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职加薪不一定有用了

来源 :爱你·心灵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xia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有人在后台问了我一个问题:“文章能不能来点实际的?我只是一个微信的小编辑,别总跟我谈规划,就和我说说怎么升职加薪,让自己更值钱。”其实这个想法本身就挺傻的。
  先说一个案例。北京有一个过道被炒到了150万,因为中介号称该过道有学区资格。以前买房子,别人都告诉你这是“朝阳区”“三环以内”的“传世珍宝”,但今天你看楼盘广告,都是“XX商圈”“地铁直达”“学区房”。 房地产的价值坐标改变了——商圈代替了人为划定的行政区,而新价值,比如学区,比小区环境对某些人更重要。一旦发生这样的变化,整个楼盘的定价都会重新调整。
  今天的职场也面临价值坐标的变化。五年前,职场增值的玩法特别简单:你先选好一个行业,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然后从低职位开始铆足劲儿往上爬。然而,这个套路如今失效了。今天行业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以及新职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中关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个月。你想,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的中高层,结果整个行业没了。在这种环境中,职业定位也逐渐失效——老行业不吃香,新行业又都处于跑马期,谁也不知道谁好。
  职位更加不可信。当我们把销售都叫顾问,把厨子都叫营养师时,职位系统已经完全乱了。
  今天的职场人,他们在用这个公式重新定义自己:圈子×能力×特色。
  1.圈子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因为广告而买一个东西了?我大部分的购物都源于朋友的推荐。因为产品过剩,信息爆炸,我信任我信任的人就好。消费有各种圈子,比如旅游的圈子、打高尔夫球的圈子、潜水的圈子……消费正在圈子化。
  职场也是一樣的啊。在中高端招聘市场,近40%的职场人的招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而成,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今天的职场,越往上越是个江湖。
  朋友的公司要招产品经理,通过猎头找到一名腾讯的产品经理,但老板不够满意——腾讯的产品很厉害,但是腾讯的产品太多了,他具体是做什么产品?做过些什么?老板不是互联网人士,短期聊也聊不出来什么。
  最后老板的招聘过程是这样的:发朋友圈求助,被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群,认识了群主,通过群主推荐找到了合适的人。朋友——圈子意见领袖——朋友 ,这就是圈子的连接方式。
  越是新出现的、快速变化的、缺乏明确标准的职业,圈子越重要。因为难以评估,所以主要靠人品。艺术、投资、金融、咨询……你走近看,都是一个个的圈子。
  2.能力
  当同一个圈子有很多人时,靠什么?靠能力。你需要在圈子里面持续展现能力,输出内容,逐渐地,大家会认识你。圈子是能力的放大器——如果强,你会比以前更强;如果弱,你也会迅速被不看好。所以请注意,你不需要是行业内能力最好的那个,你只需要在圈子里是能力最好的那个就行。
  如果能力不是业内第一,你可以不断缩小或者换圈子,并成为其中某个细分的第一,比如说“教育圈里最懂在线教学运营的人”就比“运营高手”更有说服力。
  3.特色
  当圈子和能力一定时,你需要找到并放大自己“让人讨喜的特色”,比如嘴贫的再贱一点儿。在这个情感消费升级的年代,最大的风险是大家把你当个毫无特色的好工具。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太多时,人们就只记得有特色的人,并与其中认同的人互动。
  回到后台那个问题:假如我就是一个微信的小编辑,有什么招数可以提高身价?
  第一是进入优质圈子。多去参加业内的课程、各种牛人发起的联盟,没事和高手混个活动,用同学圈进入同行圈,或进入自己产品所在领域的圈子,再做好自己的公众号,形成粉丝圈。
  第二是基于优势提高能力。在圈子里,你很快会对比周围,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比如说标题起得好,或者对外合作做得好……抓住一点做到极致。
  第三是持续输出自己讨喜的一面,以文字、行为、作品等任何方式。
  以前职场是一座山,人的眼光都聚焦在山的顶端,想着怎么上去分一杯羹。现在地壳运动,山平了。
其他文献
请不要认为年轻人起不了床是懒惰的表现,也不要认为孩子在遇到使他们兴奋的事情时会自动早起。  孩子赖床往往是在心理上不敢面对眼前的一天,来自父母的压力、来自老师的压力、来自功课的压力、来自同学的压力都有可能是他们的困扰。  正因为如此,当白天没有压力时,他们早上就比较容易起床。而那些爱赖床的孩子晚上往往特别兴奋,不愿意早早地睡觉。早上脾气不好,有所谓“起床气”的人,放学之后多半情绪很好。甚至只要他们
期刊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比较大的企业里,当人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婚姻家庭情况就成为定夺其责任感强弱、稳定性高低直至升职快慢的重要指标。所以在500强的企业里,办公室闹出桃色新闻,婚后多年无子兼感情生活混乱,结婚离婚再结婚……诸如此类的戏码一旦上演,就基本等于毁灭了一个人升迁的可能性。  职场女性的事业发展大概有两个关键期:一是30岁之前,若表现好的话,升职能比男性快不少;二
期刊
单位卫生间的门是那种里外可以开关的老式弹簧门,木板制的,很密闭。由于进出门时,大多数人习惯推门而入(出),不小心常会被同时进出的人推门碰撞到身体。磕磕碰碰,虽然一般不是很严重,但彼此要道歉赔礼,十分尴尬。  那次由于内急,我急匆匆地赶到卫生间,刚想推门而入,里面的一位仁兄正巧推门出来。我的脸被重重地撞个正着,不仅眼镜掉到地上,鼻子也被撞得生疼,眼泪跟着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我摸索着从地面拾起眼镜,
期刊
美国警察上岗时有点凶,但这可以理解。其实美国警察和大部分美国人一样,平时很和气,也很会肉麻。  美国人之间真的很肉麻。让人肉麻的事,你一到美国、一下飞机就会碰到,必须尽快适应。  生人见面,眼睛一对上,人家就会给你一个肉麻的笑容,向你喊“Hi”,问你今天过得好不好。特别是收银员,会做出惊喜的表情对你说“你好啊!今天怎么样?过得好吗”,有时还会说“我喜欢你的头发”。最初我会拼命地想,我们是不是在哪儿
期刊
明黄的灯光下,少女与长者对坐手谈,轻拈黑白棋子,以鹤的姿态优雅地飞落。这是女儿参与拍摄的电视短片中的镜头,看到这唯美的画面,我不由得感叹道:女孩子下棋是很美的事!  那年女儿上初一,已有七年的棋龄。她每周六去棋院上课,我全程接送,风雨无阻。棋院门前有棵老梨树,花开时一树梨花白。我会特意早到,站在树下聆听落子声。落子声清越入耳,如风敲寒竹,如雨拍蕉叶,那感觉很美妙。  有一天,我接女儿时碰到一个熟人
期刊
“不可以,这里是公共场所。”斋月临近尾声,兼职的Amin在德黑兰的一间旅馆里对我说。为了让我认识到这件事情不容商榷,他紧盯着我的眼睛。之前我问的是:“我能在这里摘头巾吗?”  伊朗旅游攻略对女性提出善意的警告:在公共场所,9岁以上的女性必须用头巾包裹住头发,上衣衣摆过臀,下装盖过脚踝。  电视、报纸和杂志上出现的女性形象也一样。  在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有一类特殊的警察,他们专门制止
期刊
夏季的牛津挤满了一波波的“游学生”,从欧洲到亚洲、从七八岁到十来岁的都有。他们穿着统一的外套,背着统一的大书包,出没在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  孩子们的书包上都标记着他们的英文名,在临时性的小团体里方便老师、领队和学生互相快速熟悉起来。  一个不超过十岁的小男孩叫“Hugh(休)”,和他差不多大的一个小女孩叫“Nancy(南希)”。我觉得这两个名字有点奇怪,但说不上来为什么。待走出几十步以后,我忽然
期刊
数年前的初秋,我第一次在车窗内望见被夕阳笼罩的东寺五重塔,望见水草丰茂的鸭川,心里很激动:“啊,就是这里。”如今,虽已对此地习以为常,但从外地回来时,见到东寺和鸭川,我还是会有一种安心的感觉:“我回来了。”不过,旅人的身份与视角无法改变,因此我能写的仍只是客居者的日常。  我在这里搬过三次家,如今住在银阁寺前,附近有条小路,曰鹿之谷通。我常被问:“真有鹿?”真有,据说平安时代比叡山的僧人元珍在此迷
期刊
装修好房子后,婆婆就搬了过来,帮我们照顾女儿小米粒。我能感受到婆婆对孙女的爱,但总能发现很多问题。  我们家房间较多,我想让小米粒单独睡宝宝房,婆婆却觉得孩子太小,晚上独自睡,盖不好被子容易着凉。  小米粒喜欢晚上折腾,常常11点多还不睡觉,婆婆却一边任由她开着灯玩,一边大声责怪她是个“夜猫子”。而对于小米粒偶尔尿裤子,婆婆就总是吓唬她:“你今天要是再尿裤子,我就告诉老师,让老师好好教训你!”对于
期刊
某年暑假,我飞到安克拉治,与太太、儿子和女儿碰面,再一起游阿拉斯加。  不知是否吃坏了肚子,我从上飞机起就开始胃痛,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浑身冒冷汗,但我忍着,不吭声。就这样,我陪着家人从安克拉治坐汽车、坐火车、坐轮船,游览了一条又一条冰河,去了北美最高的麦金利山,再转到北极圈附近的费尔班克斯。  十几天的旅行结束,回纽约看医生,才知道我得了胆囊炎。“早不犯晚不犯,”我对医生抱怨,“为什么在一家人旅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