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首次行131I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与非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间522例(男156例、女366例,年龄16~77岁)行131I治疗的PTC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按肿瘤直径分为PTMC组[男46例、女139例,年龄(38.5±6.5)岁]和非微小PTC组[男110例、女227例,年龄(40.5±4.5)岁],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TNM情况。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PTMC组和非微小PTC组均以女性居多(χ2=3.45,P>0.05),PTMC组发病年龄相对较小(t′=2.20,P<0.05)。PTMC组肿瘤腺外浸润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微小PTC组[33.51%(62/185)与56.08%(189/337); χ2=24.37,P<0.01],主要体现在周围肌肉/纤维脂肪组织(χ2=11.01,P<0.01)及气管浸润方面(χ2=5.35,P<0.05)。2组患者均以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桥本甲状腺炎多发,肿瘤分布特点均为双叶/多灶多发。非微小PTC组患者总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更高[88.43%(298/337)与82.16%(152/185); χ2=3.94,P<0.05],而PTMC组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更高(χ2=5.75,P<0.05),非微小PTC组更易累及更多区域的淋巴结(χ2=5.69,P<0.05)。非微小PTC组远处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PTMC组[9.50%(32/337)与2.16%(4/185); χ2=10.00,P<0.01]。中高危PTMC患者与非微小PTC患者在肿瘤腺外浸润、癌灶分布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无明显差异(χ2值:0.01~3.33,均P>0.05)。
结论PTC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肿瘤大小有一定关系;中高危PTMC患者在肿瘤原发灶表现及淋巴结转移方面与非微小PTC无明显差别,提示了该类患者行131I治疗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