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主要从创意设计的发展现状和创意教育存在的弊端中总结出创意设计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出从日常生活和人性化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强调创意设计是在设计中对人的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一种人文关怀。
关键词:创意 设计教育 人性化 创造性思维
据资料显示,在美国,创意经济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美国人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英国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2008年“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巡回展上,设计师们提出了设计产业的社会能量问题,探索当代设计在社会层面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作为制造大国的我们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下,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创意设计”到底是什么。
一、我国创意设计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滞后于某些先进国家。经济发展上迫切需要创意的支撑。如旅游产品领域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产品的雷同,包装的粗陋阻碍着旅游纪念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简单地给旅游纪念品弄上个有传统文化元素图案的包装盒就以为是“创意”的做法屡见不鲜。“为了创意而创意”的作品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同时,对西方设计的简单拷贝也使我们的设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更谈不上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创造经济效益。
二、创意设计教育的表面形式化
在设计教学中为创意而创意的教学模式反而让创意变得无意义。如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图形创意》课程,在课程中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的表现技巧,可面对应用课题时却手足无措。再如在包装设计中一味追求形式的独特创意而削弱功能性信息的传达,一味追求材料的多元化而忽视环保因素。技巧的掌握固然重要,而思维方式的持续培养才是根本。创意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思维过程的再现。
三、创意精神的培养需要更人性的方法
创意设计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的生活状态才是创意设计的目的。创意设计需要注入人文关怀才能持久。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中需重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掌握从生活中学习的主动的学习方法,增加设计时的主动性,而非被动地完成作业,让教学模式更符合人的性情,而非填鸭式的生搬硬套。这种观察生活的态度是使我们的创意设计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1.创意设计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
创意设计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12个牛奶瓶做成的吊灯是那样地温馨可爱;一件名为“打一打”的铁皮椅子,旁边放一个巨大的榔头,你可以随兴敲敲打打,使它更符合你屁股的形状。一件方便好用的器皿,一个图案喜人的海报,一个充满想象的广告都能带给我们惊喜和快乐。创意设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不是深奥的技术,而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主持的“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我们需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吸收能量。创意设计是一件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经历和体会的事情。发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用有效和智慧的手法提出解决办法。用我们的设计让人们的生活更有秩序,更加愉悦。
2.创意设计需要关注细节
当一个破旧的椅子躺在角落里时,很少人会回头;当手中拿着一个苹果,也不会有太多人犹豫。然而在设计人眼中,一个个平凡的事物都变得饶有趣味。破旧的椅子可能正是一个创新设计的源泉;苹果里也许拥有无穷无尽的故事和能量。而正是对这些平凡的瞬间和细节的新的理解构成了更精彩的创意设计产品,同时也把自己对世界、对他人的关爱传达出去,做出更人性化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说,创意设计对细节的创新也是对人的一种关注。如苹果电脑的时尚有趣的界面图标,形象生动,满足人们求新的心理,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小小的图标也让这一品牌焕发出无尽的活力。创意的表达往往也是在细节上胜出。
3.创意设计是对人的情感的关注
设计是需要注入情感的,好的设计能让人体会到心灵上的亲近感。它是介于情感和功能之间的产物。不论是创意教育还是创意设计,都需要以更人本、朴实的形式探索生活的奥妙,而非急功近利地满足一时的经济效益。
如一位荷兰设计师提出的那样,设计不是“设计物件”,不能简单地以功能性和美学来衡量及判断。好的设计的标准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无论何时何地,让人感觉好总是要比看起来好有意义得多。设计是宏观的,创意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用具有创意的设计满足人的精神追求,用创意表达我们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注是每一位设计师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艺术系)
参考文献:
[1]香草的天空.什么是创意产业.中国艺术设计联盟.[2006年1月20日]http://www.arting365.com/news/others/2006-01-20/1137762678d115813.html.
[2]李德庚、蒋华.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原研哉.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凌继尧等.艺术设计十五讲——名家通識讲座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创意 设计教育 人性化 创造性思维
据资料显示,在美国,创意经济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美国人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英国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2008年“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巡回展上,设计师们提出了设计产业的社会能量问题,探索当代设计在社会层面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作为制造大国的我们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下,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创意设计”到底是什么。
一、我国创意设计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滞后于某些先进国家。经济发展上迫切需要创意的支撑。如旅游产品领域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产品的雷同,包装的粗陋阻碍着旅游纪念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简单地给旅游纪念品弄上个有传统文化元素图案的包装盒就以为是“创意”的做法屡见不鲜。“为了创意而创意”的作品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同时,对西方设计的简单拷贝也使我们的设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更谈不上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创造经济效益。
二、创意设计教育的表面形式化
在设计教学中为创意而创意的教学模式反而让创意变得无意义。如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图形创意》课程,在课程中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的表现技巧,可面对应用课题时却手足无措。再如在包装设计中一味追求形式的独特创意而削弱功能性信息的传达,一味追求材料的多元化而忽视环保因素。技巧的掌握固然重要,而思维方式的持续培养才是根本。创意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思维过程的再现。
三、创意精神的培养需要更人性的方法
创意设计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的生活状态才是创意设计的目的。创意设计需要注入人文关怀才能持久。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中需重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掌握从生活中学习的主动的学习方法,增加设计时的主动性,而非被动地完成作业,让教学模式更符合人的性情,而非填鸭式的生搬硬套。这种观察生活的态度是使我们的创意设计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1.创意设计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
创意设计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12个牛奶瓶做成的吊灯是那样地温馨可爱;一件名为“打一打”的铁皮椅子,旁边放一个巨大的榔头,你可以随兴敲敲打打,使它更符合你屁股的形状。一件方便好用的器皿,一个图案喜人的海报,一个充满想象的广告都能带给我们惊喜和快乐。创意设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不是深奥的技术,而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主持的“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我们需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吸收能量。创意设计是一件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经历和体会的事情。发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用有效和智慧的手法提出解决办法。用我们的设计让人们的生活更有秩序,更加愉悦。
2.创意设计需要关注细节
当一个破旧的椅子躺在角落里时,很少人会回头;当手中拿着一个苹果,也不会有太多人犹豫。然而在设计人眼中,一个个平凡的事物都变得饶有趣味。破旧的椅子可能正是一个创新设计的源泉;苹果里也许拥有无穷无尽的故事和能量。而正是对这些平凡的瞬间和细节的新的理解构成了更精彩的创意设计产品,同时也把自己对世界、对他人的关爱传达出去,做出更人性化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说,创意设计对细节的创新也是对人的一种关注。如苹果电脑的时尚有趣的界面图标,形象生动,满足人们求新的心理,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小小的图标也让这一品牌焕发出无尽的活力。创意的表达往往也是在细节上胜出。
3.创意设计是对人的情感的关注
设计是需要注入情感的,好的设计能让人体会到心灵上的亲近感。它是介于情感和功能之间的产物。不论是创意教育还是创意设计,都需要以更人本、朴实的形式探索生活的奥妙,而非急功近利地满足一时的经济效益。
如一位荷兰设计师提出的那样,设计不是“设计物件”,不能简单地以功能性和美学来衡量及判断。好的设计的标准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无论何时何地,让人感觉好总是要比看起来好有意义得多。设计是宏观的,创意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用具有创意的设计满足人的精神追求,用创意表达我们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注是每一位设计师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艺术系)
参考文献:
[1]香草的天空.什么是创意产业.中国艺术设计联盟.[2006年1月20日]http://www.arting365.com/news/others/2006-01-20/1137762678d115813.html.
[2]李德庚、蒋华.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原研哉.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凌继尧等.艺术设计十五讲——名家通識讲座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