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由对Web2.0含义、特征以及与Web1.0的区别以及应用入手,分析了Web2.0对传统网络信息检索的冲击,并以豆瓣网为例分析了Web2.0创造的网络信息检索的环境以及Web2.0 环境下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Web2.0;网络信息检索;豆瓣;发展趋势
1 Web2.0环境下的信息特征
1.1个性化突出
Web2.0以用户为中心,打破了以往提供用户共性需求的界限,特别重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博客的出现,信息用户可以在网站上谈论自己的思想、观点并能与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交流。[1]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范围完全由用户自己决定。例如,微博上的用户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获取者,用户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权利是相等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特定的需求获取相应的信息即创造、收集信息的权力不再集中在少数精英那里,而是分解转移到广大的互联网“草根”用户手中[2]。
1.2微内容
微内容是由个人用户产生的各种数据,比如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等,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用户可以自由使用这些微内容并可以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3]
1.3社会性
网站的内容由用户创造,用户可以将内容进行随意的组合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创建出用户偏好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2 Web2.0的技术应用
2.1 Tag
它是用来描述内容的分类信息的标识。用户根据个人对内容的理解,用自然语言对网页做个性化标引,而不必遵从某一分类体系。Tag是一种分类体系,也是组织信息的一种新方式。
2.2 Blog
博客的出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包括不同人之间,一个社区成员之间或者不同社区成员之间等多种类型的社会网络。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4]。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因此,一个Blog也可以被看作一个档案或卷宗。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既是档案的创作人,也是档案的管理人。
3 Web2.0与Web1.0的区别及对传统网络信息检索的冲击
Web2.0是在Web1.0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变了用户围绕门户中心的单向传输模式,逐步完成“去中心化”的工作。同时,在特征和形式方面两者有着很多不同,与Web1.0相比,第一,Web2.0具有社会性。例如微博,很多用户把它作为与他人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人们可以方便快捷的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内容,这些内容又能与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用户进行组合。
第二,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是封闭性的,网站内容的创建主体仅限于网页编写者,用户只能阅读信息而不能发表信息,互动参与性很差。然而,Web2.0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用户可以在网页上创造内容,并且由于采用RSS聚合的方式,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更加开放,用户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共享信息,强调了用户信息个性化服务。
3.1传统网络信息检索模式的局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但是,互联网中信息分布分散、缺少统一的组织和管理,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人们在寻找所需资源的過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迷航”和“认知过载”。而在以门户为特征的Web 1.0时代,门户网站只能够满足用户有限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手段有限,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
3.1.1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Web 1.0时代的门户网站大多只能满足用户的共性需求,而对于使用者的个性查询需求缺乏思考。传统的水平搜索引擎不能够根据用户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需求,因而不具有提取用户兴趣的能力和根据用户兴趣变化调整搜索策略的能力。
3.1.2传统门户网站需求减少
传统的门户网站多以门户为中心,用户围绕门户做圆周运动。但随着Web2.0时代微内容、信息更新速度快、“去中心化”等特征的出现,用户会选择许多垂直网站检索信息。例如,地图搜索、酷狗音乐搜索、去哪网等都是垂直搜索引擎的体现,能够实现某一领域的深度搜索,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专业化信息需求。与垂直搜索引擎相比,传统门户网站搜索多采用大而全的水平搜索引擎,使得用户使用传统门户搜索的需求减少。
3.2Web2.0创造的网络信息检索环境—以豆瓣网为例
豆瓣是一个社区网站。豆瓣网站不提供自身对于作品的鉴定性,所有的评论参考信息都是由不同的网民进行提供。豆瓣网不仅仅是一个传播信息平台,更像一个集鉴赏系统、表述系统、交流系统与一身的服务网站。其致力于帮助很多生活中具有相同爱好的人一起广泛交流,是Web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
首先,豆瓣网坚持了Web2.0“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豆瓣的发起者将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发现适合自己的不同东西”,他解释说,多数人做出选择往往是因为朋友间随口的一两句推荐。他们的推荐不仅提供了自身的使用感受,还因为对你的了解而从特定的角度进行了筛选和判断。豆瓣扩大了推荐的群体,亲友们的推荐终归有限。口味相似爱好相同的往往是陌生人。对不同用户来说书影音选择特别多,需要发现和分享。所以豆瓣网的设计理念从一开始就是坚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
其次,在网站设计的过程中,以简单的前台与复杂的后台为原则。事实上一个简单的前台并不代表简陋,计件的网络设计是现代很多网页设计的基础,它在提高搜索的基础上更使得用户体验得到提高。豆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其通过用户对于爱好的筛选,不同网站点击的浏览度分析出与其品味最像的陌生人,并推荐最有可能被用户所接受的书影音。 最后,豆瓣网遵循“快速开发”的原则。网站运行之后,豆瓣网增设了站务论坛这一板块,旨在听取用户的反馈后,对于下一步的应用升级,使其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便捷程度。在豆瓣刚运行时,由于可以增设不同的圈子和小组,使得很多用户在加入了很多个小组后需要一个个点开来发现最新的发言。开发者对其进行了改良,豆瓣将所有小组的发言进行整合,使最新时间的发言逐一显示。
4 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4.1突出专业特色,搜索引擎专业化
Web2.0时代是用户至上的时代,不管在搜索引擎还是信息内容方面都是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而设计,由于传统的搜索引擎查准率低、信息庞杂,搜索引擎开始向垂直搜索引擎方向发展,更加注重检索的准确性,突出专业特色,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5]
4.2搜索更加个性化
网站通过后台跟踪用户的搜索内容,根据全面分析用户的偏好和习惯给不同的用户提供相应信息内容以满足用户个性化搜索的需求,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4.3深度挖掘知识信息
由于Web2.0时代的信息良莠不齐,社会化的环境,有价值的信息和垃圾信息混杂在一起,加大了检索的难度,所以网站维护人员需要对信息的价值进行衡量,剔除垃圾信息保留有价值的内容,对网站上的微内容进行有效的甄别、过滤。
参考文献:
[1]web2.0悄然而至[EB].http:it.sohu.com/s2005/web2info.shtml[2006-02-26].
[2]焦玉英等著.信息檢索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Alexander Bryan,Web 2.0:A New Wave of Innovation forTeaching Learning[EB/OL].http://eric.ed.gov/ERICWebPortal/custom/portlets/recordDetails/detailmini.jsp,2007-04-12.
[4]杨媚.从伦敦大爆炸看“博客时代”对传统传播理论的挑战.传播学研究,2005;(9)
[5]林剑.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个性化研究[J].情报探索,2006,(12):39-40.
作者:冯子鸥 研究生情报学专业 天津师范大学
关键词:Web2.0;网络信息检索;豆瓣;发展趋势
1 Web2.0环境下的信息特征
1.1个性化突出
Web2.0以用户为中心,打破了以往提供用户共性需求的界限,特别重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博客的出现,信息用户可以在网站上谈论自己的思想、观点并能与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交流。[1]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范围完全由用户自己决定。例如,微博上的用户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获取者,用户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权利是相等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特定的需求获取相应的信息即创造、收集信息的权力不再集中在少数精英那里,而是分解转移到广大的互联网“草根”用户手中[2]。
1.2微内容
微内容是由个人用户产生的各种数据,比如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等,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用户可以自由使用这些微内容并可以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3]
1.3社会性
网站的内容由用户创造,用户可以将内容进行随意的组合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创建出用户偏好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2 Web2.0的技术应用
2.1 Tag
它是用来描述内容的分类信息的标识。用户根据个人对内容的理解,用自然语言对网页做个性化标引,而不必遵从某一分类体系。Tag是一种分类体系,也是组织信息的一种新方式。
2.2 Blog
博客的出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包括不同人之间,一个社区成员之间或者不同社区成员之间等多种类型的社会网络。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4]。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因此,一个Blog也可以被看作一个档案或卷宗。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既是档案的创作人,也是档案的管理人。
3 Web2.0与Web1.0的区别及对传统网络信息检索的冲击
Web2.0是在Web1.0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变了用户围绕门户中心的单向传输模式,逐步完成“去中心化”的工作。同时,在特征和形式方面两者有着很多不同,与Web1.0相比,第一,Web2.0具有社会性。例如微博,很多用户把它作为与他人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人们可以方便快捷的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内容,这些内容又能与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用户进行组合。
第二,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是封闭性的,网站内容的创建主体仅限于网页编写者,用户只能阅读信息而不能发表信息,互动参与性很差。然而,Web2.0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用户可以在网页上创造内容,并且由于采用RSS聚合的方式,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更加开放,用户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共享信息,强调了用户信息个性化服务。
3.1传统网络信息检索模式的局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但是,互联网中信息分布分散、缺少统一的组织和管理,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人们在寻找所需资源的過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迷航”和“认知过载”。而在以门户为特征的Web 1.0时代,门户网站只能够满足用户有限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手段有限,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
3.1.1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Web 1.0时代的门户网站大多只能满足用户的共性需求,而对于使用者的个性查询需求缺乏思考。传统的水平搜索引擎不能够根据用户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需求,因而不具有提取用户兴趣的能力和根据用户兴趣变化调整搜索策略的能力。
3.1.2传统门户网站需求减少
传统的门户网站多以门户为中心,用户围绕门户做圆周运动。但随着Web2.0时代微内容、信息更新速度快、“去中心化”等特征的出现,用户会选择许多垂直网站检索信息。例如,地图搜索、酷狗音乐搜索、去哪网等都是垂直搜索引擎的体现,能够实现某一领域的深度搜索,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专业化信息需求。与垂直搜索引擎相比,传统门户网站搜索多采用大而全的水平搜索引擎,使得用户使用传统门户搜索的需求减少。
3.2Web2.0创造的网络信息检索环境—以豆瓣网为例
豆瓣是一个社区网站。豆瓣网站不提供自身对于作品的鉴定性,所有的评论参考信息都是由不同的网民进行提供。豆瓣网不仅仅是一个传播信息平台,更像一个集鉴赏系统、表述系统、交流系统与一身的服务网站。其致力于帮助很多生活中具有相同爱好的人一起广泛交流,是Web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
首先,豆瓣网坚持了Web2.0“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豆瓣的发起者将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发现适合自己的不同东西”,他解释说,多数人做出选择往往是因为朋友间随口的一两句推荐。他们的推荐不仅提供了自身的使用感受,还因为对你的了解而从特定的角度进行了筛选和判断。豆瓣扩大了推荐的群体,亲友们的推荐终归有限。口味相似爱好相同的往往是陌生人。对不同用户来说书影音选择特别多,需要发现和分享。所以豆瓣网的设计理念从一开始就是坚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
其次,在网站设计的过程中,以简单的前台与复杂的后台为原则。事实上一个简单的前台并不代表简陋,计件的网络设计是现代很多网页设计的基础,它在提高搜索的基础上更使得用户体验得到提高。豆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其通过用户对于爱好的筛选,不同网站点击的浏览度分析出与其品味最像的陌生人,并推荐最有可能被用户所接受的书影音。 最后,豆瓣网遵循“快速开发”的原则。网站运行之后,豆瓣网增设了站务论坛这一板块,旨在听取用户的反馈后,对于下一步的应用升级,使其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便捷程度。在豆瓣刚运行时,由于可以增设不同的圈子和小组,使得很多用户在加入了很多个小组后需要一个个点开来发现最新的发言。开发者对其进行了改良,豆瓣将所有小组的发言进行整合,使最新时间的发言逐一显示。
4 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4.1突出专业特色,搜索引擎专业化
Web2.0时代是用户至上的时代,不管在搜索引擎还是信息内容方面都是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而设计,由于传统的搜索引擎查准率低、信息庞杂,搜索引擎开始向垂直搜索引擎方向发展,更加注重检索的准确性,突出专业特色,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5]
4.2搜索更加个性化
网站通过后台跟踪用户的搜索内容,根据全面分析用户的偏好和习惯给不同的用户提供相应信息内容以满足用户个性化搜索的需求,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4.3深度挖掘知识信息
由于Web2.0时代的信息良莠不齐,社会化的环境,有价值的信息和垃圾信息混杂在一起,加大了检索的难度,所以网站维护人员需要对信息的价值进行衡量,剔除垃圾信息保留有价值的内容,对网站上的微内容进行有效的甄别、过滤。
参考文献:
[1]web2.0悄然而至[EB].http:it.sohu.com/s2005/web2info.shtml[2006-02-26].
[2]焦玉英等著.信息檢索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Alexander Bryan,Web 2.0:A New Wave of Innovation forTeaching Learning[EB/OL].http://eric.ed.gov/ERICWebPortal/custom/portlets/recordDetails/detailmini.jsp,2007-04-12.
[4]杨媚.从伦敦大爆炸看“博客时代”对传统传播理论的挑战.传播学研究,2005;(9)
[5]林剑.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个性化研究[J].情报探索,2006,(12):39-40.
作者:冯子鸥 研究生情报学专业 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