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比较院前心肺脑复苏时两种不同的通气方式(气囊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通气),对其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6月郑州市中医院急诊院前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279例为研究对象,将实际统计235例采取两种不同通气方式的患者分为两组,即气管插管通气组和气囊面罩通气组。结果 气管插管通气组复苏成功29例,复苏成功率24.37%,复苏后脑死亡率55.17%;气囊面罩通气组复苏成功12例,复苏成功率10.34%,复苏后脑死亡率为66.67%。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和脑死亡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院前急救中应尽可能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行气管插管,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远期疗效。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气管插管通气; 气囊面罩通气
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最凶险的急危症,早期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脑复苏是复苏的难点。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在院前急救过程中笔者发现,早期除了给予有效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外,选择合适的人工通气方式也是复苏成功与维持正常脑功能并改善预后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8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科院前急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279例,除去肿瘤晚期20例以及22例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气管插管改用气囊面罩人工通气的患者,实际统计235例。其中男131例,女104例,年龄18~90岁,平均(57.1±11.5)岁。心脏骤停原因:循环系统疾病122例,严重创伤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19例,各种中毒9例,呼吸系统疾病44例,过敏性休克3例,电击伤3例,不明原因17例。将复苏过程中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通气方式设为观察组,共119例;采用气囊面罩通气方式的设为对照组,共11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依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进行抢救。两组抢救方法的共同点:现场诊断成立即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电除颤、建立静脉通道,注射肾上腺素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同时对因和对症治疗。不同点:观察组通气方式选用经口气管插管通气,对照组选用气囊面罩通气。
1.2.2 心肺复苏人员情况 心肺复苏人员由1名医生、1名护士、1名急救员组成,全体成员均接受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专项培训,气管插管时间均<2 min。
1.3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 (1)瞳孔由大变小。(2)面色(口唇)由青紫转为红润。(3)颈动脉搏动可触及。(4)意识恢复,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出现或手脚抽动[1]。
1.4 脑死亡标准 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首次确诊脑死亡后观察12 h无变化[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起草小组颁布的《脑死亡判定标准及技术规范(成人)(征求意见稿)》]。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AA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抢救后,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脑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回顾心肺复苏术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心肺复苏术在生命抢救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事实——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应用与救治成功率方面比较相差甚远,以美国为例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心脏停止跳动而成功复苏存活出院者仅占5%[2]。虽然各国都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更新心肺复苏指南,但无论院内还是院外心跳骤停的预后改善都不尽如人意。探讨和总结心肺复苏(CPR)每个细节,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对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有意义的。
院前急救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基本生命支持,在心肺脑复苏的过程当中,急救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循环和呼吸支持,为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创造有利条件。尽快开放气道,并进行有效的人工通气,改善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恢复有氧循环是提高其成功率的关键环节。院前急救医生如何适应心肺复苏(CPR)时错综复杂的情况,做到合理选用人工通气方法,直接影响到CPR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这无疑是院前急救医生必须正视的问题。
大量的医疗文献表明,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有效的方法。本次研究笔者发现,院前采用气管插管通气的复苏成功率为24.37%、脑死亡率为55.17%,采用气囊面罩通气的复苏成功率为10.34%、脑死亡率为66.67%,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和脑死亡率相比(P<0.05)。气管插管通气明显优于气囊面罩通气。尽管有提倡面罩加压给氧人工通气,但其疗效不确切,仅作为无条件气管插管时的过渡通气。口对口呼吸等非置管人工通气时,部分气体可进入胃肠道,引起胃内容返流、窒息,且对误吸或严重窒息患者无效。气管插管后人工通气较口对口或面罩加压气囊人工通气安全有效[3]。
早期气管插管的优点还在于,第一现场建立可靠和有效的通气机制,能够使患者低氧或无氧血液变成有氧血液,维持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基本功能。同时气管插管能够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已经出现气道梗阻或呼吸衰竭患者则更为有效。另外,气管插管后人工通气较面罩加压气囊人工通气安全,插管后简易呼吸机辅助通气时,不必专人加压气囊通气,护士可以协助医生给药复苏,所以只要心脏停搏时间在10 min以内,现场医护人员就须积极插管复苏[4]。笔者的临床体会是,能否为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提供包括气管插管的心肺复苏操作,决定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院前急救人员掌握气管插管术的熟练程度,对心肺复苏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笔者所在科全体医护人员均接受气管插管专项培训,气管插管时间<2 min,是开展气管插管通气的基础。根据现在的文献报道来看,院前和院内的CPR质量都存在严重问题,或是在早期有一半的时间未行CPR,或是急救人员未能规范操作。提倡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的CPR,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帮助克服轻视,普及此项救命技术的现状,脱离“一说都会,一做便错”的窘境[5]。
总之,气管插管术是院前急救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技术。每一位医生和护士都应熟练地掌握。同时在院前急救中要应尽可能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行气管插管,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远期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王一镗,刘中民,张劲松.心肺脑复苏[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
[2] 李春盛.目前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5):362-363.
[3] 邓春发,丁祥武,孟宪明.有效人工通气时机对心肺脑复苏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1):772-773.
[4] 张群力.现场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36.
[5] 沈洪,蒋健.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4):193-194.
(收稿日期:2011-11-01)
(本文编辑:郎威)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气管插管通气; 气囊面罩通气
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最凶险的急危症,早期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脑复苏是复苏的难点。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在院前急救过程中笔者发现,早期除了给予有效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外,选择合适的人工通气方式也是复苏成功与维持正常脑功能并改善预后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8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科院前急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279例,除去肿瘤晚期20例以及22例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气管插管改用气囊面罩人工通气的患者,实际统计235例。其中男131例,女104例,年龄18~90岁,平均(57.1±11.5)岁。心脏骤停原因:循环系统疾病122例,严重创伤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19例,各种中毒9例,呼吸系统疾病44例,过敏性休克3例,电击伤3例,不明原因17例。将复苏过程中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通气方式设为观察组,共119例;采用气囊面罩通气方式的设为对照组,共11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依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进行抢救。两组抢救方法的共同点:现场诊断成立即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电除颤、建立静脉通道,注射肾上腺素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同时对因和对症治疗。不同点:观察组通气方式选用经口气管插管通气,对照组选用气囊面罩通气。
1.2.2 心肺复苏人员情况 心肺复苏人员由1名医生、1名护士、1名急救员组成,全体成员均接受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专项培训,气管插管时间均<2 min。
1.3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 (1)瞳孔由大变小。(2)面色(口唇)由青紫转为红润。(3)颈动脉搏动可触及。(4)意识恢复,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出现或手脚抽动[1]。
1.4 脑死亡标准 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首次确诊脑死亡后观察12 h无变化[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起草小组颁布的《脑死亡判定标准及技术规范(成人)(征求意见稿)》]。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AA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抢救后,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脑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回顾心肺复苏术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心肺复苏术在生命抢救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事实——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应用与救治成功率方面比较相差甚远,以美国为例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心脏停止跳动而成功复苏存活出院者仅占5%[2]。虽然各国都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更新心肺复苏指南,但无论院内还是院外心跳骤停的预后改善都不尽如人意。探讨和总结心肺复苏(CPR)每个细节,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对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有意义的。
院前急救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基本生命支持,在心肺脑复苏的过程当中,急救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循环和呼吸支持,为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创造有利条件。尽快开放气道,并进行有效的人工通气,改善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恢复有氧循环是提高其成功率的关键环节。院前急救医生如何适应心肺复苏(CPR)时错综复杂的情况,做到合理选用人工通气方法,直接影响到CPR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这无疑是院前急救医生必须正视的问题。
大量的医疗文献表明,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有效的方法。本次研究笔者发现,院前采用气管插管通气的复苏成功率为24.37%、脑死亡率为55.17%,采用气囊面罩通气的复苏成功率为10.34%、脑死亡率为66.67%,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和脑死亡率相比(P<0.05)。气管插管通气明显优于气囊面罩通气。尽管有提倡面罩加压给氧人工通气,但其疗效不确切,仅作为无条件气管插管时的过渡通气。口对口呼吸等非置管人工通气时,部分气体可进入胃肠道,引起胃内容返流、窒息,且对误吸或严重窒息患者无效。气管插管后人工通气较口对口或面罩加压气囊人工通气安全有效[3]。
早期气管插管的优点还在于,第一现场建立可靠和有效的通气机制,能够使患者低氧或无氧血液变成有氧血液,维持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基本功能。同时气管插管能够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已经出现气道梗阻或呼吸衰竭患者则更为有效。另外,气管插管后人工通气较面罩加压气囊人工通气安全,插管后简易呼吸机辅助通气时,不必专人加压气囊通气,护士可以协助医生给药复苏,所以只要心脏停搏时间在10 min以内,现场医护人员就须积极插管复苏[4]。笔者的临床体会是,能否为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提供包括气管插管的心肺复苏操作,决定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院前急救人员掌握气管插管术的熟练程度,对心肺复苏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笔者所在科全体医护人员均接受气管插管专项培训,气管插管时间<2 min,是开展气管插管通气的基础。根据现在的文献报道来看,院前和院内的CPR质量都存在严重问题,或是在早期有一半的时间未行CPR,或是急救人员未能规范操作。提倡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的CPR,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帮助克服轻视,普及此项救命技术的现状,脱离“一说都会,一做便错”的窘境[5]。
总之,气管插管术是院前急救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技术。每一位医生和护士都应熟练地掌握。同时在院前急救中要应尽可能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行气管插管,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远期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王一镗,刘中民,张劲松.心肺脑复苏[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
[2] 李春盛.目前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5):362-363.
[3] 邓春发,丁祥武,孟宪明.有效人工通气时机对心肺脑复苏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1):772-773.
[4] 张群力.现场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36.
[5] 沈洪,蒋健.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4):193-194.
(收稿日期:2011-11-01)
(本文编辑: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