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有人在后台问了我一个问题:“文章能不能来点实际的?我只是一个微信的小编辑,别总跟我谈规划,就和我说说怎么升职加薪,让自己更值钱。”其实这个想法本身就挺傻的。
先说一个案例。北京有一个过道被炒到了150万,因为中介号称该过道有学区资格。以前买房子,别人都告诉你这是“朝阳区”“三环以内”的“传世珍宝”,但今天你看楼盘广告,都是“XX商圈”“地铁直达”“学区房”。 房地产的价值坐标改变了——商圈代替了人为划定的行政区,而新价值,比如学区,比小区环境对某些人更重要。一旦发生这样的变化,整个楼盘的定价都会重新调整。
今天的职场也面临价值坐标的变化。五年前,职场增值的玩法特别简单:你先选好一个行业,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然后从低职位开始铆足劲儿往上爬。然而,这个套路如今失效了。今天行业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以及新职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中关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个月。你想,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的中高层,结果整个行业没了。在这种环境中,职业定位也逐渐失效——老行业不吃香,新行业又都处于跑马期,谁也不知道谁好。
职位更加不可信。当我们把销售都叫顾问,把厨子都叫营养师时,职位系统已经完全乱了。
今天的职场人,他们在用这个公式重新定义自己:圈子×能力×特色。
1.圈子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因为广告而买一个东西了?我大部分的购物都源于朋友的推荐。因为产品过剩,信息爆炸,我信任我信任的人就好。消费有各种圈子,比如旅游的圈子、打高尔夫球的圈子、潜水的圈子……消费正在圈子化。
职场也是一樣的啊。在中高端招聘市场,近40%的职场人的招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而成,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今天的职场,越往上越是个江湖。
朋友的公司要招产品经理,通过猎头找到一名腾讯的产品经理,但老板不够满意——腾讯的产品很厉害,但是腾讯的产品太多了,他具体是做什么产品?做过些什么?老板不是互联网人士,短期聊也聊不出来什么。
最后老板的招聘过程是这样的:发朋友圈求助,被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群,认识了群主,通过群主推荐找到了合适的人。朋友——圈子意见领袖——朋友 ,这就是圈子的连接方式。
越是新出现的、快速变化的、缺乏明确标准的职业,圈子越重要。因为难以评估,所以主要靠人品。艺术、投资、金融、咨询……你走近看,都是一个个的圈子。
2.能力
当同一个圈子有很多人时,靠什么?靠能力。你需要在圈子里面持续展现能力,输出内容,逐渐地,大家会认识你。圈子是能力的放大器——如果强,你会比以前更强;如果弱,你也会迅速被不看好。所以请注意,你不需要是行业内能力最好的那个,你只需要在圈子里是能力最好的那个就行。
如果能力不是业内第一,你可以不断缩小或者换圈子,并成为其中某个细分的第一,比如说“教育圈里最懂在线教学运营的人”就比“运营高手”更有说服力。
3.特色
当圈子和能力一定时,你需要找到并放大自己“让人讨喜的特色”,比如嘴贫的再贱一点儿。在这个情感消费升级的年代,最大的风险是大家把你当个毫无特色的好工具。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太多时,人们就只记得有特色的人,并与其中认同的人互动。
回到后台那个问题:假如我就是一个微信的小编辑,有什么招数可以提高身价?
第一是进入优质圈子。多去参加业内的课程、各种牛人发起的联盟,没事和高手混个活动,用同学圈进入同行圈,或进入自己产品所在领域的圈子,再做好自己的公众号,形成粉丝圈。
第二是基于优势提高能力。在圈子里,你很快会对比周围,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比如说标题起得好,或者对外合作做得好……抓住一点做到极致。
第三是持续输出自己讨喜的一面,以文字、行为、作品等任何方式。
以前职场是一座山,人的眼光都聚焦在山的顶端,想着怎么上去分一杯羹。现在地壳运动,山平了。
先说一个案例。北京有一个过道被炒到了150万,因为中介号称该过道有学区资格。以前买房子,别人都告诉你这是“朝阳区”“三环以内”的“传世珍宝”,但今天你看楼盘广告,都是“XX商圈”“地铁直达”“学区房”。 房地产的价值坐标改变了——商圈代替了人为划定的行政区,而新价值,比如学区,比小区环境对某些人更重要。一旦发生这样的变化,整个楼盘的定价都会重新调整。
今天的职场也面临价值坐标的变化。五年前,职场增值的玩法特别简单:你先选好一个行业,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然后从低职位开始铆足劲儿往上爬。然而,这个套路如今失效了。今天行业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以及新职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中关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个月。你想,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的中高层,结果整个行业没了。在这种环境中,职业定位也逐渐失效——老行业不吃香,新行业又都处于跑马期,谁也不知道谁好。
职位更加不可信。当我们把销售都叫顾问,把厨子都叫营养师时,职位系统已经完全乱了。
今天的职场人,他们在用这个公式重新定义自己:圈子×能力×特色。
1.圈子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因为广告而买一个东西了?我大部分的购物都源于朋友的推荐。因为产品过剩,信息爆炸,我信任我信任的人就好。消费有各种圈子,比如旅游的圈子、打高尔夫球的圈子、潜水的圈子……消费正在圈子化。
职场也是一樣的啊。在中高端招聘市场,近40%的职场人的招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而成,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今天的职场,越往上越是个江湖。
朋友的公司要招产品经理,通过猎头找到一名腾讯的产品经理,但老板不够满意——腾讯的产品很厉害,但是腾讯的产品太多了,他具体是做什么产品?做过些什么?老板不是互联网人士,短期聊也聊不出来什么。
最后老板的招聘过程是这样的:发朋友圈求助,被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群,认识了群主,通过群主推荐找到了合适的人。朋友——圈子意见领袖——朋友 ,这就是圈子的连接方式。
越是新出现的、快速变化的、缺乏明确标准的职业,圈子越重要。因为难以评估,所以主要靠人品。艺术、投资、金融、咨询……你走近看,都是一个个的圈子。
2.能力
当同一个圈子有很多人时,靠什么?靠能力。你需要在圈子里面持续展现能力,输出内容,逐渐地,大家会认识你。圈子是能力的放大器——如果强,你会比以前更强;如果弱,你也会迅速被不看好。所以请注意,你不需要是行业内能力最好的那个,你只需要在圈子里是能力最好的那个就行。
如果能力不是业内第一,你可以不断缩小或者换圈子,并成为其中某个细分的第一,比如说“教育圈里最懂在线教学运营的人”就比“运营高手”更有说服力。
3.特色
当圈子和能力一定时,你需要找到并放大自己“让人讨喜的特色”,比如嘴贫的再贱一点儿。在这个情感消费升级的年代,最大的风险是大家把你当个毫无特色的好工具。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太多时,人们就只记得有特色的人,并与其中认同的人互动。
回到后台那个问题:假如我就是一个微信的小编辑,有什么招数可以提高身价?
第一是进入优质圈子。多去参加业内的课程、各种牛人发起的联盟,没事和高手混个活动,用同学圈进入同行圈,或进入自己产品所在领域的圈子,再做好自己的公众号,形成粉丝圈。
第二是基于优势提高能力。在圈子里,你很快会对比周围,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比如说标题起得好,或者对外合作做得好……抓住一点做到极致。
第三是持续输出自己讨喜的一面,以文字、行为、作品等任何方式。
以前职场是一座山,人的眼光都聚焦在山的顶端,想着怎么上去分一杯羹。现在地壳运动,山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