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与佛教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wang300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梁武帝,佛教,中国化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是兰陵萧氏世家子弟。为政之初,梁武帝很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标榜以儒术治国,“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他还重视学校教育,以经术取士。于门前设立谤木函、肺石函,诏求贤良,广开言路。普通二年(521年)春他颁布诏书:
  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尤穷之家,勿收租赋。①
  孤独园等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立,体现了儒家“爱民养民”的主张。同时他省弛刑罚,大赦天下达36次之多,足见武帝对儒家所倡导的仁政的追求。
  但是,武帝对于宗室子弟、公卿大臣的贪婪横暴的行为,却加以宽宥,以至于“王侯益横,或白昼杀人于都街,或暮夜公行剽窃,有罪亡者,匿于王家,有司不敢搜捕”。②武帝虽然深知宽纵之弊,但是溺于慈爱,渐渐吏治不修,国政败坏。萧衍在位期间,北朝因内乱而衰弱,梁武帝曾多次出兵北伐,皆因所用非人,指挥失当而屡遭失败。更为致命的是,晚年的武帝接受了狡诈无信的魏将侯景的降附,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举兵南下,内结萧正德进攻建康,围困台城。次年城破,侯景纵兵洗劫,软禁梁武帝。五月,梁武帝死于台城,享年86岁,在位凡48年。
  1.舍身事佛,推行佛化。
  因家世熏染,梁武帝早年曾信奉道教,而中年改为奉佛,汤用彤先生认为是因其曾在竟陵门下与名僧及信佛之文人交友之故,而渐有改变。③天监三年(504年)四月八日,梁武帝率僧俗两万,于重云殿亲制《舍道事佛疏文》,发愿请“诸佛菩萨摄受”,皈依佛门。其疏云:“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灭。”足见其舍道归佛之诚。天监十年四月八日,再至重云殿,受菩萨戒,法名“冠达”,成为一名兼具名实的佛教徒。武帝不但自己皈依佛教,而且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④极力劝化臣民信仰佛教,他也被臣下奉为“皇帝菩萨”。
  梁武帝崇佛的高潮是其先后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第一次是大通元年(527年)三月,“舆驾幸同泰寺舍身”,为时四天。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第二次临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舍身为奴之后,公卿大臣以一亿万钱赎回,前后共四十七天。太清元年(547年)三月,再次临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①
  2.注疏佛典,重视译经。
  梁武帝在佛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且著述不辍,《梁书·本纪》称其“兼笃信正法,尤长释典,制《涅■》《大品》诸经义记,复数百卷”。除亲自撰写注解佛典外,武帝还组织编纂、整理经籍。
  梁武帝对译经工作也很重视,天监五年,邀请扶南僧人僧伽婆罗于寿光殿、华林园等处译经。初翻经日,帝恭临法座,笔受其文。至天监十七年已译出《孔雀王咒经》《阿育王经》等十部。此外僧伽婆罗还与扶南僧曼陀罗同译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三部。印度译经名家真谛于太清二年抵建康,带来多部梵本经书,武帝将其安置于宝云殿从事传译。
  3.广建佛寺,塑造佛像。
  有梁一代,建造了大量的寺院。据载刘宋时有寺院1913所,萧齐时有寺2015所,梁代则有2846所,陈代有1232所,其中寺庙兴建以梁为最盛。侯景之乱起,建康及三吴地区佛教顿告衰微。同样崇佛的陈朝所有的寺庙数量不及梁鼎盛时的一半,而梁时较前朝所增的800余所寺庙多为武帝时所建。
  梁武帝崇佛的另一表现就是大量铸造佛像,而铸造佛像需要耗费大量的铜、金等金属,所费不赀。《隋书·食货志》载:“至普通中,乃议尽罢铜钱,更铸铁钱。”改铸铁钱,说明佛像的修造造成了铸钱原料铜的缺乏,铸像用铜量之大可见一斑。
  4.制断酒肉,严格戒律。
  众经因传入时代、教门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尤以律部最为繁广,常常令僧侣在修行持戒中无所适从。针对此种情形,武帝任命法超为僧正,令其撰《出要律仪》十四卷,分发各处,通令照行。还根据大乘经文《大般涅■经》中“食肉者断大慈种”义,作《断酒肉文》,大力倡导禁断肉食,并严令僧徒遵守,从而改变了自佛教传入以来僧徒食三净肉的习惯。
  5.大举法会,论议佛法。
  梁武帝经常召集僧俗,举行法会。规模比较大的如水陆大斋和盂兰盆斋会,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四部无遮大会、平等法会、无碍法会等大型法会。②规模之大动辄数万人,法会结束之后,常大赦天下,并常伴之以改元。法会之上,武帝还常常亲身解讲,“广流《大品》,尤敦三论”,自大同七年起,武帝在举行的六次法会中,四次亲自解讲佛义。在中大通五年所举的道俗无遮大会中,武帝讲解《摩诃般若经》,与会僧众达十万人以上,聆听者之多,史无前例。
  此外,为促进佛教的发展,解决义理上的一些分歧,武帝还组织了两次关于佛学的辩论。天监六年,范缜发表《神灭论》,极大地震动了佛教界与学术界,梁武帝发动高僧、名流硕学、王公大臣与范缜辩论,甚至手诏驳难,亲自参与到讨论中来,极力为佛教辩护。天监十七年,他又召集王侯公卿、名僧二十三人讨论“二谛”之含义,推动了佛教义理的发展。
  1.梁武帝佞佛亡国的再认识。
  梁武帝对于佛教的过度崇奉,历来饱受史家诟病,“佞佛亡国”几成定论。其实,梁武帝崇佛与其国破身死并无直接关系。在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对于佛教的崇奉,并非梁武帝所独有,北朝大部分统治者对佛教推崇也是不遗余力的。其次,就梁武帝本身而言,导致其悲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治国政策,正如李延寿在《南史》中所论:“然先王文武递用,德刑备举,方之水火,取法阴阳,为国之道,不可独任;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于释教,弛于刑典。既而帝纪不立,悖逆萌生,反噬弯弧,皆自子弟,履霜弗戒,卒至乱亡。”而“俎豆”代指文治,其失误在于文武偏废,汤用彤先生也认为“武帝信佛之动机,实杂以儒家之礼教也”,故而佛教也只是被纳入了其仁治的框架而已,是表现而非原因。
  2.梁武帝崇佛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梁武帝将自己的个人信仰,依托自己的帝王身份,影响、带动了臣下、民众对于佛教的信奉,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舍身寺奴,亿万奉赎,在表达对佛教虔诚信仰的同时也极大充实了寺院经济。大量的社会资源流向寺院,使得梁代寺院与僧侣数量都远超三朝,可谓举国奉佛。其次,梁武帝研经、论法,组织译经、编目,使得大乘佛教在南朝广为流传,也提高了佛教徒的理论水平。提倡出家人戒肉食,在全国寺院推行素斋,并身体力行,从而严格了僧团的戒律,使禁肉食成为后世最重要的一项清规。
  梁武帝在理论上提倡三教调和,将儒家的仁义孝亲思想与出世的佛教因果轮回的宗教架构相对接,以内外今往之别来安置原本对立的两种哲学体系,减小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梁武帝堪称佛教在中土传播的护法者。同时他开创了政治与宗教联姻,并由统治者来主导佛教发展的模式,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佛教保持合作,把原本游离于统治体系之外的佛教纳入统治秩序,为巩固皇权服务,这一模式为后世王朝所继承。梁武帝的崇佛,客观上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使中国成为大乘佛教的大本营,继而成为佛教思想的输出地,为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陈文博,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中国佛教史。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指出:“提供丰富多样、适合于幼儿的体育运动机会、吸引幼儿参与其中,激发和保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运动体验,促使幼儿身心发展
多耐药肺结核的防治(066001)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邢剑侠徐宝山孙瑞敏刘凤莲李翠萍张晓明多耐药肺结核(MDR—TB)是结核领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因此,认识它的
目的:对反映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分量表——帕金森病运动功能评分量(motordysfunctionratingscaleforParkinson’sdiseaese,MDR-SPD)的一致性和敏感性的评定,体现其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率。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既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同时对其美
受威胁人口 1994年有10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疟疾威胁。92个国家和地区有包括恶性疟在内的疟疾流行,8个国家仅有间日疟。 在这100个流行国家中,由于环境改变和流动人
近年来,严重影响和违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本研究以安康市紫阳县A镇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幼儿行为规范,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评
为探讨健康教育对家庭主妇、儿童减少血吸虫病感染的作用及其效益,以一个农场的分场为实验区,在血吸虫病流行高峰前及流行期,于每年6,7,9,10月组织他们观看防治血吸虫病录相片进行
3356例腹泻病分析与防制对策秦义文(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30061)我院自1983年以来,按卫生主管部门要求,在市级综合医院开设肠道专科门诊,每年平均收治上千例肠道腹泻病人。现就3356例肠道门诊腹泻病收
“幸运邮天下”是集团公司首次推出的与央视媒体的合作项目,省公司和各级领导均非常重视。省公司成立了以分管副总经理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同时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以文件
为推进中央企业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工作,为中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增强信心、鼓舞士气、凝心聚力,3月24日,由中宣部宣传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中宣部时事报告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