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通过阅读,不但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世界,吸纳信息,发展语言,领悟学法,而且可以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怎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营造读书气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已经为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像花香招来蜂群,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去获取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情感体验。
教师平时要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学生感官的愉快,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浓厚兴趣。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表情下的范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边欣赏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边听老师范读或使用感情朗读与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驰情于优美的描写中,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可灵活创设情境,力求使阅读形式多样化,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1)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同学朗读《每周一诗》养成阅读习惯。(2)分组竞赛比高低,增强竞争意识。(3)提出疑问设悬念,培养思维习惯。(4)演讲故事练口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搜集内容生动、浅近的故事、寓言、童谣等形式作为训练重点。可以定时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活动,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对学生多表扬,肯定他们阅读的成绩。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促使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体验到阅读的无限乐趣。
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阅读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动力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
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把学生引进了门槛。要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自发的阅读为自觉的阅读,就必须交给学生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使之从科学的阅读中获得大量的新知。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抓住关键句帮助理解、概括。一堂课要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结合单元专题重点,明确一组课文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方法。然后对于重点段落师生交流精讲,进行深化、强调,使学生从中注意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把握内容的准确理解,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找文章的关键句,比如: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找准了这些关键句子往往对分析问题,把握课文就容易多了。
随着阅读兴趣的加深,我便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我把内容和形式上相似或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结合范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并重,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作品,延伸课外知识,在学习中指导学生阅读。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介绍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等原著。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如学习了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让学生运用方法阅读略读课文和推荐篇目,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做既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加深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又侧重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头脑活跃起来,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才能培养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读书不仅要知道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问题不懂,而且要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出质疑。通过多读、多思考,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三、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在整个阅读中,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及时引导,耐心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拓展数量。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不拓展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能力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发挥学校的优势,学生手头的资料,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语文活动,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
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更广阔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例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可以就环境保护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师生共商确定研究课题,有关环保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如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保护、大气污染等,通过学生讨论,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然后组成小组,分工合作,通过上网、阅读图书,收集有关资料。再开展社会调查,分析整理写成研究报告。教师要在生活中为学生创造这种探究性阅读活动的机会,在丰富多采的训练中提高探究性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只要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周密计划,精心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充实、丰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一、营造读书气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已经为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像花香招来蜂群,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去获取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情感体验。
教师平时要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学生感官的愉快,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浓厚兴趣。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表情下的范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边欣赏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边听老师范读或使用感情朗读与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驰情于优美的描写中,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可灵活创设情境,力求使阅读形式多样化,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1)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同学朗读《每周一诗》养成阅读习惯。(2)分组竞赛比高低,增强竞争意识。(3)提出疑问设悬念,培养思维习惯。(4)演讲故事练口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搜集内容生动、浅近的故事、寓言、童谣等形式作为训练重点。可以定时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活动,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对学生多表扬,肯定他们阅读的成绩。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促使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体验到阅读的无限乐趣。
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阅读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动力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
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把学生引进了门槛。要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自发的阅读为自觉的阅读,就必须交给学生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使之从科学的阅读中获得大量的新知。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抓住关键句帮助理解、概括。一堂课要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结合单元专题重点,明确一组课文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方法。然后对于重点段落师生交流精讲,进行深化、强调,使学生从中注意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把握内容的准确理解,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找文章的关键句,比如: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找准了这些关键句子往往对分析问题,把握课文就容易多了。
随着阅读兴趣的加深,我便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我把内容和形式上相似或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结合范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并重,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作品,延伸课外知识,在学习中指导学生阅读。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介绍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等原著。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如学习了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让学生运用方法阅读略读课文和推荐篇目,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做既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加深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又侧重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头脑活跃起来,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才能培养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读书不仅要知道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问题不懂,而且要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出质疑。通过多读、多思考,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三、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在整个阅读中,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及时引导,耐心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拓展数量。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不拓展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能力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发挥学校的优势,学生手头的资料,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语文活动,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
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更广阔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例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可以就环境保护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师生共商确定研究课题,有关环保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如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保护、大气污染等,通过学生讨论,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然后组成小组,分工合作,通过上网、阅读图书,收集有关资料。再开展社会调查,分析整理写成研究报告。教师要在生活中为学生创造这种探究性阅读活动的机会,在丰富多采的训练中提高探究性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只要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周密计划,精心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充实、丰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