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人文情怀?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那人文情怀在教学中的体现就是: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尊重学生的精神存在价值。如何把这种人文情怀植入教学的土壤、植入学生的经历?笔者做如下的思考。
1. 人文经历在朗朗书声中
放朗读归英语课堂。作为老师,我们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独特声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此时的朗读是真正源自于学生自己的心,抒发出的情源自于学生的心,能用心读,用读来穿针引线,把课堂上的英语味读出来,让学生在朗朗书声里经历人文关怀。例如,在教9A Unit 4《Never Give up》时,学生起初读到的是“The writer talks about Spud’s ‘small’ again and again.”在学生多次的诵读之后,学生读出了a small man’s big dream。笔者也经常与学生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寿镜吾老学生读书的情形,老先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古文,这就是对文句的一种咀嚼。学英语也得这样用心体悟,慢慢品读,读出妙处读出体会读出真知,英语里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生活阅历、修养学识的精神之花,那种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般地读书只是甩着膀子走大路,很难触摸到英语的韵味,也读不到那种人文情怀。这也好比看风景,你得慢慢走,慢慢欣赏。课堂上的学生能否敞开心扉,能否发挥智慧,能否尽情倾诉,能否敢于表达,“读”之后,取决于老师能否善于鼓励。课堂上给予学生人文情怀,也是在展示英语的魅力。学生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英语的精髓来。以这一课为例,鼓励学生读出Spud的人生坐标来,进而鼓励学生用人文情怀完成自己的坐标。比如,开始笔者让学生“读”出这题的答案来,带着对学生的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答案:Can you finish Spud’s timeline? Junior high→Senior high→Junior college→University→NBA。因此人文一词,一直让人觉得很温暖,它其实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的目标。
2. 人文经历在文本解读中
“读”是用体验调多元来解读。现在一味地应付考试,似乎忘了,英语课堂对学生英语素养、文化品味提升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等的体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从而获得多元的解读,让学生在经历中收获人生。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心声,让他们发挥智慧,让他们受到尊重,让他们的精神价值得到体现。还以这课为例,笔者让学生以这个为文本,读出他们对“成长”的解读:How do you understand “growing up”? What will you do to hold fast to your dream? “Growing up” is like a journey. “Growing up” means more about growth of our mind than the change of our size. 这是学生“读”出来的人文情怀。这里要指出的,“解读”不是“练习”。“练习”是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但在考试中,尤其是平时的考试中,会有立竿见影之效,是英语教学功利性追求的必然。“解读”指向的是人的心灵,是精神的成长,却远非一日之功,其功效却无人考核,真正愿陪学生在“解读”中成长的老师太少了。“解读”的对立面不只是“练习”,譬如还有“讲解”。教师往往讲得太多,学生自主自发自在的读却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教师讲解或者课堂上问答的语言都很苍白无力,还不如少讲。人文情怀就是站在人的高度,以人性的善良,用人品的魅力,挖掘教材的光辉,让学生经历体验、熏陶情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偌大的世界。
3. 人文经历在小组讨论中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笔者觉得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环节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将其利用好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其实看到“课堂讨论”这一概念时,第一想到的是美式的课堂教学。美式的课堂将“课堂讨论”贯穿于其中,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跟多地与同学交流、体验、感悟、取长补短。但我们将“课堂讨论”运用于现在初中教学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战况”却不容乐观。笔者将学生的表现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热闹型”。讨论时“指点江山”“眉飞色舞”“热闹非凡”,但实际收获很小。一类是“恐惧型”,害怕讨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信息。对此笔者自己也进行了思考。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常态化,而不是为了上公开课、优质课所设置的一个“花瓶”。学生在其中慢慢适应,慢慢化被动为主动,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沉淀为自身的一种品质。同时笔者也想强调,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讨论可以有即兴发挥的内容,但更多的要有准备。这个准备体现在学生收集的资料卡片。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上要具备提前性、操作性。在初中教学中课堂討论的结果,教师不一定要设定答案。比如这一课,笔者让学生讨论“What brings Spud achievements?”有学生说:“Never give up.”,有学生说:“Hard work.”,有学生说:“Good chances.”。这样的讨论旨在对教材进行人文挖掘、对教学环境进行人文营造。让人文情怀在讨论中流淌,让学生获得一种经历、一种体验。
4. 结束语
很多专家都在呼吁英语教学中要有人文情怀。英语教师要在功利的时代、功利的学校甚至功利的家长和学生之间去长足地培养人文情怀,除了不停的质疑、反思、总结之外,还要拥有一颗沉静的心与一个不功利的灵魂,与学生一起经历情感、体验生活、感知语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海陵中学)
1. 人文经历在朗朗书声中
放朗读归英语课堂。作为老师,我们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独特声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此时的朗读是真正源自于学生自己的心,抒发出的情源自于学生的心,能用心读,用读来穿针引线,把课堂上的英语味读出来,让学生在朗朗书声里经历人文关怀。例如,在教9A Unit 4《Never Give up》时,学生起初读到的是“The writer talks about Spud’s ‘small’ again and again.”在学生多次的诵读之后,学生读出了a small man’s big dream。笔者也经常与学生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寿镜吾老学生读书的情形,老先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古文,这就是对文句的一种咀嚼。学英语也得这样用心体悟,慢慢品读,读出妙处读出体会读出真知,英语里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生活阅历、修养学识的精神之花,那种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般地读书只是甩着膀子走大路,很难触摸到英语的韵味,也读不到那种人文情怀。这也好比看风景,你得慢慢走,慢慢欣赏。课堂上的学生能否敞开心扉,能否发挥智慧,能否尽情倾诉,能否敢于表达,“读”之后,取决于老师能否善于鼓励。课堂上给予学生人文情怀,也是在展示英语的魅力。学生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英语的精髓来。以这一课为例,鼓励学生读出Spud的人生坐标来,进而鼓励学生用人文情怀完成自己的坐标。比如,开始笔者让学生“读”出这题的答案来,带着对学生的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答案:Can you finish Spud’s timeline? Junior high→Senior high→Junior college→University→NBA。因此人文一词,一直让人觉得很温暖,它其实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的目标。
2. 人文经历在文本解读中
“读”是用体验调多元来解读。现在一味地应付考试,似乎忘了,英语课堂对学生英语素养、文化品味提升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等的体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从而获得多元的解读,让学生在经历中收获人生。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心声,让他们发挥智慧,让他们受到尊重,让他们的精神价值得到体现。还以这课为例,笔者让学生以这个为文本,读出他们对“成长”的解读:How do you understand “growing up”? What will you do to hold fast to your dream? “Growing up” is like a journey. “Growing up” means more about growth of our mind than the change of our size. 这是学生“读”出来的人文情怀。这里要指出的,“解读”不是“练习”。“练习”是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但在考试中,尤其是平时的考试中,会有立竿见影之效,是英语教学功利性追求的必然。“解读”指向的是人的心灵,是精神的成长,却远非一日之功,其功效却无人考核,真正愿陪学生在“解读”中成长的老师太少了。“解读”的对立面不只是“练习”,譬如还有“讲解”。教师往往讲得太多,学生自主自发自在的读却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教师讲解或者课堂上问答的语言都很苍白无力,还不如少讲。人文情怀就是站在人的高度,以人性的善良,用人品的魅力,挖掘教材的光辉,让学生经历体验、熏陶情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偌大的世界。
3. 人文经历在小组讨论中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笔者觉得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环节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将其利用好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其实看到“课堂讨论”这一概念时,第一想到的是美式的课堂教学。美式的课堂将“课堂讨论”贯穿于其中,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跟多地与同学交流、体验、感悟、取长补短。但我们将“课堂讨论”运用于现在初中教学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战况”却不容乐观。笔者将学生的表现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热闹型”。讨论时“指点江山”“眉飞色舞”“热闹非凡”,但实际收获很小。一类是“恐惧型”,害怕讨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信息。对此笔者自己也进行了思考。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常态化,而不是为了上公开课、优质课所设置的一个“花瓶”。学生在其中慢慢适应,慢慢化被动为主动,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沉淀为自身的一种品质。同时笔者也想强调,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讨论可以有即兴发挥的内容,但更多的要有准备。这个准备体现在学生收集的资料卡片。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上要具备提前性、操作性。在初中教学中课堂討论的结果,教师不一定要设定答案。比如这一课,笔者让学生讨论“What brings Spud achievements?”有学生说:“Never give up.”,有学生说:“Hard work.”,有学生说:“Good chances.”。这样的讨论旨在对教材进行人文挖掘、对教学环境进行人文营造。让人文情怀在讨论中流淌,让学生获得一种经历、一种体验。
4. 结束语
很多专家都在呼吁英语教学中要有人文情怀。英语教师要在功利的时代、功利的学校甚至功利的家长和学生之间去长足地培养人文情怀,除了不停的质疑、反思、总结之外,还要拥有一颗沉静的心与一个不功利的灵魂,与学生一起经历情感、体验生活、感知语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