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其改革实践内容简述如下,与业内同仁分享。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工作系统的要求设计学习系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中的任务为载体,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同时进行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机制与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条件建设,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学校以工学结合课程为核心,以双师结构团队为关键,以理实一体实训条件为支撑,以机制与制度为保障,深入、系统地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及合作企业共同分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教学组织、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中药制药》专业建立了 “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职场化实验实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制药、化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应用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施课程开发,将学生未来面临工作岗位的内容和要求切实体现到课程中,以岗位职业能力为载体开发专业课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校本教材、教学辅导材料,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指导;实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例如下图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课程开发流程。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学校首先从两个层次进行建设,一是专业带头人,采取外部引进和自主培养两种办法,二是骨干教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校内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校内专任教师以教学为主并定期到企业挂职实践,企业兼职教师以生产为主并定期到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其次实行阶梯式培训,建立“校内—国内—国外”阶梯式师资培训体系,使骨干教师即有教学能力又有生产实践能力,即能胜任教学岗位也能胜任生产岗位。
(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建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技能教室”,按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全部进入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的思路,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起根据课程实施需要,新建、改建了99个“技能教室”,重点加强了职场化环境的建设。学校通过职教集团、行业协会等平台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66个,与长期合作的企业建立“订单班”模式。
(6)工学结合机制与制度建设
机制与制度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了教学运行管理、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多项工作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运行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凸显。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99.9%,用人单位综合评价称职率在90%以上。许多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多项教改成果获教育部、省教育厅奖励。学校3个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示范性实训基地、中药制药和分析检测实训基地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职工优秀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1年第1期.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高等教育观念[J].作者:陈利,李胜沪.辽宁教育研究,2007(2).
作者简介:
袁宏强,男,1983年7月生,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讲师。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工作系统的要求设计学习系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中的任务为载体,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同时进行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机制与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条件建设,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学校以工学结合课程为核心,以双师结构团队为关键,以理实一体实训条件为支撑,以机制与制度为保障,深入、系统地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及合作企业共同分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教学组织、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中药制药》专业建立了 “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职场化实验实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制药、化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应用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施课程开发,将学生未来面临工作岗位的内容和要求切实体现到课程中,以岗位职业能力为载体开发专业课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校本教材、教学辅导材料,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指导;实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例如下图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课程开发流程。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学校首先从两个层次进行建设,一是专业带头人,采取外部引进和自主培养两种办法,二是骨干教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校内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校内专任教师以教学为主并定期到企业挂职实践,企业兼职教师以生产为主并定期到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其次实行阶梯式培训,建立“校内—国内—国外”阶梯式师资培训体系,使骨干教师即有教学能力又有生产实践能力,即能胜任教学岗位也能胜任生产岗位。
(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建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技能教室”,按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全部进入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的思路,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起根据课程实施需要,新建、改建了99个“技能教室”,重点加强了职场化环境的建设。学校通过职教集团、行业协会等平台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66个,与长期合作的企业建立“订单班”模式。
(6)工学结合机制与制度建设
机制与制度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了教学运行管理、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多项工作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运行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凸显。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99.9%,用人单位综合评价称职率在90%以上。许多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多项教改成果获教育部、省教育厅奖励。学校3个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示范性实训基地、中药制药和分析检测实训基地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职工优秀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1年第1期.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高等教育观念[J].作者:陈利,李胜沪.辽宁教育研究,2007(2).
作者简介:
袁宏强,男,1983年7月生,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