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思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往今来,传统乡贤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系,一直是农村社会治理方面不可或缺的人文力量。当代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传统乡贤文化由此面临更严峻的时代挑战和更紧迫的使命责任。文章以“乡村振兴”发展为背景,以传统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改革现状为研究对象,提出新乡贤文化发展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效建议
  注: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盐城市政府社科奖励基金项目“‘乡贤文化’传承和创新研究”(19szfsk146)的研究成果。
  “乡贤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根植于乡村土壤,蕴含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诚信友善等诸多优秀文化基因,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影响深远,在农村治理中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践行“乡贤文化”可以有效地加强乡村建设,为促进乡村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两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八大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美丽乡村”。2015年和201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以“乡贤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青壮农民、精英人士从农村大量流向城市,乡村社会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公共资源匮乏、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等问题。至此,乡贤的力量再度吸引了人们的注意,重振乡村建设呼唤传统乡贤文化回归。我国乡村社会正处在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与传统乡贤文化相比,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使命责任和传承创新的乡贤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核心和精神动力,所以在此基础上研究传承和创新传统乡贤文化逐渐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
  一、乡贤群体构成和功能的变化
  (一)乡贤群体构成的多元化
  在不同的历史进程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乡贤”的认定标准也有差异。学界普遍认为“乡贤”的共同点存在于道德层面,他们必定服务于乡里公共事务,且是颇具德行的人。传统意义上的“乡贤”是乡绅阶层中德才兼备的人,他们一般是当地有作为的官员,或者曾为当地做出杰出贡献。他们德高望重,为村中百姓拥戴敬仰,承担着政治安宁、矛盾调节、风俗教化等任务。
  与传统乡贤相比较,新时代的新乡贤队伍更加壮大。在新时期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是重中之重,新乡贤包括企业家、返乡创业者、离退休干部、文人学者、科技精英、道德模范、带领村子发展的村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官)等。古代乡贤参与治理一般都是生活在农村(在土),新乡贤参与村中治理却不存在这种局限。
  (二)乡贤功能的变迁与延伸
  传统乡贤在职能上是比较宽泛的。基本上包括了大多数乡村事务,不仅承担社会教化、调节矛盾的任务,还享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而新乡贤是村庄发展的推动者,他们不再是权力的主体,但在其他方面的功能却有所延伸。不受体制约束的新乡贤凭借德行、威望参与乡村治理,一来可以德治与法制相结合,弥补社会组织、两委的不足,缓解矛盾,解决冲突,优化乡村内部治理结构。二来在资源匮乏的乡村环境下,一些拥有知识技能、人脉和一定经济实力的新乡贤得到村民的尊敬和信任,帮助、引导村民充分就业、增加收入,改善乡村风貌,也坚定了当地村民对村庄发展的信心。三来新乡贤是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乡贤普遍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道德素养,往往能够及时把握党和国家政策、先进文化的发展动态,用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充分宣传。
  二、乡贤建设外造环境、内设机制
  “筑巢引凤棲,花开蝶自来”,环境条件永远是吸引各路人才、壮大新乡贤队伍的先决因素。新的时代为了持续培育新乡贤文化,以浙江上虞、广东云浮为例的诸多乡贤文化样本都呈现出健全各项机制、打造适宜新乡贤文化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全力营造“遵贤重德”氛围的行为特点。
  (一)外部环境、氛围的变化
  第一,政府通过颁布各项政策、规定,强力发挥指引、导向作用,积极肯定新乡贤的地位和作用,促成民众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一种“了解乡贤、学习乡贤、争做乡贤”的积极氛围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渲染。第二,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多样设计,精心策划,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尤其注重青少年群体,培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二)内部组建机制的创新
  从内部组建机制方面来说,第一,建立有准备的联络机制,地方党委、政府成立专门的乡贤引入机构,广泛搜集在外人才基本情况,建立信息库,用于日常、工作联系;通过微信、QQ,及时通传家乡发展大事件,定期举行新乡贤联谊会;在传统节日开展乡村民俗活动,召唤乡贤们回乡团聚,共谋家乡发展。乡贤们通常都对故乡有着特殊的感情,能为家乡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成立乡贤理事会、乡贤参事会、乡贤工作室、乡贤志愿者工作站等研究型、议事型、亲善型或协调型新乡贤组织。理事长和主要成员通过召开乡贤理事会大会民主选举,会议共商理事会的章程。
  三、完善新乡贤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更深入——挖掘、保护当地乡贤文化的物质载体
  当下新乡贤文化大多忽视了“过世乡贤”,偏重褒誉“在世乡贤”。导致一般民众对新乡贤文化的认可度、参与度都不够理想,影响了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深度与广度。一些代表乡贤文化的文化遗产,如祠堂、牌坊、匾额以及习俗逐渐消失,致使年轻群体对农村传统风俗文化感到生疏与茫然,乡贤文化失去发展壮大的空间和土壤。以物质文化为载体,辅之以现代化手段,可以增强新乡贤文化在村民心中的认同感。例如,修缮村落原有庙宇、祠堂、族谱等物质文化载体,推动村史村志编纂工作开展,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宣传、保存和重建乡村封存的历史记忆,精心营造尊贤重德的良好氛围与情境。   (二)更具特色——因地制宜,多元、多样化发展新乡贤文化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倡导各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加之当前农村在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确实存在地域差异,所以能够因地制宜,摸索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治理模式十分重要。当地政府可以对乡贤类别和当地农村社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统筹安排,采取合理的新乡贤治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多元化的乡村治理目标。此外,积极推动各地完善“新乡贤+”模式,将“党建”“扶贫”“监督”结合新乡贤协同治理,构建多元综合的乡村治理主体。
  (三)更规范严格——端正认识、保量求质、逐步规范“新乡贤”队伍
  为了真正实现乡贤文化反哺乡村,政府应端正认识,乡贤最重要的精神内核离不开一个“德”字,既要重视“富乡贤”“官乡贤”又要重视“德乡贤”“文乡贤”等。新乡贤队伍既要保量又要求质,当地政府可以适度提高新乡贤的选择标准,选拔一批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强烈奉献精神和紧迫使命感的人才作为新乡贤。
  传统乡贤文化建设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引导乡贤发挥自身真正潜能、主动积极参与农村建设。政府需要从激励与约束两方面着手,不断建立健全“新乡贤”参与基层农村治理规范制度。一是建立完善激励制度,提供内驱动力。首先,吸引人才,出台鼓励乡贤回乡的相应政策,给予其资金和政策上的双重支持。其次,留住人才,根据地区发展的情况,保障新乡贤享有子女教育、就业、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对于吸引更多乡贤回归家乡,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最后,奖励人才,树立身边新乡贤的道德典型,对有贡献的新乡贤可以采用刻字立碑和经济上的双重奖励。二是完善约束制度,厘清权责地位。在吸纳新乡贤参与现代农村治理的同时,也要重视防范可能衍生的风险。目前一些地区相继成立了各种乡贤协会和基金会,但是存在管理與运营不规范,体制机制皆不健全等问题。管理制度不完善将直接导致新乡贤“异化”,沦为当地恶霸,抑或变身为宗派、家族势力的傀儡,出现以德代法的现象。第一,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一套新乡贤行为活动必须遵照的、适用于当地的规范准则。加强对新乡贤的培训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会,互通治理经验,保证新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合理合法,充分实现新乡贤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第二,对知法犯法、以权谋私、在当地产生消极影响的新乡贤,应立即除名。第三,自下而上,加强基层村民的民主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依靠群众的力量真正达到净化新乡贤队伍、确保新乡贤的完整性和纯洁性的目的。
  “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绝不是一项可以一蹴而就的简单工程,传承创新乡贤文化可以改善农村治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但却终究无法成为乡村自治和发展的自生力量。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新乡贤文化,还要从“乡土、乡情、乡风”三大维度协同发力,结合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和现实去寻求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真正实现村风文明,村民富裕,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张敏.皖北地区乡贤文化继承创新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80-82.
  [2]邓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困境与途径[J].学术论坛,2018(3):169-173.
  [3]赵亚楠.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研究述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7):8-14.
  [4]于韬,蒲娇.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新乡贤当代价值的建构与重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S1):65-69.
  [5]崔佳慧,王生章.困境与出路: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治理模式新探索:基于地方新乡贤治理经验[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8(4):75-80.
  作者单位: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谢德庆是最早利用后动画方式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成名作《打卡》中便采用了这一方式。将宏观的时间,通过行为及动画压缩到微观,改变了时空维度,这是这个作品呈现的方式。  关键词:后动画;《打卡》;户外;准点图像;操控时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规划项目“后动画——实验艺术语境下的动画拓展研究”(17SKG123);2017年四川美术学院科研项目“动画—反动画—后动画
期刊
摘 要: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徽派建筑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技术和艺术表现。文章通过深度挖掘和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徽派建筑组成元素,并对代表性徽派建筑中的图形、文字、造型、色彩等视觉元素加以分析、研究,从中进行提取并与六尺巷品牌相结合,将其应用到六尺巷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中去,充分的展现出徽派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为徽派建筑的传播寻找新的载体和传播途径,拓展对徽派建筑的
期刊
摘 要:“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重要美学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美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是美与美感的统一,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被点亮唤醒,从而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审美活动可以从各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但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归结起来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美;美感;审美;人生境界  审美活动中包含着审美,而美是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
期刊
摘 要:五溪地区分布少数民族多达31个,历史上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五溪文化是五溪地区以汉、侗、苗、瑶、土家为主的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怀化学院以保护和传承五溪流域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为初衷,于2015年建成怀化学院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中心。现如今展馆传统模式处在数字技术应用的浪潮中,数字博物馆建设是传统博物馆更新、
期刊
摘 要: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方式开始增多,除了单一的文本方式,还包括如声音、动作、图像、颜色等其他多模态的交际方式。文章运用多模态话语的分析理论对影片《西虹市首富》中的幽默进行分析,与传统的影片话语分析相比,不仅分析了影片中的言语幽默,还分析了伴随着言语的手势、动作、神态、图像、音乐等非语言因素混合所产生的幽默。二者的使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促成幽默的产生。其中非语言模态的使用可以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影视剧市场上,古装剧深受大众喜爱与追捧,是我国电视剧的重要类别。古装剧为传播我国古代的相关历史知识、生活方式、审美风俗起到一定作用,而其剧中的服饰起着烘托电视剧视觉效果的作用。文章以《大唐荣耀》这部剧里的服饰为例,剖析唐代女性的衣着开放特点和服饰多元文化特色,呼吁古装剧加强服饰设计。  关键词:文化振兴;唐代服饰;影视服饰  唐代服饰尤其是唐代女子服饰是我国古代服装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高
期刊
摘 要:张洹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上至今已有16个年头,横跨油画、装置、行为艺术与摄影的勤劳创作使他成为当代目前摄影中拍卖成交总额最高的艺术家。其摄影作品拍卖价格在2004年至2015年间步步高升,但从2016到2017年则略有降低,2018年稍有回暖,但仍和盛时差距甚远。  关键词:张洹;当代摄影;摄影拍卖  2018年11月25日下午,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第0257号拍品《泡沫系列》
期刊
摘 要:《黑镜》是英国电视4台和美国NetFlix公司出品的迷你电视剧,其编剧查理·布洛克也憑此剧两次获得艾美奖最佳编剧奖。该迷你电视剧主要以未来科技为背景,对科技本身以及人性本身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反思。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黑镜》中《急转直下》这部影片的研究较少。文章引入福柯全景敞视主义理论的相关原理,对《急转直下》中主人公蕾西自我规范的外在行为进行剖析。  关键词:《黑镜》;《急转直下》;全景敞
期刊
摘 要:黑色电影作为好莱坞一种重要的影片类别,具有强烈的黑色风格,早期黑色电影由于技术的限制在色彩上呈现黑白两色,而色彩被引入到黑色电影后,借助色彩以及色彩和光影的结合,黑色电影在构图、表意和叙事功能等多方面具有了新的可能,电影整体风格的呈现也更加明朗、突出。文章将以著名黑色电影导演大卫·芬奇的代表作《七宗罪》例,探究黑色电影中的色彩使用,以及色彩在黑色电影中的突出作用。  关键词:黑色电影;色彩
期刊
摘 要:闹元宵民俗在山西省忻州市有主题灯展与游行表演两大表现形式,不仅为人们喜闻乐见而且意蕴深长。然而,如今在城市现代化的洪流下不可避免地逐渐式微。文章以此为例,从其渊源、内容、现状这几个方面进行爬梳与论述,旨在用文字形式尽力还原出当地闹元宵活动的场景细节,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一珍贵民俗文化。  关键词:民俗;闹元宵;忻州  一、忻州闹元宵民俗的渊源  (一)闹元宵民俗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