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rm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由课程内部运行体系和外部环境反馈体系构建的有机整体。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主要由课程体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体系管理与评价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等要素构成;外部环境反馈体系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外部因素对课程内部运行体系构成的影响。研究生课程内部运行体系和外部环境反馈体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运行系统。为确保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应重视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主体间的协调和关联,科学建立课程体系评估机制,实施动态课程体系管理。
  [关键词]系统论;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内部运行体系;外部环境反馈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126-06
  研究生课程体系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关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究。如有学者从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现状与问题等角度出发,分析出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具有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提出应从课程设置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前沿性、层次性以及个性等角度来构建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1]。有学者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运行机制所包含的系统要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勾勒出研究生課程教学运行机制系统图,探究出其运行的状况,最后对其如何有序运行提出了优化建议[2]。有学者对我国研究生课程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在我国研究生课程管理中存在管理过程松散、检查职责不明确、研究生管理权力得不到体现、管理自主权的监管力度亟待加强等问题,并为培养单位提供相关改进建议。如不断优化研究生课程管理体系、科学规划管理过程、建立有效评估体系等,实现研究生课程管理现代化、自主化和专业化[3]。也有学者对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进行研究,提出高校要更新课程理念、加强课程开发、优化课程结构和强化课程管理。同时提出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如推动课程教学创新,实施课程动态管理与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等[4]。上述学者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相关内容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究,但只是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某一部分,如课程体系目标、课程与教学、课程体系管理等开展研究,缺少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系统分析。基于此,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分析,包括对其特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运行系统图,最后对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思考。
  一、研究生课程体系特质
  系统论的方法论核心是首先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意识到环境与系统、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再结合系统的层次性和环境依存性特质,对研究对象的特质和规律的把握更具准确性[5]。以系统论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可为研究生课程体系特质的分析与研究开辟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贝塔朗菲定义“系统”,即是“整体”或“统一体”。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构成了系统,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具有特定的功能,而这个系统本身则被另一个更大的系统所包含”[6]。整体性是所有系统的必备属性,系统的结构、功能、空间拓展、时间消耗等都具有整体性特征。可见,整体性是系统论的灵魂,是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新系统均可由若干要素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而构成,并且具备自身独有的属性与价值。原先独立存在的要素一旦从属于新的系统,原有的性质和功能会赋予新的属性,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7],从而延伸出新的功能,且具有“整体效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属性。
  研究生课程体系属于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子系统之一,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联系,由若干层次与要素组成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各个层次与要素的行动与整个课程体系的行动相一致,才有助于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我们在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时,应清楚地意识到每个层次和要素都具有自身的特定功能,都具有其他层次和要素无可代之的特质和优势,因此在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时,应树立全局意识,在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把握研究生课程体系总体内容,确立应划分的层次和所涵盖的要素,进一步确认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所要囊括的要素与所要搭建的整体框架。通过对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各构成要素与各组织之间的关联性、组织性、目的性总体布局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反映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运行的原则和规律。总言之,每个构成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要素均不是机械式孤立存在,每个要素都具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在系统的构成过程中,诸多要素间存在等级差异,排列组合方式间也存在等级差异,在系统组织的层次与结构、作用与功能上均存在等级差异,形成了系统中特有的等级差异性。系统中等级秩序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即系统和要素、高层次和低层次系统均是相对的。系统的层次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系统均会从属于比自身更高一级的系统,同时也涵盖比自身低一级的子系统,从而形成了系统—子系统—要素三者之间的层级关系[8]。相区分不同的层级,有助于我们理解各层级的特性和运行规律,以及各层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生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也具有层次性,若干个子系统及要素将其构成。研究生课程体系涵盖了五个子系统,分别是课程体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体系管理与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五个子系统分别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由此构成含多个层次与诸多要素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环境依存性
  环境依存性是指系统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与外界进行信息反馈、物质交换与能量替换等。系统通过信息反馈、物质交换、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维持动态平衡的状态。系统的环境依存性表明,在普遍联系的客观事物之网中可划分出若干相对的具体系统,与客观事物网中的其他系统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9]。环境依存性表明系统间的联系普遍存在,并具有内在关联性,是系统固有的一种特殊属性[10]。系统受系统环境的影响,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直接导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功能的发挥,必然引起系统内部的结构调整与改革,同时反作用于外部环境。   研究生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环境依存性,会随着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不断对自己的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使其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环境依存性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广泛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对学科环境具有依存性;在实践层面,研究生课程体系直接为研究生、社会以及相关利益者服务,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转型、社会改革的需要而做出调整。因此,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完善,需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发展动态,主动适应理论和实践的变革,积极反馈外部环境的需要,并做出适时调整。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要素及其运行系统
  研究生课程体系运行是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内外部运行体系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系统认识和理解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运行,需要厘清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内部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系统运行图。
  (一)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在系统论的视域下,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由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与外部环境反馈体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主要由课程体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课程体系实施、课程体系管理与评价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等要素构成。外部反馈体系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要素。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课程内部运行体系的层次、结构以及所涵盖的要素较为復杂,因此,本文对课程内部运行体系所包含的要素进行着重分析(见图1)。
  1.课程体系目标及要素。课程体系目标的主要任务是制订课程体系内的相关目标。课程体系目标层次具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作为一个目标体系,涵盖课程体系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目标、课程目标3个要素。宏观层面主要是指课程体系总目标,是对研究生教育总的培养目标的诠释,即课程结构中所能体现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科研能力以及学术能力等的要求;中观层面主要是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阐释,是指课程体系结构目标,它反映了培养方式、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研究生考核、学术论文等具体要求[11];微观层面主要指各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对以上两个目标的操作与实践,即课程目标。在整个课程体系目标的体系中,培养目标对培养方案提出具体要求,培养方案影响着课程目标与教材的建设,三者形成制约关系。因此,在课程目标体系建设时,课程体系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的制订应坚持统一性原则。
  2.课程体系结构及要素。为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需要将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通过具体实践即可直接把握,称作形式结构;另一个必须通过对本质的深入探讨才可掌握,称作实质结构[12]。要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的科学合理设计,必须对这两个层次的结构进行分析与结合。课程体系的形式结构是指各课程间课时比例关系、各课程间横向衔接与纵向衔接的关系。例如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的构成比例、本科与硕士教育的课程衔接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质结构主要由学科、社会和学习者3个因素决定,因此,形成了学科取向、社会取向、个体取向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价值取向。
  3.课程体系实施及要素。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程体系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去践行课程体系内容,包含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两个要素。实质上,课程体系实施涵盖的范围比较宽泛,不仅仅只是课程教学,还包括新课程开发、新课程实践及新课程制度化等,最重要还涵盖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包括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进行留学生交换学习、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
  4.课程体系管理与评价及要素。课程体系管理与评价由课程体系管理与课程体系评价两个要素构成。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是为了实现研究生课程目标,按照研究生课程原则和规律,在各个环节全方位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监控管理,并根据反馈信息对其进行协调改进的过程。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是以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对象所施加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行动的总称,包括规划、制定、研发、决议、组织、监控、实施等[13]。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院系,管理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评价、选课管理、成绩管理等等,贯穿于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中。
  课程体系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反馈层面,其主要任务是不断健全研究生课程体系。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评价,我们应明确评价的对象是课程体系整个过程,评价的维度多元化,评价的功能是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5.研究生培养质量及要素。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考查研究生课程体系运行效果及其进行调整的可靠凭据。本文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指培养过程质量以及教育产出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层次主要取决于培养过程中的质量[14]。影响培养过程的主要因素有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研究生学习的专注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研究生的学术造诣与研究能力等;教育产出质量则是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结果,主要包括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为国家或社会发挥的价值等。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运行系统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第一层面是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及其功能;第二层面是分析研究对象的系统整体、构成要素、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规律[15]。根据以上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系统要素的分析,建构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系统运行图(图2)。
  1.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内部运行。由图2可知,研究生课程体系内部运行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主要由课程体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以及课程体系实施构成;另一个层次主要由课程体系评价、课程体系管理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构成。两个层次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有利于研究生课程体系内部顺畅运行。
  在研究生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中,课程体系目标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课程体系目标为课程体系结构的安排、课程体系实施的方式、课程体系评价的维度、课程体系管理的手段,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等提供依据。在课程体系目标的指导下,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体系实施以课程体系教学为手段,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提高研究生质量为宗旨,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与价值。课程体系结构在内部运行过程中,上承课程体系目标,下接课程体系实施,根据课程体系目标的要求,合理规划课程体系的形式结构,明确课程体系的实质结构。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目标的实现,干预课程体系实施的顺利进行,是整个课程体系活动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实施是这一层次的实践层面,课程体系目标的最终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的具体实践、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都与其直接相关,是课程体系运行中的核心环节。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运行的另一个层次中,研究生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不断向外部环境输送研究生培养质量。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从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外部环境中直接或间接获取反馈 ,通过课程体系管理与评价直接作用在课程内部运行体系的各个环节,并影响其内部运行的进程。换言之,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学科或专业负责人、高校、教育专家、教育管理部门等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持续性的跟踪与调查,根据反馈信息,课程体系评价与课程体系管理部门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并直接反馈到课程体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实施等环节,各环节根据指导进行不断调整,从而保证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课程体系评价与课程体系管理是研究生课程体系顺利运行的保障,是提高课程体系内部运行效益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2.外部环境反馈体系。在系统与外部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系统的输出成为外部环境的输入的一部分,外部环境根据输入的信息、物质、能量等反作用于系统本身,我们称之为反馈。在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课程内部运行体系的输出成为外部环境输入的一部分,外部环境反作用于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从而影响课程体系的整个过程。在本文的研究中,外部环境反馈是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外部环境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对课程内部运行体系提出的各种优化建议,或造成的各种影响。由课程内部运行体系输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并且对外部环境中各要素的功能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课程内部运行体系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及时关注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例如国家战略政策的颁布、经济结构的转型、文化建设的创新、教育政策的调整等,并及时对课程内部运行体系各要素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满足其需求,培养出符合外部环境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当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或产生特定需求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在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上,确保课程内部运行体系输出的人才符合其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研究生课程内部运行体系在运行中必然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以及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等环节。课程内部运行体系根据相关管理部门或负责人等收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数据和外部环境的反馈信息,作用于课程内部运行体系各个环节上;课程内部运行体系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后,向外部环境“输出”研究生培养质量,其表现形式多样。如新领域的开发、科研成果的创新、学术论文的质量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等;课程体系管理与评价部门对“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将整理好的数据作用到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中,并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价、调节指导。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将周而复始的经历“输入”“输出”“反馈”等环节,最终达到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三、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思考
  综上,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順利运行,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在外部环境反馈体系中应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课程体系评价与课程体系管理发挥各自职能,积极做好相关信息的反馈工作;在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中要以研究生课程体系目标为导向,科学构思课程体系内容,积极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要确保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顺利运行,研究生培养单位还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研究生课程内部运行体系的有序运行,外部环境反馈体系充分发挥反馈作用,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收集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相关部门将整理后的数据实时反馈到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中,促进研究生教育体制更新。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建立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并进行实施追踪,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间建立紧密的关系网,以便及时获取毕业生发展的信息数据,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二)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主体间的协调和关联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顺畅运行,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科教师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制订;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内容,需要课程相关主体积极参与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课程评价部门做好课程评估监管工作等。在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运行过程中,涉及诸多部门和相关利益群体。因此,做好部门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评估机制,实施动态课程体系管理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科学的评估机制与动态的课程管理起关键作用。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院系应重视对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评估机制的建立,及时对整个课程体系不同层次及要素采取不同的评价准则,结合多元化评价维度分别进行评估,定时公布考核结果。此外,实施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管理。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涵盖多个层次与要素,课程体系管理部门内部应权责明确,面对不同的层次与要素时,直属管理部门应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式与手段,提高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的质量,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课程体系层次、要素及优化的研究与探讨,关系着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关系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与突破,具有重要的价值底蕴。在理论层面,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为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与新视角,在其指导下研究生课程体系是一个由课程内部运行体系与外部环境反馈体系共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在实践层面,系统论的运行理念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运行提供了新途径,在其理念下研究生课程内部体系协调运行,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并及时接收外部环境的反馈,积极做出调整,确保其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09).
  [2]占志勇,侯彦芬等.基于系统论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机制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9).
  [3][13]杨玉春,张广斌.研究生课程管理研究:现状·问题·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5):28-31..
  [4]汪霞,卞清等.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
  [5]安文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02.
  [6]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0.
  [7]魏宏森,曾国屏.试论系统的整体性原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8]魏宏森,曾国屏.试论系统的层次性原理[J].系统辨证学学报,1995(1).
  [9]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6.
  [10]曾广容.系统开放性原理[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5(3).
  [11][12]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1-102.
  [14]占志勇.基于系统论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运行机制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3).
  [15]刘凤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系统论[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7):19.
  (责任编辑:王岚)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是净月区一所城区公办学校。在2016—2019 3年里,学校抓住改革契机,有效利用净月区“区管校聘”“绩效工资”“委托管理”3大改革举措,充分发挥家委会等外部资源力量,确立“尊重每一个生命,关注每一步成长”的办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创设以“适性课程”“适性教学”“适性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适性教育”文化体系。全方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教
期刊
[摘 要]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观点在面对人的复杂认知时产生了教学的离身困境,即教学观念的离身性、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教学环境的封闭性三重困境。文章以国内外具身认知思想下的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从现象学、生物学、技术学三个视角的研究实例中归纳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特征,进而提出教学应从体验性具身技术开发、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维度促进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  [关键词]离身认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关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要障碍之一。只有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让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本文对优质学校的孵化困境、动力与路径进行全面的剖析,阐明其产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优质学校内涵、剖析其生成动力与机制的基础上,提
期刊
[摘 要]数字经济推动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当前背景下加快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尤其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智慧旅游行业与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智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对标专业认证;打造“理论、素养、技术、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育特色人才团队,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推进教改机制创新,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旨在为智慧旅游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
期刊
[摘 要]供给侧改革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内涵是,要求供给主体提供有效、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调整、优化和升级成果转化的供给结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有效成果供给不足、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失衡,产业缺乏需求动力、创新实力、吸收能力等问题。从科技成果供给侧改革视角看,供需结构矛盾、中试孵化资金投入匮乏、服务中介发展不完善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主要原因,可从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期刊
[摘 要]社会实践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长久以来始终将“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作为主要目标,并将其视为认识两次飞跃的必由之路之一。在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多次强调思想引领的重要意义。本文对社会实践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从概念和历史出发,对现行社会实践政策存在的问题局限和如何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讨论和思考,提出了实操层面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实践;第
期刊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的数量不断攀升,就读工程专业已成为来华留学生的热门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来华留学教育已俨然成为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民心相向”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仍需提升,尤其是在本科生层次。为此,我国各高校应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工作视角,努力破除培养工作环节中
期刊
摘 要]在普遍实行“二元制”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欧洲国家中,应用科学大学系统与传统研究型大学错位发展,着重提升其研究开发创新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供给能力,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助力区域发展的知识引擎和智慧伙伴,第三使命制度和实践得以发展完善。依据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第三使命制度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制度变迁,并逐步发展到稳定平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逆商(逆境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关于逆商教育的研究更是成为热点问题。为分析我国学生逆商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以中国知网收录的179篇有关学生逆商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从年度分布、研究对象、研究主题3个主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现有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存在不足:研究对象亟需均衡化、内涵理论亟待本土化、测评工具有待自主化、研究方向尚需学科化。由此提
期刊
[摘 要]旁观者虽然不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主要矛盾双方,但是其在欺凌事件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旁观者的行为甚至可以改变欺凌事件的走向。在现有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研究中,关于旁观者行为的研究较少,对旁观者行为中的冷漠旁观行为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旁观者行为中的煽动行为、冷漠旁观行为和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激发旁观者干预意识、提高旁观者干预能力和增强旁观者的后援力量等建议,以期减少校园欺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