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应用型课程《基础护理》教学改革的情况。该课程依据临床岗位需求,基于工作系统化理论,进行《基础护理》应用型课程改革,重构能力递进式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全过程评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护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0-0232-02
《基础护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护士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支撑及促进作用,其教学质量高低将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传统貌似“面面俱到”的护理教学存在“四个忽视”的问题,即忽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技能综合应用、职业情感与信念培养。基于此,我课程组依据临床岗位需求,基于工作系统化理论,进行《基础护理》应用型课程改革,重构能力递进式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全过程评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组2016年应邀参加全国第五届应用型课程说课大赛,荣获三等奖。本文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介绍我院《基础护理》教学改革的情况。
1.课程分析
1.1课程定位 《基础护理》是集促进和恢复病人健康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于一体的重要护理专业基础课,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主干、必修课程,在护士执业考试、实习考核、求职应聘以及日后的职称晋升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课程开设于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总学时为112学时。《基础护理》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基础医学课程)启后(临床医学课程)的桥梁作用,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树立整体护理观念,熟练掌握护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护理实践,获得核心护理职业能力,为培养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1.3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护理四年制本科二年级学生,98%为女生。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主要是各级医院护师、卫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师。在修读本课程时,学生通过人体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生理等课程学习已具备了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为本课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但由于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对病人的差异性、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评估的整体性考虑不足,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弱。
2.课程设计
2.1教学理念 本课程基于“四个对接”即对接国家执业标准、对接工作环境、对接岗位要求和对接行业文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职业素养,以培养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
2.2教学内容 根据护士职业岗位设置与任务需求、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国家行业标准划分的“护理分级”为载体,解构课程内容,重构4大能力递进式学习情境,即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一级护理与特级护理,10项教学项目,46项工作任务(见表1),每一学习情境工作内容依次递增,学生通过反复锤炼,可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3.课程实施
3.1课前: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建立课程学习的微信公众号,按照课程设计,课前提前一周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分小组(5~6人/组),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教材、课件、视频、文献等),进行线上预习,借助学习伙伴和教师的帮助,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与探究学习。
3.2课中:翻转课堂,学做一体 课中基于临床真实案例,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社会议题辩论、伦理困境讨论、小组讲课竞赛、角色扮演、学习心得朗诵分享、操作演示等多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3课后:拓展提升,社会实践 课后通过开放性作业,如研发护理用品、绘制思维导图、自制科普宣传资料、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社区卫生实践活动等,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4.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取“两考三评一报告”和“两个注重”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两考”即理论考试+实践考核。“三评”即评价专业信念价值(包括专业学习态度)、评价专业知识技能、评价人文关怀素养能力;“一报告”即学生完成并提交课程学习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总结反思报告;“两个注重”即注重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
总之,本课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着眼于护理专业特点,进行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基于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构建能力递进式教学项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创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用人单位所真正需要、满意的护理专业高级人才。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护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0-0232-02
《基础护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护士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支撑及促进作用,其教学质量高低将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传统貌似“面面俱到”的护理教学存在“四个忽视”的问题,即忽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技能综合应用、职业情感与信念培养。基于此,我课程组依据临床岗位需求,基于工作系统化理论,进行《基础护理》应用型课程改革,重构能力递进式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全过程评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组2016年应邀参加全国第五届应用型课程说课大赛,荣获三等奖。本文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介绍我院《基础护理》教学改革的情况。
1.课程分析
1.1课程定位 《基础护理》是集促进和恢复病人健康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于一体的重要护理专业基础课,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主干、必修课程,在护士执业考试、实习考核、求职应聘以及日后的职称晋升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课程开设于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总学时为112学时。《基础护理》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基础医学课程)启后(临床医学课程)的桥梁作用,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树立整体护理观念,熟练掌握护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护理实践,获得核心护理职业能力,为培养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1.3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护理四年制本科二年级学生,98%为女生。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主要是各级医院护师、卫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师。在修读本课程时,学生通过人体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生理等课程学习已具备了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为本课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但由于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对病人的差异性、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评估的整体性考虑不足,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弱。
2.课程设计
2.1教学理念 本课程基于“四个对接”即对接国家执业标准、对接工作环境、对接岗位要求和对接行业文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职业素养,以培养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
2.2教学内容 根据护士职业岗位设置与任务需求、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国家行业标准划分的“护理分级”为载体,解构课程内容,重构4大能力递进式学习情境,即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一级护理与特级护理,10项教学项目,46项工作任务(见表1),每一学习情境工作内容依次递增,学生通过反复锤炼,可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3.课程实施
3.1课前: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建立课程学习的微信公众号,按照课程设计,课前提前一周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分小组(5~6人/组),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教材、课件、视频、文献等),进行线上预习,借助学习伙伴和教师的帮助,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与探究学习。
3.2课中:翻转课堂,学做一体 课中基于临床真实案例,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社会议题辩论、伦理困境讨论、小组讲课竞赛、角色扮演、学习心得朗诵分享、操作演示等多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3课后:拓展提升,社会实践 课后通过开放性作业,如研发护理用品、绘制思维导图、自制科普宣传资料、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社区卫生实践活动等,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4.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取“两考三评一报告”和“两个注重”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两考”即理论考试+实践考核。“三评”即评价专业信念价值(包括专业学习态度)、评价专业知识技能、评价人文关怀素养能力;“一报告”即学生完成并提交课程学习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总结反思报告;“两个注重”即注重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
总之,本课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着眼于护理专业特点,进行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基于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构建能力递进式教学项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创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用人单位所真正需要、满意的护理专业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