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杀手”的炼成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严格的欧美轮胎质量标准,国内目前起码20%?30%的轿车轮胎可划归“问题轮胎”;商用车领域的轮胎“问题概率”,更可能高达70%
  国产轮胎业终于迎来一个大规模“洗牌期”。
  从业者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今年以来,在中国第一轮胎生产大省山东的大王镇,已有近半数企业开工率不足50%,远低于行业最低盈亏点。
  具有讽刺意味的对比是,作为全球最大单一轮胎市场和主要生产大国,中国2012年出口轮胎已超过4亿条,今年轮胎产销量更有望突破9亿条。
  出口数量如此可观,国内市场看上去也依旧繁荣。多数自主品牌轮胎企业却为何突然一夜之间堕入深渊?
  “返炼胶”猫腻
  业内人士指出,长期以“返炼胶”和翻新轮胎糊弄国内市场,最终自食其果,这是自主品牌市场失势的根源所在。
  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即使保守估计,如果按照严格的欧美轮胎质量标准,国内目前起码20%?30%的轿车轮胎可划归“问题轮胎”;商用车领域的轮胎“问题概率”,更可能高达70%。
  9月10日,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锦湖轮胎一位技术专家说,由于轮胎制造涉及天然橡胶原料、多种化学制剂、黏合剂、尼龙或钢丝帘、微量金属乃至碳硅颗粒等多种物质的化学合成过程,业内认为首次化学反应而一次成型的轮胎质量最好。而当轮胎被磨损、报废、再回收,继而二次翻新,各种性能都会有明显下降。
  一般来说,轮胎都有3?5年的使用期限,到期后必须无条件更换,以确保安全。而过去10年来,中国汽车消费长期处于高位运行,近几年市场上每年都会出现1亿条以上的报废轮胎。
  “这些轮胎,既有客货商用车轮胎、也有乘用车轮胎,即轿车轮胎。”9月16日,安徽一家轮胎经销商张先生向《财经国家周刊》透露,经过废旧轮胎回收点或者汽车4S店回收,多数报废轮胎最终再次会流回轮胎企业手中二次翻新。
  他举例说,2011年下半年经其手回收的一批工程机械废旧轮胎,就被山东大王镇全部收购,经过当地翻新后,会以很低的价格批发给全国各地的渠道商,继而配备各种工程机械用车。
  张先生透露,配备这种翻新轮胎的工程机械车辆和其他载重车,“最快一个月就能磨掉一条新胎”,甚至造成爆胎和死人。
  问题轮胎利益链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的问题轮胎能够堂而皇之流入市场?
  从2011?2012年的销量数据看,中国市场销量前13位都是外资轮胎企业,依次是法国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美国固特异、德国大陆(马牌)、意大利倍耐力、日本住友、横滨、美国库珀、韩国韩泰、日本东洋、韩国锦湖、新加坡佳通轮胎、俄罗斯Sibur-RusskieShiny,其后才是中国本土品牌三角轮胎。
  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国际一线轮胎品牌如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大陆(马牌)却只给“对标”的一线知名主机厂(如奔驰、宝马、奥迪、雷克萨斯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配套;自主品牌中低端汽车只能采购二三四线品牌轮胎,甚至不知名的“非三包”品牌轮胎。
  “这是中国汽车市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轮胎业资深人士李学名说,对奇瑞、江淮、长城、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排名靠前的轮胎企业只允许它们在车展上进行轮胎配备,日常批量配套却基本不合作。
  这种供需关系,本来足以为中国本土轮胎厂商创造足够大的市场生存空间,但实际的情况是,由于本土轮胎企业小而散,竞争的也是为中低端汽车品牌配套的低利润市场,所以竞争高度白热化,最终导致“返炼胶”问题轮胎泛滥。
  “为了争夺大订单,达标范围内的轮胎品牌,一般都会竞相向企业采购部门、相关主管及关键领导,从上到下,打点关系。”佳通轮胎经销商张先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汽车企业一般最后时刻都会筛选出三家轮胎企业,再以价差为终极筛选标准,最终挑出两家来敲定配套关系。
  张先生说,轮胎采购方一般会按照轮胎的每公斤单价(少数也按条单价)来压价,一般都会压掉市场价的20%以上;而轮胎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一般都会暗地里向采购方指出竞品的产品缺陷,危言耸听,再许之以利,以获得更大份额。
  此后,如果某些轮胎企业在主机厂内部疏通工作到位,后续批量配套中,轮胎企业能将配套A品轮胎替换为B品,将B品替换为C品(注,一般轮胎在质量上分为A、B、C三个级别,A品为大型主机厂配套,品质完全符合主机厂和国标要求;B品质量低于A品,某些检测要求不能达到主机厂和国标要求;C品为不合格轮胎产品)。
  这令企业利润增加,但却导致轮胎质量下滑,甚至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有了利益上的相互输送,轮胎企业销售人员和主机厂采购人员彼此“心照不宣”——这种商业合作长期形成的“潜规则”,是国产车质量上长期提升缓慢的重要原因。
  环境恶化之因:内外有别
  有轮胎从业人士认为,主机厂在源头上压榨了二三线轮胎品牌主机批量配套的市场利润空间,使得国产轮胎企业无力投入高昂的技术开发,导致技术停滞不前,配套轮胎技术和质量长期无明显进步,只能以成本抢夺市场,这也加剧了行业的恶性竞争。
  但是,作为轮胎出口大国,中国轮胎大量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这说明中国轮胎其实也能够保证质量。
  那为何国内轮胎市场如此混乱?其原因在于,中国轮胎业监管立法还没有和世界水平“同步对接”,轮胎出事也缺乏有效的追溯机制,所以一些轮胎企业在中外两个市场上长期坚持“内外有别”的质量管控,出口产品坚持“质量高位”,对国内市场却几乎没有底线。
  “比如,中国轮胎的‘三包法’并非强制,这就使得中国市场上商用车轮胎‘不三包率’起码达到50%。而在欧美等市场,轮胎作为商品,任何一条‘不三包’都难以想象。”李学名说。
  根据李学名的观察,商用车市场高达50%份额的“非三包”轮胎,多数属于质量介于B、C品之内的“问题轮胎”,甚至是直接不合格的C品。   中国乘用车联席会技术专家杨再舜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多数购买“非三包”轮胎的商用车主,一般都会在权衡价格与安全性之后,将之配备于整车的挂车轮组,制动轮组和方向轮组则一定会配备质量过硬的外资品牌。
  但即使如此,这种“买断销售”依然事故不断,“爆胎,或者轮胎失控造成的道路交通死亡人数惊人。”李学名说。
  李学名透露,部分非一流国际品牌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后,鉴于中国轮胎行业“国标”过低,也跟风翻新生产废旧轮胎,或在安全指标之内,加入一定比例废旧料。
  “翻新胎与非翻新胎,最终的市场售价都一样,但中国消费者却看不出区别来。”李学名认为,国际和国内轮胎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都搞质量管控“双重标准”,这不但彻底败坏了中国轮胎业的风气,给中国道路安全埋下隐患,也让自主轮胎企业越来越“好的不去学,坏的全学了”,最终导致中国道路事故在源头治理上陷入了“恶性循环”,轮胎企业、车企和社会陷入“三输”格局。
  根据中国公安部门统计,近年来中国交通事故的70%由轮胎引起,这其中近50%为爆胎事故,而由爆胎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又占到全部交通事故的35%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拥有世界2%左右的汽车,车祸死亡人数却一度占据世界15%以上,且近年还在以4.5%/年以上的速度递增——据公安部门2011年前发布的数据,中国每5分钟就有两人因车祸分别1死1伤,每年车祸死亡超过10万人。而在地欧盟,整个2012年的道路交通死亡总人数为2.8万人。
  地方保护之患
  中国轮胎业之所以畸形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市场机制的背后,还隐藏着一双“看不见的手”。
  在一些轮胎产业聚集地,“非三包”轮胎企业之所以能存在,甚至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就因为不但有当地政府的默许,甚至在企业发展中的拿地、拿贷款中,都直接获得了政府的支持。
  “很多企业本身就是官员挂名于别人名下的产业。”该专家指出,“卖轮胎本身赚不赚钱不重要,但用轮胎企业做幌子,圈银行贷款找副业投资,圈地方稀缺的土地资源;甚至直接骗取地方财政补贴,都是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近年来,中国也一直在多方打击“问题轮胎”,但正因为有了地方的“保护”,这类企业才会在根本上漠视技术进步,而急功近利于直接从事假轮胎的生产、销售。
  规模陷阱加速“洗牌”
  2013年汽车市场产销突破2000万辆规模,已经毫无悬念。中国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单一汽车市场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2013年国内轮胎市场将远远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即使本地轮胎品牌只占据不到10%市场,也足以形成一个巨大蛋糕。”业内专家表示。
  但面对这个蛋糕,自主轮胎业更多的却是左右为难、心惊胆战。
  从2006年开始,散乱差局面下生存的国内440余家轮胎企业,随着行业年均20%左右的产能扩张,产业集中度一直逐年提高。
  截至2011年底,国内轮胎行业已自然淘汰140余家轮胎企业,国内轮胎企业初步实现了产能平均突破40万条/年,出现15家产能达到100万条/年的企业,超300万条/年的也达到了3家。
  但是,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任何一家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的轮胎企业,平均产能都远高于300万条/年。如在中国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芬兰诺记轮胎(Nokian Tyres),虽然全球只有两家工厂,产能却高达1800万条/年。
  “过去5年,中国轮胎企业一直在加速行业资源整合,但从单一企业的规模和体量上来看,仍属孱弱。”武汉轮胎业资深人士陈炜民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过去10年,自主品牌“市场制胜”的唯一筹码是“价格战”;但近2年来,国际市场天然橡胶及相关原材料价格走低,使得外资轮胎在华大肆扩张产能的同时,也开始有能力开打“价格战”。
  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可以购买到同等价位的国际品牌,自主品牌的既有价格优势,瞬间荡然无存。
  李学名说,“现在,如回力、双钱、成山、玲珑、三角、万力、海大、黄河等等为数不多的本土轮胎品牌,还在勉强抵御外资品牌的围剿,他们的想法是,即使生产越多亏损越多,也要加速扩张企业规模和产能,达到世界级规模。”李学名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销售也能同步前进,企业必须小心在另一个层面上跌入灾难性的“规模陷阱”。
  如果在行业本身已经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盲目扩张产能,长期依靠恶性竞争维持薄利的自主品牌,既缺乏原始积累,也没有足够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品牌溢价更是弱势,如果市场跟不上扩张,就可能出现销售停滞,甚至迅速倒塌。
  “洗牌已经开始。”李学名认为,2013年行业整合大势下,特别是由外资发动的轮胎价格战,是逼迫中国轮胎企业不得不跳进“规模陷阱”的重要原因。
  不过,这也可能成为中国轮胎业摆脱无序发展痼疾的突围机遇。只有大浪淘沙,将大量寄生“问题轮胎”的企业淘汰出局,那些优秀企业才有可能为中国轮胎企业重建品牌。
其他文献
由于集体诉讼的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尚不完备,光大“乌龙指”事件受害者维权路漫漫  在证券市场,集体诉讼制度就像一把“驱邪”利剑,本应成为投资者维权的利器,无奈却是当前A股投资者心中的“痛”。  3个月前刚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兰亭集势(LITB),因涉嫌美化业绩遭遇集体诉讼;同时期,A股市场上发生了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但损失惨重的众多股民却因集体诉讼制度的缺位,投诉无门。  两事件的鲜明
期刊
国际汽车业界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汽车产业实际竞争力强弱,实质上是由其零部件配套体系整体实力所决定。  当前,中国虽然已在各地建立了完整的零部件配套集群和产业链,但囿于客观历史原因,中国汽车工业的零部件产业链条,一直生存维艰。  关键零部件配套在竞争中已沦为"万国牌",陷入极端不利的经营环境。  更大的危险在于,产业链的混乱,进一步催生了各种"行业潜规则"、"灰色产业链",成为中国汽车业崛起的
期刊
社会机构和地方政府应该从权利管理和短期利益转型到公共服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让企业必须按诚信机制履行社会责任  古话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轮胎生产基地,2012年中国轮胎出口3923万吨,价值142亿美元,可谓规模庞大。而且出口主要目的地为欧美发达国家,这表明我们国产轮胎的品质和信誉是经得起最严格的考验的。  但遗憾的是,中国轮胎行业乱象恰恰就表现在这里:出口轮胎
期刊
为电视屏幕附加互联网上的海量内容和应用服务,能否让用户回到日渐冷清的客厅,重新打开电视?  曾经日渐冷清的客厅,正在重新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  如果没有搅局者的杀入,在每年的夏秋之交,电视行业通常都波澜不惊,各大厂商粉墨登场,在彼此保持微妙平衡的前提下,一边隐晦贬讽对手,一边吹捧自家新品。  但在今年,整个世界已彻底改变。  传统电视厂商们的戏码一如既往,但那些来自互联网的“野蛮人”,却一波接一波
期刊
依靠密集利好政策的出台,光伏中概股股价一路飘红,一线企业恢复满产,但产能过剩和资金匮乏的危机仍未消褪  9月20日,晶科能源有限公司(NYSE:JKS,下称晶科能源)宣布增发380万份美国存托股,午盘股价大涨13.47%至18.70美元,一年前的今天,其股价还不到4美元。其他光伏中概股股价在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也进入上升通道,天合光能(NYSE:TSL)、英利绿色能源(NYSE:YGE)自年初以来的累
期刊
中国企业对美国外资监管的幕后推手国会认识不足,导致在美公关活动存在“只看整体,不见局部”、“着重公关上层,脱离民众路线”、“只有短期策略,缺乏长期战略”等三大误区  近期,随着万达收购AMC影院和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两大交易顺利完成,屡遭美国外资审查烦扰的中国投资者和观望者似乎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交易的达成并不意味中国企业在对美公关上已有了清醒认识。  纵观历史,国会议员,即所谓的“政治
期刊
伴随自去年以来的大批并购,以TABLE(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雷军和周鸿祎)为核心的互联网巨头,正在取代运营商,成为中国新的科技寡头  中国有科技寡头吗?  从商业上来讲,寡头指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与资本,实际控制着行业命脉的极少数企业。  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厂商数量少且相互依存,价格稳定,厂商进出不易,才能称之为寡头垄断市场。  所
期刊
作为首个煤制气示范项目,央企大唐的克旗煤制气项目的投产时间一延再延,民企新疆庆华后来居上  8月底,新疆庆华能源集团(下称新疆庆华)的煤制气开始并入西气东输管网,成为中国第一个投入运营的煤制气项目。  这一消息刺激着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601991.SH/00991.HK,下称大唐国际)高管的神经。在他们看来,这个零的突破原本该由大唐国际来实现。  早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全国首个煤
期刊
在多大程度上让体现契约自由的自愿原则发挥作用,在多大程度上用法律强制来保证平等原则的体现,这将是政府在市场监管中一直需要面对的问题  网络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整体上市给港交所出了道难题,以至于港交所总裁李小加于25日傍晚发表网志称,“只能依靠集体的智慧作决定”。  由于阿里巴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多轮融资,集团创始人马云及其创业伙伴的股权已经被数次稀释。如何以被稀释的股份继续掌控整个集团,成了马云们不得
期刊
互联网“法无明文禁止便可为”的思维,对金融“法无规定便不为”思维的冲击,令互联网的金融监管进退两难  狂飙突进的互联网金融热潮,哪里才是边界?  9月16日,阿里巴巴与中国民生银行在杭州启动战略合作,民生银行将在淘宝开立直销银行店铺,直销银行电子账户系统与支付宝账户系统将互通,网店则预计于10月面世。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带头大哥”,阿里巴巴在互联网金融的作为还有更多想象空间。但它的影响力已经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