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格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教师重视人格教育,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学生的人格塑造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教育现状,指出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从人格教育是神圣的命题、人格教育是良知的觉醒、人格教育是换位观照、人格教育是爱的微笑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 人格教育 生命教育 教育良知 换位观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作过这样的论述:“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与情绪。”他所强调的教育价值,即是培养人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学习与生存能力,具有时代特征的意识与思想,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富有内涵的人文精神。这一切的总和,直接指向了人格的特质,正如美国另一位著名教育家赫钦斯所言:“教育的目的是改善人”,是要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我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先生也曾对素质教育的内在意义作过重要阐述,他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方面的、道德方面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以及体魄方面的。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程红兵也说:“只有人格完善,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人格教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由于应试教育几乎占据了整个教育的领地和空间,人格教育始终处在虚无缥缈的劣势境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人格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话语权,教育正沦落为“捏泥人”之类的一种工具。因此,人格教育必须勇敢地站出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重新找回教育的生命尊严。
一、人格教育是神圣的命题
2007年6月下旬,一组狼群雕塑在深圳市南山区一小学揭幕,这组雕塑被命名为《出征》,底座上刻有说明: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无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
教育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陶行知先生说:“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可见,学校的育人目标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命运。很显然,用“狼性教育”为人格教育命题,这是全盘否定我国优良的传统教育,极力推崇西方个性化教育,缺乏理性的偏激行为。树立健全的人格,的确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敢于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进取精神,但绝不能缺少善良、儒雅、仁义、友爱、合作、平和等道德精神。所谓“狼性教育”宣扬的是个体安身立命,以自我为中心的形下哲学思想,是仅为“适者生存”需要提供的人生格斗演练场,是没有本土传统文化根基的“孤岛”教育。事实上,西方也十分重视“绅士”教育,其温文尔雅的浪漫主义情怀绝不逊色于东方人,甚至更胜于东方人的“羊”性。
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把人格养成视作人的发展的基本格律。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为社会公民的一种基本道德要求,是教育对人性美塑造的价值所在,也是当今教育培育学生成长为世界人的道德基石。孔子一向对教育充满忧患意识,对生命充满敬畏之情,他谆谆告诫他的学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人格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值得崇拜的价值?教育家孟子则把培养完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责任与使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教育存在种种弊端,甚至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工具的“半个人”教育,无视自身的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存在,无视学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无视人格力量和道德价值的存在。也因如此,当人格教育退却生命教育的舞台,人便只能扮演物质存在的角色,灵性而高贵的生命气息正在日益殆尽。所以,我们决不能把人格教育当作可有可无的形式说教,决不能以“羊性教育”或“狼性教育”之类片面的人格教育为简单选择,应当沉下心来,科学地研究人格教育的命题,把神圣的生命教育使命进行到底。
二、人格教育是良知的觉醒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这是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校长之后,给每一位新教师的“忠告”。这位校长对人性教育的急切企盼和渴望,是一种对高度教育良知的深情诉求。
爱因斯坦曾这样告诫我们:“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丽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确,呼唤人性的觉醒,闪亮学生的人性光芒,健全学生的人格,正是教育回归人本的必然路径。人格的学位才是超越知识与技能的最高学位,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当下,我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漠视人性的伪人格教育:每年高考之前的誓师大会,仿佛把学生送上了“生死”决战场;花样繁多的形式性学生征文,替代了实实在在的道德生活和精神体验;“人文关怀”浅吟低唱,“分数至上”嘹亮高亢……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尽管已被众多有良知的教育家、教师勇敢而强有力地抨击和批判,但我们的教育似乎不为所动,行走在让人不知要走向何方的崎岖小道上。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教育者失却了人格的光泽,还是教育体制忘却了人性的高贵?教育是要释放生命的能量,把人塑造成大写的“人”,还是要束缚生命的自由成长,把人打造成社会的“机器”?
我们的教育要真正走出困境,或许还没有时间表。但教育者应该时刻保持教育良知警觉,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要相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相融”[1],不断提升人格教育的境界,“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三、人格教育需要换位观照
小梁“出山”了,脸上挂着神秘的笑容,健步登上讲台。这是个滑稽有趣的家伙,他表演的小品、哑剧,经常是全校文艺会演的压轴戏。
只见他站得笔直、两眼瞪圆,表情严肃地大喝一声:“上课!”声音洪亮,底气十足,让人心神一震。我眯起眼睛,心中暗自赞许:嗯,很有阳刚之美,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孺子可教。“上课都坐直了!你有病吗?是思想上的病还是生理上的病?”他拿起黑板擦指着下面,然后像拍惊堂木似的一摔,“啪!”我的心一下子抽紧了。“抬起头看这儿!”“啪啪!”黑板擦在黑板上敲打着,粉尘飞溅中,更衬出他的“狰狞”面目。此刻,我的眼发花、脸发烫,心脏“突突”狂跳,汗水禁不住涔涔而下。显然,他夸大了我的做派,但却不得不承认,这是我平日的“光辉形象”。
这是一位语文教师为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别出心裁要求学生“再现身边人物的习惯或标志性言行”而出现的意外一幕。从学生这面明镜中,这位教师看到自己缺乏人文关怀的言行“正在玷污和扭曲着学生纯洁的心灵”。毫无疑问,这种敢于自我揭短、自我省悟的勇气,是教师以学生为师,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强大内驱力。这种勇气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民主观念基础之上的,是心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责任的情结使然。也许我们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真正的纯正品性”。换位观照,正是人格教育的起点。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得。”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就是以教师为镜,在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交往,如何治学,如何生活。现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在担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时,曾对学生有过这样一段训辞:“本校为师范学校,即人格专修学校。此所谓人格,与普通所谓人格别有一义,教育者对于社会一般不可无牺牲性质,能适应时俗之好恶,方为教育者特异之人格。”经先生极力阐明的是无私奉献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教师的基本特质,人格健全才是担当教师的第一要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用广博学识和道德情操塑造的人格形象,是学生观照的光辉榜样。教师魅力人格的教育力量远胜于任何其它的教育手段,是汩汩涌流的鲜活的育人源泉。赛妮亚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给学生内在的知识美、气质美、性格美,而且要给学生外在的发型美、服饰美、仪态美;学生从教师那儿得到的不仅是丰富深奥的知识,而且要从教师那儿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这样美的教师,这样美的人格,足可以撼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足以引领学生步入人生的美好境界。
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制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人。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换位观照、互相辉映的人格教育也必定会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人。
四、人格教育是爱的微笑
教师玛丽打开门时,发现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恶狠狠地看着自己。玛丽灵机一动,微笑着说:“你好,是推销菜刀吧?我正需要一把。”说着把男人让进屋,接着说:“你的样子很像我过去的一位朋友,看见你真高兴,你要咖啡还是要茶?”歹徒腼腆起来,结巴着说:“谢谢!”最后玛丽“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刀。那男人拿着钱走了,临出门时,他说:“小姐,你将改变我的一生!”
一个微笑居然让玛丽老师躲过了一劫,而且将一个灵魂从罪恶的泥沼中拯救了出来,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玛丽的智慧选择或许是出于求生的本能,但从她的真诚表现中,我们更愿意作出这样的判断:玛丽的智慧来自于作为教师对学生深爱、宽容、信任、期待的一种本能反应,以及珍爱每一个生命的情感迁移。这微笑就是爱的化身、爱的力量,可以净化心灵的一剂良药。
微笑是教师人格的形象语言,是师爱的真情绽放。一个微笑,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可以打开沟通的窗口,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与教师融为一体的快乐。永恒的微笑则彰显着教师的生命力量和人格力量,坚定着教师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感化的力量由此而不断滋长,春风化雨般地沐浴着每个学生的人格成长。
爱的微笑是人格教育的一种艺术。钟启泉教授认为,从裴斯泰洛齐直至我国的陶行知,教育史上许多杰出的教育实践往往是同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密不可分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生命体,“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做学生这本书的忠实读者,用欣赏的目光去阅读他们的学习、生活、活动、交往,去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去发掘他们金子般的闪光点,去激励他们跨越成长的台阶。我们要怀着为生命奠基的教育情怀,站在促进学生成长的高度,用微笑赢得微笑,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爱心分担和化解他们的忧愁,用智慧构筑立体式的成长平台,共享他们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教育即生长,人格便是生命成长的根基,它决定着生命发展的高度和生命色彩的亮度。我们应当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学生,把真、善、美的教育贯穿始终,当塑造师生人格成为先导与现实,那么,教育的生命阳光一定会照耀整个民族与世界。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教育研究,2002,(11).
关键词: 人格教育 生命教育 教育良知 换位观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作过这样的论述:“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与情绪。”他所强调的教育价值,即是培养人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学习与生存能力,具有时代特征的意识与思想,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富有内涵的人文精神。这一切的总和,直接指向了人格的特质,正如美国另一位著名教育家赫钦斯所言:“教育的目的是改善人”,是要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我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先生也曾对素质教育的内在意义作过重要阐述,他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方面的、道德方面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以及体魄方面的。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程红兵也说:“只有人格完善,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人格教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由于应试教育几乎占据了整个教育的领地和空间,人格教育始终处在虚无缥缈的劣势境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人格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话语权,教育正沦落为“捏泥人”之类的一种工具。因此,人格教育必须勇敢地站出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重新找回教育的生命尊严。
一、人格教育是神圣的命题
2007年6月下旬,一组狼群雕塑在深圳市南山区一小学揭幕,这组雕塑被命名为《出征》,底座上刻有说明: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无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
教育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陶行知先生说:“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可见,学校的育人目标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命运。很显然,用“狼性教育”为人格教育命题,这是全盘否定我国优良的传统教育,极力推崇西方个性化教育,缺乏理性的偏激行为。树立健全的人格,的确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敢于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进取精神,但绝不能缺少善良、儒雅、仁义、友爱、合作、平和等道德精神。所谓“狼性教育”宣扬的是个体安身立命,以自我为中心的形下哲学思想,是仅为“适者生存”需要提供的人生格斗演练场,是没有本土传统文化根基的“孤岛”教育。事实上,西方也十分重视“绅士”教育,其温文尔雅的浪漫主义情怀绝不逊色于东方人,甚至更胜于东方人的“羊”性。
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把人格养成视作人的发展的基本格律。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为社会公民的一种基本道德要求,是教育对人性美塑造的价值所在,也是当今教育培育学生成长为世界人的道德基石。孔子一向对教育充满忧患意识,对生命充满敬畏之情,他谆谆告诫他的学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人格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值得崇拜的价值?教育家孟子则把培养完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责任与使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教育存在种种弊端,甚至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工具的“半个人”教育,无视自身的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存在,无视学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无视人格力量和道德价值的存在。也因如此,当人格教育退却生命教育的舞台,人便只能扮演物质存在的角色,灵性而高贵的生命气息正在日益殆尽。所以,我们决不能把人格教育当作可有可无的形式说教,决不能以“羊性教育”或“狼性教育”之类片面的人格教育为简单选择,应当沉下心来,科学地研究人格教育的命题,把神圣的生命教育使命进行到底。
二、人格教育是良知的觉醒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这是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校长之后,给每一位新教师的“忠告”。这位校长对人性教育的急切企盼和渴望,是一种对高度教育良知的深情诉求。
爱因斯坦曾这样告诫我们:“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丽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确,呼唤人性的觉醒,闪亮学生的人性光芒,健全学生的人格,正是教育回归人本的必然路径。人格的学位才是超越知识与技能的最高学位,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当下,我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漠视人性的伪人格教育:每年高考之前的誓师大会,仿佛把学生送上了“生死”决战场;花样繁多的形式性学生征文,替代了实实在在的道德生活和精神体验;“人文关怀”浅吟低唱,“分数至上”嘹亮高亢……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尽管已被众多有良知的教育家、教师勇敢而强有力地抨击和批判,但我们的教育似乎不为所动,行走在让人不知要走向何方的崎岖小道上。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教育者失却了人格的光泽,还是教育体制忘却了人性的高贵?教育是要释放生命的能量,把人塑造成大写的“人”,还是要束缚生命的自由成长,把人打造成社会的“机器”?
我们的教育要真正走出困境,或许还没有时间表。但教育者应该时刻保持教育良知警觉,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要相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相融”[1],不断提升人格教育的境界,“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三、人格教育需要换位观照
小梁“出山”了,脸上挂着神秘的笑容,健步登上讲台。这是个滑稽有趣的家伙,他表演的小品、哑剧,经常是全校文艺会演的压轴戏。
只见他站得笔直、两眼瞪圆,表情严肃地大喝一声:“上课!”声音洪亮,底气十足,让人心神一震。我眯起眼睛,心中暗自赞许:嗯,很有阳刚之美,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孺子可教。“上课都坐直了!你有病吗?是思想上的病还是生理上的病?”他拿起黑板擦指着下面,然后像拍惊堂木似的一摔,“啪!”我的心一下子抽紧了。“抬起头看这儿!”“啪啪!”黑板擦在黑板上敲打着,粉尘飞溅中,更衬出他的“狰狞”面目。此刻,我的眼发花、脸发烫,心脏“突突”狂跳,汗水禁不住涔涔而下。显然,他夸大了我的做派,但却不得不承认,这是我平日的“光辉形象”。
这是一位语文教师为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别出心裁要求学生“再现身边人物的习惯或标志性言行”而出现的意外一幕。从学生这面明镜中,这位教师看到自己缺乏人文关怀的言行“正在玷污和扭曲着学生纯洁的心灵”。毫无疑问,这种敢于自我揭短、自我省悟的勇气,是教师以学生为师,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强大内驱力。这种勇气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民主观念基础之上的,是心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责任的情结使然。也许我们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真正的纯正品性”。换位观照,正是人格教育的起点。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得。”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就是以教师为镜,在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交往,如何治学,如何生活。现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在担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时,曾对学生有过这样一段训辞:“本校为师范学校,即人格专修学校。此所谓人格,与普通所谓人格别有一义,教育者对于社会一般不可无牺牲性质,能适应时俗之好恶,方为教育者特异之人格。”经先生极力阐明的是无私奉献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教师的基本特质,人格健全才是担当教师的第一要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用广博学识和道德情操塑造的人格形象,是学生观照的光辉榜样。教师魅力人格的教育力量远胜于任何其它的教育手段,是汩汩涌流的鲜活的育人源泉。赛妮亚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给学生内在的知识美、气质美、性格美,而且要给学生外在的发型美、服饰美、仪态美;学生从教师那儿得到的不仅是丰富深奥的知识,而且要从教师那儿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这样美的教师,这样美的人格,足可以撼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足以引领学生步入人生的美好境界。
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制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人。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换位观照、互相辉映的人格教育也必定会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人。
四、人格教育是爱的微笑
教师玛丽打开门时,发现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恶狠狠地看着自己。玛丽灵机一动,微笑着说:“你好,是推销菜刀吧?我正需要一把。”说着把男人让进屋,接着说:“你的样子很像我过去的一位朋友,看见你真高兴,你要咖啡还是要茶?”歹徒腼腆起来,结巴着说:“谢谢!”最后玛丽“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刀。那男人拿着钱走了,临出门时,他说:“小姐,你将改变我的一生!”
一个微笑居然让玛丽老师躲过了一劫,而且将一个灵魂从罪恶的泥沼中拯救了出来,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玛丽的智慧选择或许是出于求生的本能,但从她的真诚表现中,我们更愿意作出这样的判断:玛丽的智慧来自于作为教师对学生深爱、宽容、信任、期待的一种本能反应,以及珍爱每一个生命的情感迁移。这微笑就是爱的化身、爱的力量,可以净化心灵的一剂良药。
微笑是教师人格的形象语言,是师爱的真情绽放。一个微笑,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可以打开沟通的窗口,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与教师融为一体的快乐。永恒的微笑则彰显着教师的生命力量和人格力量,坚定着教师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感化的力量由此而不断滋长,春风化雨般地沐浴着每个学生的人格成长。
爱的微笑是人格教育的一种艺术。钟启泉教授认为,从裴斯泰洛齐直至我国的陶行知,教育史上许多杰出的教育实践往往是同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密不可分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生命体,“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做学生这本书的忠实读者,用欣赏的目光去阅读他们的学习、生活、活动、交往,去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去发掘他们金子般的闪光点,去激励他们跨越成长的台阶。我们要怀着为生命奠基的教育情怀,站在促进学生成长的高度,用微笑赢得微笑,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爱心分担和化解他们的忧愁,用智慧构筑立体式的成长平台,共享他们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教育即生长,人格便是生命成长的根基,它决定着生命发展的高度和生命色彩的亮度。我们应当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学生,把真、善、美的教育贯穿始终,当塑造师生人格成为先导与现实,那么,教育的生命阳光一定会照耀整个民族与世界。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