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论无人自愿为恶或对不自制的否定

来源 :世界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伦理学否定不自制(àκρασíα)的可能性,“无人自愿为恶”就是这种看法的经典表述,作恶是出于无知.由此,T.厄尔文(T.Irwin)发展出一种被人称为标准的经典解释的观点,即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一个有德性的人只有以善为对象的理性欲求.但是,这种经典解释忽略了非理性的成分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对不自制的问题进行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事实上,我们从多处文本中都可以看到一种苏格拉底认同历时性的信念不自制的可能性,T.佩内(T.Penner)论证了历时性的信念不自制,但是,他并没有对这种可能性的条件进行分析:即这种可能性是建立于下述三个前提上:(1)真信念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2)人所拥有的非理性的欲望和激情具有动机性作用;(3)人的真信念容易受感觉印象和想象图像的作用而屈服于显像的能力之下.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感统失调学生比例非常高,每个班级、每所学校里都有这样的学生。12岁之前是感统失调的最佳干预时期,家校应形成合力,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干预和训练。本文以一位感统失调的学生为个例,探析其感统失调的原因,并从四个方面设计出系列干预策略。  关键词:感统失调;个案研究;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8-0049-04  一、研究的背景
摘要:由于目前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较为匮乏,导致大众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理解较为模糊,甚至认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普通儿童。然而,特殊儿童发展有其自身特点,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区支持下,让特殊儿童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过有质量的生活,获得人生幸福感。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
摘要:当前,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渐受到中职院校的关注。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结合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生命观,构建中职院校“三层四维四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以激发生命能量、促进生命成长、实现生命价值为“三层级”目标,以生命健康教育、积极心理教育、生命自主教育和生涯发展教育为“四维度”内容,以构建“预防、预警、干预”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开设“突出生命化、注重体验性
维尔戈在《早期中国哲学中的情感》(The Emotions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一书中指出,“兼爱”并非墨子不切实际的愿望,而是体现了墨子对“爱”,特别是有差等的爱所产生的问题的洞察.差等之爱虽然能够使人推己及人,并因为爱的直观且具体的动机而更具有实践性,但存在着爱者为了被爱者而损害他人福祉的可能,从而会导致对普遍之爱的不义.因此墨子认为必须建立统一的准则以节制造成不义的私欲,才能实现“兼爱”.墨子的“兼爱”准则建基于“众人所同见、众人所同闻”的共同经验,因此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