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明星与中国早期电影产业的发展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l9970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青青电影》是一本民国时期的电影刊物,该刊以提倡国产影片与介绍明星生活为宗旨,是民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电影杂志,对于中国早期电影产业与明星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其内容的取舍和风格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明星制度和电影产业的发展,由早期的色情与猎奇发展成为影媒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刊有关明星的内容,也从侧面展现了民国时期明星制度的运作方式。《青青电影》是民国时期电影产业和明星制度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我国近代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青青电影》;民国电影;明星制度;电影产业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青青电影》创刊于1934年4月,停刊于1951年10月,是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史料。该刊以“提倡国产影片与介绍明星生活为宗旨”,内容以明星花边新闻与电影资讯为主,是民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电影杂志,对于中国早期电影产业与明星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青青电影》刊登的有关明星的消息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种是各类明星摄影,从不同角度展现女性明星的容貌与日常生活状态;第二种是明星的花边新闻,包括情感经历、日常生活以及新片预告,甚至还会刊出明星的电话号码以及家庭住址;第三种是与明星有关的文字创作,包括散文、诗歌或电影小说及电影剧本。这三种内容的发展和流变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代电影产业与明星制度的发展和流变,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电影人观念的变迁。本文试图从《青青电影》中有关明星的部分入手,分析《青青电影》内容的导向流变,从这本杂志的角度展现中国明星制度的发展。
  在《青青电影》中,占比最大的内容就是当时电影明星的照片,杂志封面也通常以此为题材,包括生活照、剧照及精心拍摄的艺术照。这些内容最多时可以占到整本杂志内容的四分之三以上。如1934年第2期的“明星生活”板块,刊登了胡蝶、胡萍[1]、陈燕燕[2]三位女星的时装照。其中既有典雅的旗袍,也有受当时西方风尚影响的衬衫、连衣裙、泳装等,展现出女性优美的曲线与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是女性天性解放的一个缩影,表现了当时都市女性的典型风貌。这类杂志中的衣着服饰紧跟当时的都市时尚潮流,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年代流行服装款式的流变轨迹,展现出高度商业化的气息。这也正是明星制的典型特征之一——女明星的身份不仅仅是银幕中的演员,还有媒体塑造出来的面向公众的明星个人形象,通过各种媒体向大众展示,获得大量曝光度,使观众熟悉明星,从而带动电影作品的销量。比如1937年第3期中刊登的《记陈燕燕》[3]一文,将女星陈燕燕的生平以诗意的笔调记叙下来,明星自身的生活经历也成为了被凝视的对象。这种凝视正是明星产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明星参与的作品,其职业身份本身也是观众的消费对象。
  此外,《青青电影》中的照片风格也反映了该杂志的风格变化。《青青电影》创刊初期,文字内容相对较少,而照片居多,除了剧照和明星的照片之外,还时常刊登裸女照片,并穿插一些暧昧的文字,以情色感作为噱头。如1943年第1期中的《裸体与接吻》[4],以及《闪烁的明星》一篇中,对女明星的容貌和气质进行仔细的描绘;甚至出过“裸女专刊”博人眼球。其赖以吸引读者的内容并非集中在电影方面,格调不高。但到了40年代后,《青青电影》的内容日渐趋于成熟,情色性质的内容逐渐消失,而更多地侧重于讨论明星的银幕表现。杂志栏目也逐渐形成固定的专题,集中围绕电影明星以及国内外新片影讯展开,不再以情色为噱头牟利,如1941年的专题刊《陈云裳新装特刊》《古中国之歌影片特刊》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国内电影产业的成熟。这种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由于刊物自身定位的变化。青青电影早期的定位非常模糊,往往是几篇闲文、几幅漫画,再加二三十张剧照便可成刊,所选文章和漫画大多与电影产业并不相干,看起来只是一般的时尚娱乐杂志。直到40年代,定位才逐渐鲜明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以影坛剧坛动态为导向的娱乐类刊物。《青青电影》在1941年之后曾停刊两年,1944年复刊的第1期中,谈到了这本刊物的编辑方针:“本刊编辑方针,以介绍并报导今日的电影戏剧(戏剧部分暂只话剧)及影人剧人的消息为主,此外并以相当篇幅刊载影剧的理论及检讨,批评将暂限于话剧,图文并重,并希望读者及影剧届同仁的指教。”[5]而在此之前,《青青电影》当中并没有和本刊定位及方针相关的文字介绍出现。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出国内报刊产业的发展。其次,是由于电影产业和明星制度的发展。30年代花样繁多的电影刊物,以及日臻成熟的电影产业,已经培养起来一批相对成熟的影迷,其需求与早期刊物读者的猎奇已有较大区别。电影刊物与电影产业形成更好地配合,全方位塑造女明星的符号形象,这也是明星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青青电影》作为一本以娱乐性为主的刊物,有关明星的花边新闻堪称种类繁多。这一部分内容后来成为雜志中的主要部分,虽然栏目名称几经改易,如“银坛新闻”“影人影事”“影圈新闻”等等,但这部分内容始终保留了下来,可见其在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这些内容事无巨细地披露明星的私生活细节,从明星衣食起居,至其情感状况、婚姻家庭状况,乃至其薪资、住所、生活境况等,一应俱全,与今日之娱乐新闻并无太大不同,反映出当时我国明星产业的蓬勃发展。但可以看出,当时对于明星的隐私保护意识远不如当下。除了这些花边新闻之外,在1937年第3期中,甚至刊登出了一份《女明星年岁籍贯通讯录》[6],将当时较为有名的数十位女明星的家庭住址与电话号码,甚至车牌号都在其中刊登了出来。这在今日是难以想象的,也反映出了娱乐媒体的变迁给观众(读者)、媒体、明星三者之间的关系带来的变化。在民国时期,由于传媒的不发达,普通观众能接触到明星的方式只有银幕和广播,因此明星的生活与普通人有着相当的距离,显得非常神秘,这时纸媒就成为了明星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从其中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显然高于影院,而严肃程度又低于广播,纸媒这种特殊的性质,使其成为了“造星”产业当中重要的一环——明星之所以为明星,正是因为他们在“演员”“歌手”这种被人观看的职业身份之外,还另有一重被传媒塑造出来的身份,这种“作为职业人的身份”也同样是被观赏的对象,即今天所谓的“人设”。而在当时,在银幕与广播中,观众只能触及到第一重身份,即“演员”“歌手”已经完成的作品,而无法触及到明星银幕之外的生活,但这样明星是无法被造成的。因此纸媒就成为了观众观赏“明星”的重要阵地,这也是《青青电影》中类似的花边新闻栏目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在这样的传媒环境中,明星需要依靠纸质媒体来传播自身作为“明星”的这一重身份,通过这种“被观看”维持自己在观众中的人气,从而使作品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双方合作经营出明星的正面形象。因此,明星与这类媒体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一方面,明星需要靠这样的新闻来维持自己的曝光度,保证自己为人们所熟知;另一方面,纸媒依靠明星制造的热点来维持自己的销量,通过观众对此类话题的好奇心来维持自己的读者群;此外,当时有金钱、闲暇与能力购买和阅读这些杂志的,一般都是中上社会阶层的人物,通过用阅读这类刊物的方式来观看当时时尚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心理上拉近与明星的距离。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相比要更为密切,隐私在当时的三者眼中都是不被重视的,正是如此,才会出现在杂志上刊登明星通讯录这样的事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星的建构正是一种资产阶级景观的形成。明星除了职业身份以外,“还有拥有职业身份的人”这一身份,同样暴露在观众的目光之下。资本通过塑造后者,来达到刺激人们消费欲望,兜售商品的目的。随着近代这种明星制度的日臻成熟和完善,许多女星都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面对读者和观众的形象。这一形象通常与她较为出名的作品紧密相关,媒体可以模糊演员同角色的界限,或挖掘二者的相似点,来塑造女星的公众形象。这种做法使得许多女明星在观众眼中也成为了一种有特点的文学形象,因此产生了许多以她们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刊登于《青青电影》之中。在早期,这一类创作还相当不成熟,但已经显露出苗头,如1937年第3期的《记陈燕燕》[3]一文,实际上已经有将陈燕燕的经历适当文学化的痕迹,但仍然是一种抒情散文。后来,带有故事性的创作逐渐开始出现。如在《青青电影》1940年第7期至第12期当中,花了长达6期、平均每期7-8页的篇幅连载的剧本《云裳仙子》,即是以1930年代最红的电影明星陈云裳为原型进行虚构文学创作。这种以当时明星为原型的创作还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如1992年关锦鹏导演拍摄的电影《阮玲玉》,就是以民国女明星阮玲玉为原型进行创作的。1980年代初创作的沪剧剧本《一个明星的遭遇》(又名《璇子》),女主角名叫周璇,以民国时期的女明星周璇为原型,故事内容虽然全部出自虚构,但却有女主角唱《天涯歌女》这一周璇的成名曲的情节,展现出这种创作与原型人物的复杂关系。在这种作品中,情节多出于虚构,但女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却常常与女明星的公众形象重叠。资本打造出来的以兜售商品为目的的人物形象,又通过另一种方式进入文学创作当中,二者相互促进,也显示出明星制度之下,观众与明星之间的复杂关系。
  《青青电影》是民国时期电影产业和明星制度发展的一个缩影,纸质媒体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包括阅读获取的便利程度和在当时受众群体的特殊,在明星被制造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传媒出产的內容与今天的明星制度颇为肖似的部分,也可以发现观演关系在时代与传媒载体限制之下的特殊性。当时的明星制度有明显的模仿好莱坞造星制度的痕迹,也并不能说是一种非常完善的明星制度。但在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初期,这种尝试显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我国近代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一批优秀的电影明星,也为我国当代明星制度的建立做出了宝贵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徐衣.明星生活:胡萍小姐爱读画报[J].青青电影,1934(2).
  [2]郎静山.明星生活:陈燕燕和金焰[J].青青电影,1934(2).
  [3]觉真.记陈燕燕[J].青青电影,1937(3).
  [4]卡尔.裸体与接吻[J].青青电影,1934(1).
  [5]编后[J].青青电影,1944(1).
  [6]女明星年岁籍贯通讯录[J].青青电影,1937(3).
其他文献
编者按:由中国美术学院、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莆田市委宣传部、仙游县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莆田市博物馆、黄羲博物馆承办的“闽籍书画名家搶救工程系列展览” 之“世纪遗珠——黄羲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于2019年12月8日—2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12日在福建省美术馆巡展。本刊特刊登展
期刊
【摘要】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对象与其周围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新兴学科,其核心观点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尚存在诸多困境亟待解决,其课程教学环境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课程生态环境存在高度契合。本文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困境,从教育生态学理论中找寻这些困境和问题的发生原因,并构建课程生态优化的理论与路径。  【關键词】 教育生态学;思政理
期刊
【摘要】 2019年7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连续第5年邀请了以色列盖谢尔剧院来华演出。此次盖谢尔剧院一改一贯风格,带来了一部现代性极强的、充满极简主义美学特色的话剧《父与子》。70后年轻导演耶海兹克尔·拉扎罗夫将经典作品重新解读,运用了现代舞台技术手段,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震撼,打破了原著的时空局限,赋予了作品全人类性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 盖谢尔剧院;极致;虚无主义;《父与子》  [中图
期刊
【摘要】 波兰著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将鲁迅的《铸剑》搬上话剧舞台,其异于原著的逻辑线索与表达风格引起广泛争议。亚日那在戏中大量运用表现主义与拼贴主义,以维特凯维奇式的神秘与怪诞重新讲述了铸剑的故事。这部跨越古今中外的合作戏剧,对鲁迅作品的诠释与拓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铸剑》;鲁迅;格热戈日·亚日那;中西合作;二战反思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中西合作大刀阔斧改
期刊
【摘要】 本文将妈祖图像置于福建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图像形式规律、艺术手法、艺术风格、审美特征等研究,发现这些妈祖图像清晰地体现了福建人民的审美观、人生观、宗教观、艺术观,展示了福建地域文化情感和精神面貌,形成地域信仰图像瑰丽多姿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 福建;地域文化;妈祖图像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信仰发源地,福建地区保存着大量不同时期的妈祖图像,而且图
期刊
【摘要】 灯光在舞台布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功能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是因为它可以在舞台中建立一种虚幻的时空观念、营造一种虚幻的情感氛围。本文主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联系舞剧《望海》探讨现代舞台中灯光的运用。  【关键词】 舞台灯光;光;色;《望海》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舞台灯光主要是由光与色构成,舞台灯光创造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就是光与色。因为光色具有感官性和审美感,为
期刊
【摘要】 经导演王冀邢30年积淀与雕琢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红星照耀中国》终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问世。在主旋律价值观念的宏大命题下,影片主创人员秉持着创新理念,在影片的叙事手法、艺术表现以及创作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前卫的尝试,并合格地完成了这份答卷。本文通过对《红星照耀中国》一片的创新之处进行分析,旨在对今后主旋律影片的创作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 《红星照耀中国》;革命历史影片;主旋律创新 
期刊
【摘要】 中国山水画在五代、宋、元获得鼎盛发展,山水画由全景、边角,到文人水墨山水,完成风格嬗变,而以广州为核心文化的岭南大地,工山水画者在史迹上竟是空窗期,这与北方山水画的高度繁荣形成强烈反差,虽然五代、宋、元广东与内地沟通、交流、贸易改善、士人南迁,粤地的词学、书院、陶瓷、书刻等文化艺术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唯独绘画仍不见起色,广东绘画直到明代才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 广东;山水
期刊
编者按: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福建省美术馆主办的2019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人民的力量——福建省美术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在省美术馆展厅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以时间和题材为线索,从“峥嵘岁月”“继往开来”两个篇章展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了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的时代图景。本期特刊发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1.《古田会址》 (漆画
期刊
【摘要】 《攀登者》作为首部取材于中国登山队历史的登山片,可视作新主流电影在类型拓展上的一次有益尝试。影片实现了高完成度的类型叙事,成功将观众引入“戏梦”般的登山情境中,把友情、爱情、爱国情纳入攀登故事的叙述脉络中,引领了新的爱国符号——攀登精神。笔者将分别从新主流电影的类型拓展、三情同构的叙事脉络以及攀登精神的文化表达三个方面评价影片的得失。  【关键词】 《攀登者》;新主流电影;类型拓展;叙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