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四年多了,在叙利亚发生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已经没有了动辄几万人的集团冲锋,也没有几十辆上百辆坦克的钢铁洪流。
炮声隆隆的晚上,我与使馆的同事被邀请去观看一场电影的拍摄。
已经九月初,天气仍然炎热。一场沙尘暴刚过两天,空气中还有隐约的土味儿。夜色低沉,路灯昏黄。不停传来政府军炮兵阵地的重炮发射,每一次发射,炮口和底座双重震动,听起来是一个小三度和声,还蛮有节奏。同时零星传来城外反对派武装还击的炮声,炮弹落点听起来大约两公里。——其实我听不出来有多远,是一起来观看拍电影的老军人告诉我的。
拍摄的地点就在邻居家的房子里,一座上了年代的二层小楼。嗬,里面灯火通明,人声嘈杂,带我们来的制片人说,一共有70个人在这个小楼里,都是剧组成员。
电影的名字叫做《一个男人的三天》,讲的是在当前的叙利亚战争中,一个士兵在战斗中牺牲,他的亲人朋友被他感召,也参加了抵抗恐怖分子的斗争。大约也是叙利亚的“主旋律”片吧。戴着一顶鸭舌帽的年青导演裘德·赛义德告诉我们说,这是他执导的第五部电影,有三部已经上了院线。知道我们是中国朋友,导演客气地把我们让到监视器后面,邀请我们与他一起观看。
今天要拍的镜头是:知道了烈士战死的消息,他的堂弟陷入了痛苦和沉思,开始用酒和药物来麻醉自己,另一个朋友则劝他别这样消沉。扮演堂弟的演员叫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是叙利亚年轻一代偶像派演员,高大帅气,魅力绝不输于任何欧美影星——事实上,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叙利亚人应该是全球平均颜值最高的国家,连使馆门口站岗的警卫都能甩阿汤哥几条街。
拍摄开始了。所有人,包括蹲在地上手拿场记牌的小伙儿,白发苍苍的录音师、导演的两个美女助理和我们——坐在监视器后面的两个中国人都屏息凝神,大气也不出。堂弟坐在走廊里的一张椅子上,拿起酒,点燃一根大麻烟,看了一眼手机然后扔了出去,然后灯光慢慢暗下来,表示他一直这样坐到了天黑。他的朋友哈立德从走廊尽头的一扇窗探出头来劝说他,堂弟表情痛苦,但仍然让哈立德别来烦他。这个镜头前后拍了八条之多。有那么几次,演员表演的很好,但远处传来一声炮响,这一条就白拍了。
最后导演终于点头通过,大家的表情放松下来,各自拿起土耳其咖啡、红茶,点起了烟。小小的院落又变得人声鼎沸。
烟雾缭绕中,我眼前的画面变得不真实起来。眼前穿着入时言笑晏晏的文艺青年们,外面隆隆的炮战、新闻里每天上百人伤亡的战争、穿过地中海逃生的难民,成为一幅后现代的蒙太奇图景。这真的是在同一个国家里发生的事么?
四年多了,在叙利亚发生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已经没有了动辄几万人的集团冲锋,也没有几十辆上百辆坦克的钢铁洪流。有的只是稀稀落落的散兵线推进,只是几十人上百人的巷战交火,开着装满炸药的汽车冲向敌阵的自杀式袭击,还有无休止的炮战。时间越来越长,正义与邪恶,侵犯与守护,信仰与世俗,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谁也无法说清战争的真正意义。
而人民需要活下去。于是他们坐上大巴向西逃往黎巴嫩,向南逃往约旦,向北逃往土耳其。家里钱多些的,通过蛇头坐上飞往欧洲的飞机,落地便声明寻求庇护。钱少些的,乘桴浮于海,把命运交给货轮、渔船甚至一只充气橡皮筏,穿过地中海这片悲伤的水域,九死一生,只为了踏上欧洲的土地。最近全球新闻焦点便是欧洲的难民危机,叙利亚人以近乎绝望的架势一波一波地向着欧洲进军。他们拖家带口,他们扶老携幼,他们甚至骑着自行车北上,让欧洲报纸以大写黑体字标题惊呼:“他们骑着自行车来了!!!”
一周前经过叙黎边境,前往黎巴嫩的大巴里挤满了人,车顶则全是行李,看起来全是举家逃亡的样子。司机马利克对我说:“你看,我的先生,再这样下去,叙利亚就没有人民了,”他顿了顿说,“这个国家正在死去。”言语透尽悲哀与无奈。
然而也许有人还没注意到,新闻图片里那位渡尽劫波终获救,抱着女儿失声痛哭的父亲,他的穿着一点也不破旧,手腕上还戴着金色的手表。那些单车骑士的交通工具,也有不少是世界知名品牌。换言之,这些能够抵达欧洲的难民,原来正是这个国家的中产阶级。而留在国内的,还有因为累年战祸而变得赤贫的中下层人民。他们甚至付不起一张船票的钱。
于是,人们只能强打精神,强作乐观地活下去。在这炮声隆隆中,大马士革的行道树仍然定时被修剪,喷泉仍然开放,商业街依然熙熙攘攘,露天咖啡馆依然宾客如云。刚刚达成停火协议的中部城市霍姆斯仍然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音乐周,北部港口城市塔尔图斯甚至举办了旅游节。
也许,让一个国家死去并不那么简单。
“Action!”导演一声令下,我的思绪又被拉回现实。眼前,是一部电影诞生的情景。
真希望在叙利亚发生的一切,也只是一部电影。
(本文作者为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随员)
炮声隆隆的晚上,我与使馆的同事被邀请去观看一场电影的拍摄。
已经九月初,天气仍然炎热。一场沙尘暴刚过两天,空气中还有隐约的土味儿。夜色低沉,路灯昏黄。不停传来政府军炮兵阵地的重炮发射,每一次发射,炮口和底座双重震动,听起来是一个小三度和声,还蛮有节奏。同时零星传来城外反对派武装还击的炮声,炮弹落点听起来大约两公里。——其实我听不出来有多远,是一起来观看拍电影的老军人告诉我的。
拍摄的地点就在邻居家的房子里,一座上了年代的二层小楼。嗬,里面灯火通明,人声嘈杂,带我们来的制片人说,一共有70个人在这个小楼里,都是剧组成员。
电影的名字叫做《一个男人的三天》,讲的是在当前的叙利亚战争中,一个士兵在战斗中牺牲,他的亲人朋友被他感召,也参加了抵抗恐怖分子的斗争。大约也是叙利亚的“主旋律”片吧。戴着一顶鸭舌帽的年青导演裘德·赛义德告诉我们说,这是他执导的第五部电影,有三部已经上了院线。知道我们是中国朋友,导演客气地把我们让到监视器后面,邀请我们与他一起观看。
今天要拍的镜头是:知道了烈士战死的消息,他的堂弟陷入了痛苦和沉思,开始用酒和药物来麻醉自己,另一个朋友则劝他别这样消沉。扮演堂弟的演员叫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是叙利亚年轻一代偶像派演员,高大帅气,魅力绝不输于任何欧美影星——事实上,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叙利亚人应该是全球平均颜值最高的国家,连使馆门口站岗的警卫都能甩阿汤哥几条街。
拍摄开始了。所有人,包括蹲在地上手拿场记牌的小伙儿,白发苍苍的录音师、导演的两个美女助理和我们——坐在监视器后面的两个中国人都屏息凝神,大气也不出。堂弟坐在走廊里的一张椅子上,拿起酒,点燃一根大麻烟,看了一眼手机然后扔了出去,然后灯光慢慢暗下来,表示他一直这样坐到了天黑。他的朋友哈立德从走廊尽头的一扇窗探出头来劝说他,堂弟表情痛苦,但仍然让哈立德别来烦他。这个镜头前后拍了八条之多。有那么几次,演员表演的很好,但远处传来一声炮响,这一条就白拍了。
最后导演终于点头通过,大家的表情放松下来,各自拿起土耳其咖啡、红茶,点起了烟。小小的院落又变得人声鼎沸。
烟雾缭绕中,我眼前的画面变得不真实起来。眼前穿着入时言笑晏晏的文艺青年们,外面隆隆的炮战、新闻里每天上百人伤亡的战争、穿过地中海逃生的难民,成为一幅后现代的蒙太奇图景。这真的是在同一个国家里发生的事么?
四年多了,在叙利亚发生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已经没有了动辄几万人的集团冲锋,也没有几十辆上百辆坦克的钢铁洪流。有的只是稀稀落落的散兵线推进,只是几十人上百人的巷战交火,开着装满炸药的汽车冲向敌阵的自杀式袭击,还有无休止的炮战。时间越来越长,正义与邪恶,侵犯与守护,信仰与世俗,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谁也无法说清战争的真正意义。
而人民需要活下去。于是他们坐上大巴向西逃往黎巴嫩,向南逃往约旦,向北逃往土耳其。家里钱多些的,通过蛇头坐上飞往欧洲的飞机,落地便声明寻求庇护。钱少些的,乘桴浮于海,把命运交给货轮、渔船甚至一只充气橡皮筏,穿过地中海这片悲伤的水域,九死一生,只为了踏上欧洲的土地。最近全球新闻焦点便是欧洲的难民危机,叙利亚人以近乎绝望的架势一波一波地向着欧洲进军。他们拖家带口,他们扶老携幼,他们甚至骑着自行车北上,让欧洲报纸以大写黑体字标题惊呼:“他们骑着自行车来了!!!”
一周前经过叙黎边境,前往黎巴嫩的大巴里挤满了人,车顶则全是行李,看起来全是举家逃亡的样子。司机马利克对我说:“你看,我的先生,再这样下去,叙利亚就没有人民了,”他顿了顿说,“这个国家正在死去。”言语透尽悲哀与无奈。
然而也许有人还没注意到,新闻图片里那位渡尽劫波终获救,抱着女儿失声痛哭的父亲,他的穿着一点也不破旧,手腕上还戴着金色的手表。那些单车骑士的交通工具,也有不少是世界知名品牌。换言之,这些能够抵达欧洲的难民,原来正是这个国家的中产阶级。而留在国内的,还有因为累年战祸而变得赤贫的中下层人民。他们甚至付不起一张船票的钱。
于是,人们只能强打精神,强作乐观地活下去。在这炮声隆隆中,大马士革的行道树仍然定时被修剪,喷泉仍然开放,商业街依然熙熙攘攘,露天咖啡馆依然宾客如云。刚刚达成停火协议的中部城市霍姆斯仍然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音乐周,北部港口城市塔尔图斯甚至举办了旅游节。
也许,让一个国家死去并不那么简单。
“Action!”导演一声令下,我的思绪又被拉回现实。眼前,是一部电影诞生的情景。
真希望在叙利亚发生的一切,也只是一部电影。
(本文作者为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