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何时起,在一片安宁中走入夜的世界成了我一直以来的习惯。今夜,独坐窗前,我的世界屏蔽了一切的宠辱与杂念,只有一泓无底的宁静。伴着阳台上摇曳的花草,检索这些年来的生命册页,我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至理名言,如果说孔子的话说出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辩证法,那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则道出了教师“教”与“研”的辩证法。教研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力。“教”和“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两条必由之路, “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一个教师如果只“教”不“研”,或许他可以成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必定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不少教师对教育的持久热情和执着在渐渐衰减或变味,疲惫加上浮躁使得教师淡化了“研”的热情,没有心思和精力沉潜于研究,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他们往往只是加大对教学的时间投入,为追求高分数,以至疲于教学。这一类型的教师,因为没有“研”的意识,只能周而复始地“教”;由于缺乏“研”的能力,缺乏对教学经验的提升和对教学中生成问题的反思,便少有对问题解决策略的寻求,更别说用理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了,这样,他们只能成为熟练的“教书匠”,而不是专家型教师,教学成绩提升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以“研”促“教”,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师减负的捷径。
如果说“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那么“研”只有源于“教”才有活力;如果说无“研”之“教”如同坐井观天,那么无“教”之“研”则空洞乏味。有部分教师是为“研”而“研”,随“研”而“研”,甚至忙于“研”,而无暇思“教”。也有些教师功利思想很重,他们往往为完成学校或上面下达的任务而“研”,为评职称、评骨干、写论文而“研”,评上了职称和骨干,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什么积极性和热情消失殆尽。还有些教师的“研”就是一个人闭门造车,他们把“研”等同于写论文,写脱离教学实际的理论文章,概念、名词满天飞,以至于煞费苦心换来的所谓的教研成果与教学实际相去甚远,更遑论为课堂教学服务。上面的几类教研当休矣!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应当超越功利主义,立足于学校教学实际,脚踏课堂教学的沃土,以达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校长提过一个建议:“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求教师去做教学之外的另外一件事,而是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教”与“研”共生互补。“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研而不教,则研必失之深晦。”只有把“教”与“研”结合起来,边教边研,才能做一个“眼高手高”的教师,才能达到教学的更高境界,才能成就教师的幸福感。
爱“研”才会赢!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至理名言,如果说孔子的话说出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辩证法,那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则道出了教师“教”与“研”的辩证法。教研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力。“教”和“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两条必由之路, “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一个教师如果只“教”不“研”,或许他可以成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必定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不少教师对教育的持久热情和执着在渐渐衰减或变味,疲惫加上浮躁使得教师淡化了“研”的热情,没有心思和精力沉潜于研究,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他们往往只是加大对教学的时间投入,为追求高分数,以至疲于教学。这一类型的教师,因为没有“研”的意识,只能周而复始地“教”;由于缺乏“研”的能力,缺乏对教学经验的提升和对教学中生成问题的反思,便少有对问题解决策略的寻求,更别说用理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了,这样,他们只能成为熟练的“教书匠”,而不是专家型教师,教学成绩提升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以“研”促“教”,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师减负的捷径。
如果说“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那么“研”只有源于“教”才有活力;如果说无“研”之“教”如同坐井观天,那么无“教”之“研”则空洞乏味。有部分教师是为“研”而“研”,随“研”而“研”,甚至忙于“研”,而无暇思“教”。也有些教师功利思想很重,他们往往为完成学校或上面下达的任务而“研”,为评职称、评骨干、写论文而“研”,评上了职称和骨干,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什么积极性和热情消失殆尽。还有些教师的“研”就是一个人闭门造车,他们把“研”等同于写论文,写脱离教学实际的理论文章,概念、名词满天飞,以至于煞费苦心换来的所谓的教研成果与教学实际相去甚远,更遑论为课堂教学服务。上面的几类教研当休矣!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应当超越功利主义,立足于学校教学实际,脚踏课堂教学的沃土,以达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校长提过一个建议:“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求教师去做教学之外的另外一件事,而是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教”与“研”共生互补。“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研而不教,则研必失之深晦。”只有把“教”与“研”结合起来,边教边研,才能做一个“眼高手高”的教师,才能达到教学的更高境界,才能成就教师的幸福感。
爱“研”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