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纪实片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以事实为本体。“真实”最为本质体现为一种人文关怀。面对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多元化的拍摄方式到底是否能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服务。本文从多元与重构这一哲学命题为切入点,浅析了电视纪实艺术的真实和创造性对这一哲学问题的解构。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创造性;多元化;重构
纵观电视发展的历史,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制作的观念在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过程中,也在不同角度和视野产生了不同维度的变化。而电视纪实——这种电视类型片所具有敏捷真实地记录、重现社会生活的重要事件,传播公众关注的社会信息等特点,往往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引导舆论导向。因此,电视纪实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以事实为本体。而多元化具有创造性的拍摄方式到底是否能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服务?在这一领域中,多元与重构也是电视纪实艺术对立统一的最基本的哲学命题。在这方面,电视纪实艺术又是怎样解构这一哲学命题的呢?
真实的细节,不仅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基本单元,因其特有的具体性,逼真性,使它在表现主题,揭示人物性格的情感方面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生态与事物行进的过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电视纪录片叙述生命本体的职能。电视纪录片的真实不等于生活本身的真实。很显然,一部片子、一种媒介所展现的社会风貌是极其狭窄的,生活本身是个意会比言传更能表意的东西,人为刻意的去追寻、去表达必定会结构生活的整体性,必定带有选择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能做到对已选择的生活进行客观全面记录已然不易了,人生百态、世事万象怎是几部电视纪录片足以阐释的。那么,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样的真实?首先这种真实是化作影像形象的真实。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图像实际上是一个个电子数字信号即符号,并不是真实的人和物。例如纪录片《家在我心中》里,一个个人物形象,一个个事实都是透过电子信号传送到观众眼中,人和事在发生的时候是真实的,不过,通过电子设备的拍摄、转化、整理就变成了一个个数字了,展现出来的影响是重新组合起来的具有电视特性的符号而已;其次,这种真实是创作者重新编辑后的真实。纪录片是人拍出来的东西,人是有生活环境的,是经历过具有目的性的教育的(至少是影响),那么他就不可能是冷眼观世界了,他必定会经历或这或那的选择,在选择的时候他的经验和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设想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这些都是主观性极强的。《家在我心中》是在日本、中国甚至美国也取了景,出于拍摄的便捷,他们在拍摄的时候势必会有时间上的安排,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为了弥补、隐藏这种主观拍摄安排的印记,势必会进行必要的剪辑,从剪辑编辑一开始就充满了非完全客观的主观色彩,加之必要的技术特技运用更证明了纯客观的不现实;再次,这种真实是种再造时空的真实。电视纪录片中的场景、时间什么的完全是依据创作者的思维目的而经过编辑后出现的,电视纪录片在荧屏中的“三年后”不知要比现实生活的“三年后”快多少,再如电视纪录片中的“上海——东京”是一个镜头的切换,而现实生活中要飞快四个钟头,故此有人说“电视里的都是假的”,这句话在技术层面上的解释某些时候讲来还是对的;还有,这种真实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表达其中心思想的镜头会选择具有美感的镜头,这就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审美选择,对于那些美的人和物,摄影师往往加以强调,不美的人和物,假使对主题没有贡献则往往予以略去。
高鑫老师也曾在文中提到真实的四要素: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纪录片的创作者正是通过某个角度的观察,打上了创作者自己深深的主观烙印。故此没有等同于现实的真实。那么纪录片中所谓的种种真实,就是被认为的创造出来的。首先是镜头的创造运用,如纪录片《高考》的创作者在拍摄主人公的时候,特写、水平视角和跟拍,充分调动镜头,分别从景别、角度和运动创造着些境界,进行着充分的表意,纪录片就在于记录下当时的事实,让观众自己品读,品读的味道因人而异,创作者也没有要求品出的味道必须一致。其次是编辑的创造作用,《高考》》中关于时间、空间甚至带有起伏的故事性讲述都有创作者的编辑意图在里面,空间结构、蒙太奇组接等技术运用更显出编辑对表意的推力。综上,纪录片说是纪实,不如说是在“造实”,多年前被视为纪录片大忌的“搬演”、“扮演”、“摆拍”、“补拍”、“模拟”、“三维动画”、“真实再现”在如今,在不追求趣味和奇特性的前提下被逐渐的引入当下的纪录片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如纪录片《故宫》就是很好的案例。为了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现实性。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对于历史题材的处理惯常沿用“讲述”的方式,即由当事人、见证人或者专家学者对曾经发生的历史进行讲述。或者使用解说词加历史遗迹画面的方式进行表现。这类表现方式以“现在”作为坐标.对历史进行“再次阐释”,而不对历史及其遗迹进行“直接表现”。纪录片中的影像,常常成为讲述的附庸,从未具有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的地位。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突破了这种“画面缺失”的局限。让纪录片在面对历史题材的时候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豪华的摄制阵容与一流的机器设备。不但带来了《故宫》在镜头语言上的极大丰富,还原了故宫建筑本来的面容,还赋予故宫的历史一段鲜活的再生。
电视纪实艺术是从生活中选取具有审美意义的事物来阐释生活的含义,通过多元化电视的表现方式,在生活原貌的展现和典型的概括之间,寻找一种契合,达到创作者的目的。例如《远在北京的家》、《沙与海》、《最后的山神》、《回家》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我们不难看出,用纪实的画面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故事来描写一种生存方式或者文化生态,几乎成为这些纪录片共有的特点。可以说,这种“以生活为美”的纪实艺术,在知性空间里对生活的真人、真事、真景、真情所做的美的反应和纪录。当然这些电视纪实片正是通过了多元化的手段保持了内容的真实性。比如它利用了电视的镜头语言、造型作用、视觉思维(光线、构图等)、听觉思维(音响、音效等),强调的纪录事件的过程它力求还原生活的完整信息它注重一种人的视点它的现场纪录所给人的亲历生活流程的感觉等等,都给人以生活化的真实感。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线形特征,用一种物化的介质纪录下生活流程的画面时,它在纪录生活的同时也已经在书写历史,体现了一个时间段的完整性。电视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为人类提供了崭新的、立体的、全方位的电视纪实艺术的思考空间。当电视创作者运用丰富而多元的创作方式来改变电视节目的形式時,观众的接受方式也会“量化”的改变,这必然随之带来一些新的审美思考的碰撞。如果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触及本质给观众更高的审美享受,那么就要重构这些表现元素,达到一个结构、关系、比例、秩序都和谐的质的提升。这就是电视纪实艺术哲学当中的体现——多元与重构。那么人类从“写真时期——仿真时期——创真时期”的“读图”历史告知了如今我们应创造明天的历史,而在纪录片中的“创真”图像本身正如高鑫老师所言——将赋予“真实”以全新革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理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创造性;多元化;重构
纵观电视发展的历史,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制作的观念在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过程中,也在不同角度和视野产生了不同维度的变化。而电视纪实——这种电视类型片所具有敏捷真实地记录、重现社会生活的重要事件,传播公众关注的社会信息等特点,往往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引导舆论导向。因此,电视纪实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以事实为本体。而多元化具有创造性的拍摄方式到底是否能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服务?在这一领域中,多元与重构也是电视纪实艺术对立统一的最基本的哲学命题。在这方面,电视纪实艺术又是怎样解构这一哲学命题的呢?
真实的细节,不仅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基本单元,因其特有的具体性,逼真性,使它在表现主题,揭示人物性格的情感方面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生态与事物行进的过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电视纪录片叙述生命本体的职能。电视纪录片的真实不等于生活本身的真实。很显然,一部片子、一种媒介所展现的社会风貌是极其狭窄的,生活本身是个意会比言传更能表意的东西,人为刻意的去追寻、去表达必定会结构生活的整体性,必定带有选择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能做到对已选择的生活进行客观全面记录已然不易了,人生百态、世事万象怎是几部电视纪录片足以阐释的。那么,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样的真实?首先这种真实是化作影像形象的真实。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图像实际上是一个个电子数字信号即符号,并不是真实的人和物。例如纪录片《家在我心中》里,一个个人物形象,一个个事实都是透过电子信号传送到观众眼中,人和事在发生的时候是真实的,不过,通过电子设备的拍摄、转化、整理就变成了一个个数字了,展现出来的影响是重新组合起来的具有电视特性的符号而已;其次,这种真实是创作者重新编辑后的真实。纪录片是人拍出来的东西,人是有生活环境的,是经历过具有目的性的教育的(至少是影响),那么他就不可能是冷眼观世界了,他必定会经历或这或那的选择,在选择的时候他的经验和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设想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这些都是主观性极强的。《家在我心中》是在日本、中国甚至美国也取了景,出于拍摄的便捷,他们在拍摄的时候势必会有时间上的安排,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为了弥补、隐藏这种主观拍摄安排的印记,势必会进行必要的剪辑,从剪辑编辑一开始就充满了非完全客观的主观色彩,加之必要的技术特技运用更证明了纯客观的不现实;再次,这种真实是种再造时空的真实。电视纪录片中的场景、时间什么的完全是依据创作者的思维目的而经过编辑后出现的,电视纪录片在荧屏中的“三年后”不知要比现实生活的“三年后”快多少,再如电视纪录片中的“上海——东京”是一个镜头的切换,而现实生活中要飞快四个钟头,故此有人说“电视里的都是假的”,这句话在技术层面上的解释某些时候讲来还是对的;还有,这种真实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表达其中心思想的镜头会选择具有美感的镜头,这就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审美选择,对于那些美的人和物,摄影师往往加以强调,不美的人和物,假使对主题没有贡献则往往予以略去。
高鑫老师也曾在文中提到真实的四要素: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纪录片的创作者正是通过某个角度的观察,打上了创作者自己深深的主观烙印。故此没有等同于现实的真实。那么纪录片中所谓的种种真实,就是被认为的创造出来的。首先是镜头的创造运用,如纪录片《高考》的创作者在拍摄主人公的时候,特写、水平视角和跟拍,充分调动镜头,分别从景别、角度和运动创造着些境界,进行着充分的表意,纪录片就在于记录下当时的事实,让观众自己品读,品读的味道因人而异,创作者也没有要求品出的味道必须一致。其次是编辑的创造作用,《高考》》中关于时间、空间甚至带有起伏的故事性讲述都有创作者的编辑意图在里面,空间结构、蒙太奇组接等技术运用更显出编辑对表意的推力。综上,纪录片说是纪实,不如说是在“造实”,多年前被视为纪录片大忌的“搬演”、“扮演”、“摆拍”、“补拍”、“模拟”、“三维动画”、“真实再现”在如今,在不追求趣味和奇特性的前提下被逐渐的引入当下的纪录片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如纪录片《故宫》就是很好的案例。为了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现实性。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对于历史题材的处理惯常沿用“讲述”的方式,即由当事人、见证人或者专家学者对曾经发生的历史进行讲述。或者使用解说词加历史遗迹画面的方式进行表现。这类表现方式以“现在”作为坐标.对历史进行“再次阐释”,而不对历史及其遗迹进行“直接表现”。纪录片中的影像,常常成为讲述的附庸,从未具有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的地位。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突破了这种“画面缺失”的局限。让纪录片在面对历史题材的时候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豪华的摄制阵容与一流的机器设备。不但带来了《故宫》在镜头语言上的极大丰富,还原了故宫建筑本来的面容,还赋予故宫的历史一段鲜活的再生。
电视纪实艺术是从生活中选取具有审美意义的事物来阐释生活的含义,通过多元化电视的表现方式,在生活原貌的展现和典型的概括之间,寻找一种契合,达到创作者的目的。例如《远在北京的家》、《沙与海》、《最后的山神》、《回家》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我们不难看出,用纪实的画面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故事来描写一种生存方式或者文化生态,几乎成为这些纪录片共有的特点。可以说,这种“以生活为美”的纪实艺术,在知性空间里对生活的真人、真事、真景、真情所做的美的反应和纪录。当然这些电视纪实片正是通过了多元化的手段保持了内容的真实性。比如它利用了电视的镜头语言、造型作用、视觉思维(光线、构图等)、听觉思维(音响、音效等),强调的纪录事件的过程它力求还原生活的完整信息它注重一种人的视点它的现场纪录所给人的亲历生活流程的感觉等等,都给人以生活化的真实感。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线形特征,用一种物化的介质纪录下生活流程的画面时,它在纪录生活的同时也已经在书写历史,体现了一个时间段的完整性。电视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为人类提供了崭新的、立体的、全方位的电视纪实艺术的思考空间。当电视创作者运用丰富而多元的创作方式来改变电视节目的形式時,观众的接受方式也会“量化”的改变,这必然随之带来一些新的审美思考的碰撞。如果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触及本质给观众更高的审美享受,那么就要重构这些表现元素,达到一个结构、关系、比例、秩序都和谐的质的提升。这就是电视纪实艺术哲学当中的体现——多元与重构。那么人类从“写真时期——仿真时期——创真时期”的“读图”历史告知了如今我们应创造明天的历史,而在纪录片中的“创真”图像本身正如高鑫老师所言——将赋予“真实”以全新革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理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