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研究

来源 :少年文艺(上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x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好久不见了!
  乙:那当然。
  甲:怪想你的!
  乙:那当然。
  甲:看你这模样,好像长了什么大学问啦?
  乙:瞧你说的!这不是“好像”,而是实实在在。这也不叫“长了”大学问,叫“研究”,懂吗?
  甲:还真看不出来,眼睛一眨,居然搞起研究来了。
  乙:告诉你吧,现在搞研究的人可多了,特别是研究“文化”,饮茶有茶文化,喝酒有酒文化,开车有车文化,追歌星有狗仔文化,演艺影视有戏说文化,上厕所有厕所文化……诸如此类,林林种种,总之,什么都是“文化”,到处都有“文化”。
  甲:谁叫咱们是文化古国啊!
  乙:有志不在年高,有才不怕人小。我也不能不找点文化来研究研究。
  甲:真是人别三天,当刮目相看啊!请问你是研究啥……文化的?
  乙:说出来你也不懂。
  甲:就算不懂,看在多年朋友的面上,也得教诲教诲啊,是吧?
  乙:说出来吓死你!
  甲:别卖关子了,说吧。
  乙:我是独门研究,总课题、分课题、分分课题、分分分课题;甲、乙、丙、丁;A、B、C、D。
  甲:啊,名堂还不少!那就说说总课题吧。
  乙:总课题的字数极少,但内涵很广,很广……
  甲:又卖关子了。快说吧。
  乙:(附耳)我研究的是“三文化”。
  甲:哈哈哈……山文化,气魄够大的!没把我吓死,倒把我笑死了!你去过什么“山”了?我还不知道你!充其量就是一些高高低低的丘陵。那回从苏州回来,还说虎丘山高呢,那能算山吗?你去过天山,昆仑山吗?去过喜马拉雅山吗?你去过……
  乙:打住、打住!说你不懂,还不服气!我说是“三文化”,一、二、三的“三”,不是高山的“山”。看起来你普通话也不行,翘舌音和平舌音也分不清!
  甲:一二三的“三”?“三”还有文化?
  乙:那当然。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吗?
  甲:知道,《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乙:说得对。《三国演义》就属于“三文化”。还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请诸葛亮”、“三国鼎立”、“三气周瑜”……
  甲:说来说去都是三国的事。
  乙:平剧有《三打祝家庄》,京戏有《三娘教子》,歌曲有《三套车》,小说有《三里湾》,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民谚说“三个臭皮匠,抵上诸葛亮”,连不爱上学的韩寒也写了一部《三重门》……
  甲:哦,词句里有个“三”,就是“三文化”!这种研究我也会。我看过戏剧《三岔口》、《三进山城》。我背过“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知道三大战役、三大男高音、三保太监下西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还知道你吹过三回牛、吃过三次批评、写过三次检讨……
  乙:停,停!我就知道你又要抬杠!听了点皮毛,就不知大学问还在后头了。你知道中国文化有一种最集中、最凝聚、最精练、最简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吗?
  甲:不知道。
  乙: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一句。比如说:司马光,打破缸;小曹冲,会称象。再比如说,南京路,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再比如:排排坐,吃果果,你不少,我不多……
  甲:好啦好啦,连儿歌也出来了,你就研究这个呀?
  乙:哪能呢,我最主要是研究《三字经》。
  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乙:哦,原来你也在研究《三字经》。
  甲:谁像你会吹呀,我可不是研究,我是在学习。我们老师说啦,《三字经》作为古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蒙学课本,虽只一千一百多字,却称得上是一部“中华文化小百科”,是探索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沿革的指南。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内容是值得我们诵读、学习的。我们老师说啦——
  乙(与甲同时):我们老师说啦!
  乙:我就知道你要来这么一句。
  甲:我们老师可厉害啦。他教我们读《三字经》有好多方法:读、抄、背、析、联、写,叫做读经六法。一年下来,我们全都能解、会背、有感悟。
  乙:这么说,你也能背了?
  甲:那还用说!你只要任意提一个字,我就能把下边的句子背上来。
  乙:好,咱就试试。玉——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乙:勤——
  甲: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乙:蚕——
  甲: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乙:皇——
  甲:皇……
  乙:皇太极——
  甲:这……你是在蒙人吧?《三字经》里哪有这一句呀!
  乙:不会背了吧?听我的——
  皇太极,建大清,入关帝,乃福临。文字狱,康熙兴,传雍乾,至鼎盛。迨道光,外寇侵,地火烈,民怨腾。慈禧后,败象成,宣统灭,民国生。
  甲:喂喂喂,这是《三字经》里的句子吗?
  乙:先别问是不是《三字经》里的句子,先说好不好吧!
  甲:嗯……好。
  乙:那么告诉你,这是我和我们老师一起研究的成果,这些句子现在还没有编进书里去。我们老师说啦,(甲旁白:被我感染了。)《三字经》所述的朝代演变,从“自羲农”至“神器终”,共计96句,288字,到明朝就完了,就和我一起往下又编了16句,48个字。
  甲:你就吹吧。你能编这些句子吗?八成是老师编了让你抄的吧?
  乙:就算是吧,那也是我孺子可教嘛!
  甲:不害臊!
  乙:当然,我还做得不够,还得把研究继续下去。当务之急是如何实践的问题。比如说,五岁的孔融能让梨,我该怎么做?九岁的黄香能温席,我该怎么做,比如说——
  甲:你就别“比如”了,这么依样画葫芦可不行。我们学的是古人的精神,否则人家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你也照着来,那不成书呆子啦!
  乙:这还用你说!我现在的学习刻苦多啦。做的习题都是钩,写的作文都是优。
  甲:真不错,还真有研究成果了。
  乙:(长叹)唉——
  甲:又怎么啦?
  乙:研究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我们也不能只是强调学习精神,而没有实际行动吧。
  甲:那是当然。
  乙:有一天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吃苹果,爸爸拿一只最大的苹果给我吃,我不要,我说我人小应该吃小的,爸说那可不成,一定要吃最大的。结果,我拗不过他们,只好不学孔融了。唉!
  甲:别丧气嘛,要学总是有机会的。
  乙:才不呢。前些天,天冷极了,正逢爸爸出差,我想我可以给妈妈暖床了。于是,我趁妈妈进了卫生间,赶紧睡到妈床上的被窝里。妈过来睡觉的时候,我又赶紧睡到自己床上去。你猜我妈什么反应?
  甲:“乖儿子,你可真孝顺!”
  乙:错!我反而被数落一通:“你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妈是暖了,可你冷了,冻坏了怎么办?”从此高度戒备,我再也找不着暖床的机会。我想,那就换个方式,给妈用热水洗洗脚吧。
  甲:也行,一样送温暖嘛。
  乙:可我妈就是不肯,说什么也不答应。我爸也是的,“孩子啊,现在就免了,等到爸妈老了再说吧。”听听,这叫什么话!
  甲:看来你要学黄香也没戏了。
  乙:我才不服输呢。昨晚,我给老师打了个电话,请他去我家家访。
  甲:讨救兵了,有用吗?
  乙:肯定有用!我爸妈最佩服我们老师了!我还准备写一张纸夹在《三字经》里送给爸妈。
  甲:写些什么呢?
  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母之惰。再不改,错错错。《三字经》,多研究。
  甲:双管齐下,你可真厉害!(完)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