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
中国古代有一条从成都经重庆、遵义、贵阳、都匀、独山、南丹、河池入广西的川黔桂茶马古道。唐代陆羽《茶经·八茶之出》已经提到贵州遵义的茶。明洪武年间曾在成都、重庆、保宁(阆中)、播州(遵义)置茶仓,获取并转运川黔桂茶叶北上与西番茶马互市。2006年8月,我曾到贵州遵义一带考察。2014年10月下旬,我有幸跟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一起回到他当年插队的独山县黑石关寨考察,沿途还考察了贵阳青岩镇、黔南独山县和荔波喀斯特自然文化遗产区。同行的还有《科学中国人》张刚总编辑、德国机器人专家张建伟教授等。一路上贵州茶叶得以生长的自然环境喀斯特森林地貌见证了川黔桂茶马古道形成的独特自然条件。惊叹之后是担忧。当年的古道主干已经被公路、铁路覆盖,民族语言正在大量流失,盲目追求GDP的趋势正在破坏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如何保护川黔滇古道上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生态,建立真正的幸福家园?考察队员们在回程途中陷入沉思。
川黔桂古道:西南入华南之重要通道
南宋时期,由于中国北方战争频繁,中国南方由广西横山寨到云南的买马道异常活跃,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买马道,但绍兴三十一年,买马道路段上自杞与罗殿有争,广西到云南的买马道受阻,从广西宜州、南丹经过贵州独山、都匀再西去云南的古道异常活跃起来。据《岭外代答》卷五《宜州买马》记载:
“马产于大理国。大理国去宜州十五程尔,中有险阻,不得而通,故自杞(贵州兴义一带)、罗殿(国都在今贵州贞丰)皆贩马于大理,而转卖于我者也。罗殿甚迩于邕,自杞实隔远焉。自杞之人强悍,岁常以马假道于罗殿而来,罗殿难之,故数至争。然自杞虽远于邕,而迩于宜,特隔南丹州而已。绍兴三十一年,自杞与罗殿有争,乃由南丹径驱马直抵宜州城下。”((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卷5《财计门·宜州买马》,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 189-190页。)
周去非所说的“由南丹径驱马直抵宜州城下”这条线路,就是川黔桂古道的重要段落。川黔桂古道是西南入华南的重要通道,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支脉,线路始于成都,经过重庆、贵州遵义、青岩、都匀、独山,再经过广西南丹、河池到广西宜州,从宜州东可去柳州、桂林,南可去南宁。
明代因为茶马互市的需要,在西南置四所茶仓,播州(遵义)为其中之一,《明太祖实录》卷251:
“洪武三十年七月,命户部于四川成都、重庆、保宁(阆中)三府及播州(遵义)宣慰司置茶仓四所贮茶,以待客商纳米中买及与西番商人易马,各设官以掌之。”
由此可见川黔桂古道上贵州遵义一带茶马互市的重要性。遵义汇集的贵州、广西茶叶,通过川黔桂古道北上与西番商人进行茶马互市。
明代徐霞客提到了云南到广西有三条间道,其中一条和川黔桂古道部分重叠:
“按云南抵广西间道有三:一在临安府(今云南建水县)之东,由阿迷州(今云南开远市)、维摩州抵广南富州,入广西归顺(广西靖西县新靖镇)、下雷,而出驮伏,下南宁。此余初从左江取道至归顺,而卒阻于交彝者也,是为南路。一在平越府(今贵州福泉市)之南,由独山州(今贵州独山县)丰宁上、下司入广西南丹、河池州,出庆远。此余后从罗木渡取道而入黔、滇者也,是为北路。一在普安之南、罗平之东,由黄草坝,即安隆(指今广西隆林旧州)坝楼之下田州(今广西田林县),出南宁者。此余初徘徊于田州界上,人皆以为不可行,而久候无同侣,竞不得行者也,是为中路。”(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P750-751)
徐霞客从广西入贵州,即沿着川黔桂古道北上,先从南宁府(今南宁)北上庆元府(今宜州),再经过河池、南丹、独山、都匀、福泉、贵定、龙里、贵阳、青岩(《徐霞客游记》,P390、P478、P648)。
川黔桂古道也是重要的行军路线。1944年冬,日军试图取道川黔桂古道,从广西进入贵州,在独山城北深河桥遭到阻击未能成功。
川黔桂古道与贵州茶
贵州著名的茶山主要分布在黔桂茶马古道上的遵义、贵阳、都匀、独山一带。这一带的茶属于高寒地带茶,茶叶质地很好。这次考察的一天晚上,张刚社长带我去了他朋友在贵阳开的茶室(“四品君”——碧海总店),品尝了贵州名茶都匀毛尖和湄潭翠芽。张刚告诉我说他晚上喝茶从来不会失眠,可是那天晚上几杯看似清淡的绿茶,让我和张刚一晚上没有睡着觉。不过我那几天因为大鱼大肉过量饮酒而上火的体征全没了。我们领略了贵州茶的力度,原来过去喝的茶有不少都缺少茶性。张刚的朋友告诉我们,贵州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茶山很少施化肥和农药。我这才弄明白为什么过去我喝的很多茶叶,越喝越上火。贵州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多达500多万亩,盛产绿茶。黔南布依族地区尤其有着悠久的茶叶历史,最有名的是都匀毛尖。1982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都匀毛尖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都匀一带属于中国著名的川滇黔桂喀斯特地貌中的森林喀斯特,这一带海拔多在1000左右,地下水源丰富,海拔、温度和湿度极利于茶叶生长。
贵州茶历史久远,唐代陆羽《茶经》已经有贵州茶的记录: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陆羽《茶经·八茶之出》,沈冬梅校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P80-82)
思州在今贵州铜仁市沿河县一带。播州即贵州遵义,费州在今贵州铜仁市德江一带,夷州在今贵州遵义市凤冈绥阳镇一带。我和张刚品尝的湄潭翠芽,即产于遵义市湄潭县。有名气的贵州遵义红(红茶)、贵州绿宝石茶叶、锌硒茶和春江花月夜茶叶也都产于遵义市的凤冈县。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清代,贵州各地都有了种茶记录。贵州茶生在独特的高原喀斯特森林地带,森林滞留水与地下水丰富,气候湿润,工业污染少,空气清新,茶叶质纯正清香。川黔桂古道穿越在喀斯特森林地带,我们考察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的茂兰喀斯特森林处在黔桂边界,那里物种丰富独特,布依、水、瑶、苗、毛南、壮等保存着自己的语言,沿途随时可以录到布依族的对话。 中国茶路上茶的读音有三大系统。一种是cha系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即西南茶马古道上,一种是chaj系统,主要分布在北方茶马古道上,即早期的丝绸之路上。一种是te读音,主要分布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川黔桂古道上的茶的读音属于cha系统,沿途的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茶的读音也属于cha系统,或有属于cha系统的变体,显示这些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到了川黔桂古道上的茶文化传播活动中。
从青岩古镇到黑石关寨
青岩古镇是川黔桂古道上的重镇。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三十万大军远征从四川、湖广两路征云南,从湖广的一路经过贵阳到云南,沿途设堡,其中一部分留在青岩屯田,后发展为“青岩堡”。屯军率领当地少数民族开筑道路,六十里为一驿,为川黔桂古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设青岩司,青岩地位进一步提高。青岩镇以贵州为基地,控制着川、滇、湘、桂驿道。黔南、黔西南茶叶北上要经过青岩古镇,青岩古镇地处茶马古道要冲,也是军事要地。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从都匀北上到青岩镇,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青岩被作为一个要道中心来描述:
“青岩屯属贵州前卫,而地则广顺州(今广顺镇)所辖。北去省五十里,南去定番州三十五里,东北去龙里六十里,西南去广顺州五十里。有溪自西北老龙脊发源。环城北东流南转,是贵州省南鄙要害,今添设总兵驻扎其内。”
从青岩镇经龙里、都匀、独山,再经广西南丹即到广西河池,从河池往东可去广西柳州、桂林,往南可去广西南宁,由此构成川黔桂古道的南段黔桂古道。
独山是西南入两广的重要关口之一。早在汉代,独山一带已纳入控制。汉代属毋敛县,王莽时毋敛县改称有敛县。唐代置石牛县,属南寿州治。宋代置中平县,大观四年,废中平县,并入庆远府河池县。元代,置独山州蛮夷军民长官司,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置独山州。因独山自古为南下两广的交通要道,故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汉文化的发源重地。据清人莫与俦《毋敛先贤考》可知,秦汉以前,贵州文化缺乏史料记录。自东汉章、桓年间(76-149),毋敛(独山)人尹珍(字道珍)北上求学,先后师从许慎、应奉,回乡设馆传授许、应之学,官至尚书丞郎、荆州刺史等,贵州汉学汉文化进入汉文记载。到了清代,出现了莫与俦、莫友芝等著名学者。
明代徐霞客过独山县时,独山为布依族所居,楼房连成街道:
“历石壑而渡其北,又缘西界支陇北行五里,为羊角寨。乃蒙氏之砦也,在西山麓。又北三里,有小水自西坡东注,涉之。又北二里,入独山州之南隘门。其州无城,一土知州,一明知州。土官蒙姓,所属皆土人。即苗仲。明官多缺,以经历署篆,所属皆客户。余所主者,江西南昌人黄南溪也。其人忠厚长者,家有楼可栖。盖是州虽无城,而夹街楼房连属,俱用瓦盖,无复茅栏牛圈之陋矣。”(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653-654)
徐霞客自注中所说的“苗仲”,即今布依族。
过去独山布依族多有种茶世家,也自己酿酒,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独山茶有高寨茶(高寒贡茶)、沟山茶,为贵州名茶。高寨茶曾一度被选为宫廷贡茶,有“斗米斤茶”之说。曙山教授插队的独山黑石关寨海拔900米左右,是高寒茶生长的有利地带。我们到黑石关寨的21日晚和曙山当年的布依族乡亲以及中学同学聚会,布依乡亲杀了一头200多斤的家养生态猪,大家席地而坐,我们一边和村民唱着山歌录音,一边喝着村民自己酿的刺梨酒。因为高兴喝得太多,第二天头重脚轻,幸好喝了曙山教授的五嫂泡的独山高寒茶,精神格外清爽。
独山地处高原,森林覆盖面积大,阳光、雨露和氧气充足,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所以茶叶质地好,独山县以高寨贡茶、沟山毛尖、影山翠绿、影山毛尖、影山苦丁最为有名。
五嫂:黑石关末代布依语人
随着川黔桂铁路、川黔桂公路覆盖川黔桂古道,各民族的经济收入得到改善,但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也正在流失。我们考察的黑石关寨是川滇桂古道上语言文化流失过程的缩影。川黔桂铁路和公路由北向南贯通独山县全境,黑石关寨坐落在公路边。昔日的古道已经被覆盖,说汉语的布依族越来越多,会说布依语的人越来越少。过去的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的石板房,已经被水泥墙的楼房、瓦房所覆盖。服饰、头饰和汉族基本没有区别。语言是携带文化精神的符号系统,黑石关寨布依语言的流失是布依文化流失最重要的见证。村寨里60岁以下的人基本不会说布依语,能听的也很少。他们基本都用汉语对歌或唱山歌。他们所说的汉语是一种受到布依语影响的汉语,和通行的贵州话有区别。这样的汉语显示出黑石关寨这些说汉语的布依族是在最近几十年里丢掉了他们布依语。
70多岁的五嫂,是曙山教授当年插队时的大姐,是黑石关寨少有的几位还在说布依语的人,汉语也说得很好。她没有穿布依族服装,也没有带布依族头饰。她和她的子女用汉语对话。布依族地区的语言对话状态有几种基本模式:
家庭1
中国古代有一条从成都经重庆、遵义、贵阳、都匀、独山、南丹、河池入广西的川黔桂茶马古道。唐代陆羽《茶经·八茶之出》已经提到贵州遵义的茶。明洪武年间曾在成都、重庆、保宁(阆中)、播州(遵义)置茶仓,获取并转运川黔桂茶叶北上与西番茶马互市。2006年8月,我曾到贵州遵义一带考察。2014年10月下旬,我有幸跟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一起回到他当年插队的独山县黑石关寨考察,沿途还考察了贵阳青岩镇、黔南独山县和荔波喀斯特自然文化遗产区。同行的还有《科学中国人》张刚总编辑、德国机器人专家张建伟教授等。一路上贵州茶叶得以生长的自然环境喀斯特森林地貌见证了川黔桂茶马古道形成的独特自然条件。惊叹之后是担忧。当年的古道主干已经被公路、铁路覆盖,民族语言正在大量流失,盲目追求GDP的趋势正在破坏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如何保护川黔滇古道上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生态,建立真正的幸福家园?考察队员们在回程途中陷入沉思。
川黔桂古道:西南入华南之重要通道
南宋时期,由于中国北方战争频繁,中国南方由广西横山寨到云南的买马道异常活跃,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买马道,但绍兴三十一年,买马道路段上自杞与罗殿有争,广西到云南的买马道受阻,从广西宜州、南丹经过贵州独山、都匀再西去云南的古道异常活跃起来。据《岭外代答》卷五《宜州买马》记载:
“马产于大理国。大理国去宜州十五程尔,中有险阻,不得而通,故自杞(贵州兴义一带)、罗殿(国都在今贵州贞丰)皆贩马于大理,而转卖于我者也。罗殿甚迩于邕,自杞实隔远焉。自杞之人强悍,岁常以马假道于罗殿而来,罗殿难之,故数至争。然自杞虽远于邕,而迩于宜,特隔南丹州而已。绍兴三十一年,自杞与罗殿有争,乃由南丹径驱马直抵宜州城下。”((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卷5《财计门·宜州买马》,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 189-190页。)
周去非所说的“由南丹径驱马直抵宜州城下”这条线路,就是川黔桂古道的重要段落。川黔桂古道是西南入华南的重要通道,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支脉,线路始于成都,经过重庆、贵州遵义、青岩、都匀、独山,再经过广西南丹、河池到广西宜州,从宜州东可去柳州、桂林,南可去南宁。
明代因为茶马互市的需要,在西南置四所茶仓,播州(遵义)为其中之一,《明太祖实录》卷251:
“洪武三十年七月,命户部于四川成都、重庆、保宁(阆中)三府及播州(遵义)宣慰司置茶仓四所贮茶,以待客商纳米中买及与西番商人易马,各设官以掌之。”
由此可见川黔桂古道上贵州遵义一带茶马互市的重要性。遵义汇集的贵州、广西茶叶,通过川黔桂古道北上与西番商人进行茶马互市。
明代徐霞客提到了云南到广西有三条间道,其中一条和川黔桂古道部分重叠:
“按云南抵广西间道有三:一在临安府(今云南建水县)之东,由阿迷州(今云南开远市)、维摩州抵广南富州,入广西归顺(广西靖西县新靖镇)、下雷,而出驮伏,下南宁。此余初从左江取道至归顺,而卒阻于交彝者也,是为南路。一在平越府(今贵州福泉市)之南,由独山州(今贵州独山县)丰宁上、下司入广西南丹、河池州,出庆远。此余后从罗木渡取道而入黔、滇者也,是为北路。一在普安之南、罗平之东,由黄草坝,即安隆(指今广西隆林旧州)坝楼之下田州(今广西田林县),出南宁者。此余初徘徊于田州界上,人皆以为不可行,而久候无同侣,竞不得行者也,是为中路。”(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P750-751)
徐霞客从广西入贵州,即沿着川黔桂古道北上,先从南宁府(今南宁)北上庆元府(今宜州),再经过河池、南丹、独山、都匀、福泉、贵定、龙里、贵阳、青岩(《徐霞客游记》,P390、P478、P648)。
川黔桂古道也是重要的行军路线。1944年冬,日军试图取道川黔桂古道,从广西进入贵州,在独山城北深河桥遭到阻击未能成功。
川黔桂古道与贵州茶
贵州著名的茶山主要分布在黔桂茶马古道上的遵义、贵阳、都匀、独山一带。这一带的茶属于高寒地带茶,茶叶质地很好。这次考察的一天晚上,张刚社长带我去了他朋友在贵阳开的茶室(“四品君”——碧海总店),品尝了贵州名茶都匀毛尖和湄潭翠芽。张刚告诉我说他晚上喝茶从来不会失眠,可是那天晚上几杯看似清淡的绿茶,让我和张刚一晚上没有睡着觉。不过我那几天因为大鱼大肉过量饮酒而上火的体征全没了。我们领略了贵州茶的力度,原来过去喝的茶有不少都缺少茶性。张刚的朋友告诉我们,贵州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茶山很少施化肥和农药。我这才弄明白为什么过去我喝的很多茶叶,越喝越上火。贵州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多达500多万亩,盛产绿茶。黔南布依族地区尤其有着悠久的茶叶历史,最有名的是都匀毛尖。1982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都匀毛尖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都匀一带属于中国著名的川滇黔桂喀斯特地貌中的森林喀斯特,这一带海拔多在1000左右,地下水源丰富,海拔、温度和湿度极利于茶叶生长。
贵州茶历史久远,唐代陆羽《茶经》已经有贵州茶的记录: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陆羽《茶经·八茶之出》,沈冬梅校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P80-82)
思州在今贵州铜仁市沿河县一带。播州即贵州遵义,费州在今贵州铜仁市德江一带,夷州在今贵州遵义市凤冈绥阳镇一带。我和张刚品尝的湄潭翠芽,即产于遵义市湄潭县。有名气的贵州遵义红(红茶)、贵州绿宝石茶叶、锌硒茶和春江花月夜茶叶也都产于遵义市的凤冈县。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清代,贵州各地都有了种茶记录。贵州茶生在独特的高原喀斯特森林地带,森林滞留水与地下水丰富,气候湿润,工业污染少,空气清新,茶叶质纯正清香。川黔桂古道穿越在喀斯特森林地带,我们考察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的茂兰喀斯特森林处在黔桂边界,那里物种丰富独特,布依、水、瑶、苗、毛南、壮等保存着自己的语言,沿途随时可以录到布依族的对话。 中国茶路上茶的读音有三大系统。一种是cha系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即西南茶马古道上,一种是chaj系统,主要分布在北方茶马古道上,即早期的丝绸之路上。一种是te读音,主要分布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川黔桂古道上的茶的读音属于cha系统,沿途的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茶的读音也属于cha系统,或有属于cha系统的变体,显示这些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到了川黔桂古道上的茶文化传播活动中。
从青岩古镇到黑石关寨
青岩古镇是川黔桂古道上的重镇。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三十万大军远征从四川、湖广两路征云南,从湖广的一路经过贵阳到云南,沿途设堡,其中一部分留在青岩屯田,后发展为“青岩堡”。屯军率领当地少数民族开筑道路,六十里为一驿,为川黔桂古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设青岩司,青岩地位进一步提高。青岩镇以贵州为基地,控制着川、滇、湘、桂驿道。黔南、黔西南茶叶北上要经过青岩古镇,青岩古镇地处茶马古道要冲,也是军事要地。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从都匀北上到青岩镇,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青岩被作为一个要道中心来描述:
“青岩屯属贵州前卫,而地则广顺州(今广顺镇)所辖。北去省五十里,南去定番州三十五里,东北去龙里六十里,西南去广顺州五十里。有溪自西北老龙脊发源。环城北东流南转,是贵州省南鄙要害,今添设总兵驻扎其内。”
从青岩镇经龙里、都匀、独山,再经广西南丹即到广西河池,从河池往东可去广西柳州、桂林,往南可去广西南宁,由此构成川黔桂古道的南段黔桂古道。
独山是西南入两广的重要关口之一。早在汉代,独山一带已纳入控制。汉代属毋敛县,王莽时毋敛县改称有敛县。唐代置石牛县,属南寿州治。宋代置中平县,大观四年,废中平县,并入庆远府河池县。元代,置独山州蛮夷军民长官司,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置独山州。因独山自古为南下两广的交通要道,故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汉文化的发源重地。据清人莫与俦《毋敛先贤考》可知,秦汉以前,贵州文化缺乏史料记录。自东汉章、桓年间(76-149),毋敛(独山)人尹珍(字道珍)北上求学,先后师从许慎、应奉,回乡设馆传授许、应之学,官至尚书丞郎、荆州刺史等,贵州汉学汉文化进入汉文记载。到了清代,出现了莫与俦、莫友芝等著名学者。
明代徐霞客过独山县时,独山为布依族所居,楼房连成街道:
“历石壑而渡其北,又缘西界支陇北行五里,为羊角寨。乃蒙氏之砦也,在西山麓。又北三里,有小水自西坡东注,涉之。又北二里,入独山州之南隘门。其州无城,一土知州,一明知州。土官蒙姓,所属皆土人。即苗仲。明官多缺,以经历署篆,所属皆客户。余所主者,江西南昌人黄南溪也。其人忠厚长者,家有楼可栖。盖是州虽无城,而夹街楼房连属,俱用瓦盖,无复茅栏牛圈之陋矣。”(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653-654)
徐霞客自注中所说的“苗仲”,即今布依族。
过去独山布依族多有种茶世家,也自己酿酒,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独山茶有高寨茶(高寒贡茶)、沟山茶,为贵州名茶。高寨茶曾一度被选为宫廷贡茶,有“斗米斤茶”之说。曙山教授插队的独山黑石关寨海拔900米左右,是高寒茶生长的有利地带。我们到黑石关寨的21日晚和曙山当年的布依族乡亲以及中学同学聚会,布依乡亲杀了一头200多斤的家养生态猪,大家席地而坐,我们一边和村民唱着山歌录音,一边喝着村民自己酿的刺梨酒。因为高兴喝得太多,第二天头重脚轻,幸好喝了曙山教授的五嫂泡的独山高寒茶,精神格外清爽。
独山地处高原,森林覆盖面积大,阳光、雨露和氧气充足,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所以茶叶质地好,独山县以高寨贡茶、沟山毛尖、影山翠绿、影山毛尖、影山苦丁最为有名。
五嫂:黑石关末代布依语人
随着川黔桂铁路、川黔桂公路覆盖川黔桂古道,各民族的经济收入得到改善,但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也正在流失。我们考察的黑石关寨是川滇桂古道上语言文化流失过程的缩影。川黔桂铁路和公路由北向南贯通独山县全境,黑石关寨坐落在公路边。昔日的古道已经被覆盖,说汉语的布依族越来越多,会说布依语的人越来越少。过去的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的石板房,已经被水泥墙的楼房、瓦房所覆盖。服饰、头饰和汉族基本没有区别。语言是携带文化精神的符号系统,黑石关寨布依语言的流失是布依文化流失最重要的见证。村寨里60岁以下的人基本不会说布依语,能听的也很少。他们基本都用汉语对歌或唱山歌。他们所说的汉语是一种受到布依语影响的汉语,和通行的贵州话有区别。这样的汉语显示出黑石关寨这些说汉语的布依族是在最近几十年里丢掉了他们布依语。
70多岁的五嫂,是曙山教授当年插队时的大姐,是黑石关寨少有的几位还在说布依语的人,汉语也说得很好。她没有穿布依族服装,也没有带布依族头饰。她和她的子女用汉语对话。布依族地区的语言对话状态有几种基本模式:
家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