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一直喜欢十七世纪欧洲的风俗画,总能被风俗画中的平凡人的生活所打动,因此个人的创作选材就来源于平时的生活,发现那些真实质朴的美,给绘画注入一股新的世俗生活气息,把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表现在画中,形成那种自己所向往的独有的形式美。风俗画表现的是普通的,平凡的现实生活,其实本身并不美,但是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也就美了。吸引人们的是本身不怎么美的对象,显示出来的真实情感与单纯的外貌。“这种单纯的外貌仿佛就是由美凝定在它上面的,而艺术也就是把本身经过深化的外貌所含的秘密描绘出来的巨匠本领”。把对日常生活的亲切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这就是风俗画把生活中平凡琐碎的事物转为美的伟大成就和魅力所在。
恽南田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这种画境是一种“灵的境界”,这种安静的空间灵性,拓展了审美观,创造出非凡的境界,体现出强大的力量。十七世纪欧洲的风俗画来源于生活,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并在绘画技法表现上、朴素生活的取材中、安静细腻的审美效果中,无处不体现出形式美。黑格尔说:“尽管这派绘画取材于村俗、野蛮和平凡的自然中不重要的偶然的事物,这些景象却显得渗透着一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氛围。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平凡的情感和情欲,而只是下层生活中的质朴的接近自然本色的东西,也就是快活的谑浪笑傲的戏剧性的东西。”这种平凡的真实美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情趣。比起华丽繁富的美,我更喜欢平淡素净的美。
在创作构思过程中,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愉快的、悲伤的,同学朋友的、亲人的。任何能触动我心灵的事物都会影响我的绘画选材。最初构思的一组创作是参加高中同学的婚礼,由于这是第一次参加同学的婚礼,婚礼的场景震撼了我,因此拿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这点小感动。
用铅笔简单勾勒出几幅可见事物、场景的小构图,新娘穿着婚纱坐在婚床上,手里数着大家给的红包,惊讶喜悦的表情,简单而快乐;新郎来接新娘时,手捧鲜花单膝下跪,新娘羞涩中带着满脸幸福;婚车到达会场,新郎从车中抱出新娘,满天的五颜六色的彩花纷纷而落;当新娘回答出“我愿意”后,两人深情相吻……这些存在着美,存在着和谐的画面,无需过大的渲染,都想记录下来。
关于作品《生病的姥姥》系列。从小在姥姥家长大,被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着,跟她感情最深,老人岁数大了,各种老年病接踵而来,最后还是住进了医院,每次去医院看望她时,看到她被病魔折磨的痛苦难受时,心里就会隐隐作痛,跟着她一起难受,于是决定把她这最后不多的日子记录画下来。有大姨给她喂饭的场景,有护士帮她输液的场景,也有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眼睛流露出对病痛的恐惧和对生命的坚持。就是身边的这些简单生活触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就像欣赏欧洲十七世纪风俗画时,被画面里真实情感打动的心情。
当拿起画笔,记录这些创作构图的初衷,就像写日记,记下这最朴素平实的生活瞬间,有些视觉上的亲身感受是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而有些听觉上的感受也是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我们某个感官知觉无法描述另一个感觉。所以,才需要感官的不同表达,传递更准确的感官信息,而我的创作构思过程,就是用视觉语言,传递情感,传递美。
单纯的用铅笔勾勒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容易的,但把它们转化成油画作品时,中间却遇到了难题。
首先,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关系来表现画面?是用灰灰的色调,还是明亮的色调?其次,画面的尺寸是用大幅画布来表现?还是像荷兰小画派那样,缩小画幅?再次,深入刻画人物,减弱背景?这几组画怎么让他们之间有关联性……试验了几张小的后,这些问题也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其实这些事物本身存在的美,不需要费很大的劲来组织它们,也不用考虑太多,不用过度夸大的渲染来突出它们,越简单越自然的画出那种纯碎的美。
1、画面构图方面(视觉感受)
十七世纪欧洲的风俗画中,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维米尔,他的人物题材作品构图,大多是把人物安排在窗前,简化其他物体的几何形态,从而突出人物的分量感,我从中受到了启发,在自己的创作中加大线条几何感。
例如图①②③这三幅姥姥生病的创作,构图大方均匀,它们的相同点是,画面背景里出现一条或几条直线,横穿整幅画面,无意识的把背景分成几块几何图形,尽可能的使背景简约平面化,突出人物。透视焦点基本上在画面的中心附近,在空间的营造基础上,加入了属于我自己方式的空气感和光感。在对光影部分的处理上,学到了维米尔如何表现光在物体表面和人物面部起伏的细微变化的方法,在通透自然的平面光源上加强了泛光效果,使画面看起来更加明亮清新,安安静静。
图④这幅局部,病床的护杆斜穿画面,用极简的造型、颜色表现,人物的面部深入刻画,神情专注的看向远方,眼神里充满了对疾病的恐惧,周围的一切消失在沉静中,不复存在,人物与背景的构图对比,给画面一种冷峻崇高的美感。
2、色彩关系方面之各种冷暖色调的运用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善于用的颜色,维米尔善用柠檬黄和蓝色这两种色彩组成和谐宁静、温暖的色调;伦勃朗的用色就相对单纯,大面积的暗色,中间色调却十分丰富。在我的创作中,也有习惯用色。
图⑤这幅作品,呈现的是姥姥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的情景:画面左上方,治病的仪器高高在上,用几种简约的相近冷灰色表现,布帘垂直而下,用纯度较高的黄绿色,显示出被光线照的感觉,模特枕在垫高的枕头上,眼睛看向右上方,身上盖着薄薄的被子,一只有些变形肿了的手露在外面。病房中宁静的的氛围,通过画面中跳跃的蓝粉绿色,而非灰暗的冷色表现。虽然这是一种矛盾的描画手法,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看到病房中的病人被绿色、蓝色这两种主色调围绕着,盖在姥姥身上蓝紫色的长被,黄白色的床单,浅绿色的墙面,这几种颜色相互映衬,非常自然。在模特的脸部、被子上、帘子上,散布着细腻的高光,这些高光使这幅画的色调光影散发出别样的魅力。给人一种安静稳定的力量。
3、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
我的这些创作都是取材于平凡的生活,画的又是自己身边最近的人物和生活,因此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受到欧洲风俗画的影响,将人物静物化。
图⑥⑦这两幅画是我个人比较满意的作品,闪烁着朴实安详的人性光辉之美。画中展示着一个非常平常朴素的生活片段,姥姥躺在病床上,第⑥幅,鼻孔里插着胃管,痛苦的眼神,有种对疾病的恐惧感,微微张开的嘴唇,欲言又止,眼睛望向右侧,忧伤又惆怅的表情,想诉说着什么,没有血色的皮肤,让人心疼。第⑦幅,护士低头准备给姥姥输液,姥姥的脸则转向左面,右手紧握,抿着嘴,锁着眉,光线射向她神情怡然的左脸,平凡而自然,亲和而率真,形象朴实无华,展现出姥姥善良、安详的人格魅力,虽然在病中,但也是朴实的美丽。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来表现最真实的生活。
4、题材内容——源于平凡的生活
就像十七世纪欧洲风俗画平实性的作品选材那样,我个人的创作也是在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灵感,用色彩塑造出真挚、朴实的意境打动自己还有其他人,使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画本身的语言上。在看似随意的画面布局上,营造出随意、宁静的生活气息。
图⑧⑨⑩这四幅油画,是喜庆的结婚场景,构图简洁,没有太多细节的描写。第⑨幅是新娘下楼,新郎贴心的帮她抓起婚纱的裙角;第⑩幅是新娘坐在床上,婚纱裙大大的铺开,新郎献上手捧花,两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第⑧幅新郎抱着新娘,天上撒落下喜庆的彩纸、花瓣,恰到好处的渲染喜庆的气氛。新娘的头被白纱遮着,手臂环抱双腿,更富有温馨浪漫的色彩;第幅是新郎新娘幸福相吻,台下的亲朋好友们见证了这一刻,炫丽的灯光照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画面中流溢着对爱情、青春、生活的礼赞和美好憧憬。这些难忘和平静满足的日子深藏着生活的快乐和喜悦。所以,一切的美是来自心灵境界,离开了心灵的映射,美无从而来。
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客观、真实的描绘生活中的美,追求艺术的美好境界,这就是我绘画创作的最终目的。十七世纪欧洲风俗画打动影响了我,画中的形式美感染了我,那裙角间的风舞动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贡布里希曾在《艺术的故事》中提到:“画家有意识地画一些作品来发展某一分支的题材或某一种类的题材,特别是日常生活场面,这种画后来就叫‘genre picture’(即风俗画)。”
不论是十七世纪欧洲的风俗画,还是我个人的创作,都是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艺术的美,表达平凡真挚的情感,打动自己,感染他人,往往越是接近自然本色的事物,才是最快乐的。就像黑格尔认为的,由心灵创造的美,才是真正的美。风俗画并不俗,它里面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是一种最高级的境界美。
大家赞叹十七世纪欧洲风俗画中的形式美,我也希望大家观看到我的创作后,能被画里面的真实情感所打动,感受那份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宁静。
以下这一组是画的台湾印象,行走在路上,用画笔记录下来所看到的并打动自己的景物,就像记日记一样,每幅画中都有一个小故事。
谢筱溦
1986年 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现于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壁画系任教
2011年—2014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师从武艺先生
2006年—2010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2年—2006年 毕业于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美术专业
展览
2007年作品《对话》获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我们的观察”展览三等奖
2008年下乡写生作品《黄土高坡》入选中央美术学院下乡写生优秀作品展
2009年生活速写作品入选中央美术学院速写展
2009年石板作品《自画像》、《问询》被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收藏
2009年获得中央美院二等奖学金
2009年获得中央美院优秀社会工作奖
2010年本科毕业创作《境》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优秀奖
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青春·足迹”展作品《境》入选
2012年荣获中央美术学院“E.LAND研究生优秀创作奖学金”
2012年临摹作品《九色鹿》参与“传承——中国大同善化寺壁画重光”展
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研究生毕业展《生病中的姥姥》《同学结婚》
社会工作实践经历
2009年 参与鄂尔多斯艺术节壁画群绘制
2011年 参与山西大同市华严寺、云冈石窟大型古壁画的重建绘制工作
2011年 参加建党90周年大型壁画创作,此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2013年 参与北京园博会夜场灯光小品创意设计
工作经历
2011年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 壁画教师
作品发表情况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学生作品集》
恽南田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这种画境是一种“灵的境界”,这种安静的空间灵性,拓展了审美观,创造出非凡的境界,体现出强大的力量。十七世纪欧洲的风俗画来源于生活,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并在绘画技法表现上、朴素生活的取材中、安静细腻的审美效果中,无处不体现出形式美。黑格尔说:“尽管这派绘画取材于村俗、野蛮和平凡的自然中不重要的偶然的事物,这些景象却显得渗透着一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氛围。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平凡的情感和情欲,而只是下层生活中的质朴的接近自然本色的东西,也就是快活的谑浪笑傲的戏剧性的东西。”这种平凡的真实美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情趣。比起华丽繁富的美,我更喜欢平淡素净的美。
在创作构思过程中,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愉快的、悲伤的,同学朋友的、亲人的。任何能触动我心灵的事物都会影响我的绘画选材。最初构思的一组创作是参加高中同学的婚礼,由于这是第一次参加同学的婚礼,婚礼的场景震撼了我,因此拿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这点小感动。
用铅笔简单勾勒出几幅可见事物、场景的小构图,新娘穿着婚纱坐在婚床上,手里数着大家给的红包,惊讶喜悦的表情,简单而快乐;新郎来接新娘时,手捧鲜花单膝下跪,新娘羞涩中带着满脸幸福;婚车到达会场,新郎从车中抱出新娘,满天的五颜六色的彩花纷纷而落;当新娘回答出“我愿意”后,两人深情相吻……这些存在着美,存在着和谐的画面,无需过大的渲染,都想记录下来。
关于作品《生病的姥姥》系列。从小在姥姥家长大,被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着,跟她感情最深,老人岁数大了,各种老年病接踵而来,最后还是住进了医院,每次去医院看望她时,看到她被病魔折磨的痛苦难受时,心里就会隐隐作痛,跟着她一起难受,于是决定把她这最后不多的日子记录画下来。有大姨给她喂饭的场景,有护士帮她输液的场景,也有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眼睛流露出对病痛的恐惧和对生命的坚持。就是身边的这些简单生活触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就像欣赏欧洲十七世纪风俗画时,被画面里真实情感打动的心情。
当拿起画笔,记录这些创作构图的初衷,就像写日记,记下这最朴素平实的生活瞬间,有些视觉上的亲身感受是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而有些听觉上的感受也是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我们某个感官知觉无法描述另一个感觉。所以,才需要感官的不同表达,传递更准确的感官信息,而我的创作构思过程,就是用视觉语言,传递情感,传递美。
单纯的用铅笔勾勒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容易的,但把它们转化成油画作品时,中间却遇到了难题。
首先,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关系来表现画面?是用灰灰的色调,还是明亮的色调?其次,画面的尺寸是用大幅画布来表现?还是像荷兰小画派那样,缩小画幅?再次,深入刻画人物,减弱背景?这几组画怎么让他们之间有关联性……试验了几张小的后,这些问题也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其实这些事物本身存在的美,不需要费很大的劲来组织它们,也不用考虑太多,不用过度夸大的渲染来突出它们,越简单越自然的画出那种纯碎的美。
1、画面构图方面(视觉感受)
十七世纪欧洲的风俗画中,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维米尔,他的人物题材作品构图,大多是把人物安排在窗前,简化其他物体的几何形态,从而突出人物的分量感,我从中受到了启发,在自己的创作中加大线条几何感。
例如图①②③这三幅姥姥生病的创作,构图大方均匀,它们的相同点是,画面背景里出现一条或几条直线,横穿整幅画面,无意识的把背景分成几块几何图形,尽可能的使背景简约平面化,突出人物。透视焦点基本上在画面的中心附近,在空间的营造基础上,加入了属于我自己方式的空气感和光感。在对光影部分的处理上,学到了维米尔如何表现光在物体表面和人物面部起伏的细微变化的方法,在通透自然的平面光源上加强了泛光效果,使画面看起来更加明亮清新,安安静静。
图④这幅局部,病床的护杆斜穿画面,用极简的造型、颜色表现,人物的面部深入刻画,神情专注的看向远方,眼神里充满了对疾病的恐惧,周围的一切消失在沉静中,不复存在,人物与背景的构图对比,给画面一种冷峻崇高的美感。
2、色彩关系方面之各种冷暖色调的运用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善于用的颜色,维米尔善用柠檬黄和蓝色这两种色彩组成和谐宁静、温暖的色调;伦勃朗的用色就相对单纯,大面积的暗色,中间色调却十分丰富。在我的创作中,也有习惯用色。
图⑤这幅作品,呈现的是姥姥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的情景:画面左上方,治病的仪器高高在上,用几种简约的相近冷灰色表现,布帘垂直而下,用纯度较高的黄绿色,显示出被光线照的感觉,模特枕在垫高的枕头上,眼睛看向右上方,身上盖着薄薄的被子,一只有些变形肿了的手露在外面。病房中宁静的的氛围,通过画面中跳跃的蓝粉绿色,而非灰暗的冷色表现。虽然这是一种矛盾的描画手法,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看到病房中的病人被绿色、蓝色这两种主色调围绕着,盖在姥姥身上蓝紫色的长被,黄白色的床单,浅绿色的墙面,这几种颜色相互映衬,非常自然。在模特的脸部、被子上、帘子上,散布着细腻的高光,这些高光使这幅画的色调光影散发出别样的魅力。给人一种安静稳定的力量。
3、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
我的这些创作都是取材于平凡的生活,画的又是自己身边最近的人物和生活,因此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受到欧洲风俗画的影响,将人物静物化。
图⑥⑦这两幅画是我个人比较满意的作品,闪烁着朴实安详的人性光辉之美。画中展示着一个非常平常朴素的生活片段,姥姥躺在病床上,第⑥幅,鼻孔里插着胃管,痛苦的眼神,有种对疾病的恐惧感,微微张开的嘴唇,欲言又止,眼睛望向右侧,忧伤又惆怅的表情,想诉说着什么,没有血色的皮肤,让人心疼。第⑦幅,护士低头准备给姥姥输液,姥姥的脸则转向左面,右手紧握,抿着嘴,锁着眉,光线射向她神情怡然的左脸,平凡而自然,亲和而率真,形象朴实无华,展现出姥姥善良、安详的人格魅力,虽然在病中,但也是朴实的美丽。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来表现最真实的生活。
4、题材内容——源于平凡的生活
就像十七世纪欧洲风俗画平实性的作品选材那样,我个人的创作也是在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灵感,用色彩塑造出真挚、朴实的意境打动自己还有其他人,使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画本身的语言上。在看似随意的画面布局上,营造出随意、宁静的生活气息。
图⑧⑨⑩这四幅油画,是喜庆的结婚场景,构图简洁,没有太多细节的描写。第⑨幅是新娘下楼,新郎贴心的帮她抓起婚纱的裙角;第⑩幅是新娘坐在床上,婚纱裙大大的铺开,新郎献上手捧花,两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第⑧幅新郎抱着新娘,天上撒落下喜庆的彩纸、花瓣,恰到好处的渲染喜庆的气氛。新娘的头被白纱遮着,手臂环抱双腿,更富有温馨浪漫的色彩;第幅是新郎新娘幸福相吻,台下的亲朋好友们见证了这一刻,炫丽的灯光照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画面中流溢着对爱情、青春、生活的礼赞和美好憧憬。这些难忘和平静满足的日子深藏着生活的快乐和喜悦。所以,一切的美是来自心灵境界,离开了心灵的映射,美无从而来。
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客观、真实的描绘生活中的美,追求艺术的美好境界,这就是我绘画创作的最终目的。十七世纪欧洲风俗画打动影响了我,画中的形式美感染了我,那裙角间的风舞动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贡布里希曾在《艺术的故事》中提到:“画家有意识地画一些作品来发展某一分支的题材或某一种类的题材,特别是日常生活场面,这种画后来就叫‘genre picture’(即风俗画)。”
不论是十七世纪欧洲的风俗画,还是我个人的创作,都是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艺术的美,表达平凡真挚的情感,打动自己,感染他人,往往越是接近自然本色的事物,才是最快乐的。就像黑格尔认为的,由心灵创造的美,才是真正的美。风俗画并不俗,它里面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是一种最高级的境界美。
大家赞叹十七世纪欧洲风俗画中的形式美,我也希望大家观看到我的创作后,能被画里面的真实情感所打动,感受那份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宁静。
以下这一组是画的台湾印象,行走在路上,用画笔记录下来所看到的并打动自己的景物,就像记日记一样,每幅画中都有一个小故事。
谢筱溦
1986年 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现于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壁画系任教
2011年—2014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师从武艺先生
2006年—2010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2年—2006年 毕业于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美术专业
展览
2007年作品《对话》获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我们的观察”展览三等奖
2008年下乡写生作品《黄土高坡》入选中央美术学院下乡写生优秀作品展
2009年生活速写作品入选中央美术学院速写展
2009年石板作品《自画像》、《问询》被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收藏
2009年获得中央美院二等奖学金
2009年获得中央美院优秀社会工作奖
2010年本科毕业创作《境》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优秀奖
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青春·足迹”展作品《境》入选
2012年荣获中央美术学院“E.LAND研究生优秀创作奖学金”
2012年临摹作品《九色鹿》参与“传承——中国大同善化寺壁画重光”展
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研究生毕业展《生病中的姥姥》《同学结婚》
社会工作实践经历
2009年 参与鄂尔多斯艺术节壁画群绘制
2011年 参与山西大同市华严寺、云冈石窟大型古壁画的重建绘制工作
2011年 参加建党90周年大型壁画创作,此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2013年 参与北京园博会夜场灯光小品创意设计
工作经历
2011年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 壁画教师
作品发表情况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学生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