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人类交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我们已经步入了“对话”的时代。“对话”的潮流已经波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波及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范式,更是一种教学精神、一种教育理念。在处处充满“对话”的语境下探讨有效对话教学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对话与对话教学
对话,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它要求对话者之间具备一定“对话资质”——即对话权利和对话能力素养,它具有社会的和文化的意义。对话权利和能力素质上不对称,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对话。广义的对话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也可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即人与各种媒介物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既可是口头语言的,也可是人对文本或其他媒介物的对话。从这一点看,它可以是今人与古人对话,可以是与他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在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网络的时代,已经变得相当普遍。
从语义上看,“对话教学”是“对话”与“教学”的结合词。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进行是以“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我们这里谈及的“对话教学”是在狭义对话的层面上展开的,即是指“师”与“生”的对话或“生”与“生”的对话。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话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对话”为传递信息手段的教学。
有效对话教学的特征
1.对话教学是师生积极沟通基础上的创造、生成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因而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只有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学双方才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只有积极的沟通和合作才有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的畅所欲言,只有师生之间毫无芥蒂的畅所欲言才可能有创造的、生成的教学。
2.对话教学是知识掌握与人格锻造相结合的教学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索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识视界的真正融合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师生交流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它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建立在对话性沟通基础上的教学,自然会超越简单知识信息传递的功能。这时的对话教学使得知识退隐到“谈资”的位置。在民主、互动的对话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开始成为教学的一种副产品,教学的最终目标已经演变成为培养具有对话理性的、具有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拥有学校教育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以及创造健康人生的良好人格。
3.对话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严谨性与知识获取的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
过去的教学,由于学校教育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特别在乎教学以知识获取为目的、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把渊博的知识建构看作人生的一大目标,甚至是毕生追求,把知识的崇高性、神圣性作为顶礼膜拜的求学宗旨。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下,知识的严谨传授与知识的趣味获取被人为地隔开,将知识的传授高高地凌驾于课堂教学之上,使得知识不再让人感到真实,不再让人感到亲切,不再让人感到鲜活,不再让人感到幸福,导致人们对知识本身产生一种恐惧。当然也就进一步导致知识获取的过程在“头悬梁、锥刺股”的训诫下越演越烈,从而彻底丢失“趣味性”和“幸福感”。
我们渴望以人为本的教育。而对话教学就是从人性出发,沿着人性的道路,走向人性,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的教学。在有效的对话教学进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动态的、生成的对话,不仅在知识信息方面,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方面,使得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尽可能多和广的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对话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具有趣味性。只有师生双方的对话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对话才能持续下去;也只有对话充满趣味性,才能使对话双方有如沐春风之感,得到美的享受,由享受延伸出对科学知识和人格提升的心理需要。这样的对话教学不只是教学的又一新策略,而是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释放出来的情怀。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
4.对话教学是启迪性与激励性相统一的教学
对话教学要有效,教师的对话语言不仅要有启迪性,同时还要有激励性。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对话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和巨大的鼓舞力量,达到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学生奋发向上,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力量。这种内驱力必将会成为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和加速器。
5.对话教学是教学的教育性与表达的简洁性相统一的教学,忌废话、长篇大论的训话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在运用时我们有些教育者只需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的,却拉拉扯扯地说了一长串,这一大堆废话和长篇大论式的训诫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影响了对话效果。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曾说过:“详细的资料是靠简练的表达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可见,对话语言要求准确、简练,即应具有简洁性。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教学的内容,紧扣对话的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教学。特别要注意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不着边际的空话和不必要的重复。正像鲁迅说的哪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6.对话教学是效率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
“有效”即“有效率”或“有效益”的意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必须追求效率性,这是人类现代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对话教学也不例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受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曾经喊出“向课堂教学40分钟要效率”的口号,在这样一种精神的影响下,关于向课堂教学“要效率”的改革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有的改革就像早期企业改革中的“泰勒实验”一样“只见书本未见其人”。这样的教学,迫使教师心中只有“重难点”和“信息量”。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已经不存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得到的关照除了知识没有其他。我们应该认识到,把“效率”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必然的恶果就是教学“情意”的丢失。
由于对话是作为一种师生间的群体同步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年龄趋同而性格各异的一个个学习个体中,学生的兴趣、特长、需要虽然有发展阶段上的共同性,但也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对学习的需求和指向各有侧重。在教学中,学生除了知识的获取还需要关照整个心灵,有的甚至渴求在课堂上得到某种“抚慰”。
由此,由教师设计、实施的有效的对话教学所引起的良好的学习效率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也体现在成功地营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氛围上,更体现在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校教育、教师及其同伴的积极态度上。
7.对话教学是相宜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学
创造性是对话教学的生命力。对话教学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原则、内容、方法的选择、运用和独特的组合上;表现在教师善于捕捉对话中各种因素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如巧妙地利用一些突发事件,或创设新的情境把对话引向深入,或巧妙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对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我们不能为了创造不顾及对话的目的和方向,而进行与对话目的不相宜的对话。我们发现有时在对话进行的某一阶段总会有一些话语从对话的角度看来不尽恰当。常识告诉我们,对话中往往有插话不适时、不切题、不得体等情况,这些在对话过程中当然应该避免。既要注意到对话的创造性,又要关注到对话的相宜性,实现对话的创造性与相宜性的统一。
8.对话教学是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与师生心灵默契建构相统一的教学
有效的对话教学离不开良好的对话氛围,良好的对话氛围需要教师与学生心灵默契的构建。我们必须重视师与生心灵默契形成过程的探讨。实际上,师与生心灵的默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师与生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它是教师经常的教学习惯对学生的“耳濡目染”并在对学生长期观察中不断调适自己行为的结果;是学生不断适应教师与同学、同时又不断调适自己学习行为的结果。换言之,教学过程中师与生的“默契”是师生行为互动中形成某种“契合”或“对接”的结果。由此来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良好教学氛围只是“表象”,而师与生心灵的默契才是“本质”。因而,要使对话教学最终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要使共识在少受阻碍、节约时间的情况下顺利形成,必须依赖师与生之间长期修炼而成的默契配合。只有这样,师生交流与对话才可能“畅通无阻”,彼此愉悦地接纳对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2]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2001(2).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4]杨达复.格赖斯:会话含义的推断[J].外语教学,2003(1).
[5]张璐.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对话与对话教学
对话,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它要求对话者之间具备一定“对话资质”——即对话权利和对话能力素养,它具有社会的和文化的意义。对话权利和能力素质上不对称,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对话。广义的对话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也可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即人与各种媒介物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既可是口头语言的,也可是人对文本或其他媒介物的对话。从这一点看,它可以是今人与古人对话,可以是与他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在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网络的时代,已经变得相当普遍。
从语义上看,“对话教学”是“对话”与“教学”的结合词。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进行是以“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我们这里谈及的“对话教学”是在狭义对话的层面上展开的,即是指“师”与“生”的对话或“生”与“生”的对话。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话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对话”为传递信息手段的教学。
有效对话教学的特征
1.对话教学是师生积极沟通基础上的创造、生成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因而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只有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学双方才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只有积极的沟通和合作才有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的畅所欲言,只有师生之间毫无芥蒂的畅所欲言才可能有创造的、生成的教学。
2.对话教学是知识掌握与人格锻造相结合的教学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索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识视界的真正融合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师生交流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它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建立在对话性沟通基础上的教学,自然会超越简单知识信息传递的功能。这时的对话教学使得知识退隐到“谈资”的位置。在民主、互动的对话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开始成为教学的一种副产品,教学的最终目标已经演变成为培养具有对话理性的、具有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拥有学校教育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以及创造健康人生的良好人格。
3.对话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严谨性与知识获取的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
过去的教学,由于学校教育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特别在乎教学以知识获取为目的、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把渊博的知识建构看作人生的一大目标,甚至是毕生追求,把知识的崇高性、神圣性作为顶礼膜拜的求学宗旨。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下,知识的严谨传授与知识的趣味获取被人为地隔开,将知识的传授高高地凌驾于课堂教学之上,使得知识不再让人感到真实,不再让人感到亲切,不再让人感到鲜活,不再让人感到幸福,导致人们对知识本身产生一种恐惧。当然也就进一步导致知识获取的过程在“头悬梁、锥刺股”的训诫下越演越烈,从而彻底丢失“趣味性”和“幸福感”。
我们渴望以人为本的教育。而对话教学就是从人性出发,沿着人性的道路,走向人性,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的教学。在有效的对话教学进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动态的、生成的对话,不仅在知识信息方面,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方面,使得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尽可能多和广的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对话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具有趣味性。只有师生双方的对话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对话才能持续下去;也只有对话充满趣味性,才能使对话双方有如沐春风之感,得到美的享受,由享受延伸出对科学知识和人格提升的心理需要。这样的对话教学不只是教学的又一新策略,而是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释放出来的情怀。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
4.对话教学是启迪性与激励性相统一的教学
对话教学要有效,教师的对话语言不仅要有启迪性,同时还要有激励性。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对话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和巨大的鼓舞力量,达到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学生奋发向上,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力量。这种内驱力必将会成为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和加速器。
5.对话教学是教学的教育性与表达的简洁性相统一的教学,忌废话、长篇大论的训话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在运用时我们有些教育者只需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的,却拉拉扯扯地说了一长串,这一大堆废话和长篇大论式的训诫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影响了对话效果。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曾说过:“详细的资料是靠简练的表达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可见,对话语言要求准确、简练,即应具有简洁性。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教学的内容,紧扣对话的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教学。特别要注意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不着边际的空话和不必要的重复。正像鲁迅说的哪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6.对话教学是效率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
“有效”即“有效率”或“有效益”的意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必须追求效率性,这是人类现代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对话教学也不例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受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曾经喊出“向课堂教学40分钟要效率”的口号,在这样一种精神的影响下,关于向课堂教学“要效率”的改革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有的改革就像早期企业改革中的“泰勒实验”一样“只见书本未见其人”。这样的教学,迫使教师心中只有“重难点”和“信息量”。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已经不存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得到的关照除了知识没有其他。我们应该认识到,把“效率”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必然的恶果就是教学“情意”的丢失。
由于对话是作为一种师生间的群体同步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年龄趋同而性格各异的一个个学习个体中,学生的兴趣、特长、需要虽然有发展阶段上的共同性,但也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对学习的需求和指向各有侧重。在教学中,学生除了知识的获取还需要关照整个心灵,有的甚至渴求在课堂上得到某种“抚慰”。
由此,由教师设计、实施的有效的对话教学所引起的良好的学习效率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也体现在成功地营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氛围上,更体现在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校教育、教师及其同伴的积极态度上。
7.对话教学是相宜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学
创造性是对话教学的生命力。对话教学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原则、内容、方法的选择、运用和独特的组合上;表现在教师善于捕捉对话中各种因素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如巧妙地利用一些突发事件,或创设新的情境把对话引向深入,或巧妙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对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我们不能为了创造不顾及对话的目的和方向,而进行与对话目的不相宜的对话。我们发现有时在对话进行的某一阶段总会有一些话语从对话的角度看来不尽恰当。常识告诉我们,对话中往往有插话不适时、不切题、不得体等情况,这些在对话过程中当然应该避免。既要注意到对话的创造性,又要关注到对话的相宜性,实现对话的创造性与相宜性的统一。
8.对话教学是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与师生心灵默契建构相统一的教学
有效的对话教学离不开良好的对话氛围,良好的对话氛围需要教师与学生心灵默契的构建。我们必须重视师与生心灵默契形成过程的探讨。实际上,师与生心灵的默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师与生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它是教师经常的教学习惯对学生的“耳濡目染”并在对学生长期观察中不断调适自己行为的结果;是学生不断适应教师与同学、同时又不断调适自己学习行为的结果。换言之,教学过程中师与生的“默契”是师生行为互动中形成某种“契合”或“对接”的结果。由此来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良好教学氛围只是“表象”,而师与生心灵的默契才是“本质”。因而,要使对话教学最终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要使共识在少受阻碍、节约时间的情况下顺利形成,必须依赖师与生之间长期修炼而成的默契配合。只有这样,师生交流与对话才可能“畅通无阻”,彼此愉悦地接纳对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2]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2001(2).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4]杨达复.格赖斯:会话含义的推断[J].外语教学,2003(1).
[5]张璐.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