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是德高望重的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重要奠基人。他一生追求真理,爱国情深,以“探索未知,发展科学”为己任。在上世纪30年代时他就说过:要努力让科学在中国生根。尤为令人钦佩的是,他很早就追随中国共产党而矢志不渝,最终以80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著名科学家对党组织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代表了我国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充分信任、尊崇和热爱。
(一)
做人的首要之处,就是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在严济慈幼小的心灵里很早就播下了种子。
1900年1月23日,严济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下湖严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1914年,14岁的严济慈小学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东阳县立中学。当时的校长程品文聘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到该校任教,其中有傅东华先生。他是浙江金华人,毕业于南洋公学,是位杰出的英语教师,后因在中国首译美国名著《飘》而闻名。他英语水平很高,思想十分活跃,经常鼓励学生们学好英文,采用《泰西五十轶事》《莎士比亚故事集》等书作为课本,并介绍各种英文书刊给学生阅读。严济慈良好的英文底子就是在那时打下的。他常常从拮据的生活费中匀出钱来,订阅上海出版的英文《密勒氏评论报》,还经常参加《英文月刊》《英语周刊》(商务印书馆出版)举办的征文竞赛,因为得了奖便可免费订阅,这样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傅东华很喜欢严济慈这个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给他取字号为“慕光”。有趣的是,严济慈正是在光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制造了各种先进的光学仪器;而他的子女们的名字中也都嵌有一个“光”字。
1918年,严济慈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改建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同时获得物理系理学学士学位。
作为一名科学家,严济慈深知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作为20世纪20年代出国学习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他也亲身体验了“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一真理。
1923年11月,满怀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理想的严济慈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他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考得巴黎大学三门主科——普通物理学、微积分学和理论力学的证书,获数理科学硕士学位。之后,师从物理学家夏尔·法布里。1927年,刚刚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的法布里在他首次出席的科学院的例会上,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由严济慈完成的博士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这是法国科学院第一次宣读一位中国人的论文。论文以其精确性和独创性震动了法国物理学界。论文答辩通过了,掌声响起来了,这些法国科学界最高权威们的掌声震动了整个巴黎。严济慈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精确测定石英压电定律“反现象”的科学家,也成为第一位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第二天,《巴黎晨报》第一版便刊登了“新院士法布里教授和中国学者严济慈”的醒目照片。这是炎黄子孙了不起的光荣!
戴上博士帽后,严济慈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国。1927年夏秋的一天,一艘向东航行的轮船,载着这位27岁风华正茂的青年科学家从巴黎回到祖国。在回国的邮轮上,他结识了国民党元老、留法前辈生物学家李石曾及留法的青年美术家徐悲鸿,而严济慈和徐悲鸿的结交相当有趣。当时,一位比他年长几岁蓄着长发的同胞热情地走过来向他打招呼:“您好,严济慈博士,我在《晨报》上看到过您的玉照和大名,我叫徐悲鸿。”两人虽是初遇,却一见如故,特别投缘。途中,徐悲鸿还为严济慈画了一张肖像素描,并题写了一行法文小字:“致我的朋友严济慈——科学之光,1927年,徐悲鸿”。科学之光!多么精辟的概括啊。这一行题字既寓含着严济慈为之献身奋斗的光学研究事业,又紧扣了严济慈的字号(慕光),还表达了徐悲鸿希望严济慈能成为祖国的“科学之光”去照亮当时黑暗的中国、在中国大放光芒的心愿!从此以后,他们成了终生赤诚相交、肝胆相照的好朋友。后来,这张素描一直挂在严济慈的书房里,洁白的纸张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泛黄,但是素描中的严济慈表情非常专注,那行秀丽的法文依然十分清晰。
回国后,严济慈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担任物理学、数学教授。
1928年冬,严济慈携夫人张宗英再次赴法国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帮助安装调试显微光度计并用以进行测试研究。
1930年12月,应李石曾的盛情邀请,严济慈夫妇携子坐火车经西伯利亚回到祖国,定居北京。严济慈受命创建北平研究院,出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一年后又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
在以后的七年时间里,严济慈以“加倍的努力与拼命的苦干”从事科学研究。他白手起家,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从事学术研究,取得了压电晶体、压力与照相以及光谱学等方面的重大成果,在美、英、法、德各国科学期刊上发表了53篇论文;另一方面,他循循善诱培养了一大批以后成为中国科学栋梁的人才,如钱三强、钟盛标、钱临照、陆学善、顾功叙、吕大元、杨承宗、余瑞璜、霍秉权等。期间,严济慈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曾经发现指南针、火药、造纸与印刷术的中华民族,不久当能异军崛起,独树一帜,在各种学科上,占据它应有的地位。青年朋友们,大家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的科学。”
抗日战争爆发时,正在巴黎参加国际会议的严济慈对日军的烧杀掠抢忧心忡忡、义愤填膺。他在会上慷慨陈词:“北平是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都,我提请世界舆论公共遣责日本侵略者这一毁灭文化的罪恶企图。”随即,他毅然率大批留法学生回国投入抗战。他感到,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不能袖手旁观,自己虽不能拿起刀枪,但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效力。
1938年春天,正当严济慈埋头于科学研究之时,日本侵华战争的硝烟已渐渐弥漫到他身边。迫不得已,严济慈全家离开北平抵达昆明黑龙潭。这时,熊庆来在云南大学当校长。严济慈特地去找他商讨今后的出路,最后决定在昆明成立北平研究院昆明办事处。严济慈决心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学问来报效祖国。 在抗战八年中,严济慈将抗战需要作为科研的第一课题。他住在竹屋茅舍里,吃着粗茶淡饭,领导助手研制了防空警报器的自动控制系统,还制作了500架可放大1500倍的显微镜供给战时救护的医院和学校。此外,他还研制了炮兵用的无角测远镜、无线电通讯用的压电水晶振荡器、大炮瞄准镜等,为我国自制光学仪器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赴美前夕,严济慈坚决反对在出国手续书上盖手印,表现了高尚的爱国气节。由于他的出色贡献,抗战胜利后,严济慈荣获国家颁发的胜利勋章。
回到北平后,严济慈马上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北平研究院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中去了。抗战虽然胜利了,但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一心想以科学救国的严济慈用思考科学的智慧大脑,思索着中国的未来。没有经费,没有设备,研究工作无法进行了。严济慈是个不甘闲散的人,他感到自己20多年来没教过书是一大损失,就趁此机会为青年做一些事。于是他拿起笔,为学生写下了精辟易懂、条理分明的《大学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等书。其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有意请他去刚刚收复不久的台湾大学任教,被他断然拒绝。
(二)
严济慈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共两党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前所未有的“物理撞击”。他与共产党人有较多的接触,也愿意为共产党做点事情。还是在抗战前夕他第三次去法国的时候,有一天,侨居法国的李石曾找到他,说有一中共要人刚从莫斯科来,想会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教授,希望严济慈能从中牵线搭桥。严济慈因此结识了吴玉章这位德高望重的中国共产党人,并安排了二人会面。此后,严济慈多次帮忙,使吴玉章从莫斯科到巴黎办起了《救国时报》。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严济慈毅然决定举家从昆明绕道香港回到北平,住在后椅子胡同2号。他迅速感受到了古都已久违的盎然生机。
过了不久,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出任第一任院长。他找到严济慈,希望他能担负起中科院办公厅主任的职务。
想到要离开清苦却魅力无穷的实验室,严济慈有些犹豫:“一个科学工作者一旦离开了实验室,就是他科学生命的结束。”但郭沫若充满激情的劝说又使他无法拒绝:“倘因此而能使成百上千人进入实验室,岂非更大的好事!”
严济慈被打动了,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出任中科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后来他担任过中科院东北分院院长、中科院数理化部委员兼技术科学部主任、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务。
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再度来到,大办科学的热潮重新兴起。严济慈十分兴奋,欣然写下了《三十年来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一文,发表在11月2日的《光明日报》上,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
此时此刻,一个早年的愿望在严济慈的心中苏醒了。解放前,他就对共产党有一定的认识,解放后及至“文革”前的17年,又使他深深感到知识分子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如今,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作风、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又深深地感动了他。
1979年年底在他80岁生日前夕,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严济慈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决定提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书桌旁边的墙上,挂着53年前徐悲鸿为他画的素描,“科学之光”映入他的眼帘。是啊,科学之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放出异彩。于是,他欣然提笔,庄重地写下并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向崇敬、仰慕已久的中国共产党倾吐了心中最真诚的肺腑之言。
在讨论关于严济慈入党事宜的支部大会上,党组织根据他的一贯表现,一致通过,决定吸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1月26日,这个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刻来临了。由郁文、秦力生介绍,80岁高龄的严济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庄严时刻,老人家抑制住澎湃、激动、兴奋的心情,举起握紧的拳头,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向党庄重、虔诚而神圣地宣誓表决心。
宣誓完毕后,这位80高龄的新党员禁不住热泪盈眶。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这天,严济慈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在支部大会上入党时的照片送给几个儿子每家一张,还在照片背面郑重地题了字。
为此,感慨万千的严济慈曾在《青年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入党》的文章,其中写道:
解放以前,我曾怀有科学救国的志愿。从事科学研究是人的最崇高的事业,因此我不问政治,整天埋头科学,但是旧社会的现实使我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解放以后,由于社会性质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科研工作很快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工作的实践,生活的比较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科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又离不开党的领导。因此说,党的领导是根本。在长期的斗争磨炼、比较中,我逐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因而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
严济慈晚年特别关心的大事之一就是青年的成长建设。他在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中像誓言一样写道:
努力去做一个不自满自足的闭门幽居以科学术士自居的人,不让自己以老一辈科学领导者自居的人,懂得年长科学人员与年轻科学人员联合的意义和巨大力量的人,自愿和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夺得科学高峰的人,承认科学的未来是属于科学青年的人。
这正是他晚年活动的一个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
严济慈入党的消息在报上公布后,许多亲友、学生纷纷来信来电表示祝贺,特别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很大反响。
(三)
纵观严济慈数十年来的言行,他的确真正做到了如他的字号“慕光”所寓意的那样,一生追求真理和光明,80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严济慈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竭诚奉献聪明才智的劲头更足了,老当益壮,全神贯注地从事科学研究,培养科研人员,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在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0年5月,严济慈第五次出访法国,受到法国科学界异乎寻常的热烈欢迎。许多退休多年的老院士也专程赶到巴黎。在欢迎会上,有“高压电子显微镜之父”之称的杜普锡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严济慈先生在中国做出了巨大的事业,他是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第一个规划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行者。由于他所具有的创造热情和杰出的工作才能,使他在物理学及这一学科的最新领域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82年,严济慈被选任为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3年6月,严济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当选后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孙们叫到一起,他对大家语重心长地说:“以后我的责任更重了。”他对孙儿孙女们说:“你们到学校不要说爷爷当了副委员长,不要搞特殊化。”并让他们回家各自写一篇《爷爷当了副委员长以后怎么办》的300字短文。
1991年,严济慈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96年11月2日,严济慈在北京逝世。
严济慈一生对中国教育、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他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的效应以及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成就卓著。他用毕生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贡献,展现了一位爱国科学家对党的无限挚爱和忠诚!
(责编 任志)
(一)
做人的首要之处,就是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在严济慈幼小的心灵里很早就播下了种子。
1900年1月23日,严济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下湖严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1914年,14岁的严济慈小学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东阳县立中学。当时的校长程品文聘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到该校任教,其中有傅东华先生。他是浙江金华人,毕业于南洋公学,是位杰出的英语教师,后因在中国首译美国名著《飘》而闻名。他英语水平很高,思想十分活跃,经常鼓励学生们学好英文,采用《泰西五十轶事》《莎士比亚故事集》等书作为课本,并介绍各种英文书刊给学生阅读。严济慈良好的英文底子就是在那时打下的。他常常从拮据的生活费中匀出钱来,订阅上海出版的英文《密勒氏评论报》,还经常参加《英文月刊》《英语周刊》(商务印书馆出版)举办的征文竞赛,因为得了奖便可免费订阅,这样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傅东华很喜欢严济慈这个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给他取字号为“慕光”。有趣的是,严济慈正是在光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制造了各种先进的光学仪器;而他的子女们的名字中也都嵌有一个“光”字。
1918年,严济慈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改建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同时获得物理系理学学士学位。
作为一名科学家,严济慈深知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作为20世纪20年代出国学习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他也亲身体验了“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一真理。
1923年11月,满怀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理想的严济慈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他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考得巴黎大学三门主科——普通物理学、微积分学和理论力学的证书,获数理科学硕士学位。之后,师从物理学家夏尔·法布里。1927年,刚刚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的法布里在他首次出席的科学院的例会上,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由严济慈完成的博士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这是法国科学院第一次宣读一位中国人的论文。论文以其精确性和独创性震动了法国物理学界。论文答辩通过了,掌声响起来了,这些法国科学界最高权威们的掌声震动了整个巴黎。严济慈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精确测定石英压电定律“反现象”的科学家,也成为第一位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第二天,《巴黎晨报》第一版便刊登了“新院士法布里教授和中国学者严济慈”的醒目照片。这是炎黄子孙了不起的光荣!
戴上博士帽后,严济慈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国。1927年夏秋的一天,一艘向东航行的轮船,载着这位27岁风华正茂的青年科学家从巴黎回到祖国。在回国的邮轮上,他结识了国民党元老、留法前辈生物学家李石曾及留法的青年美术家徐悲鸿,而严济慈和徐悲鸿的结交相当有趣。当时,一位比他年长几岁蓄着长发的同胞热情地走过来向他打招呼:“您好,严济慈博士,我在《晨报》上看到过您的玉照和大名,我叫徐悲鸿。”两人虽是初遇,却一见如故,特别投缘。途中,徐悲鸿还为严济慈画了一张肖像素描,并题写了一行法文小字:“致我的朋友严济慈——科学之光,1927年,徐悲鸿”。科学之光!多么精辟的概括啊。这一行题字既寓含着严济慈为之献身奋斗的光学研究事业,又紧扣了严济慈的字号(慕光),还表达了徐悲鸿希望严济慈能成为祖国的“科学之光”去照亮当时黑暗的中国、在中国大放光芒的心愿!从此以后,他们成了终生赤诚相交、肝胆相照的好朋友。后来,这张素描一直挂在严济慈的书房里,洁白的纸张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泛黄,但是素描中的严济慈表情非常专注,那行秀丽的法文依然十分清晰。
回国后,严济慈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担任物理学、数学教授。
1928年冬,严济慈携夫人张宗英再次赴法国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帮助安装调试显微光度计并用以进行测试研究。
1930年12月,应李石曾的盛情邀请,严济慈夫妇携子坐火车经西伯利亚回到祖国,定居北京。严济慈受命创建北平研究院,出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一年后又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
在以后的七年时间里,严济慈以“加倍的努力与拼命的苦干”从事科学研究。他白手起家,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从事学术研究,取得了压电晶体、压力与照相以及光谱学等方面的重大成果,在美、英、法、德各国科学期刊上发表了53篇论文;另一方面,他循循善诱培养了一大批以后成为中国科学栋梁的人才,如钱三强、钟盛标、钱临照、陆学善、顾功叙、吕大元、杨承宗、余瑞璜、霍秉权等。期间,严济慈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曾经发现指南针、火药、造纸与印刷术的中华民族,不久当能异军崛起,独树一帜,在各种学科上,占据它应有的地位。青年朋友们,大家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的科学。”
抗日战争爆发时,正在巴黎参加国际会议的严济慈对日军的烧杀掠抢忧心忡忡、义愤填膺。他在会上慷慨陈词:“北平是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都,我提请世界舆论公共遣责日本侵略者这一毁灭文化的罪恶企图。”随即,他毅然率大批留法学生回国投入抗战。他感到,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不能袖手旁观,自己虽不能拿起刀枪,但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效力。
1938年春天,正当严济慈埋头于科学研究之时,日本侵华战争的硝烟已渐渐弥漫到他身边。迫不得已,严济慈全家离开北平抵达昆明黑龙潭。这时,熊庆来在云南大学当校长。严济慈特地去找他商讨今后的出路,最后决定在昆明成立北平研究院昆明办事处。严济慈决心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学问来报效祖国。 在抗战八年中,严济慈将抗战需要作为科研的第一课题。他住在竹屋茅舍里,吃着粗茶淡饭,领导助手研制了防空警报器的自动控制系统,还制作了500架可放大1500倍的显微镜供给战时救护的医院和学校。此外,他还研制了炮兵用的无角测远镜、无线电通讯用的压电水晶振荡器、大炮瞄准镜等,为我国自制光学仪器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赴美前夕,严济慈坚决反对在出国手续书上盖手印,表现了高尚的爱国气节。由于他的出色贡献,抗战胜利后,严济慈荣获国家颁发的胜利勋章。
回到北平后,严济慈马上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北平研究院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中去了。抗战虽然胜利了,但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一心想以科学救国的严济慈用思考科学的智慧大脑,思索着中国的未来。没有经费,没有设备,研究工作无法进行了。严济慈是个不甘闲散的人,他感到自己20多年来没教过书是一大损失,就趁此机会为青年做一些事。于是他拿起笔,为学生写下了精辟易懂、条理分明的《大学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等书。其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有意请他去刚刚收复不久的台湾大学任教,被他断然拒绝。
(二)
严济慈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共两党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前所未有的“物理撞击”。他与共产党人有较多的接触,也愿意为共产党做点事情。还是在抗战前夕他第三次去法国的时候,有一天,侨居法国的李石曾找到他,说有一中共要人刚从莫斯科来,想会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教授,希望严济慈能从中牵线搭桥。严济慈因此结识了吴玉章这位德高望重的中国共产党人,并安排了二人会面。此后,严济慈多次帮忙,使吴玉章从莫斯科到巴黎办起了《救国时报》。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严济慈毅然决定举家从昆明绕道香港回到北平,住在后椅子胡同2号。他迅速感受到了古都已久违的盎然生机。
过了不久,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出任第一任院长。他找到严济慈,希望他能担负起中科院办公厅主任的职务。
想到要离开清苦却魅力无穷的实验室,严济慈有些犹豫:“一个科学工作者一旦离开了实验室,就是他科学生命的结束。”但郭沫若充满激情的劝说又使他无法拒绝:“倘因此而能使成百上千人进入实验室,岂非更大的好事!”
严济慈被打动了,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出任中科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后来他担任过中科院东北分院院长、中科院数理化部委员兼技术科学部主任、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务。
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再度来到,大办科学的热潮重新兴起。严济慈十分兴奋,欣然写下了《三十年来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一文,发表在11月2日的《光明日报》上,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
此时此刻,一个早年的愿望在严济慈的心中苏醒了。解放前,他就对共产党有一定的认识,解放后及至“文革”前的17年,又使他深深感到知识分子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如今,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作风、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又深深地感动了他。
1979年年底在他80岁生日前夕,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严济慈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决定提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书桌旁边的墙上,挂着53年前徐悲鸿为他画的素描,“科学之光”映入他的眼帘。是啊,科学之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放出异彩。于是,他欣然提笔,庄重地写下并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向崇敬、仰慕已久的中国共产党倾吐了心中最真诚的肺腑之言。
在讨论关于严济慈入党事宜的支部大会上,党组织根据他的一贯表现,一致通过,决定吸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1月26日,这个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刻来临了。由郁文、秦力生介绍,80岁高龄的严济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庄严时刻,老人家抑制住澎湃、激动、兴奋的心情,举起握紧的拳头,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向党庄重、虔诚而神圣地宣誓表决心。
宣誓完毕后,这位80高龄的新党员禁不住热泪盈眶。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这天,严济慈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在支部大会上入党时的照片送给几个儿子每家一张,还在照片背面郑重地题了字。
为此,感慨万千的严济慈曾在《青年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入党》的文章,其中写道:
解放以前,我曾怀有科学救国的志愿。从事科学研究是人的最崇高的事业,因此我不问政治,整天埋头科学,但是旧社会的现实使我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解放以后,由于社会性质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科研工作很快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工作的实践,生活的比较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科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又离不开党的领导。因此说,党的领导是根本。在长期的斗争磨炼、比较中,我逐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因而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
严济慈晚年特别关心的大事之一就是青年的成长建设。他在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中像誓言一样写道:
努力去做一个不自满自足的闭门幽居以科学术士自居的人,不让自己以老一辈科学领导者自居的人,懂得年长科学人员与年轻科学人员联合的意义和巨大力量的人,自愿和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夺得科学高峰的人,承认科学的未来是属于科学青年的人。
这正是他晚年活动的一个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
严济慈入党的消息在报上公布后,许多亲友、学生纷纷来信来电表示祝贺,特别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很大反响。
(三)
纵观严济慈数十年来的言行,他的确真正做到了如他的字号“慕光”所寓意的那样,一生追求真理和光明,80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严济慈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竭诚奉献聪明才智的劲头更足了,老当益壮,全神贯注地从事科学研究,培养科研人员,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在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0年5月,严济慈第五次出访法国,受到法国科学界异乎寻常的热烈欢迎。许多退休多年的老院士也专程赶到巴黎。在欢迎会上,有“高压电子显微镜之父”之称的杜普锡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严济慈先生在中国做出了巨大的事业,他是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第一个规划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行者。由于他所具有的创造热情和杰出的工作才能,使他在物理学及这一学科的最新领域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82年,严济慈被选任为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3年6月,严济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当选后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孙们叫到一起,他对大家语重心长地说:“以后我的责任更重了。”他对孙儿孙女们说:“你们到学校不要说爷爷当了副委员长,不要搞特殊化。”并让他们回家各自写一篇《爷爷当了副委员长以后怎么办》的300字短文。
1991年,严济慈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96年11月2日,严济慈在北京逝世。
严济慈一生对中国教育、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他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的效应以及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成就卓著。他用毕生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贡献,展现了一位爱国科学家对党的无限挚爱和忠诚!
(责编 任志)