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被誉为西班牙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其现实主义杰作《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但你可能不知道,塞万提斯生前曾在阿尔及尔度过了五年的囚徒时光,这次囚禁经历,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门。
学者玛丽亚·安东尼娅·加茜丝也曾经被扣为人质,她现身说法,向我们讲述痛苦的囚禁生涯如何影响了塞万提斯,让他写出了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研究人员根据一根肋骨,确认了塞万提斯的身份。法医鉴定专家弗朗西斯科·埃克特布里亚对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记者说:“见到那根肋骨时,我心想,‘我们终于找到(他)了!’”埃克特布里亚注意到棺材的碎片上刻有MC这两个字母,发现了一段已剥落的肋骨,还有塞万提斯在勒班陀战役中致残的左臂。
西班牙中南部拉曼查的风车,因《堂吉诃德》闻名于世
2005?年,加茜丝出版了《塞万提斯在阿尔及尔:一个俘虏的故事》。该书探讨了这样一个观点:幸存者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有重述经历的欲望。她向读者描绘了塞万提斯如何利用多种文学体裁,一遍又一遍地讲述他被囚禁的经历,其中有戏剧、诗歌以及《英格兰裔西班牙女孩》和《慷慨的情人》等中篇小说,还有《堂吉诃德》第一部分中一个俘虏讲述的故事,加茜丝称之为“塞万提斯最重要的自传性叙述”。
为生存而复述
这种反复讲述的需要,与其他创伤者的经历相符。根据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的访谈录,耶鲁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劳德瑞写了一篇题为《见证或倾听世间沧桑》的文章。该文指出,受创者“陷于苦痛回忆的煎熬之中,在不经意间,经受着苦痛不间断的重复与复现”。劳德瑞认为,历经苦痛的人,“所背负着的,不是过去的记忆,而是一桩无法终结且尚未得到终结的事件,没有结果,亦无交代。所以,对于幸存者而言,当时的一切时时涌现,延续至今,无休无止”。
复述苦痛经历,绝非仅仅只是冲动,这么做或许还能帮助创伤幸存者康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家普里莫·莱维在一次访谈中说:“一有机会,我就把这段经历讲给所有人听,讲给任何人听,无论对方是经理还是工人……就像柯勒律治《老舟子行》中的‘老水手’一样。”据加茜丝讲,“一次又一次地复述同一个故事,或许有治疗的功效;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每一次复述,都是在做出改变。对于塞万提斯,我认为复述使他自省,也激发了他对疯癫行为机理的兴趣。塞万提斯的不朽作品中,《堂吉诃德》和《玻璃研究生》刻画了狂人形象。”
或许正因如此,《堂吉诃德》才脱颖而出,成为欧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塞万提斯从不掩饰对疯狂问题的兴趣,我认为,这源于他当俘虏时命悬一线的处境,源于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加茜丝在《塞万提斯在阿尔及尔》一书中这样写道。他对疯狂的反思,“使他成了探索精神世界的先驱,要比弗洛伊德还早上300年”。 加茜丝指出,塞万提斯关注囚禁生活,一直延伸到了她所说的“比喻性的禁闭”,比如“禁闭”着堂吉诃德的谵妄,或是“钳制”着精神错乱的学者维德瑞拉的疯狂。塞万提斯借助笔下的人物,一次次地回忆为奴的艰辛岁月。加茜丝说:“创伤是心灵深处未被医治的伤口。塞万提斯的作品似乎为创伤的反复重演所萦绕,充斥着幸存者脑海中反复出现的幻象与梦魇。”
不过,对塞万提斯而言,讲述内心创伤的意义,超出了发表证言本身。西班牙文化史学家阿梅里科·卡斯特罗用“他心灵之旅中最具超验意义的事件”来形容塞万提斯的囚禁生涯。批评家胡安·巴蒂斯塔·阿巴叶-阿塞则称之为“影响塞万提斯一生的重大转折点”。西班牙诗人兼小说家胡安·戈伊蒂索罗认为,它是“伟大文学巨匠内心中的一个空洞、一个漩涡、一股旋风”。戈伊蒂索罗认为,在阿尔及尔的五年时光,改变了塞万提斯的一生:“受困于非洲的那段岁月,塞万提斯在脑海中精心编织着对西班牙复杂而令人钦佩的想象,以此抗拒当时险恶的际遇。”
加茜丝指出,堂吉诃德代表一种“比喻性的禁闭”,他被谵妄“禁闭”
学者玛丽亚·安东尼娅·加茜丝也曾经被扣为人质,她现身说法,向我们讲述痛苦的囚禁生涯如何影响了塞万提斯,让他写出了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研究人员根据一根肋骨,确认了塞万提斯的身份。法医鉴定专家弗朗西斯科·埃克特布里亚对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记者说:“见到那根肋骨时,我心想,‘我们终于找到(他)了!’”埃克特布里亚注意到棺材的碎片上刻有MC这两个字母,发现了一段已剥落的肋骨,还有塞万提斯在勒班陀战役中致残的左臂。

2005?年,加茜丝出版了《塞万提斯在阿尔及尔:一个俘虏的故事》。该书探讨了这样一个观点:幸存者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有重述经历的欲望。她向读者描绘了塞万提斯如何利用多种文学体裁,一遍又一遍地讲述他被囚禁的经历,其中有戏剧、诗歌以及《英格兰裔西班牙女孩》和《慷慨的情人》等中篇小说,还有《堂吉诃德》第一部分中一个俘虏讲述的故事,加茜丝称之为“塞万提斯最重要的自传性叙述”。
为生存而复述
这种反复讲述的需要,与其他创伤者的经历相符。根据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的访谈录,耶鲁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劳德瑞写了一篇题为《见证或倾听世间沧桑》的文章。该文指出,受创者“陷于苦痛回忆的煎熬之中,在不经意间,经受着苦痛不间断的重复与复现”。劳德瑞认为,历经苦痛的人,“所背负着的,不是过去的记忆,而是一桩无法终结且尚未得到终结的事件,没有结果,亦无交代。所以,对于幸存者而言,当时的一切时时涌现,延续至今,无休无止”。
复述苦痛经历,绝非仅仅只是冲动,这么做或许还能帮助创伤幸存者康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家普里莫·莱维在一次访谈中说:“一有机会,我就把这段经历讲给所有人听,讲给任何人听,无论对方是经理还是工人……就像柯勒律治《老舟子行》中的‘老水手’一样。”据加茜丝讲,“一次又一次地复述同一个故事,或许有治疗的功效;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每一次复述,都是在做出改变。对于塞万提斯,我认为复述使他自省,也激发了他对疯癫行为机理的兴趣。塞万提斯的不朽作品中,《堂吉诃德》和《玻璃研究生》刻画了狂人形象。”
或许正因如此,《堂吉诃德》才脱颖而出,成为欧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塞万提斯从不掩饰对疯狂问题的兴趣,我认为,这源于他当俘虏时命悬一线的处境,源于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加茜丝在《塞万提斯在阿尔及尔》一书中这样写道。他对疯狂的反思,“使他成了探索精神世界的先驱,要比弗洛伊德还早上300年”。 加茜丝指出,塞万提斯关注囚禁生活,一直延伸到了她所说的“比喻性的禁闭”,比如“禁闭”着堂吉诃德的谵妄,或是“钳制”着精神错乱的学者维德瑞拉的疯狂。塞万提斯借助笔下的人物,一次次地回忆为奴的艰辛岁月。加茜丝说:“创伤是心灵深处未被医治的伤口。塞万提斯的作品似乎为创伤的反复重演所萦绕,充斥着幸存者脑海中反复出现的幻象与梦魇。”
不过,对塞万提斯而言,讲述内心创伤的意义,超出了发表证言本身。西班牙文化史学家阿梅里科·卡斯特罗用“他心灵之旅中最具超验意义的事件”来形容塞万提斯的囚禁生涯。批评家胡安·巴蒂斯塔·阿巴叶-阿塞则称之为“影响塞万提斯一生的重大转折点”。西班牙诗人兼小说家胡安·戈伊蒂索罗认为,它是“伟大文学巨匠内心中的一个空洞、一个漩涡、一股旋风”。戈伊蒂索罗认为,在阿尔及尔的五年时光,改变了塞万提斯的一生:“受困于非洲的那段岁月,塞万提斯在脑海中精心编织着对西班牙复杂而令人钦佩的想象,以此抗拒当时险恶的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