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复作用是教育传播的效果原理之一,是指将一个概念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或不同方式进行多次学习。适当地重复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运用重复作用原理,提高重复作用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习负担。
[关键词]重复作用 数学教学 应用
重复作用是教育传播的效果原理之一,是指将一个概念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或以不同方式进行多次学习。通过重复,知识的联系痕迹在大脑中逐渐加深,信息储存日益牢固,有助于准确掌握和运用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重复时,要注意把握重复的时间、场合、方式与范围。
1 重复的时间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重复必须及时。在具体运用时,有集中重复与分散重复两种。前者指在一定时间内将知识学习多次,后者指在相隔的几段时间内将知识学习多次。有关研究表明:分散重复效果优于集中重复。因此,数学教学中要以分散重复为主。分散重复的关键,在于确定适宜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太长,所学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已经淡薄,会有遗忘,达不到重复的预期效果。间隔时间太短,依据“报酬递减”原理,重复效果也会降低。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新知学习后至少要在24小时内重复一次。同时,确定重复时间的间隔还和知识的难度、数量、抽象概括程度以及知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远近、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
如果所学知识数量多、难度大、抽象概括程度较高、重复的时间间隔要短,反之,间隔可相对长些:如果知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就有陌生的感觉,重复时间的间隔要短,反之,间隔可相对长些。
2 重复的场合
有人做过研究,学习外语时,要牢固掌握某个单词,必须在8个场合下接触。数学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但在教学中将知识在多个场合出现,这一点却相同。因为知识只有通过不同场合的刺激作用,才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一般来讲,教学时,重复常在以下场合起作用:
2.1 课内巩固练习。新知识学习后,趁着记忆犹新的时机,利用教材编排的“做一做”内容和相关习题,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2.2 课堂小节。小节时,可采用教师梳理、学生归纳复述、师生游戏、解答疑问等方式进行重复。
2.3 学生作业。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重复学习的场合。学生作业的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数学知识的检索、提取、运用等环节,要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的顺序,分别布置模仿性、掌握性、灵活性、创新性的作业让学生练习。
2.4 复习。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使知识系统化,主要有课前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学期总复习等。
2.5 检测与反馈:知识的检测与反馈是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抽样检测,能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从而促使他们不断上进。数学知识的检测要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既考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又要适当考查能力。可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等形式,试题既要覆盖面大,又要突出难点,试题叙述要简明、正确。反馈要分析检测中学生致错的原因,然后进行讲评。讲评不是单纯的错题订正,而应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错者知其原因,对者受启示,强化所学知识。
3 重复的方式
学过的数学知识如果长期以一种方式重复呈现,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漫漫地,他们就会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将数学知识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渠道重复呈现,能增加新鲜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更为深刻。知识的重复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3.1 板书重复。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用文字、表格、图画呈现数学知识的教学手段,它将书面语言诉诸学生视觉,为教学的形象化提供条件。
3.2 语言重复。数学语言是表达、交流及应用数学的工具,应具备科学性、启发性。有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掌握,重复学习时可采用编琅琅上口、简明易懂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3.3 影像媒体重复。影像媒体是指投影仪、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电教设施,它们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丰富而鲜明的直观感性材料,突出重点、难点,体现知识问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教学情景。
3.4 练习重复。练习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灵活多样的适量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开始时,每次练习时间不一宜过长,各次练习间隔的时间可以短些,逐渐熟练后可适当延长练习时间和练习的间隔时间。同时还要注意练习课题的多样化与同类型课题的例子多样化,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4 重复的范围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重复作用可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知识网络。根据数学知识之间在意义联系上的紧密程度以及知识数量的多少,合理调控重复的范围,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4.1 部分重复。如果需要重复的知识同其他知识的联系不甚紧密时,可将知识分成几个部分,每次只重复其中的一部分,但要注意:这种方法将具有内在联系的数学知识人为分成几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造成知识运用时衔接不畅的问题。
4.2 整体重复。如果需要重复的知识同已学的知识既有意义的联系,又不太多,数量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一次重复。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从整体上把握,但依据学习数最影响学习效果的规律,重复时要注意从数量上予以控制。
4.3综合重复。如果需要重复的知识同已学的知识意义联系较为紧密,而且数量较多时,可选用综合重复。先将知识分成几部分进行部分重复,再进行整体重复。这样做,既不妨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又能使重复的数量减少,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总复习时,一般采用综合重复。
总之,适当的重复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重复作用原理,提高重复作用的有效性,避免过量、机械的无效重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关键词]重复作用 数学教学 应用
重复作用是教育传播的效果原理之一,是指将一个概念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或以不同方式进行多次学习。通过重复,知识的联系痕迹在大脑中逐渐加深,信息储存日益牢固,有助于准确掌握和运用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重复时,要注意把握重复的时间、场合、方式与范围。
1 重复的时间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重复必须及时。在具体运用时,有集中重复与分散重复两种。前者指在一定时间内将知识学习多次,后者指在相隔的几段时间内将知识学习多次。有关研究表明:分散重复效果优于集中重复。因此,数学教学中要以分散重复为主。分散重复的关键,在于确定适宜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太长,所学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已经淡薄,会有遗忘,达不到重复的预期效果。间隔时间太短,依据“报酬递减”原理,重复效果也会降低。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新知学习后至少要在24小时内重复一次。同时,确定重复时间的间隔还和知识的难度、数量、抽象概括程度以及知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远近、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
如果所学知识数量多、难度大、抽象概括程度较高、重复的时间间隔要短,反之,间隔可相对长些:如果知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就有陌生的感觉,重复时间的间隔要短,反之,间隔可相对长些。
2 重复的场合
有人做过研究,学习外语时,要牢固掌握某个单词,必须在8个场合下接触。数学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但在教学中将知识在多个场合出现,这一点却相同。因为知识只有通过不同场合的刺激作用,才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一般来讲,教学时,重复常在以下场合起作用:
2.1 课内巩固练习。新知识学习后,趁着记忆犹新的时机,利用教材编排的“做一做”内容和相关习题,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2.2 课堂小节。小节时,可采用教师梳理、学生归纳复述、师生游戏、解答疑问等方式进行重复。
2.3 学生作业。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重复学习的场合。学生作业的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数学知识的检索、提取、运用等环节,要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的顺序,分别布置模仿性、掌握性、灵活性、创新性的作业让学生练习。
2.4 复习。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使知识系统化,主要有课前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学期总复习等。
2.5 检测与反馈:知识的检测与反馈是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抽样检测,能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从而促使他们不断上进。数学知识的检测要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既考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又要适当考查能力。可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等形式,试题既要覆盖面大,又要突出难点,试题叙述要简明、正确。反馈要分析检测中学生致错的原因,然后进行讲评。讲评不是单纯的错题订正,而应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错者知其原因,对者受启示,强化所学知识。
3 重复的方式
学过的数学知识如果长期以一种方式重复呈现,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漫漫地,他们就会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将数学知识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渠道重复呈现,能增加新鲜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更为深刻。知识的重复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3.1 板书重复。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用文字、表格、图画呈现数学知识的教学手段,它将书面语言诉诸学生视觉,为教学的形象化提供条件。
3.2 语言重复。数学语言是表达、交流及应用数学的工具,应具备科学性、启发性。有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掌握,重复学习时可采用编琅琅上口、简明易懂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3.3 影像媒体重复。影像媒体是指投影仪、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电教设施,它们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丰富而鲜明的直观感性材料,突出重点、难点,体现知识问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教学情景。
3.4 练习重复。练习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灵活多样的适量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开始时,每次练习时间不一宜过长,各次练习间隔的时间可以短些,逐渐熟练后可适当延长练习时间和练习的间隔时间。同时还要注意练习课题的多样化与同类型课题的例子多样化,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4 重复的范围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重复作用可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知识网络。根据数学知识之间在意义联系上的紧密程度以及知识数量的多少,合理调控重复的范围,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4.1 部分重复。如果需要重复的知识同其他知识的联系不甚紧密时,可将知识分成几个部分,每次只重复其中的一部分,但要注意:这种方法将具有内在联系的数学知识人为分成几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造成知识运用时衔接不畅的问题。
4.2 整体重复。如果需要重复的知识同已学的知识既有意义的联系,又不太多,数量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一次重复。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从整体上把握,但依据学习数最影响学习效果的规律,重复时要注意从数量上予以控制。
4.3综合重复。如果需要重复的知识同已学的知识意义联系较为紧密,而且数量较多时,可选用综合重复。先将知识分成几部分进行部分重复,再进行整体重复。这样做,既不妨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又能使重复的数量减少,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总复习时,一般采用综合重复。
总之,适当的重复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重复作用原理,提高重复作用的有效性,避免过量、机械的无效重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