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第24届国展(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又隆重登场了。这样一个国家最高级别的摄影赛事,在今天比赛多如牛毛的环境中,以行业带头人的勇气与姿态,在全国首次开创了多媒体类作品评比。与其他的三个传统比赛类别(纪录类,艺术类,商业类)不同,多媒体类作品不是从摄影内部的内容、手法和审美特征来划分,而是跳到了摄影之外,将平面静态的摄影与动态活动的视频影像结合,并配以音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介手段,在数字媒介平台上展现影像作品,比如电脑、网络、手机、IPAD、MP4等等。传统的三类摄影作品,是依托在纸质载体上的照片,是印刷到报刊杂志上的照片,也是通过数字文件在电脑和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影像。可以说,这些类别的摄影作品是从纸媒时代走过来,借助数字技术,在信息时代屏幕载体上继续拓展生存空间的静态影像。而多媒体影像作品,只有在屏幕这个载体上才可以真正全面、完整地展示,它伴随着屏幕载体的发展、成熟,毫无疑问地体现了数字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是一个动态的、声画结合、立体的影像作品。
“多媒体”不是一个新词了,自20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当代艺术语境下,将原来各自独立表达的媒介语言艺术化地结合起来,好像是在文字、图片、现场声音、音乐、动画、视频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最终迸发出神奇的创造力。因此在艺术领域,以及很多商业、传播、社会活动领域,都产生了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作品。摄影领域的多媒体作品的诞生和成长,其动因来自于影像载体从纸媒向网络媒体的转换,从纸张向屏幕的延伸。从网络传播的电子杂志到手机报,还有层出不穷的IPAD类的移动屏幕终端,屏幕可以说话,还有时间的流动,光看照片肯定是落伍了。随着纸媒的萎缩,屏幕载体必然成为未来的主流,我们无论获取什么信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都是在移动媒体上汇总。数字影像全面取代银盐影像之后,照片生产的量之大,不再需要估算。更有颠覆性意义的是,获取不同信息的工具合为一体了,简单地说,就是手机这样的一个小型机器,通过数字信息、记录文字、绘画、拍摄照片、拍摄视频,然后可以把它们即刻进行蒙太奇剪辑处理,获得综合信息,再及时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多媒体创作完全能够在一个低端的千元手机上完成。当然有像IPHONE这样的智能高手,也仍然有人为了更好的影像品质,不惜成本地使用高端设备,分别获取静态、动态影像以及进行3D等计算机绘图,再精心地将不同媒介结合起来。总之,文字可以叙事,图片可以形象展现,现场声音可以带来真实环境气氛,音乐的加入常常可以突破文字和影像的叙事束缚,形成一个综合的传播模式。在这些媒介语言中,静态照片是主体,因为照片的存储量比视频短片小,在网络传播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首先要拍摄大量的优秀的照片,是照片的内容、影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基调。然后是拍摄和收集其他视频素材、声音素材、音乐、图画或者文字素材。最后是用电影的视听语言来创作作品。现在有很多电脑剪辑软件,可以剪辑画面和声音。这样完成的一个三至五分钟的作品,最终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屏幕、移动终端上播放、展示及传播。这样的作品,不同于今天所说的“微电影”,它必须由图片来构成影像的主体,简单地说,摄影师和导演是一样重要的,而电影中,哪怕是三五分钟的微电影,也是导演起决定性作用。
2011年荷赛首次多媒体作品评选,中国《京华周刊》的摄影师王磊就以《向上看的人》一片获奖。今年第二届荷赛多媒体作品评比,又有中国《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王景春担任评委。如果你没有机会去纽约时代广场,看新华社的大屏幕上播放郜南制作的《城市的名片——杭州》、《城市的名片——上海》,你上土豆网,一定能一睹为快。在这样一个新的影像艺术语言的拓展进程中,中国摄影人与世界同步探索前进。
新闻领域是在大众所了解的领域最广泛地使用多媒体作品的,它的目的还是要讲述一个真实的事情。除此之外,在艺术摄影领域、商业摄影领域,都可以采用摄影多媒体创作,从拍摄图片入手,确定主题和影像艺术手法,然后用视听语言来剪辑作品。本次国展要求多媒体作品“注重叙事性、观赏性、创新性及静态影像技巧的运用。”它们既衡量作品整体,也衡量它里面的图片水平。
对于国展的这个新奖项类别的设立,需要大家共同的实践,就像荷赛这样一个在新闻摄影及整个摄影领域享有很高认知度的比赛一样,谦虚且严肃地表示,目前的评比还处于摸索阶段,“尝试建立科学的评选原则和评选程序。”尽管此次国展的评比也会遇到挑战,但我们仍热切地期待着。
“多媒体”不是一个新词了,自20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当代艺术语境下,将原来各自独立表达的媒介语言艺术化地结合起来,好像是在文字、图片、现场声音、音乐、动画、视频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最终迸发出神奇的创造力。因此在艺术领域,以及很多商业、传播、社会活动领域,都产生了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作品。摄影领域的多媒体作品的诞生和成长,其动因来自于影像载体从纸媒向网络媒体的转换,从纸张向屏幕的延伸。从网络传播的电子杂志到手机报,还有层出不穷的IPAD类的移动屏幕终端,屏幕可以说话,还有时间的流动,光看照片肯定是落伍了。随着纸媒的萎缩,屏幕载体必然成为未来的主流,我们无论获取什么信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都是在移动媒体上汇总。数字影像全面取代银盐影像之后,照片生产的量之大,不再需要估算。更有颠覆性意义的是,获取不同信息的工具合为一体了,简单地说,就是手机这样的一个小型机器,通过数字信息、记录文字、绘画、拍摄照片、拍摄视频,然后可以把它们即刻进行蒙太奇剪辑处理,获得综合信息,再及时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多媒体创作完全能够在一个低端的千元手机上完成。当然有像IPHONE这样的智能高手,也仍然有人为了更好的影像品质,不惜成本地使用高端设备,分别获取静态、动态影像以及进行3D等计算机绘图,再精心地将不同媒介结合起来。总之,文字可以叙事,图片可以形象展现,现场声音可以带来真实环境气氛,音乐的加入常常可以突破文字和影像的叙事束缚,形成一个综合的传播模式。在这些媒介语言中,静态照片是主体,因为照片的存储量比视频短片小,在网络传播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首先要拍摄大量的优秀的照片,是照片的内容、影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基调。然后是拍摄和收集其他视频素材、声音素材、音乐、图画或者文字素材。最后是用电影的视听语言来创作作品。现在有很多电脑剪辑软件,可以剪辑画面和声音。这样完成的一个三至五分钟的作品,最终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屏幕、移动终端上播放、展示及传播。这样的作品,不同于今天所说的“微电影”,它必须由图片来构成影像的主体,简单地说,摄影师和导演是一样重要的,而电影中,哪怕是三五分钟的微电影,也是导演起决定性作用。
2011年荷赛首次多媒体作品评选,中国《京华周刊》的摄影师王磊就以《向上看的人》一片获奖。今年第二届荷赛多媒体作品评比,又有中国《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王景春担任评委。如果你没有机会去纽约时代广场,看新华社的大屏幕上播放郜南制作的《城市的名片——杭州》、《城市的名片——上海》,你上土豆网,一定能一睹为快。在这样一个新的影像艺术语言的拓展进程中,中国摄影人与世界同步探索前进。
新闻领域是在大众所了解的领域最广泛地使用多媒体作品的,它的目的还是要讲述一个真实的事情。除此之外,在艺术摄影领域、商业摄影领域,都可以采用摄影多媒体创作,从拍摄图片入手,确定主题和影像艺术手法,然后用视听语言来剪辑作品。本次国展要求多媒体作品“注重叙事性、观赏性、创新性及静态影像技巧的运用。”它们既衡量作品整体,也衡量它里面的图片水平。
对于国展的这个新奖项类别的设立,需要大家共同的实践,就像荷赛这样一个在新闻摄影及整个摄影领域享有很高认知度的比赛一样,谦虚且严肃地表示,目前的评比还处于摸索阶段,“尝试建立科学的评选原则和评选程序。”尽管此次国展的评比也会遇到挑战,但我们仍热切地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