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7年12月6日,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城市圈内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湖北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政策推动下,一批小城镇正在“提质扩容”,开始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笔者结合灵乡镇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对灵乡镇几轮总规修编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提出引导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探讨灵乡镇在“两型社会”发展背景下城镇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两型社会动力因素灵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镇发展动力因素是影响城镇发展的核心,它与特定的社会体制、社会环境有必然联系,归纳起来,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即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是城镇本身所固有的,对城镇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动力要素,包括区域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等。外在动力是源于区域以外,对城镇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影响城镇规模、功能等,包括外部资金投入,政策环境、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变等。
一、城镇发展外在动力
1.1 对外交通变化对城镇发展影响
对外交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城镇由于具备较好的交通地理条件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反之,也有许多城市由于交通地理的变迁而衰落下去。随着现代铁路、公路等新式交通方式的兴起,传统的交通地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打破了许多传统城镇的发展格局。部分位于新式交通干线上的城镇快速发展,同时,由于交通区位的变化,许多传统交通重镇丧失了优越的交通地理条件,发展逐渐陷入停顿甚至走向衰落。
发展初期,骑路建设推动城镇发展
如大冶市的乡镇快速发展除了其它影响因素之处,无不与交通格局变化密切相关,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大冶市的经济强镇一直是以保安、金牛等镇为主,素有“金金牛、银保安”之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金省道修建,大金路上的金湖街办、陈贵镇、灵乡镇迅速崛起(在公布的湖北省2011年百强乡镇名单中,大冶市陈贵镇排名第2、灵乡镇排名第3、金湖街办排名第18位),原有的联系乡镇的县级公路成为老镇区内部道路,各乡镇新镇区就是依托大金路两侧发展,表明小城镇在城镇发展初级阶段,仍然走的是“骑路建设带动城镇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城镇建设初期也是我国许多小城镇发展方式。
1.1.2 发展中期,对外交通逐步影响城镇发展
如灵乡镇依托大金省道两侧发展,先后建立了行政中心、工业园区和居住、商业等小区,小城镇初具规模,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过境交通开始对镇区发生影响,过境的大型货车、客车等产生噪声污染、快速通行与镇区行人安全等矛盾开始出现。城镇规模在发展到一定程度,过境道路与镇区生活性道路需要发生矛盾。这种骑路发展模式到了城镇发展中期阶段就不适应城镇发展需要,城镇也不可能沿道路无限拉长。目前,武汉城市圈城市外环黄石市至咸宁市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经过灵乡镇镇区旁边并有高速出入口,对灵乡镇新一轮城镇发展和规划布局带来重大影响,这也是本次规划修编影响因素之一。
1.2 工业化对城镇布局影响
产业发展规律及发展红利效应表明,推進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的支撑,不是单纯造城,没有产业聚集,一个城镇是做不大、也做不强,甚至“空壳化”。 从世界经验看,工业化是带动城镇化的动力,使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上升,农业人口向城市聚集。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很早就从分工深化和市场规模的良性互动解释了经济进步。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分工深化不同和生产链条延伸造成工农业部门之间发展速度的差异,历史上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工业部门产出规模成正比。工业布局在灵乡镇城镇发展演变中对镇域城镇体系的空间格局定型较早,解放后武钢灵乡铁矿进行开釆,形成相对独立的工矿居住区,与北部灵乡镇宫台、大畈等村居民点组成小集镇,随着镇办的一批乡镇企业发展,镇区不断得到扩张,但镇区这种基本框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1.2.1 工业化是早期城镇化的动力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城镇发展初期,矿产资源提供原始积累,这种发展现象在大冶市部分资源型小城镇镇十分明显,这些乡镇依托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镇外大中型企业直接提供原材料,产品附加值低,但可使镇级政府短期内有较稳定的可用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在这个阶段,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在镇区周边,建成的选矿场等设施和选矿用的污水对镇区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但对镇区建设用地影响不大,这个时期城镇发展较缓慢,镇区用地规模较小,如灵乡镇96版总体规划确定镇区规模在3平方公里左右。
1.2.2 城镇发展中期,工业项目带动城镇规模扩张
在有限的矿产资源不断减少情况下,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灵乡镇在乡镇中率先在镇区外建立工业园,首先入驻的企业就是加工球团矿企业,由于设立工业园较早并有企业生产经营,2004年7月20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灵成工业园已被纳入省管工业园区行列,初期批准规划面积135公顷。2009年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扩编,规划面积达到437公顷,在工业园区大规模建设推动下,城镇发展方向向西与工业园对接,城镇道路骨架拉开,围绕工业园区周边正在规划建设新的居住小区和农民新村,工业化对城镇化推动作用巨大,城镇规模迅速得到扩张,2005版总体规划确定镇区规模扩大到6平方公里左右,并且工业园即将面临扩大园区用地规模,镇区其它建设用地需求也出现不足情况。
1.3政策环境变化对城镇发展影响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在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对其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显示出了不同的作用。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政府采取了控制城镇化的政策,使农村城镇化服从于城市工业化。虽然这一政策有其历史必然和必要性,但客观上对中国农村城镇化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改革开放后,政府通过放松管制,如放宽建镇标准、就业限制和落户限制等,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时期大量农民“洗脚进城”。但城镇化发展机制的缺失和“政府失灵”使城镇化更多表现为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其后继发展能力和对农村的聚集和辐射功能也大打折扣。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特别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时期,各级政府开始审视小城镇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目前,城镇化是拉动内需重要手段已得到各级政府共识,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小城镇发展,让农村城镇化扮演更重要的战略角色,使新时期的城镇化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走集约式发展之路。
二、城镇发展内在动力
2.1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发展影响
工业化在城镇化的推动下,要素不断集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第一产业比例较高,城镇化发展较缓,城镇发展规模较小;但在工业经济为主时期,各种生产要素在城镇聚集,城镇要统筹安排各项生产、生活功能,布置各项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城镇规模得到快速扩张。
2.2城镇化政策推动
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达到51.27%并超过农村人口。中国是近30年来城镇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2.2.1 政府制定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
在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农村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让农村城镇化扮演更重要的有积极意义的战略角色,使新时期的农村城镇化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走集约发展之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使得最近若干年来,中国城镇化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2.2.2 土地和人口变化是城镇化核心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推动更突出地表现出政府主导下的土地城镇化,城镇周边农村土地和村庄被城镇规模扩张所征用和拆迁,政府通过放松管制,如放宽就业限制和落户限制等,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要手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而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这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路径,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举措,可以助推中国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当前影响灵乡镇城镇发展的几个因素
灵乡镇是鄂东南的矿业大镇和经济强镇,地处湖北省“冶金走廊”腹地,镇域人口近5万人,面积135.8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是全国重点镇,历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科普示范镇和小康建设明星镇标兵,同时也是湖北省的经济强镇和楚天明星镇。灵乡镇位于“武汉都市圈”的范围内,交通便利,同时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景资源,可为武汉、黄石、大冶市区居民提供良好的郊野型休闲度假场所。
3.1外在因素
3.1.1 城镇对外交通面临新的发展变化
2010年12月,黄石-咸宁高速公路开始动工兴建,黄咸高速公路是湖北省7纵5横3环高速公路网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汉城市圈建设有重要意义,建成通车后,从黄石城区到咸宁只需要40多分钟,比目前缩短了1个多小时。该高速公路从灵乡镇镇区旁边经过,并设出入口和建设联系镇区道路,对城镇未来发展方向带来重要变化。
3.1.2 资源枯竭型城镇需要转型
大冶市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地区之一,当前面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艰巨任务。目前,灵乡镇其城镇发展主导产业还是依托资源利用型产业,正面临如何超越资源发展道路。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提出了更高要求,与现有粗放型企业发展相矛盾,在新的城镇发展中,镇政府如何对现有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如何科学布局工业用地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3.1.3城镇化等政策因素对城镇影响作用有待显现
根据湖北省新 “十二五”期间,全省范围内选择100个重点镇,实施扩权强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2012年,灵乡镇列为湖北省31个强镇扩权试点,目前相关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中,一但相关政策出台,对城镇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3.2内在因素
3.2.1 资源枯竭对城镇经济建设产生影响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灵乡镇就以开采铁矿为生,五六十年过去后,可开采的矿石逐年剧减,由以前每年的200万吨开采量下降到60万吨,且可开采年限不长,在矿石开采完后,城镇经济发展方向如何选择。
3.2.2 工业化的进程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
当前,灵乡镇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双重任务,上述任务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积聚丰厚的财源,同时也可以为城镇拓展创造空间条件和资源基础。也催生了对科研、教育、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需求,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建设中商贸业的兴旺与繁荣。
3.2.3 集约城镇用地困难
老镇区原骑路建设大量村民住宅,镇中还包含几个自然村庄,土地利用率低,要集约建设城镇用地,进行紧凑型城镇布局,对老镇区进行城镇更新难度较大。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灵乡镇城镇发展规划模式选择
资源节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环境友好是对自然环境加大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4.1 城镇总体规划思路
4.1.1 规划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保持经济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做到宜居、生态;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将山林绿色渗入到城镇空间;充分挖掘灵乡的历史文脉并以此为载体,结合矿业文化,塑造出良好的城镇形象和环境品质。
4.1.2规划方法
注重城镇内、外动力因素分析,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布局尽可能与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相结合;以“整合资源、合理分区、完善配套、集约发展”为原则,做到远期规模控制,近期满足发展需要;合理确定镇区规模、用最适宜人口、空间形态与结构来满足城镇发展需要。
4.2城镇总体布局措施
4.2.1 确定好两条控制红线
即划定镇区建设用地范围线和城镇规划发展控制线,像灵乡镇地处丘陵地区,城镇周边自然山体多,城镇发展用地局限较多,现状城镇土地利用率低和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导致城镇规划用地面积大,而城镇人口相对较少矛盾,同时,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更需对规划范围外自然山体进行规划控制,因此,为解决好用地平衡上矛盾,采用规划控制线办法对城镇目前不宜作为建设用地的地方进行控制。
4.2.2 做到“紧凑型”城镇规划布局
通过科学的城镇规划布局和规划管理手段的调控,做到较密集的城镇用地布局,灵乡镇现正由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变,城镇建设必须要建成为紧凑的城镇,与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规划中按尽可能按每平方公里10000人左右的城市人口用地标准进行用地规模控制,尽量能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4.2.3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
灵乡镇工业园区规划中,以安排二、三类工业用地为主,尽量以大型加工型企业安排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通过走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道路,同时,资源节约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资源消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淘汰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实行重点行业新项目、重点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4.2.4分散布局小集镇,集中建设紧凑型城镇
并不是放棄现有的与生产相结合的集镇,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这些小集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灵乡镇镇区不可能承载太多的镇域人口转移,但这些小集镇的建设重点和方向应有所转变。要按一定的服务半径确定合理数量,按区域特色和承担职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小集镇。
生态园林绿化观念规划城镇边缘区
镇区与小集镇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们的结合部包括自然山体和水系等也应统一规划,建立绿化生态系统,从而形成现代化田园式生态城镇,改善资源型城市景观乏味,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形成独具特色的城镇景观风貌。
结语
两型社会建设与城镇发展在某些方面来说是相互矛盾和互相制约的,可以看出,只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城镇发展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因素,充分理解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基本要求,找出城镇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矛盾所在,并以整体的、长远的观点进行统筹安排,在思想高度统一前提下,城镇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矛盾是完全可以协调的,从而使城镇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当前我国城镇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俞滨洋.《寒地边境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初探》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年6月第一版
[2] 杨建觉.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P44-48
[3] 胡叔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重庆出版社,2008.3
[4] 杨士弘,等. 城市生态环境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3~111.
[5] 胡春明,尚丹宁.城镇化:提升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中 建设报2010.6.1
[6] 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3~111.
[7] 李国平.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10).
关键词:两型社会动力因素灵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镇发展动力因素是影响城镇发展的核心,它与特定的社会体制、社会环境有必然联系,归纳起来,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即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是城镇本身所固有的,对城镇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动力要素,包括区域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等。外在动力是源于区域以外,对城镇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影响城镇规模、功能等,包括外部资金投入,政策环境、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变等。
一、城镇发展外在动力
1.1 对外交通变化对城镇发展影响
对外交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城镇由于具备较好的交通地理条件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反之,也有许多城市由于交通地理的变迁而衰落下去。随着现代铁路、公路等新式交通方式的兴起,传统的交通地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打破了许多传统城镇的发展格局。部分位于新式交通干线上的城镇快速发展,同时,由于交通区位的变化,许多传统交通重镇丧失了优越的交通地理条件,发展逐渐陷入停顿甚至走向衰落。
发展初期,骑路建设推动城镇发展
如大冶市的乡镇快速发展除了其它影响因素之处,无不与交通格局变化密切相关,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大冶市的经济强镇一直是以保安、金牛等镇为主,素有“金金牛、银保安”之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金省道修建,大金路上的金湖街办、陈贵镇、灵乡镇迅速崛起(在公布的湖北省2011年百强乡镇名单中,大冶市陈贵镇排名第2、灵乡镇排名第3、金湖街办排名第18位),原有的联系乡镇的县级公路成为老镇区内部道路,各乡镇新镇区就是依托大金路两侧发展,表明小城镇在城镇发展初级阶段,仍然走的是“骑路建设带动城镇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城镇建设初期也是我国许多小城镇发展方式。
1.1.2 发展中期,对外交通逐步影响城镇发展
如灵乡镇依托大金省道两侧发展,先后建立了行政中心、工业园区和居住、商业等小区,小城镇初具规模,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过境交通开始对镇区发生影响,过境的大型货车、客车等产生噪声污染、快速通行与镇区行人安全等矛盾开始出现。城镇规模在发展到一定程度,过境道路与镇区生活性道路需要发生矛盾。这种骑路发展模式到了城镇发展中期阶段就不适应城镇发展需要,城镇也不可能沿道路无限拉长。目前,武汉城市圈城市外环黄石市至咸宁市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经过灵乡镇镇区旁边并有高速出入口,对灵乡镇新一轮城镇发展和规划布局带来重大影响,这也是本次规划修编影响因素之一。
1.2 工业化对城镇布局影响
产业发展规律及发展红利效应表明,推進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的支撑,不是单纯造城,没有产业聚集,一个城镇是做不大、也做不强,甚至“空壳化”。 从世界经验看,工业化是带动城镇化的动力,使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上升,农业人口向城市聚集。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很早就从分工深化和市场规模的良性互动解释了经济进步。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分工深化不同和生产链条延伸造成工农业部门之间发展速度的差异,历史上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工业部门产出规模成正比。工业布局在灵乡镇城镇发展演变中对镇域城镇体系的空间格局定型较早,解放后武钢灵乡铁矿进行开釆,形成相对独立的工矿居住区,与北部灵乡镇宫台、大畈等村居民点组成小集镇,随着镇办的一批乡镇企业发展,镇区不断得到扩张,但镇区这种基本框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1.2.1 工业化是早期城镇化的动力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城镇发展初期,矿产资源提供原始积累,这种发展现象在大冶市部分资源型小城镇镇十分明显,这些乡镇依托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镇外大中型企业直接提供原材料,产品附加值低,但可使镇级政府短期内有较稳定的可用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在这个阶段,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在镇区周边,建成的选矿场等设施和选矿用的污水对镇区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但对镇区建设用地影响不大,这个时期城镇发展较缓慢,镇区用地规模较小,如灵乡镇96版总体规划确定镇区规模在3平方公里左右。
1.2.2 城镇发展中期,工业项目带动城镇规模扩张
在有限的矿产资源不断减少情况下,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灵乡镇在乡镇中率先在镇区外建立工业园,首先入驻的企业就是加工球团矿企业,由于设立工业园较早并有企业生产经营,2004年7月20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灵成工业园已被纳入省管工业园区行列,初期批准规划面积135公顷。2009年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扩编,规划面积达到437公顷,在工业园区大规模建设推动下,城镇发展方向向西与工业园对接,城镇道路骨架拉开,围绕工业园区周边正在规划建设新的居住小区和农民新村,工业化对城镇化推动作用巨大,城镇规模迅速得到扩张,2005版总体规划确定镇区规模扩大到6平方公里左右,并且工业园即将面临扩大园区用地规模,镇区其它建设用地需求也出现不足情况。
1.3政策环境变化对城镇发展影响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在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对其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显示出了不同的作用。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政府采取了控制城镇化的政策,使农村城镇化服从于城市工业化。虽然这一政策有其历史必然和必要性,但客观上对中国农村城镇化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改革开放后,政府通过放松管制,如放宽建镇标准、就业限制和落户限制等,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时期大量农民“洗脚进城”。但城镇化发展机制的缺失和“政府失灵”使城镇化更多表现为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其后继发展能力和对农村的聚集和辐射功能也大打折扣。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特别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时期,各级政府开始审视小城镇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目前,城镇化是拉动内需重要手段已得到各级政府共识,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小城镇发展,让农村城镇化扮演更重要的战略角色,使新时期的城镇化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走集约式发展之路。
二、城镇发展内在动力
2.1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发展影响
工业化在城镇化的推动下,要素不断集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第一产业比例较高,城镇化发展较缓,城镇发展规模较小;但在工业经济为主时期,各种生产要素在城镇聚集,城镇要统筹安排各项生产、生活功能,布置各项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城镇规模得到快速扩张。
2.2城镇化政策推动
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达到51.27%并超过农村人口。中国是近30年来城镇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2.2.1 政府制定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
在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农村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让农村城镇化扮演更重要的有积极意义的战略角色,使新时期的农村城镇化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走集约发展之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使得最近若干年来,中国城镇化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2.2.2 土地和人口变化是城镇化核心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推动更突出地表现出政府主导下的土地城镇化,城镇周边农村土地和村庄被城镇规模扩张所征用和拆迁,政府通过放松管制,如放宽就业限制和落户限制等,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要手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而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这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路径,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举措,可以助推中国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当前影响灵乡镇城镇发展的几个因素
灵乡镇是鄂东南的矿业大镇和经济强镇,地处湖北省“冶金走廊”腹地,镇域人口近5万人,面积135.8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是全国重点镇,历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科普示范镇和小康建设明星镇标兵,同时也是湖北省的经济强镇和楚天明星镇。灵乡镇位于“武汉都市圈”的范围内,交通便利,同时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景资源,可为武汉、黄石、大冶市区居民提供良好的郊野型休闲度假场所。
3.1外在因素
3.1.1 城镇对外交通面临新的发展变化
2010年12月,黄石-咸宁高速公路开始动工兴建,黄咸高速公路是湖北省7纵5横3环高速公路网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汉城市圈建设有重要意义,建成通车后,从黄石城区到咸宁只需要40多分钟,比目前缩短了1个多小时。该高速公路从灵乡镇镇区旁边经过,并设出入口和建设联系镇区道路,对城镇未来发展方向带来重要变化。
3.1.2 资源枯竭型城镇需要转型
大冶市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地区之一,当前面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艰巨任务。目前,灵乡镇其城镇发展主导产业还是依托资源利用型产业,正面临如何超越资源发展道路。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提出了更高要求,与现有粗放型企业发展相矛盾,在新的城镇发展中,镇政府如何对现有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如何科学布局工业用地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3.1.3城镇化等政策因素对城镇影响作用有待显现
根据湖北省新 “十二五”期间,全省范围内选择100个重点镇,实施扩权强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2012年,灵乡镇列为湖北省31个强镇扩权试点,目前相关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中,一但相关政策出台,对城镇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3.2内在因素
3.2.1 资源枯竭对城镇经济建设产生影响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灵乡镇就以开采铁矿为生,五六十年过去后,可开采的矿石逐年剧减,由以前每年的200万吨开采量下降到60万吨,且可开采年限不长,在矿石开采完后,城镇经济发展方向如何选择。
3.2.2 工业化的进程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
当前,灵乡镇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双重任务,上述任务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积聚丰厚的财源,同时也可以为城镇拓展创造空间条件和资源基础。也催生了对科研、教育、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需求,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建设中商贸业的兴旺与繁荣。
3.2.3 集约城镇用地困难
老镇区原骑路建设大量村民住宅,镇中还包含几个自然村庄,土地利用率低,要集约建设城镇用地,进行紧凑型城镇布局,对老镇区进行城镇更新难度较大。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灵乡镇城镇发展规划模式选择
资源节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环境友好是对自然环境加大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4.1 城镇总体规划思路
4.1.1 规划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保持经济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做到宜居、生态;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将山林绿色渗入到城镇空间;充分挖掘灵乡的历史文脉并以此为载体,结合矿业文化,塑造出良好的城镇形象和环境品质。
4.1.2规划方法
注重城镇内、外动力因素分析,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布局尽可能与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相结合;以“整合资源、合理分区、完善配套、集约发展”为原则,做到远期规模控制,近期满足发展需要;合理确定镇区规模、用最适宜人口、空间形态与结构来满足城镇发展需要。
4.2城镇总体布局措施
4.2.1 确定好两条控制红线
即划定镇区建设用地范围线和城镇规划发展控制线,像灵乡镇地处丘陵地区,城镇周边自然山体多,城镇发展用地局限较多,现状城镇土地利用率低和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导致城镇规划用地面积大,而城镇人口相对较少矛盾,同时,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更需对规划范围外自然山体进行规划控制,因此,为解决好用地平衡上矛盾,采用规划控制线办法对城镇目前不宜作为建设用地的地方进行控制。
4.2.2 做到“紧凑型”城镇规划布局
通过科学的城镇规划布局和规划管理手段的调控,做到较密集的城镇用地布局,灵乡镇现正由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变,城镇建设必须要建成为紧凑的城镇,与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规划中按尽可能按每平方公里10000人左右的城市人口用地标准进行用地规模控制,尽量能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4.2.3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
灵乡镇工业园区规划中,以安排二、三类工业用地为主,尽量以大型加工型企业安排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通过走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道路,同时,资源节约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资源消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淘汰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实行重点行业新项目、重点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4.2.4分散布局小集镇,集中建设紧凑型城镇
并不是放棄现有的与生产相结合的集镇,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这些小集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灵乡镇镇区不可能承载太多的镇域人口转移,但这些小集镇的建设重点和方向应有所转变。要按一定的服务半径确定合理数量,按区域特色和承担职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小集镇。
生态园林绿化观念规划城镇边缘区
镇区与小集镇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们的结合部包括自然山体和水系等也应统一规划,建立绿化生态系统,从而形成现代化田园式生态城镇,改善资源型城市景观乏味,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形成独具特色的城镇景观风貌。
结语
两型社会建设与城镇发展在某些方面来说是相互矛盾和互相制约的,可以看出,只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城镇发展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因素,充分理解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基本要求,找出城镇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矛盾所在,并以整体的、长远的观点进行统筹安排,在思想高度统一前提下,城镇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矛盾是完全可以协调的,从而使城镇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当前我国城镇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俞滨洋.《寒地边境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初探》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年6月第一版
[2] 杨建觉.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P44-48
[3] 胡叔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重庆出版社,2008.3
[4] 杨士弘,等. 城市生态环境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3~111.
[5] 胡春明,尚丹宁.城镇化:提升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中 建设报2010.6.1
[6] 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3~111.
[7] 李国平.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