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人 观众以为我是婚姻专家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n395924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俩的婚姻》播出后,我接到一个毕业后再没联系过的同学的电话,他看完电视剧,在电话里把我当成婚姻专家向我倾诉
  
  李自人不像是个导演,没留大胡子,没扎小辫子,穿着也很老实。只有当他开口说话时,你才能感受到他的不一样。
  
  上高中时,为了能看到“仅供”处级以上干部“参考”的内部片,李自人和同学从暖气道钻进电影院。没有座位,他们只能躺在舞台上面看,银幕就在眼前,“那是我第一次看宽银幕,是战争片,当飞机从眼前飞过的时候,我们都晕了,太近了。”那部电影,让他晕吐了两次。
  他一直想找机会把这个情节拍进电影。
  1978年,李自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4年后,学油画的他“非常偶然地”被分到了河南电影制片厂做美术设计。“没进入电影这个圈子,在外面看电影的时候,你会认为它是一个很专业的东西,而且你对电影的热爱是超过电影厂的人的。”但在电影厂的4年让他厌倦,“我不喜欢那种人际关系,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4年后珠海一家画院把他调了过去。他在画院待了8年。
  “我离开时已经很成功了,一张画卖4000美金。”但那次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展厅里只有作品入选的画家和一些完全不了解美术的人。这和我们当初排队看展览的状况完全不一样,社会已经不关注这个了。艺术家越走越前卫,我们的表达,大家已经不能解读了,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也无法沟通,到了自言自语的状态。忽然觉得这有什么意义呢?
  原来很多人在关注你
  “1999年底,宣传部、中央电视台、河南省要做一个重读黄河的纪录片,接触后互相觉得很适合,我又重新开始拍片子。
  “当时我们关注的很多东西都挺可笑的。比如说五小企业(指小炼铁、小炼焦、小化肥、小造纸、小煤窑,设备落后,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对生态的破坏。你到了某个县,他们半年都没有发工资了,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把钱都腐败了;或者当你在某一片森林里见到一个科学家,这个人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了几十篇论文,这一片森林就是在他手里复活的,他的两个孩子却都是傻子。和事前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摄制组扛个机器,以为自己是北京来的,就敢问些可笑的问题。然后才发现自己的局限,真正开始阅读人与黄河的关系。”
  拍《黄河》的过程中李自人才知道《校园先锋》对一些人产生过影响。
  “这个剧拍完之后,我和美术界那些朋友见面时大家都不提,就像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这让我很难受。可我没想到《校园先锋》在西北很有影响,他们可以整段地给你叙述出来。拍《黄河》时接触过一些教师,有些人就是看了《校园先锋》后决定去当老师;有些人看完后开始反思自己跟学生沟通的方式。这些东西是你写剧本的时候、拍摄的时候根本不敢奢望的。”
  “包括《黄河》,播出后才知道,原来很多人关注你,你的作品在跟很多人说话,只不过这些人没走到你面前。”
  刚过完50岁生日的李自人感叹时间的流逝,“有时候填合同时间都填错,你以为你还在某一年,别人告诉你其实已经进入下一年了。一个演员,他演两三个月就结束了。可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你从思考到落笔,9个月写完,再沉淀两个月,组建班子开拍、剪辑、送审、播出,太漫长了。你们还在看《我们俩的婚姻》,可对我来说,这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