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发现了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关键词】预习作用方法赏识监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研究也表明,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必须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预习是学生自己求知、探索、发现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
一、预习的重要作用
(1)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
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状况去教学。"这样预习就能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了准备。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可以将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初步进行内化。
(2)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预习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学生还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困惑和疑问就听得更有针对性,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3)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会掌握预习方法以后,在预习时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4)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和自心信
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识,认识到自己也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学生预习了,心中就有数了,课堂上就敢大胆地举手发言,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同学们的认同,就会获得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进一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学进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他们就能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他们才会觉得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会乐意去做,并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二、培养预习的方法
学生的预习不是在课下随意翻翻书,看看教材就了事。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不要使之流于形成,让学生无目的或任自流,要教给他们预习方法。在刚开始,我们最好把预习放在课内进行,可以专设几节自主预习课来帮助学生进行了有效预习。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通过预习,初步感知预习的内容。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划出重点概念、公式,对自己不懂的内容或例题做出标记;听课时主动的、有的放矢的听课;通过预习,尝试完成预习的习题。在预习中学生学会了看问题——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起来,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看待一个问题;能够结合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预习,学会探索和创新。
数学教学的关键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精神",预习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学生在预习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些发现有时就是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或是新的解题思路,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此外,引导学生对在预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而并非一定要把例题作为探究的材料,这样的探究更有现实意义,学生也乐意参与。
三、教师有效监督,善于鼓励:
小学生自主性和自律性差,需要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将有助于学生消除懒惰心理。但是这种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又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久而久之会影响师生关系,造成教学对抗和教学沉默,不利于教学和学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使得好事变坏事。正确的方法是:多鼓励,通过正面引导落后的;建立起课代表领导的数学组长负责的双层管理措施,能有效地检查同学们的预习。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容易半途而废。教师适时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努力培养预习习惯。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品质考验的过程,教师更应注意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进行赏识激励,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精彩的背后必然有艰苦卓绝的准备与付出。"预习正是为学生们精彩绝伦的展示提供了充分的准备,使他们懂得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从表面上看,预习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似乎与"减负"背道而驰。但从长远看,一旦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学生反而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预习作用方法赏识监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研究也表明,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必须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预习是学生自己求知、探索、发现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
一、预习的重要作用
(1)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
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状况去教学。"这样预习就能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了准备。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可以将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初步进行内化。
(2)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预习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学生还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困惑和疑问就听得更有针对性,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3)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会掌握预习方法以后,在预习时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4)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和自心信
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识,认识到自己也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学生预习了,心中就有数了,课堂上就敢大胆地举手发言,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同学们的认同,就会获得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进一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学进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他们就能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他们才会觉得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会乐意去做,并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二、培养预习的方法
学生的预习不是在课下随意翻翻书,看看教材就了事。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不要使之流于形成,让学生无目的或任自流,要教给他们预习方法。在刚开始,我们最好把预习放在课内进行,可以专设几节自主预习课来帮助学生进行了有效预习。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通过预习,初步感知预习的内容。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划出重点概念、公式,对自己不懂的内容或例题做出标记;听课时主动的、有的放矢的听课;通过预习,尝试完成预习的习题。在预习中学生学会了看问题——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起来,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看待一个问题;能够结合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预习,学会探索和创新。
数学教学的关键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精神",预习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学生在预习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些发现有时就是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或是新的解题思路,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此外,引导学生对在预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而并非一定要把例题作为探究的材料,这样的探究更有现实意义,学生也乐意参与。
三、教师有效监督,善于鼓励:
小学生自主性和自律性差,需要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将有助于学生消除懒惰心理。但是这种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又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久而久之会影响师生关系,造成教学对抗和教学沉默,不利于教学和学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使得好事变坏事。正确的方法是:多鼓励,通过正面引导落后的;建立起课代表领导的数学组长负责的双层管理措施,能有效地检查同学们的预习。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容易半途而废。教师适时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努力培养预习习惯。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品质考验的过程,教师更应注意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进行赏识激励,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精彩的背后必然有艰苦卓绝的准备与付出。"预习正是为学生们精彩绝伦的展示提供了充分的准备,使他们懂得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从表面上看,预习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似乎与"减负"背道而驰。但从长远看,一旦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学生反而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