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后的主动脉重塑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4965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后的主动脉重塑过程及形态学变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诊断为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且行TEVAR手术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利用CTA图像测量原发破口水平、气管分叉水平、腹腔干动脉水平及左肾动脉下缘水平真腔、假腔直径,并计算术后真、假腔直径变化率。

结果

近端破口水平,术后真腔扩大及假腔缩小在术后1个月和1年最为明显(P<0.05),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较为稳定,真、假腔均无明显变化(P>0.05)。气管分叉水平,真腔持续扩大而假腔持续缩小。在腹腔干动脉及左肾动脉下缘水平,真腔直径呈缓慢增大趋势,而假腔直径变化不明显。

结论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重塑较佳,真腔得到明显恢复,假腔明显减小,假腔血栓形成并吸收率高,而对于支架血管未能覆盖的降主动脉远端重塑作用则较差。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比较新型胸骨板与钢丝应用于胸骨合拢后在安全性、愈合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胸骨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在国内两家医疗中心行胸骨正中切开术的患者60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使用钢丝(对照组)和新型胸骨板(试验组)合拢胸骨,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切口疼痛、胸骨愈合和胸骨板或钢丝固定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无死亡。术中共使用胸骨板117块,两组患者间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风湿性三尖瓣疾病(RTVD)的特点及成形的中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6年6月共25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诊断RTVD 39例。其中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反流(TR) 32例,与同期中度及以上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 59例进行比较,评估RTVD的特点。39例RTVD患者按手术方式2组:人工环组33例和非人工环组6例(改良De Vega线性成形4例、瓣缘对合2例) ,同
目的比较小儿行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术后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中文商品名:新活素)对出院时间及胸腔积液的影响,为术后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合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40例因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行TCPC的患儿临床资料,其中5例因术后血栓形成或术后腔静脉压力过高而行二次Fontan手术,予以排除。其中9例患儿术后返回病房后在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剂量不等的r
期刊
目的探讨肺移植患者术后早期(<7天)发生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PGD)的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接受肺移植治疗的286例终末期肺病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均在重症监护病房连续有创监测生命体征、机械通气及免疫抑制治疗。根据早期PGD发生情况,将286例患者分为PGD组和非PGD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式(单肺或双肺移
期刊
随着先心病手术早期病死率和并发症率显著降低,术后长远期并发症、特别是神经系统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往人们认为先心病手术后神经损伤主要是由于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所致,然而随着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提高,体外循环脑损伤发生率已经明显降低,多年来试图通过改进体外循环灌注方法来降低神经系统损伤的效果已并不明显。近年发现在胎儿期及术前先心病患儿即存在脑发育延迟和损伤,并证实这种脑发育异常可能比手术中体外环循环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