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到“学”,敞亮一片天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教育?”“如何进行教育?”这些原本简单的问题,在各种纷繁的理念、思想冲击下,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困扰着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以至于我们眼前迷糊一片,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偶有一天看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哪吒闹海》一课的课堂实录后,犹如一阵春风吹得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们教师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幸福成长,我们的教学也应由注重教师“教”的层面转移到注重学生“学”的层面,在这个过程中要主动地关注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并努力追寻儿童生命成长的幸福。在崇尚多元化理念的今天,薛老师提出并践行这种思想,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综观薛老师的这节课,我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教学过程再也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更不能以教师的解读为教学的基点,而应该切切实实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体生命自由成长为教育的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彻底摒弃那种“以学生不能读懂课文内容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也不管学生理不理解,更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去理解,一律由着教师带着学生一段一段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并进行一些朗读、说话、写话练习”的方式,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只留下一缕痕迹。其二,在对 “学生的学”的指导过程中,薛老师并不盲从编者的立场,而是站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因“需”而教。既有目标指向又有方法指导,既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他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运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故事内容,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为何(闹海)?如何(闹)?(闹)如何?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将一个故事讲精彩:“就是将一句话变为三句话。”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如何转述,同样的一件事,说话人目的不同,说法也不同:龙王告状;哪吒解释; 编者颂扬。其三课堂的实效得到很大的提高,衡量一堂语文课的标准主要看学生在言语发展和生命体悟上取得何种提高,那种只知哪吒具有不畏强暴的精神,不是完全的语文课,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获得言语发展,个体生命健康、自由、幸福的成长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在这节课上,薛老师正是基于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真真切切地以学生言语发展为基石,以学生个体生命自由健康发展为目标,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由薛老师的《哪吒闹海》,我更深层次地想起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教育中一对重要的概念。“教”,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的一个过程,而教师则是“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语)。而“学”,则是识也,效也。也就是效法,钻研知识,获取知识。教与学是一对辩证统一体,“教者”离不开“学者”,离开了“学者”,它就失去了实施的对象;而“学者”也离不开“教者”,如果离开了“教者”,学者就无法进行高效的“识也、效也”,在“教”与“学”两者关系中,学居于主体地位,学者主体的个性差异、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教起着导引作用,教是为了学者的学,为了学者更好的学,所以我们只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树立起此思想,才能有效地将教师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思想传授给学生,使之成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专著《学记》就曾论证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而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都是说明教是为了学。近代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更是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在教与学中,学是多么重要呀!尽管学生的学重于教师的教,然而仍有一些教师我行我素,全然不顾学生的学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强调教的作用,并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地用“教”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从教师敬业层面上说,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结果“把孩子学习的乐趣教没了,把孩子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教没了,也把得诺贝尔奖和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机会教没了”。当然,肯定一样新生事物不能全盘否定旧有事物,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之间的主次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与学这对关系中,虽然学生的学起着主要的或起决定的作用,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教师的教也会起着主要的或决定的作用。例如在小学,由于小学生自主意识薄弱,他们的自控能力、认识能力也比较薄弱,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教”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另外,在学生“不知、不能”,或“知之甚少”的时候,教师的“教”也起着主要作用。总之,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行时,会涌现出许多新的理念、思想,但是新理念、思想的提出,要有着一个吸收、扬弃的过程。
  由“教”到“学”,以学定教,以学生个体生命自由成长为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以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突破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如此教学,我相信,我们的教学一定能敞亮一片天空。
  (责编韦淑红)
其他文献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新课程标准(小学高年段)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更要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一、重视预习,产生期待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的预习,应该是学生产生
预习,就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活动,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已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在预习时常常走马观花或是胡乱摸索,造成课堂的效率低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其主动、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寻找切入点。理清作者的
随着网络的盛行,供教师参考的教学资料五花八门,各类教案也层出不穷,备课资源的丰富确实给教师备课带来不少便利,但是有些教师因而不思考钻研,信手采用,导致教学内容不当,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必须用好手头的语文书,只有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合宜的教案来,教学才会有的放矢。人教版低段语文教材虽然不如高段教材提示教学内容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去细细“读懂”它,低段
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我让老师们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答案多种多样。有人说,课如玫瑰,要有激情;有人说,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还有人说,课如柠檬,要有滋有味……似乎都在理,细想着,我忽然觉得:一堂好课恰似茉莉,看着平淡无奇,品着却幽香缕缕,回味起来更是余香萦怀!    一、含苞——强化预设厚积薄发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
教学简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  学习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汉语文字学是一门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科,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很多,相关的著作也非常多。北京大学宋均芬教授所著的《汉语文字学》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21世纪文化、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更广阔的国际视角,对这门在中国本土诞生并发展的学科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建构。  《汉语文字学》分为四章。在第一章绪论中,作者对汉语文字学的学科和简史作了综合介绍;第二章汉字总论,阐述汉字的起源、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随文仿写”成为语文阅读课堂的延伸,以此来提高学生“写”的质量和数量。通过“随文仿写”来促进“阅读教学”的交流与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在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就文取材,由读到写巧迁移”的仿写训练,即紧密联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性,挖掘教材中的“随堂练写”的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仿写训练。具体操作分为“精心寻点—由
语文阅读教学,不外乎一个“阅”和一个“读”的问题。怎样“阅”,如何“读”呢?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思考的本质所在。我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讲授的《珍珠鸟》一课,收获不小,对课堂阅读教学也有了一些认识。  一、引读悟题,读出个性感受  开课环节,薛法根老师抓住题眼,先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珍珠鸟,从外形到特点,一点点建立起学生的直观印象,然后根据细节描写,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慢慢生成个性化的感受,形成主观
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议论文。文章抓住一个切入口,通过启示触发灵感,进行人生感悟。文本中将滴水穿石的自然现象作为引子,提出了做事应该目标专一,绝不能半途而废的论点,对学生进行了人生哲学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明白和学会通过事物引发思考的写作手法。  【教学思路】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
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样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语文教师,怎样的设计与教学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简简单单学习、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  《雪儿》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腿部受伤的“我”在家养伤时,为受伤的信鸽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最后将伤愈的雪儿放飞蓝天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鸟类的爱护,也流露出“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本文教学中,我采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