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媒体融合形势下,传统党报如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发出主流声音,坚守主流阵地?本文以《池州日报》为例,从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入手,就传统党报如何正视纸媒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化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优质的新闻产品,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党报;供给侧改革;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同志多次对新闻舆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他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传统党报如何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池州日报社认真审视自身不足,主动适应技术手段、呈现形式、运营机制和传播渠道的转变,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深化新闻产品供给侧改革,努力为受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新闻产品,从而在新闻宣传舆论工作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发出主流声音,坚守主流阵地。
优化版面定位,新闻分类更科学
地方党报作为一张综合性报纸,必须对各个版面进行清晰地定位,提供差异化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地方党报首先要有极强的贴近性,地方新闻应该是报纸的主要内容。但是在2016年以前,《池州日报》的8个版面中,地方新闻仅占3个版(分别为A1要闻版、A2池州新闻版和B1周刊版),不到整张报纸的一半,A3、B2、B3分別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和新闻视野,稿件来源为新华社,在A4、B4两个广告版不满的情况下,增开的健康、文化等栏目也是文摘类稿件。
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24小时传递信息,首先对国内国际新闻版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尽管报社一再推迟夜班截稿时间,但仍有很多新闻在第二天见报之后,已经成为旧闻。因此,地方媒体必须提供更多具有贴近性的原创的地方新闻来占领市场。
2017年1月1日起,池州日报社对原《池州日报·九华晨刊》进行整合,在《池州日报》B1、B2两个版开设“融新闻”版,均为地方新闻版,使得《池州日报》地方新闻容量增加到4个版。在版面定位上,A1版是报纸的“脸面”,主要报道国内外、市内重大新闻事件,以及本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的宣传策划稿件,强调新闻的政治性、时效性和影响力。A2版为要闻版,是A1版要闻的延续和补充,以本市重要新闻为主。B1、B2为民生新闻,重点报道都市生活、突发事件、焦点新闻和热门话题。其中B1版每期围绕一个社会热点进行深度解读,B2版为本报记者原创的民生新闻。同时,对国内重大新闻仍然在A1要闻版转载的同时,减少动态信息的转载,把版面留给深度报道、人物故事和新闻评论。
强化版式设计,提升版面冲击力
一张优秀的报纸必须是好看又好读的。这里的“好看”,指的就是报纸的版面设计。版式设计被称为“默默含笑的艺术”,也是增强党报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媒体广泛运用文字、动画、视频、图表等手段包装新闻的新形势下,党报也要更加重视报纸的形象,提升报纸的设计感,让版面更新颖、更活泼、更吸引人。
2013年7月29日,池州九华山机场通航,《池州日报》头版采用消息、长篇纪实、新闻特写、评论等四种体裁,由点到面、见人见事、夹叙夹议地报道了池州九华山机场从项目谋划到开工建设直至建成通航的全过程。报道中大量运用图片、图表、线条和底纹等视觉元素,提升版面视觉冲击力。这一版面获得安徽新闻奖二等奖,这也是《池州日报》要闻版首次获得安徽新闻奖。此后,《池州日报》每年均有版面获得安徽新闻奖,2014年9月9日央视直播池州平天湖赏月、2015年12月6日宁安高铁开通运营、2016年10月17日第六届全国绿色运动健身大赛版面分别获得二、三等奖。这些版面的成功,推动了《池州日报》版式设计的不断进步,使《池州日报》在日常版面中更加注重版面包装,过去单一的文字编辑学习版式设计理论、掌握Photoshop等工具,成为版面编辑的多面手。文字编辑与版式设计合二为一,能够更好地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版面美观对内容造成伤害,同时也能够更有效率地制作出精美的版式。通过在色彩、图片、标题等版面元素上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创新,《池州日报》形成了端庄大方、生动活泼的版式特点。
改进新闻语态,增强稿件亲和力
2011年以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全国新闻工作者当中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篇篇沾着泥土、冒着热气、带着露珠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但是总体而言,灌输话语仍然是传统党报的常用语态,改文风离受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党报需要在宣传方式上取得更大突破,说受众听得懂的话,讲受众愿意听的事。
近年来,“讲故事”成为《池州日报》新闻报道的主要方法,通过有选择地运用群众语言和网络语言,使得不少稿件在文风上呈现出简洁明了、生动鲜活的特点。近年来,池州日报社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的稿件都是一篇篇精彩的小故事。如《池州一民企设基金感恩员工父母》《升金湖保护区为越冬珍禽办“食堂”》《现实版“QQ农场”在“云端”播种现代农业》《“最美邻居”罗腊英舍己救人感动中国》《池州新型职业农民无抵押也能贷款》等,这些稿件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可亲可敬,这些稿件中的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这些稿件中的语言生动鲜活、富有灵气,仅从标题就可见一斑。
瞄准社会热点,提升舆论引导力
《池州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发挥“领航者”和“定盘星”作用,坚决守住党的新闻舆论阵地。
去年7月,池州暴雨成灾,主城区多个地方积水严重,部分市民认为正在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没有达到前期宣传的效果,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乱花钱。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刚刚启动,大多数项目仍在建设中,而少数已经完工的项目在这次暴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针对市民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质疑,池州日报社立即安排记者赶赴现场采访,刊发现场照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进行了解读,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平息了市民舆论。 近年来,池州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力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经济速度换来了民生福祉日益提升。今年上半年,池州经济发展增速放缓,7月28日,池州市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有关数据。应该说,这是池州市加速结构调整的正常结果。池州日报社编委会意识到,这篇报道见报后必将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甚至引来质疑。为了释疑解惑、引导舆论,《池州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组合式报道,在全面公布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以团结鼓劲加油为基调,不回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号召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战胜发展中的困难,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随后,《池州日报》又在头版以新闻述评的形式连续刊发10多篇系列报道,主题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组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不掩饰问题,读者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这组报道刊发及时,起到了引导舆论的效果;对于下半年各项工作的分析有理有據,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凸显了党报的舆论引导力。
拓宽渠道,扩大党报影响力
在新媒体崛起的新形势下,拥有内容优势的传统党报,也要不断拓宽渠道,促进媒体融合,扩大党报影响力。
近年来,池州日报社着力推进传媒结构调整,由单一传统纸媒向多媒体、全媒体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新兴媒体业态,形成了以《池州日报》为龙头的多媒体发展格局,池州日报社正在向以互联网传播为重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兴媒体机构转型。目前,池州日报社旗下媒体有《池州日报》,贵池、东至、青阳和石台地方新闻和新媒体集群。新媒体集群包括“四网两报六微三博一监一论坛”,分别是池州新闻网、池州群众网、池州小记者网、池州绿运网,池州日报数字报、池州手机报,池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微信、池州发布微信、池州新闻网微信、池州开发区微信、东至县政府发布微信、掌中池州微信,池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微博、池州发布微博、池州新闻网微博,池州新闻网舆情监测系统,池州论坛。池州新闻网客户端已经研发成功,即将上线,池州日报社“中央厨房”也在建设中。
新媒体集群以《池州日报》新闻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广大网友为依托,更快速、更广泛地发布池州日报优势新闻产品,更即时、更深层次地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了解民意,掌握舆情,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宣传、引导舆论奠定了基础。2016年抗洪救灾期间,池州日报社调动所有采编资源参与“微”直播,《池州日报》、原《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和新媒体中心30多名记者被整合起来,统一调度,把抗洪救灾一线所见所闻运用文字、图片等形式,传送给“汛情直播”微信平台编辑中心,通过手机微信实现了抗洪救灾信息和真实场景的实时发布。同时,根据《池州日报》、原《池州日报·九华晨刊》的不同定位,加强新闻策划和包装,刊发各具特色的新闻报道。抗洪救灾期间,《池州日报》、原《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刊发稿件600余条,“汛情直播”微信平台编发各类信息2000多条,点击量100多万次。此后,“微”直播在绿色运动大会、市“两会”、杏花村“农耕大典”等活动中得到运用,为媒体融合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新乐.人民日报:以创新提升党报传播力引导力[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9-2.
[2]屈志坚,陈炳山.从新华日报2014年度获奖新闻看党报融合发展中的坚守与创新[J].传媒观察,2015(05).
[3]倪燕.党报报道如何将贴近性与权威性有机统一[J].传媒观察,2007(05).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责编:周蕾
【关键词】党报;供给侧改革;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同志多次对新闻舆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他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传统党报如何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池州日报社认真审视自身不足,主动适应技术手段、呈现形式、运营机制和传播渠道的转变,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深化新闻产品供给侧改革,努力为受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新闻产品,从而在新闻宣传舆论工作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发出主流声音,坚守主流阵地。
优化版面定位,新闻分类更科学
地方党报作为一张综合性报纸,必须对各个版面进行清晰地定位,提供差异化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地方党报首先要有极强的贴近性,地方新闻应该是报纸的主要内容。但是在2016年以前,《池州日报》的8个版面中,地方新闻仅占3个版(分别为A1要闻版、A2池州新闻版和B1周刊版),不到整张报纸的一半,A3、B2、B3分別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和新闻视野,稿件来源为新华社,在A4、B4两个广告版不满的情况下,增开的健康、文化等栏目也是文摘类稿件。
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24小时传递信息,首先对国内国际新闻版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尽管报社一再推迟夜班截稿时间,但仍有很多新闻在第二天见报之后,已经成为旧闻。因此,地方媒体必须提供更多具有贴近性的原创的地方新闻来占领市场。
2017年1月1日起,池州日报社对原《池州日报·九华晨刊》进行整合,在《池州日报》B1、B2两个版开设“融新闻”版,均为地方新闻版,使得《池州日报》地方新闻容量增加到4个版。在版面定位上,A1版是报纸的“脸面”,主要报道国内外、市内重大新闻事件,以及本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的宣传策划稿件,强调新闻的政治性、时效性和影响力。A2版为要闻版,是A1版要闻的延续和补充,以本市重要新闻为主。B1、B2为民生新闻,重点报道都市生活、突发事件、焦点新闻和热门话题。其中B1版每期围绕一个社会热点进行深度解读,B2版为本报记者原创的民生新闻。同时,对国内重大新闻仍然在A1要闻版转载的同时,减少动态信息的转载,把版面留给深度报道、人物故事和新闻评论。
强化版式设计,提升版面冲击力
一张优秀的报纸必须是好看又好读的。这里的“好看”,指的就是报纸的版面设计。版式设计被称为“默默含笑的艺术”,也是增强党报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媒体广泛运用文字、动画、视频、图表等手段包装新闻的新形势下,党报也要更加重视报纸的形象,提升报纸的设计感,让版面更新颖、更活泼、更吸引人。
2013年7月29日,池州九华山机场通航,《池州日报》头版采用消息、长篇纪实、新闻特写、评论等四种体裁,由点到面、见人见事、夹叙夹议地报道了池州九华山机场从项目谋划到开工建设直至建成通航的全过程。报道中大量运用图片、图表、线条和底纹等视觉元素,提升版面视觉冲击力。这一版面获得安徽新闻奖二等奖,这也是《池州日报》要闻版首次获得安徽新闻奖。此后,《池州日报》每年均有版面获得安徽新闻奖,2014年9月9日央视直播池州平天湖赏月、2015年12月6日宁安高铁开通运营、2016年10月17日第六届全国绿色运动健身大赛版面分别获得二、三等奖。这些版面的成功,推动了《池州日报》版式设计的不断进步,使《池州日报》在日常版面中更加注重版面包装,过去单一的文字编辑学习版式设计理论、掌握Photoshop等工具,成为版面编辑的多面手。文字编辑与版式设计合二为一,能够更好地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版面美观对内容造成伤害,同时也能够更有效率地制作出精美的版式。通过在色彩、图片、标题等版面元素上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创新,《池州日报》形成了端庄大方、生动活泼的版式特点。
改进新闻语态,增强稿件亲和力
2011年以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全国新闻工作者当中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篇篇沾着泥土、冒着热气、带着露珠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但是总体而言,灌输话语仍然是传统党报的常用语态,改文风离受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党报需要在宣传方式上取得更大突破,说受众听得懂的话,讲受众愿意听的事。
近年来,“讲故事”成为《池州日报》新闻报道的主要方法,通过有选择地运用群众语言和网络语言,使得不少稿件在文风上呈现出简洁明了、生动鲜活的特点。近年来,池州日报社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的稿件都是一篇篇精彩的小故事。如《池州一民企设基金感恩员工父母》《升金湖保护区为越冬珍禽办“食堂”》《现实版“QQ农场”在“云端”播种现代农业》《“最美邻居”罗腊英舍己救人感动中国》《池州新型职业农民无抵押也能贷款》等,这些稿件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可亲可敬,这些稿件中的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这些稿件中的语言生动鲜活、富有灵气,仅从标题就可见一斑。
瞄准社会热点,提升舆论引导力
《池州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发挥“领航者”和“定盘星”作用,坚决守住党的新闻舆论阵地。
去年7月,池州暴雨成灾,主城区多个地方积水严重,部分市民认为正在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没有达到前期宣传的效果,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乱花钱。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刚刚启动,大多数项目仍在建设中,而少数已经完工的项目在这次暴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针对市民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质疑,池州日报社立即安排记者赶赴现场采访,刊发现场照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进行了解读,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平息了市民舆论。 近年来,池州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力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经济速度换来了民生福祉日益提升。今年上半年,池州经济发展增速放缓,7月28日,池州市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有关数据。应该说,这是池州市加速结构调整的正常结果。池州日报社编委会意识到,这篇报道见报后必将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甚至引来质疑。为了释疑解惑、引导舆论,《池州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组合式报道,在全面公布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以团结鼓劲加油为基调,不回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号召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战胜发展中的困难,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随后,《池州日报》又在头版以新闻述评的形式连续刊发10多篇系列报道,主题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组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不掩饰问题,读者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这组报道刊发及时,起到了引导舆论的效果;对于下半年各项工作的分析有理有據,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凸显了党报的舆论引导力。
拓宽渠道,扩大党报影响力
在新媒体崛起的新形势下,拥有内容优势的传统党报,也要不断拓宽渠道,促进媒体融合,扩大党报影响力。
近年来,池州日报社着力推进传媒结构调整,由单一传统纸媒向多媒体、全媒体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新兴媒体业态,形成了以《池州日报》为龙头的多媒体发展格局,池州日报社正在向以互联网传播为重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兴媒体机构转型。目前,池州日报社旗下媒体有《池州日报》,贵池、东至、青阳和石台地方新闻和新媒体集群。新媒体集群包括“四网两报六微三博一监一论坛”,分别是池州新闻网、池州群众网、池州小记者网、池州绿运网,池州日报数字报、池州手机报,池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微信、池州发布微信、池州新闻网微信、池州开发区微信、东至县政府发布微信、掌中池州微信,池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微博、池州发布微博、池州新闻网微博,池州新闻网舆情监测系统,池州论坛。池州新闻网客户端已经研发成功,即将上线,池州日报社“中央厨房”也在建设中。
新媒体集群以《池州日报》新闻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广大网友为依托,更快速、更广泛地发布池州日报优势新闻产品,更即时、更深层次地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了解民意,掌握舆情,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宣传、引导舆论奠定了基础。2016年抗洪救灾期间,池州日报社调动所有采编资源参与“微”直播,《池州日报》、原《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和新媒体中心30多名记者被整合起来,统一调度,把抗洪救灾一线所见所闻运用文字、图片等形式,传送给“汛情直播”微信平台编辑中心,通过手机微信实现了抗洪救灾信息和真实场景的实时发布。同时,根据《池州日报》、原《池州日报·九华晨刊》的不同定位,加强新闻策划和包装,刊发各具特色的新闻报道。抗洪救灾期间,《池州日报》、原《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刊发稿件600余条,“汛情直播”微信平台编发各类信息2000多条,点击量100多万次。此后,“微”直播在绿色运动大会、市“两会”、杏花村“农耕大典”等活动中得到运用,为媒体融合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新乐.人民日报:以创新提升党报传播力引导力[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9-2.
[2]屈志坚,陈炳山.从新华日报2014年度获奖新闻看党报融合发展中的坚守与创新[J].传媒观察,2015(05).
[3]倪燕.党报报道如何将贴近性与权威性有机统一[J].传媒观察,2007(05).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