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国家大选总统,现在有三位候选人,你那一票至关重要。A、笃信巫医和占卜家,偷养了两个情妇,烟棍、酒鬼;B、有六次被开除的记录,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因此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当过俘虏越过监狱;C、学生时代成绩优异,曾是国家战斗英雄,保持素食习惯,从不吸烟,不贪女色,只偶尔来点啤酒,年轻时没有做过什么违法的事,酷爱读书,懂艺术,善绘画,有专著出版。你会投票给谁?
候选人A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候选人B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候选人C是德国法西斯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这个结果不知道是否会使您感到意外,天底下的事情就是这么怪,平素不拘细节,私生活有失检点,甚至颇像不良青年的罗斯福,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统帅人物,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一身不良嗜好,烟棍加酒鬼的丘吉尔,成了二战期间拯救英国抗击法西斯的救星;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不贪酒色,多才多艺的希特勒,则是为人类带来最大灾难、导致几千万人死亡的法西斯元凶。
我曾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教育厅在成都双流县职教中心举办的中学德育及专业化发展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扈玉华老师抛出这个趣味选择作为开场白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价值观念判断的审视和思考之中。为抛砖引玉,谨以中职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施浅见求教于各位同仁。
胡老师首先给我们回忆了日本9.0级特大地震时他在日本东京的所见所闻:日本人面对大灾大难的那种淡定、高质量的建筑水平以及从高质量的建筑设施中展示出的良好职业道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肯定。相比国内近年某次地震的巨大损失、市民的恐慌……再审视层出不穷的食品丑闻,苏丹红、孔雀石、三聚氰胺的阴影还没消去,“一滴香”、“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又接踵而至,有报道说国人一天吃下的化学添加剂高达数十种之多。国务院亦曾专门针对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该《纲要》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食品安全,匹夫有责,这个责就是做一个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新一代劳动者。作为中职德育课程的必修课之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习的意义格外凸显。
近年层出不穷的食品丑闻,苏丹红、孔雀石、三聚氰胺的阴影还没消去,“一滴香”、“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又接踵而至。国务院亦曾专门针对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要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作为中职德育课程的必修课之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习的意义格外凸显。“有才无德,弃之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有德,自然重用。”这是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这也是摆在我们中职德育课教师面前需要思考和落实的问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按照他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有一高三学生,可谓品学兼优,可是她每天总是不停的唠叨:我真不甘心,高中三年就这样过去了。她言下流露出对高考充满着害怕和恐惧。任凭老师和爸妈怎么鼓励开导,她总说:劝我没用,我要战胜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我距离自己的目标太远了。不难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苦恼正是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有这样一个名叫电车难题的心理学实验:假设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且马上就要辗过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想想这个情况,你应该拉动拉杆吗?
电车难题最早由哲学家PhilippaFoot提出,是用来批判功利主义的。功利主义认为,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应去拉拉杆,只杀死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反驳说,一旦拉了拉杆,你就变得不道德——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那一个人的死负担责任。而其他人认为,这种状况下要求你必须要有所作为,什么都不做那也是不道德。
这个假想的实验结论是没有完全的道德行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追求至善至美而是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和有德。
我读过一本叫《石头汤》的书。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年轻人(国外有的版本说是福禄寿三个和尚)途径一座村庄时感到又饿又累,他想让村民给他点吃的,但村民们见他是个外地人对他都很谨慎。年轻人没有得到任何食物和休息的地方。于是他急中生智,对村民们说:“我有一道好菜,名叫石头汤。你们愿意来尝尝吗?”村民对石头煮汤的想法很感兴趣,谁见过石头煮的汤呢?于是大家都来看这个年轻人如何煮石头汤。只见那年轻人在路边随便捡了两块石头,洗干净了。对村民说:“我没有锅呀,叫我怎么煮,能借一只锅给我吗?要大的。”好奇的村民想知道什么是石头汤于是就叫人拿了一只大锅。
年轻人开始煮了。但没有柴和水,村民们也很快借给了他,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做汤需要这些。石头在水里一动不动,年轻人对村民说:“哎呀,大家闻闻,好香啊。真想马上尝一口。但要是有点葱花该多好。去拿点葱花来,我们可以一起分享。”葱花很平常,拿出来也不成问题。接着年轻人又要了萝卜、土豆等等。大家为了看到石头汤的真面目都很合作。最后一个心急的村民竟然答应拿出黄油和牛肉。
“很香了,不是吗?”年轻人说。
的确,现在锅里除了石头还有各种蔬菜、肉和调料。石头汤终于煮好了,村里每个人都分到了一碗。
石头汤的故事揭示的是登门槛儿效应。用在德育课程实施上,就是根据登门槛儿效应,帮助学生树立拥有快乐幸福生活的理想。引导学生树立了幸福快乐的理想,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获得健全人格和健康成长,又何尝不是在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做贡献呢。
国家大选总统,现在有三位候选人,你那一票至关重要。A、笃信巫医和占卜家,偷养了两个情妇,烟棍、酒鬼;B、有六次被开除的记录,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因此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当过俘虏越过监狱;C、学生时代成绩优异,曾是国家战斗英雄,保持素食习惯,从不吸烟,不贪女色,只偶尔来点啤酒,年轻时没有做过什么违法的事,酷爱读书,懂艺术,善绘画,有专著出版。你会投票给谁?
候选人A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候选人B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候选人C是德国法西斯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这个结果不知道是否会使您感到意外,天底下的事情就是这么怪,平素不拘细节,私生活有失检点,甚至颇像不良青年的罗斯福,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统帅人物,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一身不良嗜好,烟棍加酒鬼的丘吉尔,成了二战期间拯救英国抗击法西斯的救星;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不贪酒色,多才多艺的希特勒,则是为人类带来最大灾难、导致几千万人死亡的法西斯元凶。
我曾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教育厅在成都双流县职教中心举办的中学德育及专业化发展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扈玉华老师抛出这个趣味选择作为开场白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价值观念判断的审视和思考之中。为抛砖引玉,谨以中职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施浅见求教于各位同仁。
胡老师首先给我们回忆了日本9.0级特大地震时他在日本东京的所见所闻:日本人面对大灾大难的那种淡定、高质量的建筑水平以及从高质量的建筑设施中展示出的良好职业道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肯定。相比国内近年某次地震的巨大损失、市民的恐慌……再审视层出不穷的食品丑闻,苏丹红、孔雀石、三聚氰胺的阴影还没消去,“一滴香”、“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又接踵而至,有报道说国人一天吃下的化学添加剂高达数十种之多。国务院亦曾专门针对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该《纲要》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食品安全,匹夫有责,这个责就是做一个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新一代劳动者。作为中职德育课程的必修课之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习的意义格外凸显。
近年层出不穷的食品丑闻,苏丹红、孔雀石、三聚氰胺的阴影还没消去,“一滴香”、“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又接踵而至。国务院亦曾专门针对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要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作为中职德育课程的必修课之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习的意义格外凸显。“有才无德,弃之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有德,自然重用。”这是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这也是摆在我们中职德育课教师面前需要思考和落实的问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按照他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有一高三学生,可谓品学兼优,可是她每天总是不停的唠叨:我真不甘心,高中三年就这样过去了。她言下流露出对高考充满着害怕和恐惧。任凭老师和爸妈怎么鼓励开导,她总说:劝我没用,我要战胜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我距离自己的目标太远了。不难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苦恼正是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有这样一个名叫电车难题的心理学实验:假设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且马上就要辗过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想想这个情况,你应该拉动拉杆吗?
电车难题最早由哲学家PhilippaFoot提出,是用来批判功利主义的。功利主义认为,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应去拉拉杆,只杀死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反驳说,一旦拉了拉杆,你就变得不道德——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那一个人的死负担责任。而其他人认为,这种状况下要求你必须要有所作为,什么都不做那也是不道德。
这个假想的实验结论是没有完全的道德行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追求至善至美而是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和有德。
我读过一本叫《石头汤》的书。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年轻人(国外有的版本说是福禄寿三个和尚)途径一座村庄时感到又饿又累,他想让村民给他点吃的,但村民们见他是个外地人对他都很谨慎。年轻人没有得到任何食物和休息的地方。于是他急中生智,对村民们说:“我有一道好菜,名叫石头汤。你们愿意来尝尝吗?”村民对石头煮汤的想法很感兴趣,谁见过石头煮的汤呢?于是大家都来看这个年轻人如何煮石头汤。只见那年轻人在路边随便捡了两块石头,洗干净了。对村民说:“我没有锅呀,叫我怎么煮,能借一只锅给我吗?要大的。”好奇的村民想知道什么是石头汤于是就叫人拿了一只大锅。
年轻人开始煮了。但没有柴和水,村民们也很快借给了他,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做汤需要这些。石头在水里一动不动,年轻人对村民说:“哎呀,大家闻闻,好香啊。真想马上尝一口。但要是有点葱花该多好。去拿点葱花来,我们可以一起分享。”葱花很平常,拿出来也不成问题。接着年轻人又要了萝卜、土豆等等。大家为了看到石头汤的真面目都很合作。最后一个心急的村民竟然答应拿出黄油和牛肉。
“很香了,不是吗?”年轻人说。
的确,现在锅里除了石头还有各种蔬菜、肉和调料。石头汤终于煮好了,村里每个人都分到了一碗。
石头汤的故事揭示的是登门槛儿效应。用在德育课程实施上,就是根据登门槛儿效应,帮助学生树立拥有快乐幸福生活的理想。引导学生树立了幸福快乐的理想,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获得健全人格和健康成长,又何尝不是在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做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