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是:何谓语文课?何谓语文老师?特别是中学语文老师?怎样的语文课学生听了较为舒服,有所收获?在揣摩体验中,我慢慢有了以下心得。
语文课应当春意融融。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你轻松学生便轻松,你愉快学生便愉快,你品味学生便品味,你陶醉学生便陶醉。将融融春意带进课堂实非易事。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深度(看出的门道,品出的味道,得到的感悟),关键看你能传递出怎样的味道来,能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领略和感受你带来的“春意”。
语文课应力求让学生纯真的心灵世界流淌出丰富的情感。语文老师必须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滋润和浇灌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习的内容无论是欢快愉悦、赏心悦目,还是忧愁伤感、充满内心矛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常常是停留在表面和浅层次上的,这就需要老师来讲解。老师讲什么?讲的应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讲的是作家的心灵情感,讲的是自己的人生体验,讲的是文学语言的独到魅力。例如,《孔雀东南飞》“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至“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一段焦、刘二人分别的情景,我这样分析到:“二人此情此景,一个是情意绵绵因无奈而痛彻心扉,一个是粉泪盈盈为凄苦而柔肠寸断;一路之上尽是悲风泣雨,满腹之中全为辛酸苦泪。真可谓是镜花水月痴人泪,断桥分别离人愁。”我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讲出来以后,再让学生反复品读,学生也有了同感,产生了共鸣。学习语文就是让自己的情感、心灵、精神全部进入文章所反映的世界里,增加着自己的阅历,丰富着自己的情感,滋润着自己的心灵,加深着自己的体验,锻炼着自己的表达。让一切春意流淌在自己的心底。语文老师的使命就是将这一切变为学生的行为。
语文老师是“报春”的使者,而不仅仅是一位虔诚的读者。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春”的美好。教师的语言当如小溪流水,轻松愉悦,气息均匀,缓缓而进,要为课堂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和环境;教师的语言当如春风送暖,徐徐而来,自然清新,让人感到整个课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教师的语言更应做到春雨绵绵,滋润万物,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吸引和感染。高中第三册有一篇《泪珠与珍珠》,上课时,我用沉重缓慢的语气问了学生这样几个问题:“你流过泪没有?最刻骨铭心的是哪一次?在我们的一生中哪一种眼泪最珍贵?又有哪些眼泪值得我们去流呢?学生一下子陷入到深思和沉默之中。课堂上学生也谈出了自己经历过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受到了震撼。总之,整个语文课,只要能够让你的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只要能调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也许语文课的味道,语文的味道,就不请自现了。
语文课要感染学生,使他们沉醉在语文世界里,老师需扎实地准备,精心地设计,施展自己的浑身解数,把春天带进课堂,带给学生。我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時,这样介绍曹操:“很多人(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不然,若总结其事迹‘破黄巾、伐董卓、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曹操的政治、军事方面的谋略、才气和霸气。”这种畅快淋漓的叙述,能够让学生体会诗中诗人那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政治家形象,进一步理解诗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情怀。由此我认识到感染学生是语文老师必不可少的技能。
语文课的魅力就在于唤醒学生懵懂沉睡的心灵,融化学生尘封冰冻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不管你是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还是你与学生重温已逝的历史,轻叩作者的心扉,都必须让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在感悟、在体验、在表达,在走进语文,走进自己春花烂漫、鸟语花香的生活。
我想,这大概就是语文课吧!
学生是“春天”的主角,整个春的色彩、春的气息、春的声音、春的味道、春的画面最终是由他们来展现的。无论你拥有渊博的知识,还是幽默诙谐的谈吐,无论你具有独到的个人魅力,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都必须在你的语文课上把思维的启迪,心灵的交融,情感的丰富,认识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作为语文老师永恒的目标。
陶冶一种情感,塑造一个心灵,领略生活的情趣,欣赏生命的色彩,就在你的语文课。
语文老师,迈开脚步,走进“春天”!■
语文课应当春意融融。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你轻松学生便轻松,你愉快学生便愉快,你品味学生便品味,你陶醉学生便陶醉。将融融春意带进课堂实非易事。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深度(看出的门道,品出的味道,得到的感悟),关键看你能传递出怎样的味道来,能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领略和感受你带来的“春意”。
语文课应力求让学生纯真的心灵世界流淌出丰富的情感。语文老师必须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滋润和浇灌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习的内容无论是欢快愉悦、赏心悦目,还是忧愁伤感、充满内心矛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常常是停留在表面和浅层次上的,这就需要老师来讲解。老师讲什么?讲的应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讲的是作家的心灵情感,讲的是自己的人生体验,讲的是文学语言的独到魅力。例如,《孔雀东南飞》“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至“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一段焦、刘二人分别的情景,我这样分析到:“二人此情此景,一个是情意绵绵因无奈而痛彻心扉,一个是粉泪盈盈为凄苦而柔肠寸断;一路之上尽是悲风泣雨,满腹之中全为辛酸苦泪。真可谓是镜花水月痴人泪,断桥分别离人愁。”我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讲出来以后,再让学生反复品读,学生也有了同感,产生了共鸣。学习语文就是让自己的情感、心灵、精神全部进入文章所反映的世界里,增加着自己的阅历,丰富着自己的情感,滋润着自己的心灵,加深着自己的体验,锻炼着自己的表达。让一切春意流淌在自己的心底。语文老师的使命就是将这一切变为学生的行为。
语文老师是“报春”的使者,而不仅仅是一位虔诚的读者。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春”的美好。教师的语言当如小溪流水,轻松愉悦,气息均匀,缓缓而进,要为课堂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和环境;教师的语言当如春风送暖,徐徐而来,自然清新,让人感到整个课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教师的语言更应做到春雨绵绵,滋润万物,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吸引和感染。高中第三册有一篇《泪珠与珍珠》,上课时,我用沉重缓慢的语气问了学生这样几个问题:“你流过泪没有?最刻骨铭心的是哪一次?在我们的一生中哪一种眼泪最珍贵?又有哪些眼泪值得我们去流呢?学生一下子陷入到深思和沉默之中。课堂上学生也谈出了自己经历过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受到了震撼。总之,整个语文课,只要能够让你的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只要能调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也许语文课的味道,语文的味道,就不请自现了。
语文课要感染学生,使他们沉醉在语文世界里,老师需扎实地准备,精心地设计,施展自己的浑身解数,把春天带进课堂,带给学生。我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時,这样介绍曹操:“很多人(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不然,若总结其事迹‘破黄巾、伐董卓、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曹操的政治、军事方面的谋略、才气和霸气。”这种畅快淋漓的叙述,能够让学生体会诗中诗人那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政治家形象,进一步理解诗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情怀。由此我认识到感染学生是语文老师必不可少的技能。
语文课的魅力就在于唤醒学生懵懂沉睡的心灵,融化学生尘封冰冻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不管你是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还是你与学生重温已逝的历史,轻叩作者的心扉,都必须让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在感悟、在体验、在表达,在走进语文,走进自己春花烂漫、鸟语花香的生活。
我想,这大概就是语文课吧!
学生是“春天”的主角,整个春的色彩、春的气息、春的声音、春的味道、春的画面最终是由他们来展现的。无论你拥有渊博的知识,还是幽默诙谐的谈吐,无论你具有独到的个人魅力,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都必须在你的语文课上把思维的启迪,心灵的交融,情感的丰富,认识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作为语文老师永恒的目标。
陶冶一种情感,塑造一个心灵,领略生活的情趣,欣赏生命的色彩,就在你的语文课。
语文老师,迈开脚步,走进“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