛侵蚀破坏及突破时,失去颌骨形态。肿瘤间隙变得粗大紊乱。软组织肿块增大显著,密度增高。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治疗。因为成釉细胞瘤有局部浸润周围骨质的特点,故手术时需将肿瘤周围的骨质至少在0.5cm处切除。否则,治疗不彻底将导致复发。而多次复发后又可能变为恶性。对病变范围相对局限的年幼病人,为了保持颅骨的正常发育,可以采用刮治的办法,但要严密随访,注意肿瘤复发和防止恶性变。对全身情况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老年病人也可采用刮治手术。參考文献
[1]王玉凯.骨肿瘤X线诊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7
[2]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7
[3]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49
[4]刘子君,李瑞雪,刘昌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2404例病理统计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86,6:162
[5]王云钊,曹来宾.骨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年
关键词:成釉细胞瘤影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604【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66-01
1临床资料
本病例,男性,32岁,病变发生在下颌骨,肿瘤侵犯软组织,局部骨质吸收破坏,病变呈膨胀性改变,皮质变薄,病变最大截面为4.7*4.0cm,周围皮质菲薄,部分中断,周围住址受压,左侧颌下及颈部,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并强化。CT表现 肿瘤呈低密度囊状区与等密度混合存在,肿瘤内呈多房型、蜂窝状或单方性,因肿瘤膨胀生长,皮质变薄。CT可清晰地显示骨外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强化。MRI表现 常呈信号不均匀。T1WI病灶呈低信号灶,T2WI病灶呈高、低混合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行部分强化。
结果本病例手术证实为成釉细胞瘤。
本病多发生在20-60岁之间,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发生在下颌骨,以下颌角和下颌升之多见。肿瘤临床过程缓慢,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病人可能因创伤、拔牙、不良修复体、错合、牙周病、口腔感染、阻生齿或多生牙的主诉就诊。随着肿瘤长大,颅骨膨胀,造成面部不对称。肿瘤侵犯牙槽骨可引起亚此松动、移位、脱落。肿瘤继续膨大可是外骨板变薄如牛皮纸样,按压时可有捏乒乓球样感。造成骨质吸收时,可有囊状感,穿刺抽液为棕褐色液体,含胆固醇结晶。口腔软组织被推挤,常有咬痕,可发生溃疡、疼痛、继发感染、瘘管等。肿瘤侵犯软组织时,巨大肿瘤可能影响下颌骨运动,甚至影响吞咽和呼吸,也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肿瘤极少直接侵犯下牙槽神经,故临床上罕有病人主诉唇、颊麻木。
2讨论
成釉细胞瘤又称齿釉细胞瘤或造釉细胞瘤,约占牙源性肿瘤的11%-64%。成釉细胞瘤发源于牙釉质原基上皮层基底细胞的真性肿瘤,组织来源主要为牙源性上皮,既残余的牙板、造釉器,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牙周膜内的上皮剩余或口腔黏膜的基地细胞,还有认为是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的衬里上皮转变而来。极少数发生于硬骨或脑垂体内者可能是由于口腔黏膜基底细胞或牙原性上皮异位而引起。这种牙原性上皮肿瘤不受中胚叶组织的诱导或分化。
成釉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分型:
2.1实质性:此型很少见。表现为蜂窝状、砂粒状透光影。颌骨边缘骨皮质可被吸收而不完整,故有砂粒型或蜂窝状之称。
2.2多房型:此型多见。
2.2.1囊腔大小不一,成群排列,相互重叠或呈囊套囊表现。囊腔大小差别越显著,则越应视为成釉细胞瘤,大的囊腔位于下颌支时常为成釉细胞瘤。
2.2.2囊壁为一线状致密硬化圈。其边缘呈分叶状,有切迹。硬化圈可因病变发展而残缺、中断。
2.2.3颌骨可呈显著膨胀扩大。骨皮质变薄,甚至中断。
2.2.4囊腔内有无牙齿及牙的形态取决于局部牙本身造釉器发育成熟的程度。
2.2.5囊内可见细小斑点状钙化。
2.2.6邻近牙根可呈锯齿状吸收,或压迫移位及脱落。
2.3单方型:此型少见。瘤体呈单个类圆形囊腔,囊壁不光滑,并呈分叶,有切迹。囊腔内多不含牙。瘤内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点状钙化影。局部骨骼改变和邻近牙的变化与多囊型者相似。少数边缘光滑整齐,甚至含牙与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不易鉴别。
各型成釉细胞瘤同样的影像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骨质膨隆,以向唇颊侧向为甚。
(2)骨密度消失,以牙槽侧骨消失多见。
(3)肿瘤内含牙或不含牙,所含牙可为各发育期的埋伏牙、阻生牙或多生牙;口内牙被肿瘤推移、松动或脱落。
(4)牙根呈锯齿状吸收,肿瘤部分边缘骨质增生硬化。
(5)肿瘤可向根与根之间侵润。
(6)肿瘤无钙化。
3结果
目前临床及病理学医师多主张成釉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成釉细胞瘤确易复发及发生恶变。恶变表现:早期为一般表现的囊腔。发生恶变后囊腔多消失,出现骨破坏现象,清晰地边缘变为模糊、消失,发展迅速。骨皮质出现广泛侵蚀破坏及突破时,失去颌骨形态。肿瘤间隙变得粗大紊乱。软组织肿块增大显著,密度增高。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治疗。因为成釉细胞瘤有局部浸润周围骨质的特点,故手术时需将肿瘤周围的骨质至少在0.5cm处切除。否则,治疗不彻底将导致复发。而多次复发后又可能变为恶性。对病变范围相对局限的年幼病人,为了保持颅骨的正常发育,可以采用刮治的办法,但要严密随访,注意肿瘤复发和防止恶性变。对全身情况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老年病人也可采用刮治手术。參考文献
[1]王玉凯.骨肿瘤X线诊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7
[2]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7
[3]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49
[4]刘子君,李瑞雪,刘昌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2404例病理统计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86,6:162
[5]王云钊,曹来宾.骨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