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落实水利部工作部署、确定未来30 a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目标并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布局和提质增效提供宏观依据,在全面分析甘肃省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与现状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的要求,以2020年为基准,通过空间分析和综合研判,复核确定了甘肃省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和分阶段目标值.研究表明:1999—2020年,甘肃省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各行业协同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26.14万km2减少到18.39万km2,年均减幅为0.37
【机 构】
:
甘肃省水利厅,甘肃 兰州730000;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20;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48;甘肃农业大学 林学院,甘肃 兰州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落实水利部工作部署、确定未来30 a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目标并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布局和提质增效提供宏观依据,在全面分析甘肃省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与现状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的要求,以2020年为基准,通过空间分析和综合研判,复核确定了甘肃省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和分阶段目标值.研究表明:1999—2020年,甘肃省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各行业协同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26.14万km2减少到18.39万km2,年均减幅为0.37万km2,其中风力侵蚀、水力侵蚀面积年均减幅分别为0.11万、0.26万km2,中度及以上高强度侵蚀向轻度侵蚀转变,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与土壤侵蚀强度双下降,反映出水力侵蚀防治成效显著、风力侵蚀因受多因素影响而防治难度较大.甘肃省水土保持率现状(2020年)值为59.83%,综合考虑水土流失自然规律与经济社会需求,经对不需治理、不可完全治理、可以完全治理的水土流失进行时空综合研判,确定的2050年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为66.38%;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因地制宜、自然修复、速率可行、进程合理、减量降级、提质增效的原则,确定的2025年、2030年、2035年水土保持率阶段目标值分别为61.34%、64.14%和65.14%.
其他文献
针对空间尺度较小区域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中指标权重难以准确确定的问题,选取林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后果逆向扩散法从自然灾害系统和社会灾害系统2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山洪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引入随机森林算法,建立林州市随机森林风险评价模型,根据不同山洪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林州市山洪灾害风险区,并与历史山洪灾害发生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风险评价模型的风险区等级划分精度达到81.34%,证明随机森林算法运用于空间尺度较小区域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随着干旱区城镇化的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永续利用成为干旱区研究的热点.分析了2003—2018年新疆15个行政区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指数以及相对发展度的演变特征,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与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指数均显著增大,但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增速大于水资源利用的;新疆城镇化发展系统与水资源利用系统耦合度常年处于拮抗阶段,并向着磨合阶段发展;新疆城镇化发展系统与水资源利用系统耦合协调类
渠道糙率的变化会造成渠道各个水力要素产生相应的改变.通过对梯形渠道进行不同方式的加糙,并用电磁流速仪测量流速,分析在不同加糙方式下流速变化、不同形状的加糙形式对水流流速引起的变化以及糙率和各水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流量不变、加糙方式一定时,糙率随着设计水深的增大而增大;断面平均流速随着糙体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当流量不变、水深一定时,糙体布置间距越小,水流的纵向紊动强度越大;水深和糙体间距不变时,随着流量的增大,水流的纵向紊动强度增大,但变化不明显.
为识别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及其相互作用,进而支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综合采用InVEST模型、CASA模型和RUSLE模型分析了陕西黄土高原1990年、2000年和2015年的产水量、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权衡协同关系,并基于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热点识别框架,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结果表明:研究期内,4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1990年、2000年、2015年,产水量和NPP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保持状况
针对高耸进水塔连系梁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破坏的问题,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进水塔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对比研究横梁与纵梁截面形式与截面尺寸对进水塔关键部位的应力和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横梁整体截面尺寸,不仅可以减小横梁的轴向拉应力,而且可以限制拦污栅墩的位移;增大横梁端部截面尺寸的效果与增大横梁整体截面尺寸的相似,且混凝土用量有一定程度减少;增大纵梁整体截面尺寸会使其轴向拉应力增大,与胸墙连接部位的最大主应力也有所增大,将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增大纵梁端部截面尺寸可减小纵梁自身的轴向拉应力,
透水桩坝因其独特的缓流落淤效果而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作为不抢险建筑物设计,但在多年的运行过程中,黄河下游复杂的冲淤情况使透水桩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位移,东安工程甚至还发生了桩排倒塌.为厘清透水桩坝出险原因,利用Flow-3D软件对东安工程分别进行入流角度为45°、60°、90°的冲刷数值模拟,结合工程现场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所得数据,实现了透水桩坝冲刷仿真模拟的精准建模.结果表明:60°、90°入流角度的冲刷深度与实测断面冲刷深度拟合较好,最大误差仅为9.4%,模拟结果比较理想;Flow-3D
为了研究出流酸性矿井水积水对环境的影响,以山西阳泉山底河流域酸性矿井水积水区水质和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出流矿井水污染特征、植被分布及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等,揭示酸性矿井水的出流特点和植被的生态修复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具有较低的pH值和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夏秋季积水深,上游污染较下游污染严重,水体以溶解有高浓度SO24-、Fe3+、Fe2+为主要污染特征;河道沉积物中溶解有铁、锰、铜、锌、镉等重金属离子,且随水流作用将重金属离子带到下游环境;研究区域共勘查到35种植被,隶属于豆科、禾本科、菊科等11个科
为了给黄河流域农林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建议,探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林经济发展间的作用机理与互动关系.从投入、产出两方面选择农林经济发展指标,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选择生态环境指标,利用黄河流域34个地级市2009—2018年农林经济与生态环境数据,计算农林经济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农林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农林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度,对黄河流域农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农林经济发展与生态
水资源是基础性生态资源和经济战略资源,探寻经济增长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实现路径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尖锐的西北五省(区)为研究对象,测算其2004—2018年经济增长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程度,并从要素投入视角探究不同因素对实现脱钩的驱动贡献.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与水资源消耗在研究期内呈现从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良性趋势,但部分地区水资源消耗显著回升,脱钩弹性指数波动较大;用水强度效应是促进脱钩的主要贡献因素,产业结构效应次之,劳动力投入效应与索洛余值
为研究北京通惠河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选取10个采样点对通惠河底泥重金属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来源.Hg、Zn、Cu、Cd、Cr、Pb、Ni含量均超过北京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其中Hg超标最严重;重金属变异系数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底泥的影响,其中Hg、Cd、As变异系数较大,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Ni、Cr变异系数较小,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研究河段采样点S4、S7以及Hg的地积累指数、生物毒性风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较大;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通惠河底泥重金属主要来自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