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童谣,顾名思义,似乎是与“旧童谣”分别开来的,但近几年流行的一系列创、编、诵、唱、演活动才恰恰是“新童谣”命名的由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童谣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区别于传统的、旧的童谣而言,指新时期在儿童之间传唱的,具有新的内容、形式而没有乐谱的歌谣。第二个层面,又称绿色童谣、健康童谣,区别于“另类童谣”、“灰色童谣”、“痞子童谣”,指近几年创作和推广的,旨在弘扬校园文化、净化儿童心灵的校园新童谣。本文主要就第二个层面的含义来解读新童谣创作的相关问题。
一、提倡校园新童谣创作的背景及原因
大量低俗、不健康却朗朗上口的“灰色童谣”开始入侵校园,诸如“李白坐在马桶间”,“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一类的灰色、另类童谣让教师、家长堪忧,且大有不可遏止的势头。是什么使曾经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童谣悄悄地在学生的口中换了调子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的情况错综复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社会失范、文化冲突、思想碰撞、价值多元、信息杂乱繁多的冲击,对于涉世未深、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影响尤其大。
2.当今的校园儿歌创作似乎进入了“冬眠期”,不仅数量少,而且乏善可陈,许多作品普遍存在内容偏深、脱离儿童生活等问题,新的童谣创作跟不上,旧的童谣传不下来。
3. 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在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就容易想出各种解脱办法,编一些校园童谣来说一说,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此外,现在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度都超过以前,所受压制比过去要少,生活环境也比较多元化,所以使得这些童谣在学生中流传得既广且快。
4. 网吧、影视、报刊、书籍中的暴力、凶杀、色情等庸俗、低级的内容,社会环境中的欺诈、腐败等不良现象,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等都严重影响和冲击着学校的德育。
这一系列现象逐渐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警醒与思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校园新童谣”。为阻止“灰色童谣”在校园流行,全国各中小学发起了用健康新童谣取代“灰色童谣”的活动,倡导学生传唱“绿色童谣”,举行了校园童谣、儿歌的编写、诵读、演唱、舞台演出等活动,引发了“校园新童谣”创作的高潮。
二、校园新童谣创作的定位
这个定位首先是读者群落的定位。校园新童谣的读者群落应该集中在处于童年时期和少年前期的学生。明确了这个定位,“校园新童谣”的创编就有了“为哪一种群体”创作的基本定向。
其次是创作主体的定位。就目前而言,从事童谣创作的主要有少年儿童文学作家、中小学生、中小学教师、少年儿童文学编辑、教育工作者等,其中占主体地位的应该是少年儿童文学作家、中小学生及中小学教师。从这个层面上看,有最熟悉校园生活、知晓少儿心理的创编者们,“校园新童谣”的创作前景应该是乐观的。
再次是内容的定位。关于童谣的内容,大家对“童真、童声、童趣、童心”的基本核心已达成了共识。童谣反映少年儿童的生活,表达少年儿童的语言,充满少年儿童的情趣,传达少年儿童的心声,成了童谣创编者们一直以来的追求。著名少年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与樊发家也一致认为,童谣或儿歌的“艺术魅力”应不同于其他艺术,“童情童趣”应是它的核心。笔者认为,“新童谣”尤其是“校园新童谣”的创编,在内容上还需把握以下几点:
1.力求反映新生代少年儿童的心声,符合当前校园生活。目前,校园内适合学生的童谣太少,许多昔日的童谣在学生心目中早已衰老,缺乏时代气息。很多成年人创作的童谣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不能真正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童谣的更新特别是校园童谣的更新已刻不容缓,这关系到学生的明天。
2.避免成人化的说教意味和口吻。新时期童谣的特性及功用,是新童谣创编者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著名儿童诗人王宜振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创作出大量的新鲜活泼、健康向上的新童谣,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受到教育、得到启迪。”特别是“校园新童谣”的创编,是紧紧围绕着中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因此,如何让童谣的真、善、美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使其在娱乐的同时,将知识寓于趣味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且避免对少儿单调、枯燥地说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索。
3.启迪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智,放飞新时期少年儿童的想象。孙绍振教授曾说:“童谣关键是儿童的感觉,儿童的想象。”如果缺失了这些,现代的新童谣将会走入一条死胡同。
为了抵制“灰色童谣”,我们要积极创编新童谣。但要彻底驱逐“灰色童谣”,不仅需要编创更多、更好的歌谣,还需要全社会都多一些行动。新童谣要回归其真、善、趣、美的本质,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上,它需要创新,需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优秀童谣的创作手法,实现新童谣创作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适应现代儿童需要的新童谣。
(责编侯艳星)
一、提倡校园新童谣创作的背景及原因
大量低俗、不健康却朗朗上口的“灰色童谣”开始入侵校园,诸如“李白坐在马桶间”,“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一类的灰色、另类童谣让教师、家长堪忧,且大有不可遏止的势头。是什么使曾经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童谣悄悄地在学生的口中换了调子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的情况错综复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社会失范、文化冲突、思想碰撞、价值多元、信息杂乱繁多的冲击,对于涉世未深、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影响尤其大。
2.当今的校园儿歌创作似乎进入了“冬眠期”,不仅数量少,而且乏善可陈,许多作品普遍存在内容偏深、脱离儿童生活等问题,新的童谣创作跟不上,旧的童谣传不下来。
3. 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在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就容易想出各种解脱办法,编一些校园童谣来说一说,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此外,现在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度都超过以前,所受压制比过去要少,生活环境也比较多元化,所以使得这些童谣在学生中流传得既广且快。
4. 网吧、影视、报刊、书籍中的暴力、凶杀、色情等庸俗、低级的内容,社会环境中的欺诈、腐败等不良现象,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等都严重影响和冲击着学校的德育。
这一系列现象逐渐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警醒与思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校园新童谣”。为阻止“灰色童谣”在校园流行,全国各中小学发起了用健康新童谣取代“灰色童谣”的活动,倡导学生传唱“绿色童谣”,举行了校园童谣、儿歌的编写、诵读、演唱、舞台演出等活动,引发了“校园新童谣”创作的高潮。
二、校园新童谣创作的定位
这个定位首先是读者群落的定位。校园新童谣的读者群落应该集中在处于童年时期和少年前期的学生。明确了这个定位,“校园新童谣”的创编就有了“为哪一种群体”创作的基本定向。
其次是创作主体的定位。就目前而言,从事童谣创作的主要有少年儿童文学作家、中小学生、中小学教师、少年儿童文学编辑、教育工作者等,其中占主体地位的应该是少年儿童文学作家、中小学生及中小学教师。从这个层面上看,有最熟悉校园生活、知晓少儿心理的创编者们,“校园新童谣”的创作前景应该是乐观的。
再次是内容的定位。关于童谣的内容,大家对“童真、童声、童趣、童心”的基本核心已达成了共识。童谣反映少年儿童的生活,表达少年儿童的语言,充满少年儿童的情趣,传达少年儿童的心声,成了童谣创编者们一直以来的追求。著名少年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与樊发家也一致认为,童谣或儿歌的“艺术魅力”应不同于其他艺术,“童情童趣”应是它的核心。笔者认为,“新童谣”尤其是“校园新童谣”的创编,在内容上还需把握以下几点:
1.力求反映新生代少年儿童的心声,符合当前校园生活。目前,校园内适合学生的童谣太少,许多昔日的童谣在学生心目中早已衰老,缺乏时代气息。很多成年人创作的童谣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不能真正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童谣的更新特别是校园童谣的更新已刻不容缓,这关系到学生的明天。
2.避免成人化的说教意味和口吻。新时期童谣的特性及功用,是新童谣创编者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著名儿童诗人王宜振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创作出大量的新鲜活泼、健康向上的新童谣,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受到教育、得到启迪。”特别是“校园新童谣”的创编,是紧紧围绕着中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因此,如何让童谣的真、善、美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使其在娱乐的同时,将知识寓于趣味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且避免对少儿单调、枯燥地说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索。
3.启迪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智,放飞新时期少年儿童的想象。孙绍振教授曾说:“童谣关键是儿童的感觉,儿童的想象。”如果缺失了这些,现代的新童谣将会走入一条死胡同。
为了抵制“灰色童谣”,我们要积极创编新童谣。但要彻底驱逐“灰色童谣”,不仅需要编创更多、更好的歌谣,还需要全社会都多一些行动。新童谣要回归其真、善、趣、美的本质,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上,它需要创新,需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优秀童谣的创作手法,实现新童谣创作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适应现代儿童需要的新童谣。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