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叶澜教授说过:“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基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一堂好的小学语文课,包含很多内容:导入、语言、提问、教态、教学媒体等等,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课堂的导入、语言的把握和提问的技巧角度来进行阐述怎样有效地、优化地教学。
【关键词】农村教育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预料之外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比预定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课堂的导入、语言的把握和提问的技巧角度来进行阐述怎样有效地、优化地教学。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技巧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运用得好,能使学生迅速产生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的意愿,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1.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导入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知识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一个基本轮廓和总的概括,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导入只是课堂的开始,如果脱离教学内容,脱离课堂教学整体,即使再精彩的导入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2.导入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在课题学习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注意,使其产生兴趣。
3.导入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使课题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某教师教《狼和小羊》时这样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谁能告诉我,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板书:狼)谁能告诉老师,羊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板书:羊)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温顺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和)结果怎样?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优美的语言总是让人难忘——语言的技能
课堂讲授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一定要把握好语言这一关。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手段,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1.要注意发音技巧和语调技巧。如果整节课教师都用高亢的或短促的语调,会导致学生精神紧张,引起烦躁。而如果整节课都用沉郁或平缓的语调,会导致学生精神不振,感觉枯燥无味而昏昏欲睡。教师教学语言应做到富有音韵感,使学生感觉亲切柔和,有磁性,这样的语调能强化教学语言内容的吸引力。
2.说话要掌握节奏技巧。说话的急缓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语速过快,易导致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产生视觉疲劳,使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反之,教师讲课慢条斯理,缺乏节奏,会让学生昏昏欲睡,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时的情绪状态,机智灵活的调整自己的语言节奏。
3.语言要精练且有启发性。教师语言应是经过推敲、提炼、认真组织、精心选择的语言。精炼的语言必须抓住关键,从全部内容中提炼出来。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习惯用简练的顺口溜概括出重点难点,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讲汉语拼音规则时,就概括出“a,o,e,u,n标调时候按顺序……”学生便于记住,且不容易忘掉。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要求以尽量少的话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
三、有效的提问引人入胜——提问技能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教师要善于引导,要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做结论。
1.设疑新颖,激发情趣。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和角度,要力求激发学生兴趣。
2.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3.发散型思维的提问。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景瑞.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与创新[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贵州省水城县法德小学)
编辑/赵军
【关键词】农村教育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预料之外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比预定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课堂的导入、语言的把握和提问的技巧角度来进行阐述怎样有效地、优化地教学。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技巧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运用得好,能使学生迅速产生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的意愿,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1.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导入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知识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一个基本轮廓和总的概括,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导入只是课堂的开始,如果脱离教学内容,脱离课堂教学整体,即使再精彩的导入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2.导入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在课题学习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注意,使其产生兴趣。
3.导入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使课题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某教师教《狼和小羊》时这样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谁能告诉我,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板书:狼)谁能告诉老师,羊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板书:羊)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温顺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和)结果怎样?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优美的语言总是让人难忘——语言的技能
课堂讲授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一定要把握好语言这一关。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手段,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1.要注意发音技巧和语调技巧。如果整节课教师都用高亢的或短促的语调,会导致学生精神紧张,引起烦躁。而如果整节课都用沉郁或平缓的语调,会导致学生精神不振,感觉枯燥无味而昏昏欲睡。教师教学语言应做到富有音韵感,使学生感觉亲切柔和,有磁性,这样的语调能强化教学语言内容的吸引力。
2.说话要掌握节奏技巧。说话的急缓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语速过快,易导致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产生视觉疲劳,使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反之,教师讲课慢条斯理,缺乏节奏,会让学生昏昏欲睡,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时的情绪状态,机智灵活的调整自己的语言节奏。
3.语言要精练且有启发性。教师语言应是经过推敲、提炼、认真组织、精心选择的语言。精炼的语言必须抓住关键,从全部内容中提炼出来。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习惯用简练的顺口溜概括出重点难点,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讲汉语拼音规则时,就概括出“a,o,e,u,n标调时候按顺序……”学生便于记住,且不容易忘掉。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要求以尽量少的话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
三、有效的提问引人入胜——提问技能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教师要善于引导,要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做结论。
1.设疑新颖,激发情趣。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和角度,要力求激发学生兴趣。
2.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3.发散型思维的提问。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景瑞.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与创新[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贵州省水城县法德小学)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