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背景
药家鑫是西安大学生,在2010年10月,驾车撞伤一名骑电动车的妇女,下车后发现伤者正在记其车牌号,由于怕农村人难缠,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1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于2011年6月7日执行死刑。
药家鑫一案可以说是触动了我国许多民众的敏感神经。由于之前被报道出来的“李启铭”一案,他们开始纷纷揣测药家鑫的背景。当时有媒体报道称其“家境殷实”,因此网民认为这又是“富二代”、“官二代”的放肆行径,杀药之声越演越烈,直至药家鑫被处死。直到最近,此事被重新推到网民面前的是受害者张妙一家的“索捐”事宜,而这一次,舆论又倒向了药家鑫一方,许多网民开始同情药家的遭遇,纷纷谴责受害者张妙一家,甚至还说药家鑫之前的杀人动机(农村人难缠)预言准确。
网络传播下“药案”舆论分析
宣判之前,舆论的一边倒——“杀药”
药家鑫一案呈现在公众面前之后,大多数人站在了“杀药”一方。根据凤凰网2011年5月一份有453536?人参与的调查中,在“你认为药家鑫应当被判处死刑吗?”这一题中,有430824人选择了“应该,他罪大恶极,死刑也可告慰生者”这一选项,支持处死率占到了95.1%,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倾向。
“杀药”的支持者中,许多是由于受到药家鑫 “富二代”“军二代”的头衔的影响,将这一案件和之前“我爸是李刚”的事件相联系,网民认为又是一桩“官欺民”的案例,于是要求严惩药家鑫,“还法律一个公道、还人民一个公道”,对于稍有倾向于药家鑫一方,甚至中立的立场,也会遭到“杀药”支持者的猛烈抨击和抵抗。
央视在2011年3月23日的《新闻1+1》栏目请来了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分析药家鑫案,李在访谈中“由于平时情绪不好时会用手指砸钢琴键盘来发泄,药家鑫连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个习惯性机械动作”。这一语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认为她这样说是在为药家鑫开脱。网友的谩骂和攻击不断升级,天涯论坛上的“她只是特权阶层下的狗腿子!”等言论已经上升到人格侮辱的地步。
就在李玫瑾在访谈之后,《第一视频网》的采访报道中,请来了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做专题采访,视频新闻下方的主题为《药家鑫还未受刑,说明家里有背景》,他在采访中根据药家鑫还未判刑,能够“搬动”公安大学的教授为之讲话,判断家里“很有背景”。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对药家鑫评论让不少网友感到“解气”。孔庆东评论:“他长的是典型的杀人犯的那种面孔。……你想,当时他是多么凶残。这个老百姓啊,为什么老被人家欺负,被人家杀?就是健忘。”孔庆东这一席话当时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极力支持,天涯论坛对孔的呐喊支持比比皆是。“孔老师哦,我听了你的话,哭了,中国的大学里还有几个仗义执言的好人!?”。
在这些网络舆论的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舆论传播的中心,那就是受害者张妙一家的律师——张显。他在法庭、博客、微博、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出位”言论。有人甚至称他为“激情代理人”。在介入药家鑫案以来,张显频频在自己的微博上更新状态。截至2011年6月13日,张显的新浪微博粉丝8万多,博客点击380多万。他曾经提到:“据媒体批露,在房价高企的西安,药家在市区内居然有4处房产,结合药家鑫平时生活之奢华,买五千块手机,花巨资整容,开14万私家车,药家资产超出药父母收入水平数倍。”这样的言论更加强化了多数网民对于药家鑫“富二代”“官二代”的印象,导致讨伐之声肆虐。
张显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抱怨说:“谁在策划这次大学生民调?策划人又和药家鑫家是什么关系?幕后的黑手到底有多么强大,这些都是我们关注药家鑫案的人想知道的”。在2011年3月,张显曾写了一篇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你应该给我们受害人道歉!》的信,信中带有十分攻击的言论:“真奇怪,公安大学怎么还有你这么烂的所谓‘专家’!也真能‘搬砖’。”而网友将这封信的原文转载到论坛后,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和回复。一位网友回复:“李玫瑾不单要向全国人民道歉,而且必须下课!这样昏庸的砖家不能混在公安队伍之中!”许多倾向性明显的攻击性言论比比皆是。
事隔一年,舆论倾向逆转——同情药家
药家鑫事件本应随着药家鑫的离去而尘埃落定,但最近又落入公众眼球,缘由是张妙一家的“索捐”事件。之前媒体这样报道过:当初在药案审理进程中,药家鑫的父母曾登门将20万元赠给张家,以求得对方对儿子的谅解。张家在收下钱后,又很快通过邮局将钱送还,以示拒绝。事过8个月,张家突然又想要这笔钱了,而方式,依旧是像当初很多事一样,由他们的代理人张显通过网络在网上高调宣布,继而上门讨要。在上门讨要的当天,还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最后被警方带走。
以往支持张妙一家的网友现在纷纷倒戈,开始支持药家拒不支付这20万的捐赠。天涯论坛有网民发帖开始谴责张妙一家,一位网友回复说:“当初居然会同情这种人,我真是眼瞎了。结果居然证明药八刀从一定程度上还是说对了,就是一帮刁民。”类似的这种言论比比皆是。还有网友写博文《张妙一家是弱者还是狂徒,善良的国民停止给他们捐款》。对于张妙一家的行为,许多网友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同情心被利用,反思自己最开始的判断。
也有一些持中立态度的网民,开始认真思考这一事件。一位名叫“帝国良民”的自由评论人在其新浪微博撰文《索捐20万让药家鑫案演绎成一场闹剧》,文末提醒应该在法律框架内争取权益。许多网友的回复,除了指责张妙,更多的是批判张显“造谣生事”的言论。更有甚者,还直接表达“药家鑫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和鲜血再次印证了农村人难缠”这样完全倒向药家的意见。
网络舆论传播“一边倒”的问题
“守门人”角色弱化,网民素质良莠不齐
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继续向低端学历群体渗透”,在我国近五亿的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比从 2010 年底的 41.2%攀升至 43.8%,而高中以上学历群体从 58.9%降低为 56.1%,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群只占到11.7%。这样一个网民的学历结构,很多网民没有考证信息真假的意识,必然导致许多问题。 由于网络言论在网民的发布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信息网民都是根据自己的情绪随意发布。有时甚至会带有跟风的情绪。“守门人”的角色被弱化,许多信息未经审核就在网络上发布,所以造成许多不实的信息。
在药家鑫案中,许多针对李玫瑾教授的谩骂与攻击都在网上肆意的散播,给当事人的名誉等造成损害。同时针对原告律师张显在自己微博发布的许多虚假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也都未经过“把关人”的过滤,且其中许多观念都是不实信息。事件发展后期,搜狐新闻转载了一篇来自人民网的《张显称“药家鑫很有背景” 被起诉“侵犯名誉”》的新闻,澄清了的许多网上流传的伪信息。
2007年的“最毒后妈事件”,也是引起了数百万网民的“群起攻击”,最终证实前期报道是虚假新闻,但是却导致当事人几欲轻生。这些言论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也使得网络传播的可信度度降低。而2011年网络上纷纷扬扬的“杨武案”,也是同样的道理,网络舆论给当事人造成了“二度伤害”。
网络围观,从众心理使得虚假信息被聚合放大
在“药家鑫案”中,原告律师张显在其微博中发布信息:“据媒体披露,在房价高昂的西安,药家在市区居然有4处房子。”后来药父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解释自己只有这一处房子,所谓的“4处房产”都是假的。对于网上各种流言说药家鑫“家底殷实”“背后势力强大”等言论,药父在药家鑫走后对《中青报》记者说:“现在我的工资,经过每年的增资和近几年部队涨工资,每个月能拿5000多元了,加上我爱人的900多元,就是这些,我也都告诉央视了,我就是个普通家庭。”
案发之初有报道称药家鑫属富家子弟,其家世显赫,也有报道称其为“官二代”。更加引起了民众的猜测,点燃了公众的不满情绪,使得“仇富”、“仇官”心态再一次蔓延。而后来这些言论也被证伪,可是这一切,极大地损害了许多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增加了民众的激动的情绪,曾有网友发出言论说:“药家鑫杀一百次都不为过”,甚至还有“中国和药家鑫,只能活一个”这样的说法。这些言论的煽动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网民匿名发布信息,个体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在网络这个较为开放的平台,匿名性发布信息的现象使得网民缺乏法律或者责任的约束。网络上往往充斥着网民非理性的言论和声音,谩骂攻击、信口开河在网络论坛和新闻跟帖中随处可见。药家鑫案中,对于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以及西安为药家鑫写联名信的五位教授都遭此待遇。
《乌合之众》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曾写道:群体的行为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在网络中,这种非理性与非道德性更是被发展到极致。让我们理性思考:孔庆东、张显这样在网上肆意攻击药家鑫就得到了网友的支持,凡是其观点有利于药家鑫的舆论,例如李玫瑾教授等,就被网友批判。正如药父在接受访谈时说:“舆论有那么多意见,很多都是对立的,不能说对你有利的就是‘民意’,偏向我的就是‘我找了人’,这说不通。”
关于“四处房产”、关于“调动央视”等言论。在南方人物周刊采访这些言论的发布者张显时,他坦言:“也想到了药家没这个能力(调动央视)”,但“这个时机播出,对我们是个伤害”,因为“感觉舆论慢慢倒向了药家那一边”。
仅仅为了能够稳住舆论的倾向在自己这一方,就在网络上散播类似子虚乌有的言论。煽动民众情绪,实在是不符他北大博士后的学历。同时,他显然是将网友的义愤填膺的“仇富仇官”的情绪绑架,进而操控了舆论的走向。而网友对此信息不加分辨的吸收,必然导致更深的误会和偏激。《南方人物周刊》在对张显的专访中所述:“目前尚难评估对于药家鑫父母背景连篇累牍的质疑与猜测,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舆论进而影响了判决结果。事实是,在‘富二代’频频豪车撞人、仇官仇富情绪极其高涨的当下中国,这些言论,无疑加剧了人们对药家的愤恨。”
社会环境的敏感处不应该成为煽动舆论的推手。舆论传播形成“一边倒”的时候,民众或许会乐于接受与自己的观念相近的言论,然后也倒向这一方,如果我们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我们就不至于被某些不实的言论绑架,成为虚假言论的传播者。南方日报的记者周虎城在他得知药家的许多真实情况后刊文向药父致歉,他感言说:“我不得不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在一个信息化碎片的时代,找到真实的信息是多么的重要。”如何能在纷繁的信息中分辨真相,也是我们每一位传播者、每一位网民需要思考的问题。
培养意见领袖,形成理智端正的主流意见
意见领袖,是指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或者舆论是通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传到一般受众的。这些意见领袖作为大众传媒的二级传播者,在普通的网民中拥有较强的活动和影响力。药家鑫案件中,以孔庆东和张显形成了一个舆论中心,引来许多网友的支持和呐喊。但是这两位“意见领袖”所传播的某些言论带有个人情绪,对网友的误导也甚多,造成网上许多偏激的言论。我们不争论药家鑫一案判死刑是否合理,只是不应该用虚假的信息误导民众,造成许多网民更深的“仇富仇官”心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舆论领袖的意见领导能力,在网络舆论传播中形成正确的主导,引导舆论传播走向理性。舆论传播需要清醒理智,著名学者贺卫方就曾撰文反对“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处死一个人”。保持理智的分析能力,理性对待舆论是“意见领袖”正确引导舆论传播的基础。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药家鑫是西安大学生,在2010年10月,驾车撞伤一名骑电动车的妇女,下车后发现伤者正在记其车牌号,由于怕农村人难缠,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1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于2011年6月7日执行死刑。
药家鑫一案可以说是触动了我国许多民众的敏感神经。由于之前被报道出来的“李启铭”一案,他们开始纷纷揣测药家鑫的背景。当时有媒体报道称其“家境殷实”,因此网民认为这又是“富二代”、“官二代”的放肆行径,杀药之声越演越烈,直至药家鑫被处死。直到最近,此事被重新推到网民面前的是受害者张妙一家的“索捐”事宜,而这一次,舆论又倒向了药家鑫一方,许多网民开始同情药家的遭遇,纷纷谴责受害者张妙一家,甚至还说药家鑫之前的杀人动机(农村人难缠)预言准确。
网络传播下“药案”舆论分析
宣判之前,舆论的一边倒——“杀药”
药家鑫一案呈现在公众面前之后,大多数人站在了“杀药”一方。根据凤凰网2011年5月一份有453536?人参与的调查中,在“你认为药家鑫应当被判处死刑吗?”这一题中,有430824人选择了“应该,他罪大恶极,死刑也可告慰生者”这一选项,支持处死率占到了95.1%,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倾向。
“杀药”的支持者中,许多是由于受到药家鑫 “富二代”“军二代”的头衔的影响,将这一案件和之前“我爸是李刚”的事件相联系,网民认为又是一桩“官欺民”的案例,于是要求严惩药家鑫,“还法律一个公道、还人民一个公道”,对于稍有倾向于药家鑫一方,甚至中立的立场,也会遭到“杀药”支持者的猛烈抨击和抵抗。
央视在2011年3月23日的《新闻1+1》栏目请来了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分析药家鑫案,李在访谈中“由于平时情绪不好时会用手指砸钢琴键盘来发泄,药家鑫连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个习惯性机械动作”。这一语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认为她这样说是在为药家鑫开脱。网友的谩骂和攻击不断升级,天涯论坛上的“她只是特权阶层下的狗腿子!”等言论已经上升到人格侮辱的地步。
就在李玫瑾在访谈之后,《第一视频网》的采访报道中,请来了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做专题采访,视频新闻下方的主题为《药家鑫还未受刑,说明家里有背景》,他在采访中根据药家鑫还未判刑,能够“搬动”公安大学的教授为之讲话,判断家里“很有背景”。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对药家鑫评论让不少网友感到“解气”。孔庆东评论:“他长的是典型的杀人犯的那种面孔。……你想,当时他是多么凶残。这个老百姓啊,为什么老被人家欺负,被人家杀?就是健忘。”孔庆东这一席话当时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极力支持,天涯论坛对孔的呐喊支持比比皆是。“孔老师哦,我听了你的话,哭了,中国的大学里还有几个仗义执言的好人!?”。
在这些网络舆论的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舆论传播的中心,那就是受害者张妙一家的律师——张显。他在法庭、博客、微博、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出位”言论。有人甚至称他为“激情代理人”。在介入药家鑫案以来,张显频频在自己的微博上更新状态。截至2011年6月13日,张显的新浪微博粉丝8万多,博客点击380多万。他曾经提到:“据媒体批露,在房价高企的西安,药家在市区内居然有4处房产,结合药家鑫平时生活之奢华,买五千块手机,花巨资整容,开14万私家车,药家资产超出药父母收入水平数倍。”这样的言论更加强化了多数网民对于药家鑫“富二代”“官二代”的印象,导致讨伐之声肆虐。
张显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抱怨说:“谁在策划这次大学生民调?策划人又和药家鑫家是什么关系?幕后的黑手到底有多么强大,这些都是我们关注药家鑫案的人想知道的”。在2011年3月,张显曾写了一篇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你应该给我们受害人道歉!》的信,信中带有十分攻击的言论:“真奇怪,公安大学怎么还有你这么烂的所谓‘专家’!也真能‘搬砖’。”而网友将这封信的原文转载到论坛后,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和回复。一位网友回复:“李玫瑾不单要向全国人民道歉,而且必须下课!这样昏庸的砖家不能混在公安队伍之中!”许多倾向性明显的攻击性言论比比皆是。
事隔一年,舆论倾向逆转——同情药家
药家鑫事件本应随着药家鑫的离去而尘埃落定,但最近又落入公众眼球,缘由是张妙一家的“索捐”事件。之前媒体这样报道过:当初在药案审理进程中,药家鑫的父母曾登门将20万元赠给张家,以求得对方对儿子的谅解。张家在收下钱后,又很快通过邮局将钱送还,以示拒绝。事过8个月,张家突然又想要这笔钱了,而方式,依旧是像当初很多事一样,由他们的代理人张显通过网络在网上高调宣布,继而上门讨要。在上门讨要的当天,还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最后被警方带走。
以往支持张妙一家的网友现在纷纷倒戈,开始支持药家拒不支付这20万的捐赠。天涯论坛有网民发帖开始谴责张妙一家,一位网友回复说:“当初居然会同情这种人,我真是眼瞎了。结果居然证明药八刀从一定程度上还是说对了,就是一帮刁民。”类似的这种言论比比皆是。还有网友写博文《张妙一家是弱者还是狂徒,善良的国民停止给他们捐款》。对于张妙一家的行为,许多网友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同情心被利用,反思自己最开始的判断。
也有一些持中立态度的网民,开始认真思考这一事件。一位名叫“帝国良民”的自由评论人在其新浪微博撰文《索捐20万让药家鑫案演绎成一场闹剧》,文末提醒应该在法律框架内争取权益。许多网友的回复,除了指责张妙,更多的是批判张显“造谣生事”的言论。更有甚者,还直接表达“药家鑫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和鲜血再次印证了农村人难缠”这样完全倒向药家的意见。
网络舆论传播“一边倒”的问题
“守门人”角色弱化,网民素质良莠不齐
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继续向低端学历群体渗透”,在我国近五亿的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比从 2010 年底的 41.2%攀升至 43.8%,而高中以上学历群体从 58.9%降低为 56.1%,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群只占到11.7%。这样一个网民的学历结构,很多网民没有考证信息真假的意识,必然导致许多问题。 由于网络言论在网民的发布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信息网民都是根据自己的情绪随意发布。有时甚至会带有跟风的情绪。“守门人”的角色被弱化,许多信息未经审核就在网络上发布,所以造成许多不实的信息。
在药家鑫案中,许多针对李玫瑾教授的谩骂与攻击都在网上肆意的散播,给当事人的名誉等造成损害。同时针对原告律师张显在自己微博发布的许多虚假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也都未经过“把关人”的过滤,且其中许多观念都是不实信息。事件发展后期,搜狐新闻转载了一篇来自人民网的《张显称“药家鑫很有背景” 被起诉“侵犯名誉”》的新闻,澄清了的许多网上流传的伪信息。
2007年的“最毒后妈事件”,也是引起了数百万网民的“群起攻击”,最终证实前期报道是虚假新闻,但是却导致当事人几欲轻生。这些言论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也使得网络传播的可信度度降低。而2011年网络上纷纷扬扬的“杨武案”,也是同样的道理,网络舆论给当事人造成了“二度伤害”。
网络围观,从众心理使得虚假信息被聚合放大
在“药家鑫案”中,原告律师张显在其微博中发布信息:“据媒体披露,在房价高昂的西安,药家在市区居然有4处房子。”后来药父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解释自己只有这一处房子,所谓的“4处房产”都是假的。对于网上各种流言说药家鑫“家底殷实”“背后势力强大”等言论,药父在药家鑫走后对《中青报》记者说:“现在我的工资,经过每年的增资和近几年部队涨工资,每个月能拿5000多元了,加上我爱人的900多元,就是这些,我也都告诉央视了,我就是个普通家庭。”
案发之初有报道称药家鑫属富家子弟,其家世显赫,也有报道称其为“官二代”。更加引起了民众的猜测,点燃了公众的不满情绪,使得“仇富”、“仇官”心态再一次蔓延。而后来这些言论也被证伪,可是这一切,极大地损害了许多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增加了民众的激动的情绪,曾有网友发出言论说:“药家鑫杀一百次都不为过”,甚至还有“中国和药家鑫,只能活一个”这样的说法。这些言论的煽动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网民匿名发布信息,个体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在网络这个较为开放的平台,匿名性发布信息的现象使得网民缺乏法律或者责任的约束。网络上往往充斥着网民非理性的言论和声音,谩骂攻击、信口开河在网络论坛和新闻跟帖中随处可见。药家鑫案中,对于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以及西安为药家鑫写联名信的五位教授都遭此待遇。
《乌合之众》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曾写道:群体的行为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在网络中,这种非理性与非道德性更是被发展到极致。让我们理性思考:孔庆东、张显这样在网上肆意攻击药家鑫就得到了网友的支持,凡是其观点有利于药家鑫的舆论,例如李玫瑾教授等,就被网友批判。正如药父在接受访谈时说:“舆论有那么多意见,很多都是对立的,不能说对你有利的就是‘民意’,偏向我的就是‘我找了人’,这说不通。”
关于“四处房产”、关于“调动央视”等言论。在南方人物周刊采访这些言论的发布者张显时,他坦言:“也想到了药家没这个能力(调动央视)”,但“这个时机播出,对我们是个伤害”,因为“感觉舆论慢慢倒向了药家那一边”。
仅仅为了能够稳住舆论的倾向在自己这一方,就在网络上散播类似子虚乌有的言论。煽动民众情绪,实在是不符他北大博士后的学历。同时,他显然是将网友的义愤填膺的“仇富仇官”的情绪绑架,进而操控了舆论的走向。而网友对此信息不加分辨的吸收,必然导致更深的误会和偏激。《南方人物周刊》在对张显的专访中所述:“目前尚难评估对于药家鑫父母背景连篇累牍的质疑与猜测,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舆论进而影响了判决结果。事实是,在‘富二代’频频豪车撞人、仇官仇富情绪极其高涨的当下中国,这些言论,无疑加剧了人们对药家的愤恨。”
社会环境的敏感处不应该成为煽动舆论的推手。舆论传播形成“一边倒”的时候,民众或许会乐于接受与自己的观念相近的言论,然后也倒向这一方,如果我们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我们就不至于被某些不实的言论绑架,成为虚假言论的传播者。南方日报的记者周虎城在他得知药家的许多真实情况后刊文向药父致歉,他感言说:“我不得不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在一个信息化碎片的时代,找到真实的信息是多么的重要。”如何能在纷繁的信息中分辨真相,也是我们每一位传播者、每一位网民需要思考的问题。
培养意见领袖,形成理智端正的主流意见
意见领袖,是指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或者舆论是通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传到一般受众的。这些意见领袖作为大众传媒的二级传播者,在普通的网民中拥有较强的活动和影响力。药家鑫案件中,以孔庆东和张显形成了一个舆论中心,引来许多网友的支持和呐喊。但是这两位“意见领袖”所传播的某些言论带有个人情绪,对网友的误导也甚多,造成网上许多偏激的言论。我们不争论药家鑫一案判死刑是否合理,只是不应该用虚假的信息误导民众,造成许多网民更深的“仇富仇官”心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舆论领袖的意见领导能力,在网络舆论传播中形成正确的主导,引导舆论传播走向理性。舆论传播需要清醒理智,著名学者贺卫方就曾撰文反对“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处死一个人”。保持理智的分析能力,理性对待舆论是“意见领袖”正确引导舆论传播的基础。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